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风恋碧潭 >> 短篇 >> 江山征文 >> 【江山·恒】【风恋】江山,冥冥中的初见(散文)

精品 【江山·恒】【风恋】江山,冥冥中的初见(散文)


作者:山雨潇潇 秀才,1186.15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10120发表时间:2021-03-17 14:38:37
摘要:总有那么一种意识,潜藏在内心深处,召唤着,希翼着,期待着某一天能爆发出源源不断的能量。江山文学网,再次勾起我对文学创作的激情,再次让我在忙碌颠簸中寻找到一个属于自我的空间。初见江山,一见如故,我仿佛再次看见了那条通往内心深处的小路,散发着吸引力,充满着新希望……

岁月悠悠,时光飞逝。转眼间,已步入不惑之年,这一路走来,遇到太多人,见过太多事。曾经无数次问自己,我是谁?我该做什么?我能做什么?每一次,都没有最终答案。或许,人生路上,存在着过多变数,以至于理想和目标,总在不断地滚动中,就像那句口头禅:计划赶不上变化。
   不过,总有那么一种意识,潜藏在内心深处,召唤着,希翼着,期待着某一天能爆发出源源不断的能量。江山文学网,再次勾起我对文学创作的激情,再次让我在忙碌颠簸中寻找到一个属于自我的空间。初见江山,一见如故,我仿佛再次看见了那条通往内心深处的小路,散发着吸引力,充满着新希望。
   于我,不敢说有写文的天赋,但,一定有着写文的爱好。记得在小学,我的一篇文章被语文老师作为示范在课堂上宣读。其实,那篇文章没有什么高超的写法,也没有什么华丽的字句。但语文老师说,文章的立意高大,健康向上。由于只是一个10岁的小孩,对“立意高大,健康向上”的理解仍处在似懂非懂中。那篇文章的题目叫做《爷爷和灯》,讲述爷爷用玉米壳点灯的故事。上个世纪八十年代,随着山村不断通电,我家也安装了电灯,告别点煤油灯的历史。爷爷总有个习惯,用一张干燥的玉米苞壳在煤油灯上点火,再将火苗引入火炉中,这个习惯他应该重复了几十年。我大声地说,“爷爷,那是电灯,点不燃呀!”爷爷“嘿嘿”地笑了两声,带着一脸尴尬,输给了一个5岁的孩子。直到今天,我才真正理解语文老师那句“立意高大,健康向上”所蕴含的深刻道理:那是对时代进步的一种讴歌。对于小孩子来说,一句表扬的话语,可能就奠定了他一生向往和追求。从此,我与写作结下了不解情缘,无论学业如何繁忙,无论工作如何艰辛,那种天生的爱好一直伴随着我,走过一山又一山,趟过一水又一水。尽管没有取得惊天动地的成就,却也成为一路走来的无限陪伴。
   似乎每个人的人生,都注定有一段盲从和不适。刚参加工作时,我不知如何起步,用一句通俗的话来说,就是不知如何才能当上领导。山里的孩子,大都腼腆怕事,很多人说,想要当领导,就要送礼走后门。可是,我没有后门。也听人说,想要当领导,要有后台。可是,我没有后台。说实话,每个刚从业的年轻人都有一颗当领导的心,哪怕如何言不由衷。“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尽管这句话非常粗鲁,但却真实得毋庸置疑。我也想当领导,但我清楚这难于上青天。没有后台,不敢送礼,怎么办?“要想进步,你就多写多见报。”一位贵人给我指点了一条路,但这条路注定不会轻松,需要艰辛付出。在校时,我曾是“红枫文学社”的主要社员,也曾是《大中专生月刊》的特约记者,对“泥牛入海”有着非同感触,稿件投出后杳无音讯。一篇精心创作的文章,经常被说得一无说处,那份创作的自信被捶打得体无完肤,以至于不断放弃又不断重拾。
