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八一·情】与书为伴(散文)
秋风瑟瑟里,我拉着父亲的衣角,慢步在观前街。玄妙观的东脚门,是个热闹的地方。布店、杂货铺、胭脂店、小吃店,我都不感兴趣。但当看到新华书店时,眼睛一亮,拉着父亲快步进去。店面不大,也就五十平米上下。书却挺多,我挑选着买了好几本文学类的书,与父亲满载而归。
那时因身体原因,我在家休养。转眼过了年,有几十家单位在招工。父亲说;你喜欢看书,就去新华书店吧。于是,我成为新华书店的一员。那年,我不满二十岁。
想着从此上班可以与书为伴,夜晚可以枕书入眠,心中的喜悦感满满的。书就是我的精神食粮,源源不断,满脑子都是书的影子。
第一天到书店上班,怯生生的样子。店主任姓顾,五十岁上下,微胖的身体,中等的个头,说话和蔼可亲,有种家人之感。顾主任将我领到一位姐姐面前,让我跟着她好好学习。
姐姐姓李,还未出阁,大我六七岁左右。她带我在书架前走了一圈,逐一介绍图书的分类与读者的需求情况。我所管理的部分叫“科学技术”,是关于工业技术、农业种植、医药卫生等方面的,并没有我所喜欢的文学故事之类的书,多少有点失望。在进书店前想着可以上班时看书,却万万没有想到书店有规定,工作时间不得看书,只能看自己所管理的图书的内容简介,让我心里有了落差。我从六十家招工单位里独独选了书店,就是冲着能看小说来的。眼看着左边就是文学类的图书,而我却不能接触到,心里痒痒的。
趁中午吃饭之时,我去那边走走,一眼就看到《木偶奇偶记》,好开心。这本书我在上学时看过,那时在农村,“闲书”很少。五哥带回来这本书,我硬是抢了过来。晚上不敢点煤油灯看,只能天麻麻亮就起床。端一只小凳,坐在朝阳处。旭日东升时,暖暖的阳光照在我身上,我浑然不知。五哥说我像坐在五彩云霞里的仙子。从此,我的心里就种下了一份美好,一辈子与书不离不弃。
我第一次领到工资,下班后跑着回家,如数交到父亲手中。父亲抽出一张给我,作为当月零花钱。拿着手中的五元钱纸币,我立马就有了打算。第二天在店里买回一本《人民文学》,里面有刘心武的《班主任》。当时,这篇短小说被称为《伤痕文学》的代表,我并不知晓,只知道这篇小说将人物写活了,就像发生在我身边。我第一次感受到文学的力量,用文字描绘出现实生活中的甜酸苦辣,作为正面或反面教材,来鞭策或提醒人们,起到警世的作用。
那时,提倡“百花齐放”,于是便有了《伤痕文学》《反思文学》《改革文学》等。《伤痕文学》所描写的特殊年代,也是我最初认识世界、独立思考的那十年,心中自然会有无数的同感、共鸣与反响。所谓《反思文学》,以高晓生的《陈奂生上城》为代表,十分喜欢,我也买了一本。像《改革文学》代表作蒋子龙的《乔厂长上任记》等,也是我喜欢的,同样进入了我家。
八十年代初,书籍文化开始复苏。金庸小说的出版,让众多武侠小说迷的热情达到了疯狂状态。一日早上,上班时看到店门口已有几十人在排着队。天空中飘着雪花,他们身上披着一层白雪。原来店里进了一批金庸武侠小说,可数量有限,买到书的人高兴地说:昨晚得知消息后,半夜就来此排队了。没买到书的裹紧棉衣,低着头在书架旁转悠,久久不愿离去。
我并不喜欢此类的武侠小说,认为那是男人喜欢的书籍。我爱看《五角丛书》,这本书是由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定价五角。八十年代,五角钱也是一笔不小的数目,但我舍得买。因为书包罗万象,有历史人文,医学知识,生活常识,科学科普等。阅读这些书籍,可以丰富我的文化知识,开拓我的视野,也让我的业余生活增添了不少快乐。我喜欢分享快乐,这些书先后借人阅读,有借无还的情况当然有,让我有些小伤感,就像是丢失了自己的孩子。过后一想,能让更多的人享受到书中的快乐,也是我的快乐。
