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丹枫】山丹丹花开宝塔山 (散文)
一
上世纪七十年代,一首《山丹丹花开红艳艳》的歌曲从陕北唱起,瞬间唱遍了祖国的大江南北。从此,这种红艳艳的山丹丹花,就成了延安的象征,陕北的象征,陕甘宁的象征。人们纷纷通过各种渠道寻找或者直接到延安欣赏这种名扬天下的山丹丹花。
我第一次见到山丹丹花的时候,是十年前的那个夏天。
一个晴空万里的星期天早上,我们乘车从西安赶回绥德,路过延安的时候,专门用了半天时间,登了一次宝塔山,见到了这种鲜红鲜红的山丹丹花。
这是我调往陕北绥德铁路工作半年来,第一次登宝塔山。从距离上看,延安基本处在西安至绥德的中间位置。如果说平日里乘火车从西安到绥德最快需要五个小时的话,那么西安到延安或者绥德到延安也就仅需两个半小时。因此,坐上火车的我们,基本上都是一路畅通,直达目的地,很少中途停下来在延安转转。
那次途径延安专门登上宝塔山,主要是为了了却多年的夙愿:近距离地看看宝塔山,感触它沧桑而又厚重的历史文化。再看看山丹丹花,看看它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花,竟如此地红遍陕北,红遍全中国。
等我和几个同事来到延安,走出气势宏伟的延安火车站,已经是上午十一点多钟,天空蔚蓝的如同水洗过一样,干净的没有一丝云彩;太阳高高地挂在天上,把一根根如利箭般的光线无情地射向大地。
我们沿着马路边的一行树荫往前走。熙熙攘攘的车辆和行人,让我们感受到了一个不一样的现代化城市:窄窄的街道,不时地曲里拐弯,七上八下,一会穿过河流,一会又绕过山间,虽然它和关中的城市没有什么两样,有高楼大厦和文化广场,有川流不息的车辆和行人,有时髦的音乐歌曲和流行着装,但连绵起伏的黄土高坡和有着鲜明特色的陕北口音,以及随处可见可闻的红色印记和红色歌曲,无不透露出这是一座非同寻常的现代化城市。
一种无比强烈的自豪感和幸福感油然而生。
尽管天气炎热地让我们汗流浃背,但心中的惬意却如一股徐徐吹来的山风,凉爽着我们的每一个毛孔,催促着我们向着宝塔山的方向,快速前行。
二
夏日的宝塔山浓荫如盖、苍翠欲滴,从山底到山顶的大小荫凉下、弯曲小路旁、亭台休息处,游人如织,热闹非凡。有坐下休憩的,有边走边聊的,有摆出各种姿势照相的,有情不自禁发出感慨的。偌大的宝塔山,就像一个巨大的红色宝库,吸引着八方游客前来参观、欣赏、学习和膜拜。
登上宝塔山的路有好几条,我们选择了一条陡峭的小路往上爬,为的是想尽早看到红艳艳的山丹丹花。因为就在刚才的山脚下,那首清脆悦耳的《山丹丹花开红艳艳》不知从哪家商场传出,又一次勾起了我对这种名花的向往。
果然,当我们登了还不到十分钟的时候,两旁的山坡上就已经出现了一小片一小片的山丹丹花。我当时惊喜地叫到:“看,山丹丹花!”一个同事看了看开得正艳的红花,怀疑地问:“你认识,确定吗?”
我肯定地说:“没问题,就是山丹丹花。”说着,打开手机,指着百度上的一朵花让他们看。
确实是山丹丹花,一株株高约30至60厘米不等的直立茎干上,长着一片片披针形的叶线。披针形或长细椭圆形的花朵就长在茎端的叶线上方,每一朵花就像一个直立的小喇叭,由六个花瓣反卷着分开组成;颜色除了鲜艳的大红色外,还有朱红色和橘红色、杏黄色和杏红色,但不管是那种颜色的花,内面都有紫褐色的斑点。而且一般是一株一年只开一两朵,也有开三四朵的,即使开到七八朵,也只是不常见的极少数。
我们几个赶紧蹲下身子,用手抚摸着那一朵朵名扬天下的山丹丹花,就像抚摸着一件件珍贵的宝贝,轻轻地、小心翼翼地。
多年的夙愿终于实现,我真切地感受到了它的存在和价值。
难怪山丹丹花红得如此鲜艳和热烈,原来它是有着红旗一样的颜色和中国革命火一样燃烧的激情。
也许我们的举动和感叹惊动了参观的人群!一个和我差不多年龄的人笑着说:“看来你们对山丹丹花也情有独钟呀!”浓浓的陕北口音,道出了他是个地地道道的本地人。
“是呀,我们是专门看山丹丹花来的。”我随口答道,并笑着问:“听口音您是本地人,怎么也来登宝塔山?”
“是的,就在山下住。登宝塔山是我的家常便饭,权当锻炼身体。”
“这么说您很了解这些山丹丹花了?”我接着问。
“是呀,要不怎么说你们对山丹丹花情有独钟呢。”
“我们确实喜欢山丹丹花,觉得它意义非凡,是延安的象征,陕北的象征,”我自认是内行。
“可你们知道它还是中国共产党人的象征,中国革命的象征吗?”
