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宁静】春牛耕地谷生香(散文)
牛,既是星宿名,属二十八宿之一,又是家畜名,属食草性蹄类动物。动物牛,力量很大,能帮人类耕田、拉车、拉磨等。为了防身及攻击,头上长有双角,四脚趾上有双瓣大蹄和小蹄,体型大都比较大。据习性分有水牛和黄牛。按用途分有耕牛、奶牛和肉牛。因牛吃足草,在凌晨1至3时(即“丑时”)的时候倒嚼(反刍)最细、最慢、最舒适,所以丑时同牛搭配。古时称“丑牛”。
上古时代,独角精统治大地,它让全世界长满了有毒的仙人掌。人类面临被饿死、渴死的危险。牛的祖先——大力牛挺身而出,用双角铲除有毒的仙人掌,最后大力牛为消灭仙人掌王献出了自己的生命。人们为了纪念大力牛,将这一年命名为牛年。民间也有“牛耕年丰”的说法,牛的图腾,寄托了人们对于土地的崇拜,对于丰收的向往。
浙南山区一带流传着这样的故事:
在弥勒佛坐天时节,凡间的人不用犁田,不用铲草,就可以收到很多很多的粮食。一年种的粮食可以吃九年。真称得上是五谷丰登、国泰民安了。
人们的粮食多得堆成山,吃不完,妇女寻不到草纸,就拿麦饼来擦小孩的屁股。这事给镬灶头佛晓得了,就告到玉皇大帝那里,玉帝为了惩罚凡间人,就派天牛神下凡来撒草籽。吩咐他三步一把,剩下的压到岩头下面去。
哪晓得,天牛神生性就懒,不愿干事。再说牛四肢发达,头脑简单。到了凡间后就是睡。看看期限已到,就一步三把地把草籽撒到田地里,还把多余的草籽塞到岩头洞里算数。这样,通天下都长满了草,害得人们割也割不完,除也除不尽.凡间的人都怨玉帝缺德。
天牛神违犯了天条,又给土地爷晓得,报告了玉帝。玉帝听后,当场把天牛神贬罚到凡间做牛,帮人犁田,帮人吃草。玉帝派蚕神背牛下凡,背到空中,蚕神问:“牛兄,你到凡间后,都吃什么草呢?桑叶吃不吃?”
“吃!不管什么草都吃。”牛紧接着说。蚕想:如果连桑叶都吃,那我不就饿死了吗?蚕就把牛从背上摔了下来,摔得不轻,牛的上排牙摔得一个也不剩。到现在,蚕背上还有四个很清楚的牛蹄印。牛的上排没有牙,只用下排牙来吃草了。
从此,牛在人间经历了风风雨雨,尝尽了酸甜苦辣。
本来可居十二生肖首位的牛,为什么变第二了呢?
相传,有一年,玉皇大帝过生日,下令让所有的动物在正月初九这天前来祝寿,并决定按前来祝寿的报到顺序选定十二种动物,作为通往上天之路的守卫,依年份轮流值班。
牛是既老实又勤劳的,早起是它的习惯,它想:这回第一应该是非我莫属了。第二天一大早它就出门去了,走着走着,来到了一条宽阔的河边,正要泅水渡河,就听到有人叫它:“牛大哥,牛大哥”,它低头一看,说:“鼠老弟,你怎么了?”老鼠转着眼珠子说:“真巧啊,牛大哥,我们一起走吧。”
牛说:“好呀!”正朝河边走去,又听见老鼠说:“牛大哥,我过不去,你能不能载我一程吗?”
牛大哥是个老实人,就说:“好啊,那你就钻到我耳朵里吧。”
老鼠很高兴,敏捷地跳到牛耳朵里。
渡过了河,老鼠觉得躺在牛耳里既舒服又省力,并没有跳下来的意思,牛大哥一向憨厚,又乐于助人,也就没说什么。不久,牛载着老鼠到了玉帝的皇宫外。
当牛刚要进宫门时,老鼠迫不及待地从牛耳朵里蹿出来,抢先跳到了玉帝面前,叫道:“是我第一名!是我第一名!”就这样,老鼠得了第一名,而好心的牛大哥,仅获得第二名。随后其他动物也都陆续赶到了。
由此看出,牛勤劳善良,看淡个人得失。
自古牛就给人留下了很好的印象:勤勤恳恳,吃苦耐劳,无私奉献,时常还要舍弃生命,做出牺牲。特别是在农耕社会里,牛扮演了很重要的角色,与人类关系友好密切,因而人类对牛也怀有特殊的感情。大多数农人不食牛肉,多少也是为了一分情义。
牛是农民的宝贝,帮助人类耕田拉犁铧拖耖耙、拉车运输、拉磨磨粉、踩踏砖瓦泥浆等,田野、路上、磨坊等,随处看到牛忙碌干活的身影,为人类的繁衍发展立下了汗马功劳。
在中国历史上,牛与战争有很深的关系,《左传》记载:“秦师伐郑,商人弦高将市于周,遇之,以乘韦先牛十二犒师。曰:寡君闻吾子将师涉于弊邑。敢犒从事。”秦将听此言,以为自己的图谋早已被郑国发现,便班师回朝。这是春秋时著名的“商人救国”之例,而一介商人之所以能阻挡千军万马,靠的却是那十二头上好的牛。甚至牛还直接披挂上阵,抵御强敌,攻池陷城。《史记》载:“骑劫即墨,田单取牛千头,衣以五彩,束矛其角,缚火其尾,穿城而出牛。壮士五千,衔放随其后。牛出火明,所触皆死,壮士因击之。城上士大躁,燕师大败,骑劫死。乘胜追北,三战之剋,遂收齐城。”在这场战斗中,牛大发神威,成了决定胜负的关键因素。诸葛亮的木牛,提高了运输效率,保障了后勤供给,在战争中往往以巧制胜。
