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八一】我爱故乡的黄梅戏(散文)
“茶歌飘四方,飘在人心上。你是山野吹来的风,带着泥土香……”离开故乡已38年之久,但有关故乡的记忆清晰如初,尤其是行腔婉转、圆润细腻、声甜字美的故乡黄梅戏常常萦绕在心头。
我从小生长在“黄梅戏之乡”的安徽省安庆市宜秀区罗岭镇,距著名黄梅戏表演艺术家严凤英的出生地黄梅村仅一村之隔。每当有人问我来自哪里时,我总会自豪地回答:“我来自黄梅戏的故乡,和严凤英是老乡。”
说起我与黄梅戏的不解之缘那还要追溯到改革开放之初。
1979年春节,二哥花“巨资”买来了全村的第一部留声机,轰动了全村。那年代农村是没有录音机和电视机的,有几个富裕的人家有几台收音机,但是整天所播放的都是革命样板戏。春节那几天,从村头到村尾飘扬着的都是从我二哥家传出的动人婉转、醇厚甜润的黄梅戏,那清新自然、沁人心脾的黄梅腔也吹走了压在人们心头多年的阴霾。从那时候起,我认识了严凤英,了解了黄梅戏,熟悉了《天仙配》《女驸马》《牛郎织女》《夫妻观灯》《打猪草》等著名戏曲,耳濡目染,渐渐地我就痴迷上了黄梅戏。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买留声机、录音机的人家越来越多,每逢农闲尤其是逢年过节的时候,萦绕在人们耳畔的都是那令人陶醉、胜过天籁之音的黄梅调。敲锣鼓、舞龙灯、唱黄梅是那个年代我们这些孩子们逢年过节最热衷的娱乐活动。
我三哥更是个铁杆黄梅戏迷,只要一有时间就到二哥家听黄梅,跟着后面哼唱。如果哪个村子里来了黄梅戏剧团,他就带着我早早地来到演出现场看演出,至今我还清晰地记得三哥每一次带我去看黄梅戏的情景。
那时候家里穷,三哥只读了三年级就辍学了,快30岁了还一直没有谈到对象。媒人倒是介绍了几个姑娘,可是相亲时,看到家里一贫如洗都摇摇头离开了。三哥从此心灰意冷,除了干活就是一门心思学唱黄梅戏。一有空闲就泡在镇上那个民间黄梅戏团里,靠门框,骑门坎,偷学了不少黄梅戏唱段。也许是天赋,也许是勤奋,他无师自通,自学成才,《天仙配》《女驸马》他都能整本地唱下来。两年下来竟然成了角,在当地小有名气,镇里那个小剧团也接纳了他。
三哥在舞台上,他模仿王少舫的唱腔浑厚大方,洒脱奔放。他善于从人物出发,抓住唱词所引喻的情节,运用情绪上的起伏多变、声音上的刚柔相济,以达到绘声绘色、神形皆备的境地。也许是天意,黄梅戏为媒,镇上一个酷爱黄梅戏的女孩看上了他。尽管她的父母竭力反对,但最终他们还是有情人终成眷属,在当地传为佳话。
八四年我师范毕业,离开故土来到异地他乡。虽然工作忙,但对黄梅戏的热爱丝毫未减,领到工资的第一个月,就买来属于自己的第一部家电——收录机。在课余时间,喜欢听流行歌曲和黄梅戏,生活倒也悠闲自在。
“生旦净末丑,相约花戏楼”,安徽卫视综艺频道从1999年起开播《相约花戏楼》栏目。从开播的第一期起,我就成为它的忠实观众。该栏目以黄梅戏为主打,兼顾推介其他戏曲品种,将栏目定位在普通人的戏曲欣赏和参与之中,非常接地气。每到周日下午快五点的时候,我就会早早地坐在电视机前等着看黄梅戏争夺擂主的比赛,精彩的节目让人如痴如醉。有时候还情不自禁地跟在演员后面哼起来,学习他们表演黄梅戏甩袖的绝活儿,引得妻女捧腹大笑,说我是“老顽童”,但我还是我行我素,乐此不疲。