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山河】因财施教的师德(杂文) ——天津女教师歧视学生事件
近日,一个所谓的肖某某开始作妖了。
何为?嫌贫爱富,因财施教。血淋淋,直戳人心,以家长收入和个人财力来决定人格素质,大言不惭地喷吐厥词,这个天津某中学的肖老师所发表的言论和阐述的价值观,真是让人大跌眼镜。
何为师?师者,传道受业解惑也;师者,予人真善高尚也。在先秦的贵族垄断教育资源的时代,孔子发出“有教无类”的先声,是人智的觉醒,也是教育平等和人文共存的呼吁。孔子弟子三千,贤者七十有二,其中颜回,曾参皆出自布衣,而子贡则出自曾被打压的“卑微”商贾。诚然,真正的贤,不在于贵贱贫富,而在于仰望高山,君子行德。夫颜子,一箪食,一瓢饮,安贫乐道,不改志向,其人也圣;夫孟子,君轻民贵社稷安,其人也王。而独立于天地之间的人,无可背负往生绝学,亦不再指点芸芸巍峨,行走的精神信仰,关乎真诚和善良而已。
肖某某的众怒,在于极端,在于背弃了一个人最基本的善良品质。
“你妈妈挣多少钱哪?你爸爸挣多少钱?别怪我瞧不起你,某同学妈妈一年挣的比你妈妈50年挣的都多……以前送到我班里的学生,家长都是当官的。要不家里条件特别好,或者是事业单位的。你们能一样吗?你反思一下你们的家长,有多少素质?”当肖某某把本性和盘托出的时候,大概忘记了三尺讲台上最基本的教育本质。这段文字,听着格外刺耳。她以财力高谈素质,厚此薄彼,继而来歧视家境一般甚至贫穷的学生,已经在价值取向的深处抹上一刀铜臭的伤口。因为,一个秉持着教师初心的人格,是不会让文字的历史沾染分门别类和旁门左道的业障。你想借高官子弟来作威,却也是师德丧失的狐假。想想几年前被开除的冯群超“老师”,因利欲熏心,把收红包的理所当然和变本加厉公之于众。丑态一旦东窗,虫豸嘤嘤也无处遁。
这一点,得益于新媒体,曝露下的人性的卑劣终于一展无余。试想一下,为什么这些教师中的害群之马会把这种不良习气当成颐指气使的常态,还不是习惯成自然,养成高山东卧的怡然姿态。正所谓千里之堤,毁于蚁穴。要想机器正常运转,做到真正的户枢不蠹,一点都不难。留住底线,保持正确的价值观即可。
如今,这个所谓的肖某某已被教育部门撤职,不说大快人心,只说咎由自取。
不过,讽刺的是,这个被公然处刑的“因财施教”的肖某某曾经被公评为优秀教师,同时有着“最美教师”的称号。回想种种,就像是初入职场的热忱和变成功利熏心的同一人,在心态上的转变,无可说是环境改变了人,而是自我的堕落慢慢量变。先秦的范雎逼仇魏国相邦魏齐,却也在秦国的相位上变成曾经的魏齐。蔡泽一言:“月满则亏,盛极必衰。”范雎惊醒,急流勇退,佩弦自急,才有功成身退。而这个肖某某,大概把自己活成了曾经最鄙夷的那种人了。
《诗经•泮水》言:“翩彼飞鸮,集于泮林,食我桑葚,怀我好音。”原意直指仁德和感化,坏的风气亦可改变的道理。入芝兰之室,久闻不知其香;入鲍鱼之室,久而不问其臭。人,可以在潜移默化中引导文化的气息,也可被文化之外的东西毁灭。这个肖老师,当站在讲台上高读《爱莲说》的“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时候,肯定不会脸红了;当她对着学生念着《孟子》的讲义“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时候,想必,也不会有任何的愧怍之感。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年轻的时候,我一直敬畏这句形容教师的诗。如今,这句诗依然是所有在三尺讲台上抒写人文灵魂的教师的标配。诚然,这个肖“老师”终于不再是老师,以后也不是。
如今的她,把自己活成了一个贬义词,在铜臭的素质里漂泊而已。
2021年3月2日星期二
感谢您支持山河社团!敬茶!远握!(;一_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