随着阅历和视野的开阔,我不再满足于《五角丛书》这类小册子,逐渐向大部头书靠拢。中国四大名著书也站到了我家中的书桌上。电视连续剧《红楼梦》的播出,让我看一段电视,读一两回章节,细细品味书中人物在演员一抬手一举足间的神情,随着人物的喜悦而欢乐,跟着故事的苦情而悲伤。
书店里每天都有新书上架,看到喜欢的就买下。回到家里,只要一有空就阅读,晚上常常不知不觉读到凌晨二三点。父亲见我房间灯开着,从关爱身体健康角度出发让我早睡,我嘴上答应着,还在继续看书。父亲替我关了灯,我等到他离开后,又打开了灯,父亲再次回头。就这样,每天要来回几次。想着这不是办法,我便在商场里买了一只手电简,关灯后在被窝里打着手电看。被窝里有点闷,但是小说实在精彩,放不下手。
那时,我沉浸在小说的世界里,不愿与人多交流。十年的乡下生活,回城后,我的方言多少带有乡音,怕被人取笑。只有书本才是我最亲近的朋友,它不会取笑我,只会让我愉悦。
《简爱》在苏城的上映,直接带动了外国文学的畅销。大哥给我搞来一张电影票,这是我回城后的第一次看电影。看到简爱与罗切斯特相爱的场景,心中荡起春潮。当看到他们相拥亲吻时,我低下了红红的脸。那年代,人们还不敢当众亲吻或亲热。想起我们书店里有位读者看了好多外国小说,在与人谈到他妻子时,开口闭口都称妻子为“亲爱的”,惹得大家都在调侃他。
店里进了一批《简爱》小说书,我也买了一本。从那里起,我对外国文学便接纳了,我的书桌上有了外国名著,我的阅读量也多了起来。慢慢的,心里有种想“一吐为快”的感觉,写日记、写读书笔记,时不时还写一些短小说,找我哥哥的朋友修改或提些建议。短短几年间我写了好几本草稿,小有成绩,在地方报纸上发表了几篇,更多的是在书店内部报纸《江苏图书发行》上发表。
记得那年李存葆的《高山下的花环》发行量达到一定的高峰,全国掀起了读书高潮,书店配合文化局组织一次读书活动,我写的读后感荣获文化局读书会的一等奖。这让我读书的劲头越来越高,以至于影响到与男友的交往,因为我不愿意将时间花费在拍拖上,哪怕是约会时也带着书,男友说我是书呆子,我一笑而过。
工作后与书为伴,让我对文字有了更深层的理解,对书籍更加热爱。书店是我爱上文学的起源之地,引领着我一步步走向文学殿堂。书店的工作也让我得到了更多的友情。有一位淮安的小伙子,急需塑料橡胶方面的书,我给他留心并通知他过来买,后来他回家乡开了一家塑料厂。几年后特地来苏州,带着礼物来谢我,这让我感到由衷的快乐。
我有好多这样的读者朋友,其中有一位九十高龄,他将我当成是他的孩子,跟我聊天,说说他的心里话。我们不再是营业员与读者的关系,早已成了朋友。印象中有一个女孩,喜欢绣品,我将家中的一本关于机绣方面的书借给她,使她顺利完成一笔机绣任务,我们成了好姐妹。四十多年过去了,如今忆起,心情还是那么激动。
与书为伴的日子,让我每天都不寂寞。感谢书籍,让我视野开阔,增长知识,收获友情,更使我精神愉悦,生活充实。


珊瑚喜欢老师的文章,读来真实,情感丰盛,描写生动,精彩无比。
问候走乐老师中午好,遥祝春安。
珊瑚有幸与书为伴几十年,给空虚的心灵一种填补,一种安慰,如今想来,心里美美的。
珊瑚一定努力学习,争取更大进步。
问好妹妹,遥祝春安。
与书为伴的日子是最美好的时光,愿姐姐每一天都幸福,恬淡,快乐!

问好妹妹,遥祝春安。
也许在农村的十年,对书的渴望是城市人不能所理解的,所以回城后看到书店招工,就直接来了,而且那天我早早地排在第一位上,在寒冷的冬天等着书店的开门。
问好妹妹,遥祝春安。
三十多年与书为伴的日子,时常想起,心中是温馨的,不仅仅是书籍的安慰,还有更多的读者朋友们,我的朋友圈中,大到九十多岁,小到幼稚园的小朋友,所以说,有书为伴,是快乐的。
问好老师,遥祝春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