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菊韵】攀越羊四岩,红旗插雄关(随笔) ——利川团堡镇石板岭卡门战场遗址
石板岭位于恩施与利川的天然交界处,又叫“两界关”。石板岭最高处1800余米。群峰逶迤,峭崖壁立,直入云端。最高处的悬崖有200多米,其中以羊四岩最为险恶。岭上有一卡门,始建于北宋末年,它既是川鄂通衢,又是“万夫莫开”的咽喉。素有“利川要隘”之称。清代湖广总督李鸿章经此入川,行至卡门,叹息说:“始知蜀道之艰险,无异于此!”紧靠卡门右边有一石穴,人称“万人洞。”深不可测。
《利川县志》记载:清代光绪年间,施南知府陈国栋征发上千民工运石铺路,历时三载,耗资巨大,修成石板岭至恩施车坝的20多里石梯路,宽1.6米,可容两匹骡马并列行走。“化危途为坦途”。同时在卡门修筑城楼式关卡,城墙厚3米,高4米,宽24米,门洞宽约1.7米,高约2.8米。两边设立跺楼,组派队伍管理。一夫当关,万夫莫开。邑令陈国栋撰书对联:“制军仁政群伯宏猷万年奇险初开德泽达于行旅;东接沙渠西连巴蜀二百里荡平共庆颂声遍及康衢。”卡门先后为平息白莲教乱,支援抗日运送军粮,都做出极大的作用。
解放战争开始时,蒋介石在重庆设立“陪都”,死守成都,石板岭卡门成为川蜀防线的重要部位。1940年8月,国民党利川党部指派人员征集民工,重修卡门关隘,两边设立炮楼,加筑工事,常驻一个连的兵力防守。
1949年4月21日,人民解放军发起渡江战役,4月23日解放南京。各野战军按照中央军委的既定部署,分别向中南、西北、西南、东南地区进军。1949年4月底解放军进军中南,至9月上旬解放鄂西、湘北、赣西北、赣南广大地区。1949年9月第四野战军一部由鄂西和湘西分路出发,突破国民党川鄂湘防线,占领秀山、西阳、彭水等地。湖北省委任命徐达三为恩施地委委员兼利川县委书记,陈明为县长,开始为解放利川做准备。徐达三首派文光(团堡贺家坪村人)从宜昌回利川打入敌人内部进行策反保安团。石板岭卡门战役就发生在这样的背景下。
1949年5月国民党“华中剿总”副司令宋希濂率第20兵团78,79两个军,退驻鄂西和湘西一带继续对抗。国民党湖北省政府也迁来鄂西,省政府主席朱鼎卿,组编绥靖总部,下辖4个保安师和10个特务团。其中保二师驻团堡和忠路,约2000人。不久国民党省政府机关又迁移利川,一时间,保安部队云集,利川的原常备大队改为绥靖大队,将各乡团队改为绥靖中队,成立绥靖指挥部,由县长郑子阳任总指挥。团堡区长冉国英任东路指挥所主任,驻守黄泥坡,石板岭和马鬃岭。防守石板岭卡门的是保安第八团,由一个加强连担任防务,连长姓胡,是黄埔军校14期学员,善于打阻击阵地战。1945年9月下旬,这个胡连长还将卡门的碉楼,工事又再次加固一遍,扬言“誓死效忠党国。”
1949年10月,人民解放军湖北军区独立1师,独立2师在师长王定烈、政委李人林的指挥下向鄂西进军、先后解放巴东,建始,恩施。独立2师八团三营在营长余荣秀的带领下奉命西进,向利川进军。11月13日下午3时,三营一举攻占车坝,直抵石板岭卡门。遭到七十九军残部和县常备大队烂八团的负隅顽抗。
镇守卡门的敌军在胡连长的指挥下,三个方向形成交叉火力顽抗阻击,封锁了通上山岭的石板路。担任主攻任务三营九连受到阻击,撤退车坝。
三营长余荣秀组织侦察班寻找攻山路径,抓获敌军联络员谢三猴子。一番教育后,谢三猴子愿意改邪归正,为解放军效劳,石板岭采药老人方斗篷主动前来,自告奋勇地要给解放军带路上岭。13日晚上9点,三营长挑选出一排精壮战士,并组织尖刀班,由向导引路,从最陡峭地羊四岩绝壁石峡缝里,攀越上石板岭,直逼卡门。14日凌晨天微明时,战士们从杨泗岩天险绝壁,分三个战斗小组,直插敌后,扑向敌人碉楼和阵地。用手榴弹,排枪扫射,神兵天降,敌人顿时惶恐慌乱,溃不成军。下边余营长率领主力用机枪开道,猛烈扫射,形成上下夹击,当场击毙敌军胡连长。卡门守敌大部缴枪投降!11月14日拂晓,三营战士高举红旗开进石板岭,卡门天险已在脚下。战士们随着营长走向团堡,朝利川县城大踏步挺近!14日上午7点左右,三营千余名战士进入团堡境内,团堡地下党组织长庆,金龟,四方洞,晒田坝,长槽、大坝。沙地沟等村的民众积极劳军。民众们兴高采烈的唱起歌曲:“解放区的天是明朗的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