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生活水平的提高,我的几个哥哥也相继随着子女来到安庆市里定居。安庆不仅走出了严凤英、韩再芬等众多黄梅戏表演艺术家,更有广泛的戏迷基础。这里大人小孩都会哼唱几句黄梅戏,就连安庆人寻常说话都带着黄梅戏腔调。茶余饭后,街头巷尾、公园广场,锣鼓铿锵,琴声悠扬。大家聚集在一起,组成剧团,自编自演,自娱自乐。不论是名家名段,还是即兴发挥,自说自话,都有板有眼,很有大家风范。他们和谐相处,包容囊括,只为一个共同的爱好,痴迷黄梅戏。每逢到这些地方,路上穿梭的行人和游客,都不禁驻足欣赏,为演唱者捧个场,喝声彩,成为安庆独有的一道靓丽的风景线。七十多岁的二哥几乎天天拄着拐杖,穿梭于这些地方。小时候,我每次到安庆,他都要带我到这些地方来玩。我知道二哥不仅仅是去欣赏黄梅戏,而是不想忘记留在心底的那份回忆。
东至虽然只是个小县城,近几年也突然刮起了“黄梅风”。每天下午和晚上,河西大坝、击壤桥旁、尧渡河边、滨河公园里常能见到几个或者十几个大爷大妈在吹拉弹唱,吸引不少黄梅戏爱好者一边观赏,一边喝彩。每到晚上或者周末我总是徜徉如此,黄梅戏那些经典的旋律迎面扑来,叫人无比的舒畅。尽管这些旋律我早就耳熟能详,但是我仍然百听不厌,流连忘返。
出于对黄梅戏的热爱和执着,更是出自对严凤英的爱戴和敬仰,前年五一节,我们一家三口又一次来到了我的老家,兴致勃勃地参观了严凤英故居。镇文化站还在故居正厅通往居室回廊上安装了彩电,循环播放严凤英演唱的黄梅戏,供游人边参观边欣赏严凤英那亮丽圆润的嗓音。那如泣如诉的演唱在走廊间低回,在小院里飘荡,令我如痴如醉,仿佛又回到了那久远的年代。
后进的堂屋,供台上摆放着严凤英全家福,这些照片向游人展示了一代“黄梅皇后”背后为人妻母的真实生活。看着墙角的纺车、摇篮、炭炉和雕花木床,轻抚着严凤英生前穿过的衣衫旗袍,睹物思人,我唏嘘不已。
依依走出故居,一曲欢快的黄梅曲将我从悲情故事中唤回。“架上累累悬瓜果,风吹稻海荡金波;夜静犹闻人笑语,到底人间欢乐多……”我想,“织女”面对今天祖国的繁荣富强和人民生活的幸福美满,也一定会无比欣慰。
曾几何时,在大众娱乐方式多样化、戏曲普遍日益微式的大环境下,黄梅戏在21世纪前期也曾陷入发展困境。但是党和政府一直非常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尤其是十八大以来,多措并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更是得到空前的繁荣和发展。
到2018年,安庆市已成功举办了八届中国(安庆)黄梅戏艺术节,艺术节现已成为全国黄梅戏的展演舞台。当地文化部门在23个社区组织搭建了“文化舞台”,专业的黄梅戏演员和社区文艺爱好者同台飚戏。教育部开展了“戏曲进校园”活动,黄梅戏也走进了校园。听黄梅、品黄梅、教黄梅、演黄梅,让学生了解黄梅戏,感受黄梅戏的魅力,在校园里撒播下传统文化的种子,让黄梅戏在学生心中生根发芽。我坚信,深深扎根于民间沃土的艺术之花——黄梅戏在新时代必将开放得更美更艳。
我爱故乡安庆,我爱故乡的黄梅戏。

恭喜老师摘精,期待更多精彩。问好老师,遥祝春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