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风恋碧潭 >> 短篇 >> 江山征文 >> 【江山·恒】【风恋】天若晴好 梦想成真(散文)

编辑推荐 【江山·恒】【风恋】天若晴好 梦想成真(散文)


作者:山雨潇潇 秀才,1126.05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9480发表时间:2021-03-26 15:27:04
摘要:脱贫攻坚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是一场与贫困的生死大决战。2013年伊始,党中央提出精准扶贫理念,8年里,全国共有300多万第一书记和驻村工作队员投入这场声势浩大的脱贫攻坚战中,1800多名扶贫干部倒在扶贫的征程中。全国共有9899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832个贫困县全部摘帽,12.8万个贫困村全部出列,完成了消除绝对贫困的艰巨任务,这场彪炳史册的战争,为世界减贫事业作出的中国贡献,也提供了中国方案……

【江山·恒】【风恋】天若晴好 梦想成真(散文) 山村的夜,静得出奇。不知不觉又来到了候车亭,每次,都喜欢到候车亭里坐坐,虽然没有来来往往的车辆,也没有出行候车的人们。只是,一旦坐进亭子里,思绪便在宁静的夜空中蔓延开来。何时,才能搭上那辆归家的班车。其实,我想多了,山里的人们大都有了车,班车少了,候车亭早已成了闲置状态。因此,是不可能出现一辆搭载我回家的班车的。
   驻村驻村,吃在村、住在村。驻村工作三年了,本来去年可以收队回家的,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让驻村工作延期一年,这让很多驻村工作队员一时难以接受。很多人的工作、学习、生活再一次被打乱。说实话,没有人不想回家,没有人不想见到妻儿父母。只是,作为党的一名基层干部,要“舍小家,顾大家”,要以坚韧的毅力,站好最后一班岗,守好最后一块阵地,不能有燥动的心,不能有放弃的想法。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工作,农民种地,工人上班,老板经商。安心地做好分内工作,是生活的一种态度,是人生的一种修行。每当有人问及工资收入时,我都难以启齿,当别人得知我的工资才2000多元时,他们总是一脸惊愕:“那怎么生活呀!”是啊,读了二十年书,又工作了二十年,这点工资收入在别人眼里是难以想象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方式,收入低,那就低姿态地生活吧!空气、阳光和雨露都是免费的,用一种平和的心境去享受生活,同样丰富多彩。没有必要抱怨上天不公,没有必要抱怨社会不平,认真做好本职工作,实现自身和社会价值,获取属于自己的劳动报酬,心中安然踏实,何尝不是一种生活方式。相对于无私奉献的无产阶级革命前辈们,我们能成长在改革开放的春风里,生活在国家不断发展壮大之中,已足够幸运了。
   早就知道,驻村工作是一项非常艰苦的工作。以至2018年单位征求驻村意见时,没有任何人报名,而征求到我的意见时,我的态度是服从组织安排。就这样,我来到了离家200多公里的一个贫困村担任驻村第一书记。很多人不知道,驻村第一书记是什么职位?是多大的官?其实,驻村第一书记没有任何级别,说到底,就是一名村干部,一名党的农村基层干部。当然,在广大人民群众的眼里,我们是他们的当家人。做好第一书记工作,事关老百姓的切身利益,担子不轻,必须要沉下身子,深入广大群众内心深处,让他们真切地把我们当成自己人,然后一起克难攻坚,脱贫致富,这是我们的目标,也是党交给我们的重要任务。在很多人眼里,我们作为驻村干部,有驻村补助,其实,那份驻村补助也刚好平衡来回的交通费用,对于一些较为边远的山村,甚至超支。我们是驻村干部,但我们也是父母的儿女,也是孩子父亲母亲,我们也有自己的家,也有需要照顾的年迈父母,也有需要养育的年幼儿女。
