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八一.情】正月游览“祛百病”(散文)
在我们陕西关中西府地区,有“正月十六‘游百病’”的传统习俗。随着社会的发展,这一习俗已逐淡出了人们的生活。但在这牛年的春天里,我却又一次领略了正月游览“祛百病”的乐趣。
我自幼生长在农村。在那缺衣少吃、生活艰苦的年代里,面黄肌瘦的我看上去总像病怏怏的。每年元宵节,白发苍苍的爷爷就会对我说:“瓜娃呀,年就要过完了,正月十六游百病,游了百病不生病。你看你长得跟一个细麻杆一样,明天跟上大人一起出去转一转,病就遗在了路上,丢到地里咧,我娃今年就没病没灾了,就能好好上学了!”我是在爷爷和父母亲的殷切希望中,在年复一年的“游百病”的教诲声中长大的。
记得每到正月十六这天,村里穿戴一新的父老乡亲们,再忙碌也要丢下手中的活,纷纷走出家门去“游百病”。我们也会跟着大人,前呼后拥赶到附近的庙会上,或观看锣鼓表演、耍狮子、跑竹马、耍社火、踩高跷;或到村里的大庙(谷米寺)里,烧台庵的西寺庙(望仙宫)中,看着村里大娘大婶们磕头作揖,烧香拜佛,祈求风调雨顺,人寿年丰。
爷爷和村里那些走不动的老人家,也会穿得暖暖和和,即使去不了庙会上,也要拄上拐杖去村外田间地头转一转、走一走。听大人们说:这样也能祛病强身,延年益寿。
星移斗转,不知不觉我已到了两鬓染霜的年纪。人们生活在太平盛世里,不愁吃不愁穿;居民医疗看病得到了保障。曾几何时,我把“正月十六‘游百病’”的习俗忘得一干二净。
春节前后由于疫情反弹,政府提倡杜绝大范围的聚集,乡亲们也自觉地减少了走亲访友活动。今年的春节好像一下子缺少了许多年味。
那天恰逢周末,孩子们提议去邻县周至竹峪镇“周城景区”转一转。夫人也随声附和说:“今日是正月十六‘游百病’的日子,出去散散心,呼吸一下新鲜空气。”我顿时恍然大悟。往昔热闹的传统习俗,犹如昨天。我一下子激动起来:是的,应该出去踏青健身“游百病”了!
说走就走,我们从武功县城出发,沿着108国道一路前行。天气乍暖还寒,一场春雨过后,空气清新,路旁春意盎然。离开了熙熙攘攘的城市水泥城堡,来这大自然母亲的怀抱中,全家人一路说说笑笑,好不热闹。
临近秦岭北麓,天空云层越来越厚,水雾淹没了天际。进入广济镇一带后,汽车的挡风玻璃上落下了一层薄如针尖的细雨珠,车外景色变得朦朦胧胧,我们仿佛进入了仙境,给这次旅行增添了意想不到的情趣。
车辆离开环山公路,犹如一艘飘飘荡荡的小舟,左拐向南朝竹峪山口行驶。二十分钟后,就到了慕名已久的周城景区。景区位于竹峪镇火龙山,秦岭终南山北麓。这里地形起伏,竹茂林密,满目苍翠。
我们走下车,沐浴着老天恩赐的绵绵甘露,在景区门前合影留念,记录下了这如诗如画的一刻。
一路漫步,游人三三两两,景区空空荡荡,显得有点萧条。经打听,方知景区因为疫情暂停对外开放。既然远道而来,我们总不能失望而归。这时,恰遇正值班的管理人员,经他介绍我们对景区有了大致了解。周城景区是在秦岭自然生态保护的基础上,以周文化、周易文化、陕西民俗文化、现代休闲旅游文化等为灵魂,以陕西“美丽乡村”示范基地、中华道医养生基地、野营基地……系列打造的一大景点。为休闲游览提供了独具风格的场所,人们称这里是西安市的一个后花园!