   投了很多篇稿件,全部“泥牛入海”。记得我的第一篇见报文章,不是新闻,而是一篇散文,题目叫做《回趟老家》。这是我成功投稿的处女作。没有联系编辑,也无高人指点。于是,我决定认真分析《回趟老家》见报原因,为什么在稿件“爆棚”的竞争条件下,我的文章能变成一行行铅字。党报是非常严谨的,不像“红枫文学社”和《大中专生月刊》,写错了不用承担责任。我曾有个想法,找找编辑,拉点关系,但一想,担心背上“走后门”的“罪名”。所以只能不断地写、不断地投,遍地撒网,重点捉鱼。我想,《回趟老家》之所以见报,是因为道出了“想家”的心情,写出了如我背井离乡、受尽委屈的人们对家的渴望,这,应该是《回趟老家》的见报缘由。每个人都有一个“老家”,无论多么贫穷、多么落后,老家总会在某个时刻召唤着自己,家是温暖的怀抱,家是自由的天堂,家不会舍弃任何一个离开的人。一位年长的文友说,他的老家搬迁了,父母已去世了,他的老家迷失了。我想对他说,您的老家没有迷失,您的老家永驻心底。老文友无比感谢,他说,我让他重新找到了老家。《回趟老家》见报的原困,或许在于引起了无数读者和受众的共鸣。就像今天,我遇上了江山,让文字有一个安放地,让心灵有一个家。
   党报党刊,多见报并不是要求文学作品多见报,而是新闻作品。新闻作品的创作与文学作品的创作有着明显的区别,其中,最大的区别在于新闻作品一定要真实,而文学作品可以联想和假定。新闻作品的创作更严谨,不能出现错误的信息,特别是数据信息。某重点党报将“中华人民共和国”写成“中华民国”,最后,发出的几十万份报纸全部召回,造成巨大损失。
   对于一个毫无新闻写作基础的人来说,需要付出更多的艰辛。于是,我通过购买新闻写作专业书籍,参加新闻写作培训班等,不断地学习,不断地研究。终于,见报的新闻稿件不断增多。但是,“中奖”比例仍然不高,这当中的原因较多。首先,我仍然是新闻写作新手;其次,报纸的版面有限。报刊版面有限是造成大多供稿者不能见报的主要原因,这一原因最后也得到报社编辑的说明。报纸的版面大多八版,有的周末才四版,造成一大批供稿者无法见报,特别是新手。所以,想要在众多写手中占有一席之地,除了多写,更要求作品高质量。虽然新闻作品注重新闻价值,但对文笔也有一定的要求,特别是文字要灵动,这是一位省级编辑的经验之谈。好的新闻作品,兼具文学作品特点,可读性强,这对新闻写手的文笔有所讲究。随着新闻稿件不断见报,我被任命为乡镇通讯员,也就是土记者。通讯员和真正记者的最大区别在于,记者有记者证,是专业记者,而通讯员没有记者证,是业余记者。经过几年的新闻创作,我基本掌握了新闻的写作方法,也总结出一套属于自己的新闻创作方式。  
   新闻的标题尤为重要,是新闻的眼睛,一期报刊有很多条新闻,读者往往先看标题,如果标题有吸引力,才能吸引读者阅读正文。一个好的标题,除了具有全文概括作用,还要新颖,或有力量,或有温度。我的一篇新闻,内容是写一个山村通水的消息,这本是一篇普通的新闻,但我用了一个很有温度的标题,得到了读者们的高度认可。这则新闻的标题就是《引来甘泉润民心》,从此,很多新闻作者在写有关水利的文章时,都用了一个“润”字,把党和政府的温暖“润”到群众的心坎上。新闻基本格式为标题——导语——正文——结尾。如果说标题是新闻的眼睛,那么导语就是新闻的灵魂。曾经有一篇新闻的导语写得很简短,只有五个字——“抗日胜利了”,这五字导语,却是中华民族多年抗战的胜利宣布,中国人民付出了巨大牺牲,多少英烈献出了生命啊!才得以告别倍受欺凌的历史。这五字导语,也被称为世界最好新闻导语。正文一定要围绕新闻的标题和导语展开,这是我写新闻的一贯方式,以至于我现在对文学作品的创作,往往都是先把标题拟好,再找内容。新闻的结尾往往是全文的升华和呼吁,可有可无。总之,一则新闻一般要有“5W”,Who(何人)、What(何事)When(何时)、Where(何地)Why(何故)。当然,这其中应简略得当。有时,一句话就可交待“5W”。如:昨晚隔壁老王家的牛在后山滚坡死了。时间:昨晚;地点:后山;人物:老王;事件:牛滚坡;结果:死了。
   一次参加新闻写作培训,授课导师为报社总编。总编告诉我们:“要想新闻多见报,就要多和报社编辑联系,如果编辑不认识你,不相信你,他们是不轻易用稿的。”这句话醍醐灌顶,点醒了我。我的稿件“泥牛入海”的原困,或许是我与编辑没有沟通联系,但是我害怕见到编辑呀!确实,新闻稿件事关重大,对于一个陌生的写手,编辑也担心出现失误,特别是各种数据的真实有效性,本来一项工程的投资是“2.85亿元”,写成了“28.5亿元”,那结果可能要引起纪检部门关注。被迫,我大胆地来到市里,走进报社,见到了神秘的编辑们。其实,他们大都和我年纪相仿,当然,不乏有着几十年编写经验的老编和大记。他们是那么的和蔼可亲、平易近人,打消了我所有的畏惧。