   三年的驻村工作,让我失去很多,也收获了很多。女儿每次问我:“爸爸,你什么时候回来呀!”我总是回答:“快了快了。”2018年驻村时,女儿才读小学一年级,她甚至不懂爸爸驻村到底是什么意思?她只知道,爸爸是去工作,只有工作,才能有钱为她购买拼图玩具。女儿说:“好吧,但你要快点回来哦!”没想到,这一去就是三年,女儿已经读小学四年级了,但我还是没能回到她身边,觉得没能很好地陪伴女儿成长,是一个重大的损失,也是内心一份深深的自责和愧疚。女儿渐渐长大,她开始明白爸爸远行的无奈。我总会在工作允许的时间内,哪怕驱车几百里,也会在周末回一趟家。第二天早早地,我又要奔赴工作岗位了,女儿也早早地起床,她很懂事地穿戴整齐,然后把我送出门外,并关切问道:“爸爸,下个周末你还能回来吗?”多少次,我曾有过放弃驻村的想法,好好地陪伴女儿成长,但我不能呀!村里也有很多双等待的眼神等着我回去。驻村三年,我与无数贫困户兄弟成了朋友,我们一起吃饭,一起喝红薯蒸馏水,一起商讨村里的产业路建设、太阳能路灯安装和饮水管道的铺设,他们在等侍着我的意见,在等待着我把方案呈报上一级政府。无数的贫困户兄弟,他们的笑容是真诚的,他们的心地是善良的。没有任何一户贫困户甘愿贫穷落后,他们的贫困,或因灾、因学、因病、因祸……除极少数贫困户有“等靠要”的思想外,绝大部分贫困户都力求自力更生脱贫致富。他们或把我当作兄弟,或把我当成晚辈。我喜欢清静,他们总会在夜里把电视机的音量调到最小,我不喜欢那群叽叽喳喳的顽皮小孩在我的宿地叫喳喳,他们就帮我训斥那群小孩:“杨书记累了要休息,这么不懂事呀!”有这么一群相知相会的乡亲们,我又怎能抛弃他们,我又如何舍得离开他们。于是,我一次次默默地离开家,又一次次默默地回到村里。
   在很多人眼里,山村应该是空气清新、环境优美的桃源圣地。然而,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农村早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农民生活水平大幅度提升,人们大都建起了二层小楼,乡村公路四通八达,私家车比比皆是,这在以往是不敢想象的。只是,生活的变化让空气清新、环境优美的景象也随之改变。垃圾成堆、尘土飞扬,“城市不堵农村堵”是真实的描述。大卡车的轰鸣声、拖拉机的炸耳声、摩托车蜂鸣声……不绝于耳。我所驻村的村部离公路只有一米远,或者说就在公路上,平均每五秒钟便有一辆车辆驶过,刺耳的机动车声音此起彼伏、此消彼长,车辆扬起的灰尘直扑办公室,尘土挂在脸上,用手摸上去,有明显颗粒感。村部是一间破败的一层石垒平房,还是老支书在上个世纪90年代初用牛车拉石头垒砌而成的。共有四个开间,其中一间是会议室,两间是办公室,一间闲置房里安放着一张竹床,竹床上有一张许久没用的被子,上面覆盖着一层黄泥。会议室漏水,到处漏电;没有厨房,也没有炊具。锁头已经生锈,开了半天,终于打开办公室,两台办公电脑没有网络,我只能用电脑连接手机热点办公,一台打印机勉强可以启动,但早已没有墨粉。群众大都赶着牛马从村部门口经过,水牛屙的黑粪一堆接一堆,被驶过的车辆压成一片接一片。我就是在这漫天飞舞的尘土中和牛粪味中生活办公。但我没有任何怨言,因为我知道,这一切等待着我来改变。
