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八一•情】保温杯里的秘密(微小说)
一年一度的普法教育日到了,刘警长来给二年一班的孩子们上法制课。
讲什么呢?
他没有带讲稿,精神抖擞地走上讲台,在黑板上用力写下几个大字:“学法懂法,争做守法公民”。洪亮的声音在教室里回荡。
同学们,今天我给大家讲一个故事。
我穿上警服第一次上火车值乘,兴奋得睡不着觉,从车厢这头巡到车厢那头,又从车厢那头晃到这头,把眼睛瞪得跟铜铃一般大,看谁都像贼,到最后又看谁都不是,愣是没发现师傅说的“可疑对象”。心里那个急呀,别提有多难受了。
就在我心情低落的时候,对讲机传来列车长的声音:“呼叫乘警长,10号卧铺有贼!”
有贼?!我刚离开那个车厢,贼就来了?
我立刻像打了鸡血一样兴奋,掉头赶过去。
“贼呢?贼在哪里?”
一个中年妇女揪住一个男青年不肯松手。“是他,就是他!”
男青年矢口否认:“你神经病!认错人了!”
两个人推推搡搡,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
我站在中间,大喝一声:“住口!”从腰间掏出手铐,不由分说,把男青年两只手结结实实铐在一起。
其实,车厢只有那大,周围还有不少围观旅客,他根本跑不了,完全用不着那么大声,也用不着那么夸张。
嘿嘿,我就是想当众表现一下。
刚才,中年妇女在中铺午休,朦胧中感觉脖子被人抹一下,醒来发觉项链不见了,一口咬定是坐在下铺嚼槟榔的男青年偷了。因为她在梦里闻到一股浓烈的槟榔味。
这只是疑点,不能当证据用啊。再说,周围旅客反映,男青年从上车开始嘴巴就“吧唧吧唧”,像牛羊反刍食物一样嚼个不停,那股味道早就在车厢里弥散开了。
怎么办?
我急中生智,搜身,搜行李,搜个底朝天。这些对我来说都不算事儿。只要人赃俱获,还怕你赖帐?
可是,忙乎一阵子,一无所获。
男青年举起带铐的双手,得意地叫嚷:“大家快看,警察乱抓人啦!”
咔,咔,不明真相的旅客纷纷举起手机拍照。
我陷入尴尬,证据不足,抓也不是,放也不是。潜意识提醒自己,这个家伙不好对付。
我把男青年押到餐车,找人看管起来。然后,回到10号车厢,找列车员和旅客询问调查。
大家纷纷摇头,都说没看见男青年偷项链。
我有些失望,带着侥幸心理寻思起来:也许搞错了,那个妇女就是做了一个梦,啥也没发生。也许她记性不好,出门没带项链。也许掉在别处,直到上车后才察觉……
带着种种“也许”,我要失主把项链丢失的过程再仔细回忆一遍,按照我的提示,一问一答。
她说着说着,被我带进坑里,自己也不敢肯定,偷项链的人到底是谁。
完了,疑罪从无,列车到站,只得放人。
这个念头刚闪过,倏地感觉身后有无数双眼睛盯着我,如芒刺在背,惶恐不安。
没办法,我掏出手机,嫌疑人的相貌特征通过微信发给师傅,在后面加上“SOS!”。
师傅回我:惯偷,不能放!证据,证据!
我心里有了谱,走进列车广播间,清了清嗓子,开展法制宣传,发动旅客群众举报线索。
“各位旅客朋友们,我是本次列车乘警长……”
连续广播两遍后,门响了,一个母亲带着七岁左右的小男孩站在我面前,说:“孩子好像看见什么。”
我赶紧问小男孩:“告诉叔叔,你看见什么了?”
小男孩踮起脚尖,附在我耳边说:“叔叔,保温杯里有秘密。”
保温杯?秘密?
我再次回到10号车厢,果然,茶几上搁着一个保温杯。揭开盖子,还剩半杯水。仔细看,嗬,水里浸泡着一条黄澄澄的金项链!
人证,物证,铁证如山!
男青年像泄气的皮球,耷拉着脑袋,一声不吭。
原来,他作案时,小男孩没有午睡,趴在上铺玩游戏,目睹了整个作案过程。他怕挨打,不敢吱声。听到广播宣传,他悄悄跟妈妈说要去找警察叔叔。
我不知道这个小男孩叫什么名字,但他留给我的印象很深。
今天,站在讲台上,我忽然感觉他就坐在你们中间,正在专心听我讲法律知识……
同学们,谁能告诉我,在日常生活中,如果遇到违法行为,应该做么做?
话音刚落,台下,一双双眼睛忽闪忽闪,一只只小手高高举起,像山岗上昂扬挺立的小松树。
“我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