   从此,我的稿件一发不可收拾,最后成了真正的通讯员,调入宣传部门,开启了新闻写作专业征途,虽然还是通讯员,但相对于乡镇通讯员,有着天壤之别,宣传部通讯员专业写新闻,工作是深入田间地头,实实在在地采写。我的足迹遍布每个村,每一块农田,对整个辖区的大事小事一清二楚,每一篇稿件都带着泥土的芬芳。在新闻创作行业,流行着一句话,“脚上有多少泥土,笔下就有多少文章。”一年下来,我的见报稿件竟达176篇,有消息,有通讯,有评论……其中一篇题为《澄碧湖绘制增收蓝图——广西右江打造生态经济增收圈》荣登国务院主办半月刊杂志《中国扶贫》总第278期。记得当时我是去采写芒果的,总觉得单写芒果显得太单薄,于是,我围绕被称为“海的女儿”“桂西明珠”的澄碧湖,拓写芒果、蔬菜、旅游、特色美食等,成就了一篇生态增收佳文,引起了各级各部门的高度重视,国家和地方共计投入2亿元,进一步将澄碧湖打造成“生态经济(扶贫)示范园”,内容涉及芒果科研、展示、生产、销售、旅游等,吸引众多游客,一大批群众通过“生态经济(扶贫)示范园”脱贫致富。我不敢说这是我的《澄碧湖绘制增收蓝图》造就的,但我的这篇文章确实引起了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在澄碧湖芒果诸多展馆中,大部分的文字和图片资料均出自我手。尽管已过去多年,但每当看到我的文章和图片静静地陈列在展馆中时,我对那段新闻工作经历,总带有一种成就感,尽管没人知道大部分资料是我提供的。也许,正印证了那句话,“记者是无冕之王”。
   由于新闻写作是我的专职工作,一段时间内,我的文学作品大量减少。因为,采写新闻是一项极其艰苦的工作,“女人当男人用,男人当牛马用”,这是对新闻工作者的客观描述。既然已经从事新闻写作工作了,再去搞文学创作,也有些“不务正业”之嫌。然而,新闻和文学是有相通之处的,一篇好的新闻作品,同样具有文学价值。印象中,新闻古板老套,其实不然,如今的新闻作品同样具有文字灵动、文笔流畅特点。一些新闻高手的作品根本无法分出是新闻作品还是文学作品。记得有新华社一篇通讯,标题为《三北造林记》,“为了生存,为了明天,一群蓑羽鹤振翅高飞,逆势而上,冲击地球之巅。它们亢奋的叫喊声,在喜马拉雅山群峰之间激荡回旋。”对地点的交待,带着如此的文学气息,完全是一篇造诣很高的文学作品。这或许是新闻作品和文学作品的相通之处。此外,《三北造林记》段落多而短,读起来酣畅淋漓、一气呵成。如今社会,已进入自媒体时代,文字作品受到空前冲击,特别是影音作品,分流了大量读者,纸媒的落寞就是最好的印证。如何寻找文字作品的未来,将是一大批文字专家思考的问题。一定要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写作方式也要转变,通俗的文字、愉快地表达、深邃的思想,都值得探索。一些文字作品让读者费尽九牛二虎之力仍难读通,说实话,在自媒体蓬勃发展的今天,有谁还愿意花费大量精力去研读一篇“费尽心思”的文章。新闻作品如此,文学作品亦如此。我总力求将新闻作品写出文学作品的味道。
   如果说新闻创作是我的专职工作,那么,文学创作纯属业余爱好。虽然听过很多文学创作专题讲座,但我的文学作品一直没能突破。我一直想着创作一些富含诗意的散文,也阅读过很多精美的散文,但一直写不出那种境界。最终,还是回到原点。我想,既 然不能写出华丽的文章,那我还是写泥土吧!毕竟,我一直来都是站着土地上的,两脚粘满泥巴,我不能因为泥土的朴实而嫌弃它,我要嗅尽泥土的芬芳,还原人生的起点。用最简单的语言、最通俗的字句、最真情的表达,写出对生活的感悟。多年的写作历经,虽然没有取得很大成就,但也总结了一套属于自己的文学创作经验,短句读起来轻快,长句读起来舒缓,长短结合,方能朗朗上口。如今流行着一种写法,就是多用短句,少用长句,或许正是因为现今人们的生活节奏加快,难以花大量时间去研读长句。还有,自然段最好也短一些。读过贾平凹的《带灯》,每一段都很短,甚至只有几个字。就像古龙的小说,每一段都很短,读起来不费力,给人一种阅读的轻松愉悦感。