   还好,我是从农村走出来的,再回到农村,不会有太多不适。对于牛粪,早已见怪不怪,不会像城里人,见到一堆硕大的牛粪,会研究半天。小时候,育秧苗需要用牛粪,放学后,一群小伙伴便结队到山上捡牛粪,近处捡光了,就往远处去捡,牛粪越捡越少,越捡越远。以至最后看到一堆完好的牛粪,总会一阵惊喜,一场收获。为了一堆牛粪,小伙伴们甚至起了争执,都说是自己先看到的。为了抢牛粪,刚开始用夹子夹,后来干脆直接上手,速度更快,效率更高。但是,很多驻村第一书记或工作队员,并非都是从农村走出来的,让他们到农村工作和生活,是一项挑战。农村没有外卖,没有共享单车,一些边远的农村,连菜都无法买到。很多驻村第一书记和工作队员很年轻,没有农村生活经历,也不会做饭,甚至连衣服都不会手洗,让他们驻村,真是难为他们了。村里没有住的地方,大家各显神通,有的住村干部家,有的住群众家。还好,我住进了一座已撤办的小学里,连同一旁屯级文化中心,共有两个大球场,球场对面种有十几棵高大的桉树,已经长了很多年。每天清晨,都会有很多喜鹊在树上叫喳喳,还有很多不知名的鸟儿飞来飞去,各种鸟叫声混成一片。不知道为什么,我喜欢鸟鸣的声音,不觉得它们是噪音,或许,来自大自然的声音,为静谧的山村增添了灵动和生机。
   晚上,随着球场上打球玩耍的那群孩子不断散去,山村恢复宁静,我喜欢踱步球场,沐浴清爽的山风,思念远方的家人。一个人清静的时候,总会在脑海中呈现着过往的点点滴滴,回味着一路的走来,于是,很多文章便有了灵感。无论工作如何繁忙,生活如何不尽意,我总会留存一份写作的爱好,做了8年的记者,对文字总有着一种无法割舍的情怀。我深深知道,我的写作水平有限,文学造诣不高,但作为一种爱好,没有任何人可以剥夺,这是一种自由,无论如何身不由己。当然,驻村是我的工作,一定要把工作做好,这是一项挑战,也是一项考验。驻村同样是一篇文章,如何书写?考验毅力、考验坚持、考验能力。
   我所驻村不算大,全村共分为五个自然屯,共有403户1842人。其中,贫困户205户885人,贫困发生率为48%。2018年驻村时,已有83户贫困户418人脱贫,还有122户467人未脱贫。自然,前面几年脱贫的贫困户是相对条件较好的贫困户,剩下的都是贫中之贫、困中之困,越是最后,脱贫的压力越大。一位施工老板说:“脱贫还不是你们说了算?你们说脱贫就脱贫喽。”我即刻反驳:“贫困户家里没通路,你敢叫他脱贫吗?贫困户家里没有水喝,你敢叫他脱贫吗?贫困户家里没有通电,你敢叫他脱贫吗?”老板无语,顿时向我投来一片信同的目光。是的,贫困户的脱贫是有标准的。按照中央的标准,是“两不愁、三保障”,即:不愁吃、不愁穿,有住房保障、有医疗保障、有教育保障。而在我们当地,脱贫的标准是“八有一超”,“八有”即有稳固住房、有饮用水、有电用、有路通自然村、有义务教育保障、有医疗保障、有电视看、有收入来源或最低生活保障;“一超”即家庭年人均纯收入超过国家扶贫标准。脱贫是否达标,还须通过“双认定”,即由贫困户户主、帮扶人和验收人员共同签字确认。2018年,在村干部、贫困户帮扶人及贫困户的共同努力下,我所驻村共有76户288人通过认定,顺利实现脱贫。这对我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惊喜,因为在2017年时,全村只有7户33人通过脱贫认定,2018年新增69户贫困户摘掉贫困帽子,不得不说,是一个飞跃。由衷感谢村干部、帮扶联系人,更感谢76户贫困户勇于脱贫的决心。在很多地方,一些贫困户存在着这样的心理,越贫越光荣,越贫越得到照顾,装穷卖苦现象让驻村干部苦不堪言。某县一贫困户明显达到脱贫标准,但就是拒绝签“双认定”书,条件是给他20万现金,他就签字。可见,脱贫攻坚不单要实干,还要做好贫困户的思想工作,转变思想观念,力克“等靠要”思想。此时,一定要沉住气,静下心来,耐心地沟通,摆故事、讲道理,千万不能动怒,否则贫困户真的对抗签字,后果不堪设想。有时,还需要到贫困户家中,喝上两怀,用群众的方式沟通,真正走进群众心里,不能嫌弃群众的筷子脏黑,不能嫌弃群众家的米酒差劣。记得一位刚参加工作的年经人到群众家里做工作,群众问:“喝酒吗?”答:“不喝!”群众问:“抽烟吗?”答:“不会”。群众的最后一句话是:“那你来干什么?”所幸,我驻的村,兄弟们不但热情淳朴,而且通情达理,他们不会把我灌醉。按照规定,我们中午是不能饮酒的,但热情的群众会帮我倒上一杯绿茶,让我以茶代酒。