我一时语塞,认真地看着他,等着他的高论。没想到他还真详细地介绍起来。
原来,他从小就生活在这里,是唱着《山丹丹花开红艳艳》的歌曲长大的。
他说,之所以山丹丹花是中国共产党人的象征,中国革命的象征,就是由于山丹丹花是一种很不起眼的小草花,不择环境而生,不求雨水而活,再贫瘠的土地和恶劣的环境都能让它生根发芽,越长越旺,逐渐成燎原之势。尤其是每到夏天花开时节,那满山遍野的火红,既像雨后天边的彩霞,又像夜晚燃烧的火焰,美到极致,美到醉人。
他说,就凭这一点,不也和当年中国革命、中国共产党人在陕北时的情景一样吗?由普通到不普通,由弱小到强大,由不起眼到红遍全中国。
听了那位延安当地人的一番高论,让我对山丹丹花的象征意义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也对中国革命在延安时期的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有了更全面的了解。
是啊,“山丹丹开花红艳艳,毛主席领导咱们打江山。”从那时起,山丹丹花就与红旗红军联系了起来,与中国革命联系了起来,与共产党人联系了起来。每当我听到这首歌的时候,就不由得热血沸腾,自然而然的想起延安、延河、杨家岭、枣园,想起毛主席党中央在陕北领导的中国革命。
这是多么具有象征意义的陕北名花呀!
三
时间如流水一样,不知不觉间十年过去了。
这十年,因工作便利,我曾先后四次登上过宝塔山,四次看到过山丹丹花:有拔节疯长的,有花开正艳的,有花期已过的。每一次都有不同的感受,每一次的观赏都是一种灵魂的洗礼和情操的陶冶。
今年春运期间,当我又一次因采访来到宝塔山下的时候,却看到了四朵不同寻常、开得正艳的“山丹丹花”。
这是四名平均年龄仅有27岁的铁路女职工,因承担着宝塔山下铁路桥、隧、涵、挡护等设备的检测任务,被工友们和来往乘客亲切地称之为“宝塔山下的山丹丹花”。
这四名女职工,分别来自不同的省市县。在家时,她们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甚至连独自生活的能力都没有。可是,自从四年前来到这里,冬季的严寒天气,满目的黄土高坡,单调的检测工作,慢慢地磨练了她们,也改变了她们,让她们在这看似平凡而普通的岗位上,做出了极不平凡的工作成绩,成了人们心中最喜爱、最艳丽的山丹丹花。
跟着她们,我体验了一次检测设备的全过程作业。
陕北高原的黄土具有严重的湿陷性,受雨、雪、冻融等影响很容易发生边坡溜坍灾害。这就为巡视检测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顺着工区旁的一条小路前行。我不停地留心脚下的路,深怕一不小心被石子绊倒或一脚踩空。凛冽的寒风吹在脸上,如刀割般疼痛。可四名女职工跟没事人一样,轻快地走着,淡定地正了正厚厚的“火车头”棉帽,紧了紧橘黄色的棉服工装,扶了扶装有检查锤、钢卷尺、记录本、信号旗的工具包,毫不畏缩地爬上山坡,登上阶梯,走上铁道,巡线路、爬堑坡、攀桥墩、钻隧道。
我看见,她们每检查一处,都要认真地拿榔头敲敲,仔细地用仪表测测。如果发现异常,立刻记下数据,分析原因,快速处理。
我看见,巡检线路,少不了磕磕碰碰,可她们从来都是“轻伤不下火线”。跌到了,爬起来继续巡检;衣服沾满了灰尘,拍打几下再走;双手冻得不能伸直,赶紧放嘴上哈几口热气;双脚冻得失去了知觉,就在原地蹦跳几下,让浑身发热,继续巡检。
我看见,检测桥梁设备时,她们要系好安全绳,钻进狭小的墩台里,猫着腰检查桥梁支座。呼呼的北风吹打着她们,冰凉的桥梁支座,蹭破了她们手指,但她们却不知疼痛,贴上创可贴继续作业。
我看见,在所有的设备检查中,宝塔山隧道是难度最大的地段,每检查一次都需要一个多小时。由于电煤运输量的增大,车流量密度的增加,列车一过,尘土飞扬,熏呛难忍。每次走出隧道,一个个像从煤窑里钻出来一样,只露出两只闪亮的大眼睛。
……
三个多小时的实际采访,很快就结束了,可我的心里却久久不能平静。不知为什么,此时的我,已经完全没有了刚来时对她们的印象:柔软、稚嫩、腼腆和秀气。而是变得个个高大起来,像一个个沙场归来的女英雄,飒爽英姿,豪气冲天。
难怪《山丹丹花开红艳艳》这首歌,在延安这块红色土地上唱了四十多年而经久不衰,越唱越红,越唱越赋予它新的含义,不就是因为整个延安、陕北,有更多的像这四名铁路女职工一样,平凡的如一颗小草,普通的似一把黄土,不矫情,不做作,不与百花争艳,也不刻意炫耀自己;适应于任何恶劣环境,只要有点水分,便可茁壮成长,灿烂盛开,红遍铁路,红遍陕北。
请记住她们的芳名吧!于芳芳、申玉蕊、高玥、张欣。
因为,她们是宝塔山下最艳丽的山丹丹花。
因为,他们是新时代陕北铁路建设事业中最不寻常的山丹丹花。
二零二一年三月二十二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