关于牛,有很多奇妙动人的神话传说,把牛蒙上一层神秘的色彩。《玄中记》曰:“万树精为青牛”,青牛常是道士们的坐骑。《汉武内传》曰:“封君达,少好道,入鸟鼠山,百余年还乡里。常乘青牛,故谓为青牛道士。”《湘中记》中有金牛,即“粪金之牛”。《酉阳杂俎》中有银牛。《金楼子》《交州志》中还记载有“今朝割取其肉,明日即愈”的神牛。其中《牛郎织女》的故事流传最广。
我小时候当过牧童,牛是我最亲密伙伴,和牛也有很深的感情。在农闲时节,我和牛漫山遍野转悠,活得也自在逍遥。在平路或平地时,我往往蹲下身子,手拖住牛尾巴,让牛“拖车车”,有时骑牛背吹桐子萧或麦秆萧,自娱自乐。孤独的时候,只能与牛说说心里话。描写牧童与牛的诗歌举不胜举,我独爱元代王懋德的《西郊晚眺》:“远寺僧归日欲沈,无边桑柘起层阴。牧童牛背闲横笛,却笑诗人马上吟。”
如果天气很热,水牛会游塘,浸在水中取凉,可我从来没看过黄牛游水的情景,想检验一下黄牛到底会不会游泳,又担心万一黄牛淹死了,父母会打死我的。有一次,我们正好在水库边放牛,把我的想法同其他牧童商量,他们也和我一样,既想试试,又担心。最后统一口径,如果会游泳就没事,如果黄牛被淹死,大家都帮忙撒谎称:黄牛自己不小心掉进水库淹死的。说干就干,黄牛不肯下水,东躲西避。我们几个人硬把我家的黄牛赶入水库,结果,黄牛也是会游泳的。从坝上游到对岸上来了。我们欢呼雀跃,大叫:“耶——黄牛也会游泳!黄牛也会游泳!”
听爷爷说,牛对主人很有情义。上代祖先中,有一天,一个牧童在山上放牛,突然,一只老虎蹿了出来,牧童看见老虎晕死过去了。水牛拼命守护小主人,和老虎展开激烈地搏斗,最后老虎被牛角顶伤逃走了。等了好久,小主人也没有醒来,水牛以为小主人死了。就用牛角挑起小主人的拉腰带,背回家里。牧童父母见状,以为是水牛把小孩子顶死,就把水牛活活打死。后来小孩醒了,把情况一五一十地告诉父母,原来是水牛救了自家孩子。其父母后悔自己急躁鲁莽,最后含泪建造一座义牛坟,建在本地富岙西坳田垄中央,后来这牧童的父母也附穴其坟,让子孙后代祭奠的同时,也敬祭恩人义牛。
但是,牛的命运往往很累很苦很悲。牛耕田马吃谷人吃米,它只能吃青草、稻草和糠。奶牛、耕牛,老了没有用了,还被卖到屠场宰杀,剥皮做皮筏皮鞋,抽筋做弹棉花工具的牛筋,肉被吃,牛角做器具,牛骨烧灰做农肥。肉牛,因太懒肥得快,还没等到老就当祭祀品宰了祭天祭神祭祖宗。我看过宰牛的情景,惨不忍睹。牛跪下来流泪求饶,但人们还是不放过它。从此,我不吃牛肉,也理解农民不吃牛肉,只是无奈地把老牛卖掉的原因。相传,古老的黄河流经之地——我国西北地区水急浪恶,难以行舟。为解决这个问题,早在古代就有人想出一个金点子:用皮筏当船。皮筏大多以牛皮制成,形状像袋,联结即成为“皮筏子”。因那时没有打气筒,皮袋子只能用嘴吹胀。于是,那时就有了“吹牛皮”一语。又因吹牛皮时脸腮鼓起,面红耳赤,像争强好胜的样子,以后人们便逐渐把“吹牛皮”引申为说大话、夸大其词、好大喜功之人。
历代文人赞颂牛的诗歌多如繁星,如:宋代李纲《病牛》:“耕犁千亩实千箱,力尽筋疲谁复伤?但得众生皆得饱,不辞羸病卧残阳。”本地民谣:“十二月丑生是肖牛,主人养你在栏头;十二生肖牛最苦,春来无牛万家愁。”现代作家臧克家《老黄牛》:“块块荒田水和泥,深耕细作走东西。老牛亦解韶光贵,不待扬鞭自奋蹄。”这些诗歌都歌颂了牛的无私奉献精神。正如鲁迅先生所说的“吃的是草,挤的是奶”。
如今机械代替了耕牛,牛的身影渐行渐远,直至模糊,但其印象不可磨灭,其精神永驻人们的心间。
我们不仅要甘做孺子牛,乐做拓荒牛,更要勇做老黄牛,勤奋耕耘,无私奉献,不怕受苦受累受屈,不怕流汗流泪流血,不要吴牛喘月,而要牛角挂书,心甘情愿做一头春耕之牛,使杂草丛生的黑土,长出生香的黄谷,造福人类。
春牛犁出满山宝,茧手挖来遍地金。
为民当效黄牛力,报图壮怀赤子心。
青春无悔,拼搏无畏,只要努力过了,管他收获多或少,都是值得,值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