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柳岸】蘑菇书记(随笔) ——北京邮电大学宋祺晨杉木村扶贫工作记
一、山村来了个青年
2020年4月,一个意气风发,二十八岁、白白净净的高个头青年,迎着大山里吹拂着的风,寻着北邮人前任扶贫者的足迹,在弯弯曲曲的山道上,走进了长顺县长寨杉木村。
他叫宋祺晨,是受北京邮电大学的派遣,到贵州长顺县杉木村这个山村里来帮助村民扶贫的,并受任挂职为杉木村第一书记。
杉木村位于长顺县城西南部,距县城十二公里。全村辖11个自然寨,14个村民小组,总面积13.87平方公里(20805亩),耕地面积1169亩,其中水田92亩,仅占耕地面积7.8%,属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山地少,土地资源破碎,水资源严重匮乏,生产生存条件艰苦,属省级一类深度贫困村。
世代生活在这贫瘠山区里的村民,勤劳刻苦,坚强的生活着,为自己,为儿女,艰难而执着的努力着。水资源匮乏,靠天吃饭,四时寒暑的交替,于他们有着严酷性的深切体会与感知。自然条件的艰苦,炼就了这里人们坚强、刻苦耐劳和善良淳朴的品性。村民热情好客,迎接远方的客人会身着美丽的布依族服饰,唱着优美动听的山歌,请客人喝着醇香美味的米酒,在艰苦贫困的地方,这些食物本属不易。
小宋书记为这里朴实敦厚的民风而感动,心里升起了对山村里人们的敬畏,更激励着他坚定扶贫攻坚的决心和实现北邮人扶贫攻坚目标的强力愿望。
初来乍到,身负扶贫攻坚任务,目标如何实现,怎么入手,怎么布局,怎么组织实施,开展工作,这些都是摆在小宋书记面前的紧迫问题。
满腔热情,理想和信念,是要通过实践才能实现的。为求通民情,整合民望之所归所向,聚集共识,小宋书记立即行动,主动与地方党组织会商,调研,走访村民,倾听村民的心声,倾听村民讲述杉木村的故事。
二、杉木村故事
杉木村杉木组村民张进国,现任杉木村党支部副书记。其妻梁金氏在浙江余姚市务工,截至目前,梁金氏已外出务工三年。张进国家育有一男二女,为了给孩子提供好的生活与学习条件,张进国与其妻艰苦拼搏。随着这几年杉木村发展势头越来越好,目前张进国选择留在村里工作,可以照顾下读书的孩子,过年的几天假期,是一年中一家人仅有的团圆日子。在谈到在外务工的妻子时,张进国最为关心的是“安全问题”,平日里通电话“保重身体”“注意安全”“家里都好”“放心吧”等是出现频率最高的字眼。
坝子头组吴荣辉家的侄儿吴阳阳(2017年出生,男),今年三岁。吴阳阳出生后不久,孩子的父母就前往浙江省金华市务工,农历新年假期返乡。有一次,问到孩子想不想爸爸,妈妈时,三岁的小阳阳扑在奶奶的怀里哭了起来。奶奶只得安抚着说:“别哭,爸爸妈妈过年就回来了”。
另外,有位大嫂说:“丈夫外出打工,我们自个留在家里照看孩子,又贫穷又孤苦的守望着,有时心凉得发慌,就唱几句忧郁得歌谣,以自我安慰下凉的发慌的心”。
小宋书记听到这些故事,心情是沉重的,特别是听到小阳阳的故事时,他把脸转向另一边,怕别人看他的泪眼。
其实,这类的故事很多,杉木村也和中国那些偏僻的农村一样,青壮年到外地务工是普遍现象。诚如十年前,有识之士的人们所焦虑并形容的那样,中国农村社会状况,在土地上留守的是996138部队了,意思就是指农村只剩下老人、儿童和妇女了,而实际状况则更比这种形容更严重一些,因为有些妇女也外出务工了,乡里仅剩下老人和儿童,“空壳村”现象并不是危言耸听!农村扶贫,也是拯救中国农村社会的壮举。不能让乡村荒僻,正如民间所言:“乡无郎,就不成其为鄉了”。建设农村,繁荣农村,就一定意义上讲,也是繁荣中国。
摆脱贫困,追求致富,是人们本有的追求,人类与自然抗争的艰辛历程,也是一部摆脱贫困,追求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历程。
摆脱贫困,追求致富,追求物质文明,人同此心,心同此理。扶贫攻坚与每一位村民,每一个家庭切身相关,为了不让像张进国等村民操心担忧在外务工的妻子;为了不让吴阳阳等儿童再有盼望爸爸妈妈的哭声;为了不让守候在家的大嫂们孤苦的唱着忧郁的歌谣,这也是小宋书记的情之所系,利之所谋,身之所往的奋斗目标。民意聚集,余下的就是正确决策。
针对杉木村土地资源贫瘠,可耕面积少,水资源严重匮乏的实际状况,如何决策,选择合理生产项目,小宋书记经过调研,审慎决策,“一村一品”,因地制宜,决定种植对水分要求不高而经济价值高的农作物蘑菇。民意整合,决策正确,达成共识。干,带领村民干!干,撸起袖子加油干!