   读者永远是上帝,无论是新闻作品,还是文学作品,在创作的时候要充分考虑读者的感受。或者说,一篇作品的成功与否,取决于读者的认可与否。如今,早已进入了全民写作时代,每个人都可能写出精品文章,每个人都可能是写作高手。特别是一些网络写手,那种修真、穿越、玄幻的构思方式,被文坛骂为“异类”,但人家的文章往往吸引着大量的读者,收益成千上万倍增。当然,我们没有必要去羡慕,因为经典和流行有着区别。很明显,我的文章在某一程度上是过时了的,因为我的文章大都写山写水写土地,现在的年轻人,很多都没见过泥土,我的作品受众面显得苍白无力。很多时候,我也想尝试创作一些吸引年轻人的网络作品,但精力有限,能力有限,估计竞争力也有限。也罢,作为一名文学爱好者,还是扎根乡土,亲近土地吧!

共 6741 字 2 页 首页12
转到
【编者按】读完佳作,受益匪浅。这不是一般性的杂文漫谈。而是一篇深有体会而又有目标追求的范文。他给读者带来思考。虽然平常也在关注和学习如何写好一篇文学作品,但总找不到白。读了这篇文章,彷如身临其境。作者把自己一路如何写好作品,包括散文,公文,总结,以及对文学作品的认识,一并交代的一目了然。没有写过公文的总结的人,可以从中吸取经验。没有经历想当官而又没机会当官的能人志士,也可以从这里作一个基本了解。那么,文学不但是净化心灵的法宝,更有他攀升阶梯的价值。作者一手好文笔,得到扶贫“书记”的职位,实现了“当官”的梦想,与他文学造诣分不开。就读者来说:“在校时,语文老师就说,一篇好文章,一手好字,走上社会最吃香。”作者是尝到甜头的。但是,作者写作的出发点是纯真的,“脚上有多少泥土,笔下就有多少文章”,作者立足山乡,写自己最熟悉的东西,让一篇篇文章锦上添花,让作者文学功底大放异彩,让思想在文学殿堂里放飞,这就是了不起的成功。文章既描绘了一路写作的艰辛历程,又肯定了江山这块沃土的酿造特性,这里是一个梦想的天堂。佳作,推荐阅读【编辑:文绮】【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202103170002】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文绮        2021-03-17 14:42:11
  一篇值得一读的佳作,表现出既有文学作品的美,又有故事情节的描述,以及浓厚的思想性。这样的文章甚称佳作。
文绮
2 楼        文友:山雨潇潇        2021-03-17 15:18:56
  感谢文绮老师的点评,一些我没想到的细节,都被点评出来,真是高手。
3 楼        文友:山雨潇潇        2021-03-17 15:29:11
  感谢文绮老师的点评,一些我没想到的细节,都被点评出来,真是高手。
4 楼        文友:刘春庆        2021-03-17 16:06:56
  从社会最底层干起,从草根干起,滚一身泥,带一脚草腥气。写社会底层的人们,写那些没有公资的土八路。最有成就感。
5 楼        文友:碧潭飘雪        2021-03-17 21:48:41
  恭喜祝贺山雨老师的散文征文佳作获得精品!也祝贺社团!期待老师佳作继续呈现!感谢江山领导和评委老师关照支持!辛苦了!问好,遥祝春安吉祥,创作愉快!
碧潭飘雪
6 楼        文友:刘春庆        2021-03-18 07:06:10
  祝贺山雨老师佳作获得精品。
共 6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