
【八一•情】胭脂暖色(散文)
喜欢胭脂,是因它的那一抹暖色。那一抹春光似的柔情蜜意,恰似那份春水微澜的情怀。这让我的心一下就温婉下来,情不自禁地沉浸在那色彩里。
看红楼梦时,最让我记忆深刻的,就是贾宝玉一天到晚捣腾胭脂膏子。就算去书房读书,依然放不下那胭脂。反复地说着,这胭脂膏子,等他回来再制。
想来胭脂不俗,它不仅是中国传统色彩之一,也是一种喜庆与欢乐。几乎所有的祈愿,都在那一抹红艳里,一抹温暖里,凝结着浓得化不开的情结。
胭脂在《说文解字》里被解释为“燕脂”,“燕支”。此外还有“臙脂”,“烟支”“焉支”,“阏氏”等说法。其中,“焉支”、“燕支”这两种称为出现的比较早,“胭脂”出现的较晚,大约是在明代左右,也说不定。
颜色惊艳的胭脂,制作起来并不复杂。在红蓝花正盛之时,将整朵摘下,石钵中反复杵槌,因为红蓝花有红、黄两色,捣碎之后,淘去黄色,便是鲜艳的胭脂色。鲜亮,艳丽,令人赏心悦目。
记得母亲总是喜欢用开得最艳丽,又最寻常的蜀葵来制作胭脂。炎热的夏季,母亲趁着太阳最热辣的时候,带我去院子里,将一朵朵蜀葵花儿摘下来,放入一只小篮子里。摘花时,看到花儿轻颤着,我说:“蜀葵,你是属于我的,属于女孩们的。嘻嘻。”
摘完了花,母亲衣裳都湿透了,她顾不得擦一下脸上的汗水,赶紧将一朵朵花儿,放入洗得干干净净,平时捣蒜用的蒜臼子里,捣得碎碎的。再一遍遍滤出渣,就制成红鲜凝红的胭脂了。此刻的我,脸上已经溅上一脸的胭脂色,母亲指着我笑:“看看,玉儿像只小花猫了。”
“你也是,妈妈,你脸上也有胭脂,让我给你涂得均匀一下哈。”我说着,趁着母亲不注意就去给母亲抹一把脸,然后,赶紧跑开。母亲张开两手大笑着,满院子追赶我,我得逞了,开心地大笑。母亲在后面喊着我:“慢点跑,小心点,别绊倒了。”
笑声在院子里穿过花丛,穿过老旧的屋檐,飘荡着,把个小小庭院挤得装也装不下,就飘过篱笆墙院,飘到了左右邻居的小院子。
左邻住着一对年轻夫妇,结婚才几年。右邻住着紫儿一家,我的同伴,她有两个姐妹,分别叫蓝儿,红儿,加上她三个女孩,家里没有男孩。
女孩子都喜欢胭脂。每次,母亲做了胭脂,她们就过来要一些,涂抹在脸上,打扮起来,和我一起跳舞唱歌。那快乐发自心底,自然而然,如这一抹胭脂的色彩,源于自然。
若说这胭脂,最具神奇的,是它还会牵红线。邻家的大哥哥帅子,喜欢上了一位姑娘,却藏在心底,不敢去表白。
那天,他见到我和母亲在院子里捣腾胭脂,也来凑趣儿,母亲知道了他的心事,就给他一盒胭脂,让他送给那位他喜欢的姑娘。
左邻年轻夫妻,男子叫阿福,女子叫小真。他们都是外地来的,听口音好似河南人,讲话快了,我就听不明白。他们喜欢河南豫剧,也喜欢唱京戏。最喜欢唱《红娘》里的唱段,我因此也就跟着学会了几段。
那女子小真原来身有重病,家里对他们的婚姻并不看好,阻止他们结婚。因此,他们离开了故乡,一路而来,在我们这里租住房子住下来,靠着阿福去县城里摆摊卖小吃为生。每天阿福早早起来,骑着破旧的三轮车,载着一车子的炊具锅灶,去县城里,很晚才回来。
一整天,小真一个人在家,守在小小的家里。她很少出门,就坐在庭院的花影里,望着我家的院子,看着我和小红三姊妹还有其他伙伴一起玩耍。我给每一个女孩子涂上胭脂,男孩有的也在脸上点一点乱涂,这胭脂很神奇,涂在脸上,人立马就来了精神。
有时候,小真生病,需要照顾,阿福就留在家里,不出摊了,陪着小真在家,煎药做饭,体贴入微。尽管小真憔悴得不成样子,但是,她也会坐起来,强打着精神,要阿福将妆镜给她打开,她要梳洗打扮。她还会将胭脂轻轻涂在口唇,再将指尖剩下的一点点胭脂,手心里晕开,轻轻拍在两颊。
小真常说:“这胭脂一涂抹,心里不仅美滋滋的,日子也变得暖暖的啦。”小真一说,阿福就看着欢喜,不管日子如何苦如何的艰辛,一抹亮色,总能给人平添一抹希望。我很担心小真的病会严重,更担心有一天,她会病得再也起不来了,那么,阿福咋办呢?他那么爱她,他为她好似舍去了很多,听大人们常常为他们叹息着。
我就常常将做好的胭脂第一时间送给她,要她涂在唇间两颊边,看着她坐在妆台前打扮,女为悦己者容,她爱着他,为他打扮,也为他而活。
傍晚时候,我看见小真在自己的庭院唱着《红娘》里《小姐多风采》:小姐小姐多丰采,君瑞君瑞大雅才。风流不用千金买,月移花影玉人来……
这时,帅子高高兴兴地牵着他喜欢的姑娘,也来我们家串门。母亲见了,立刻明白了,暗自为帅子高兴,知道那一盒胭脂,已经不负使命地成为了爱情的媒介了。
我看见帅子哥哥和那位姐姐在一起甜蜜的样子,也很高兴,就悄悄地说给小真和同伴们听,大家听了也都为帅子高兴,对那位姐姐喊着:“嫁给他,嫁给他……”
一群孩子舞着,一个个小脸上都挂着一抹胭脂暖色,将小院子渲染得温暖起来。每个人的日子,都像这胭脂色,暖暖的。
胭脂很平常,但它给原本平淡的日子,给有些薄凉的人生,增添一抹亮色,让人生充满暖色与希望,让日子活色生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