   脱贫的任务不但是让所有的贫困户脱贫,而且还要让贫困村脱贫出列,这又是一个艰巨的任务。在我们当地,贫困村脱贫出列的标准是“十一有一低于”,难度自然不小,其中有一项指标是“有特色产业”,而且要求覆盖90%以上的贫困户。按照要求,可以选择四个产业作为“特色产业”,也就是我们常说的“3+1”产业,当然,“3+1”也要在允许的产业名目中选取。于是,我将村里的特色产业定为柑橘、桑蚕、猪和杂粮杂豆,并动员贫困户朝着所定“特色产业”方向发展。截至2019年,扣除无劳动能力贫困户和全家外出贫困户,村里贫困户“特色产业”覆盖率达到98%,高质量达标。贫困户脱贫是贫困村脱贫的基础,贫困村脱贫的一项重要指标是贫困发生率低于3%。我所驻的村计划2019年实现整村脱贫出列,但全村还有47户187人未脱贫,贫困发生率为10.15%,要确保2019年实现整村脱贫出列,必须减贫132人,这又是一个硬性要求,必须实现,难度不小。其实,大部分贫困户“八有”都基本实现了,最担心的是“一超”。按照标准,2019年贫困户脱贫,家庭年人均纯收入必须达到3700元以上,超过国家扶贫标准,对于家庭人口较少的贫困户,“一超”容易实现,但对于家庭人口较多的贫困户,由于人口基数较大,家庭年人均纯收入成为制约脱贫的“拦路虎”。村里一贫困户家庭人口较多,达9人,怎么计算,家庭年人均纯收入也只有2000多元,达不到3700元的脱贫标准。致贫原因有因学,5人读书;缺劳力,只有2个劳动力。该户贫困户本计划2019年脱贫,但脱贫标准无论如何不达标,只能推迟到2020年攻坚,这对2019年实现整村脱贫出列造成不少影响。但是,我们经过重新调整,调出了那户“9人户”贫困户,另调入几户有望达到脱贫标准的贫困户。2019年底,全村共有42户贫困户152人达到脱贫标准并顺利通过国家核验,全村贫困发生率降至1.79%,“十一有”达标,“一低于”也达标。2019年,全村顺利实现整村脱贫出列,摘掉贫困村帽子。

共 11834 字 3 页 首页123
转到
【编者按】扶贫攻坚,是近几年的一个热词,也许在全世界只属中国特有。为消除贫困,国家花了大力气,投入巨资、人力、物力,从各行各业抽调300多万名党员干部和工作人员下沉驻村,真抓实干,落实和实施各项工作,一对一帮扶等等。在这场声势浩大的工程中,为帮助农村贫困户脱贫,每一位驻村干部和工作人员,都按照党中央和上级指示,不分昼夜,认真做好每一项工作。入户调查了解基本情况、记录填写表格、争取扶贫项目、引导转变思想、实施项目工程等等,都需要驻村第一书记和工作人员去带头落实。众所周知,贫困地区都是条件艰苦恶劣的偏远山区农村,而他们却毫无怨言,与当地基层干部、与村民打成一片,把他们当父母长辈,当兄弟姐妹,把自己融入到当地村民的生活中去,不分昼夜,脚踏实地,兢兢业业,只为一个目的:早日让贫困户脱贫,让贫困村脱贫出列,完成党和上级交给的任务。为此,有的拖家带口,有的积劳成疾,有的甚至永远倒在了扶贫路上,比如被追授予时代楷模的黄文秀便是其中之一。文章正是作者作为一名驻村扶贫第一书记,对在三年驻村工作中的亲身经历和事迹见证,挥洒笔墨,记录下“扶贫攻坚”战中的点点滴滴。通过艰苦工作与事迹的记述,着重反应了党中央对扶贫攻坚的决心,体现了“人民至上”的执政初心与理念,不惜一切代价,改善农民生活环境和条件,让农民走出困境,引导村民通过各种渠道走上致富道路,过上幸福美好的生活。讴歌了扶贫攻坚的伟大时代历史意义。文章构思缜密,主题明确积极,中心突出,真情实感,书写流畅,语言朴实温婉。一篇震撼心灵的反应扶贫攻坚的文献力作!倾情推荐共赏!感谢赐稿支持风恋碧潭!问好作者!【编辑:碧潭飘雪】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碧潭飘雪        2021-03-26 15:36:28
  感谢山雨老师辛苦创作支持社团和江山征文!问好祝福工作顺利,春安文祺!