听罢管理员的介绍,一下子提起了我们的兴致。虽然下着零星小雨,但景区里依然桃花烂漫、春意盎然。这里文化遗址众多,茅草结庐,土崖筑屋,美丽乡村十八寨,星罗棋布。而祭天台,八卦台,练兵台,擂鼓台,聚仙台等景点,彰显了古代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周文王的政治才能,他在这块土地上一卦定乾坤,成就了周王朝830年的乾坤大业。
城内设礼乐射御“六艺馆”,展现周代文化教育的风貌。中心广场舞台,不仅演绎中华传统民间娱乐,也展示了周代礼乐文化的盛景。周城的天街、龙坊和凤桐里等,主打不同的民间美食,能让游客一饱口福,尽享舌尖上的快乐。据说,景区正在进一步打造,将于3月底再次对外开放。
虽然我们没能进入景区里边一瞻周城雄姿,但我们在外围同样领略了周文华的丰富内涵,游览了景区外的山山水水,锻炼了身体,又驱散了心中因疫情带来的沉闷,也算是不虚此行。
周城之游,并未尽兴。根据孙子宇轩的提议,我们决定返程中到周至沙河水街弥补这一缺撼。返回途中一路下坡,轻车熟路,来到周至沙河水街,已是将近中午12点了。
周至水街——全称周至沙河湿地公园,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是在原沙河基础上改造的水景街景。这是一个集市民休闲、亲水体验、儿童娱乐、生态旅游为一体的大型综合类主题公园,据说是国内首家立体水景、互动式滨河生态主题公园。
水街距离我们武功县城也就是十多公里路程,以前我们也曾多次光顾过这个景点,但每一次造访,都有不同的变化,每一次游览都有不同的感受。
周至水街里的建筑风格是以仿古为特色。北门入口更是古色古香,具有关中建筑淳朴、粗犷的特点。
进入景区,就到了新近打造的竹林风景小区。对于喜爱松竹梅岁寒三友的北方人,尤其是对于我们“河北人”(渭河北部)来说,在大年十六能够与竹林为伍,具有美好的纪念意义。小孙女看到“大熊猫”爱吃的竹子,真是喜出望外,抓住竹叶爱不释手,我摁动相机快门,记录下这动人的时刻。
水街园区建设突出大水大绿的生态特色和厚重的民俗文化特色,使这块原本荒芜、人迹罕至的普普通通的沙河,现已变身为人水亲和的乐游区,水街水上竹船更是水街的一大亮点。常年在乡镇工作很少有机会外出游览的儿子,兴致勃勃地带上渔翁撑船时戴的斗笠,在这里拍照留念。
市民广场、儿童游乐园、水上竞技区、寻宝乐园、水上游乐区、生态森林等游玩之处,是孩子们的钟爱之地。前几次游览孙子们已玩遍了游乐设施,这次对新建的“穿越时空隧道”产生了兴趣。,他们在妈妈的带领下一睹为快,虽然效果与宣传存在一定的差距,但毕竟满足了孩子们的好奇心,实现了今日的首个愿望。
这里具有历代王朝与水、宗教文化与水、周至及关中历史文化等景点。对于干旱少水的“河北人”来说,更加喜欢周至水街的水文化。长年在校读书的小孙子宇轩,对于水街的水文化情有独钟,充满了乐趣。我们一家人,跟随着孩子的步伐,陶冶在其乐融融的水上“游百病”的乐趣中。
记得四年前,周至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就在水街落户。这里的集贤鼓乐、熨斗曲子、渭旗锣鼓、牛斗虎和军寨道情等多个文化活动在景区展演,吸引无数游客驻足观看。
我们在水街南岸游兴正浓,小孙女嚷着要吃饭,我们才感到饥肠辘辘。虽已过了吃午饭的时间,但入驻沙河景区的“小吃木屋”特色美食遍布南岸。这里有原生态的黑猪肉夹馍、自己酿制的喜神醪糟、筋道爽口的翠峰饦饦,鲜美溢香的黑河烤鱼,酸辣适宜的浆水面,健脾和胃的道家太极饼,味道醇厚的周至八大碗等美食数不胜数。
孙女沛容在冰糖雪梨屋前驻足不前,小孙子对油炸鸡排很感兴趣,儿子买来道家太极煎饼,媳妇买来煎炸荞面小食品,我也拿出事先准备好的干粮、水果和饮品,一家人围坐在“小吃木屋”内,有滋有味地品尝着地地道道的美食。4岁半的小孙女,掂起略显沉重的尼康相机,摁下快门拍摄下了一张稍显稚嫩的照片,也不失为值得称道的艺术作品。
吃饱喝足后,大家余兴未尽,沿着景区南岸继续东行。这里的水面游船缓缓前行,荡起阵阵涟漪,河畔的柳枝随风摆动,岸边的桃花杏花竟相开放,此情此景让人陶醉、流连。尔后,我们经过水街上的浮桥,脚下踩着哗哗流动的瀑布,轻轻松松返回北岸。孩子们的游兴不减,继续在桃园观赏盛开的桃花,在茂密的竹林间流连忘返。
时间过得真快,不知不觉间已到了下午三点半,我们这才依依不舍地离开了沙河水街。
天上的乌云逐渐退去,渭河两岸一片翠绿,春风徐徐,鸟语花香,牛年的春天迎面扑来。汽车飞驰在美丽富饶的关中平原上,我的心情豁然开朗,通过“正月十六‘游百病’”,压抑心头的愁绪早已烟消云散。相信在新的一年里,我们的祖国,我的家人朋友们,一定会像这美好的季节一样,桃红柳绿,一年更比一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