三、“蘑菇书记”
蘑菇栽培需要相应的设施建设,需要一定的栽培技术,凡这些小宋书记都亲历亲为,现场组织,指导,并与相关协作部门配合。从大棚建设到栽培技术培训,无一不缜密细致,不仅亲率村民们一起干,还要随时掌握栽培技术要求以及与之相关的气候情况,随时把控大棚温度和湿度的调控。经常工作到深夜,关键时甚至是通宵工作。
6月7日,周日,小雨,原本打算好好的睡上一晚,以弥补下因经常工作至深夜而失去的许多睡眠,但新任务突然来临。晚7时,接到一万捧食用菌菌包陆续到达村里的消息后,正在吃晚饭的小宋书记立即放下碗筷,第一时间赶到食用菌种植基地,在与对方工人们做好沟通后,立即进行把菌包搬运下车入棚的摆放工作。原以为几个小时能完成的活,却因断断续续的雨,不得不停停干干,干干停停,当最后一筐菌包入棚完毕,走出大棚时,天亮了,雨也停了,小宋书记和村民们也笑了。
当运输的工作人员得知小宋是外来的第一书记时,也为之感叹的说:“原来你是第一书记,又是外来的,能这样与我们通宵干活,着实想不到,为你点赞”。
这样的话语,让小宋书记感到欣慰,再多的辛苦与付出都是值得的,有价值的,不仅拉近了与村民的距离,更重要的是取得了村民的更加信任。
那个夜晚忙碌的场景,给小宋书记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因为那是与村民共同奋战,交融在一起的情景,是劳动中相互鼓励,加油的情景。
辛勤的劳作换来了丰硕的成果,随着时间推移,蘑菇长势良好,看着色泽鲜嫩的榆黄蘑和黑皮鸡枞菌,长势喜人,小宋书记和村民欣慰的笑了。
一村一品,打造食用菌种植“试验田”,小宋书记与村民共同劳动,共同探索,增加致富的路径,担当食用菌营销“总导演”,由此,村民与身边的同事给小宋书记取了个特别的名号——“蘑菇书记”。
“蘑菇书记”,名实相符,实至名归,小宋书记从种植到营销,无不倾尽心力,运用所学和掌握的现代信息科技,策划营销,而应用广义的电商平台,大网络的广阔空间销售,又亲历亲为,结合传统的销售模式,跑销售,联系让蘑菇进入超市,大商场和商品货物聚散地。所培育生产的榆黄蘑,黑皮鸡枞菌是属菌中珍品。因品质优良,营养丰富,美味可口,十分畅销,许多商场纷纷订货,如贵阳石板哨这些商品物资聚散地等,都与之订货,供不应求。
2020年9月4日,小宋书记与学校历任长顺挂职干部一同化身网络直播,为长顺农特产品直播助销,通过镜头,小宋书记向收看直播的33万观众介绍亲手培育种植的食用菌产品,讲述着扶贫故事。当晚,短短一个半小时的直播助销活动,带来成交额约12.4万元。北邮人用行动书写了“一张蓝图绘到底,一任接着一任干”的诺言。
在小宋书记的努力下,杉木村已建立起了包括“线上电商平台,线下订单销售,县内菜市商超,县外农贸市场”四路相通的食用菌销售格局,产品销售近14万元。
四、杉木村新歌
有一天,村民们在食用菌基地劳作时,有位大嫂用当地优美的山歌音调唱着:“一朵小蘑菇呀,一条致富路哟;一朵小蘑菇呀,一身种植技哟;一朵小蘑菇呀,一份帮扶情哟;一朵小蘑菇呀,一场大效应哟”。
这是村民劳作愉悦欢快的歌声,也是劳动的歌声,小宋书记听到了,好感动的,也跟着学唱了起来。谈到这歌,小宋书记感动得有些情不自禁,眼睛也有些湿润了。
由于蘑菇种植得成功和“四路相通”销售格局得形成,杉木村村民收入明显增加了,村民们脸上增添了笑容。
以现任继2019年食用菌基地管理员吴荣辉为例,务工年收入可获4万余元,已顺利脱贫。
村民们生活大为改观,坝岩组村民杜贤山也买起面包车接送孩子们上学。孩子们从过去破旧得衣服到如今崭新得校服,从原就读教育质量低得杉木村小学到教育质量高的县城小学读书,从步行上学到有车接送上学,点点滴滴的转变,体现着杉木村脱贫致富的成就,体现着党和国家政策的民生底色,体现着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生动实践。
杉木村继2019年退出贫困村序列后,又于2020年10月6日实现了贫困人口清零。
当谈及在杉木村扶贫有些什么感触时,小宋书记告诉笔者:“我所作的是一个共产党员的本分工作,乡亲们给我的荣誉,让我惭愧的很,我哪配得“蘑菇书记”的称号,蘑菇品种数百,我知道多少?扶贫攻坚,还有许多路要走,有许多事要办,我们已投入资金正在打井,找水源,希望能找到水源,以解决农业生产缺水的问题。在建设中国美丽乡村的伟大事业中,我有幸参与其中,当尽我所能,不负韶华”。
小宋书记的话,是那样的平实,可亲。
他和北京邮电大学校友们,同事们,正一步一个足印,走在扶贫攻坚的路上。
欢迎您投稿柳岸花明社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