碧潭飘雪
2 楼        文友:碧潭飘雪        2021-03-26 15:36:44
  一篇反应农村脱贫攻坚战的力作!为打赢这场扶贫攻坚战,不惜花大力气,出巨资、投入庞大的人力、物力等,体现党中央对扶贫的初心与决心。佳作拜读!
碧潭飘雪
3 楼        文友:碧潭飘雪        2021-03-26 15:38:02
  欢迎山雨老师佳作继续呈现!风恋有你更精彩!水平有限,编按若有理解不到之处,敬请海涵并提出,以便改进。遥问春祺文丰,创编愉快!
碧潭飘雪
回复3 楼        文友:山雨潇潇        2021-03-26 18:44:37
  谢谢社长亲自编发!
4 楼        文友:郑美红        2021-03-26 22:22:29
  驻村干部真的不易,看到你的作品我也想起我村的驻村帮扶干部。也非常感谢国家这样的政策,要不然那些贫困户都没有房子住,孩子都上不了学。
回复4 楼        文友:山雨潇潇        2021-03-26 22:26:13
  是的。
回复4 楼        文友:山雨潇潇        2021-03-27 00:16:01
  是的。
5 楼        文友:东辰        2021-03-27 19:20:02
  大爱心灵,感人事迹,读来字字生暖,句句勾画大爱心,变化不仅是乡村,更是人的灵魂。为你点百赞。
回复5 楼        文友:山雨潇潇        2021-03-27 23:16:24
  谢谢
6 楼        文友:文绮        2021-04-01 18:28:43
  读完佳作,作者集思想,文学,艺术,科学,政治于一体地浓重推出一个作为最基层,扶贫最前沿干部的扶贫道路的曲折艰辛与辉煌成果。扶贫途中,作为第一书记,深入基层,深入实际,深入千家万户,脚踏实地地为当地百姓办好事,做实事,于情于理于才于德,都实实在在地不折不扣地认真执行党中央政策,传递中央对贫困地区的脱贫决心及殷殷之心,这是当今年轻干部们了不起的一大胸怀与创举与意志。也让老一辈看到了新生代们为复兴创新的艰苦奋斗的精神。这种精神,代表了民族精神,华夏品质。让老一辈看到了民族希望和未来。文章以大量事实,数据,中肯的向社会披露,也是坦诚的报告。我认为这是一种大无畏行为,值得讴歌。也表现出上下一条心,党和人民一条心,干群一条心。从而有决心,有毅力拿下脱贫攻坚战。这是新时代的长征,这是和平年代的壮举。没有硝烟,依然险峻,有炮火,它依然残酷。这就是摆在扶贫干部们面前的重任。它会彪炳史册,也会源远流长,历史不会忘记,人民不会忘记,祖国不会忘记。当我们走过一茬又一茬光阴时,它会随着历史的变迁,更为辉煌。让子孙后代,代代相传。铭记今天,不忘昨天,展望明天。初心不拒,梦想成真。目标至深致远。幸福就在眼前。借此机会,向为扶贫牺牲的中华好儿女们致以崇高的敬礼,也表示衷心的哀悼。
文绮
回复6 楼        文友:山雨潇潇        2021-04-07 09:41:03
  谢谢文绮老师的高度评价。
共 6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