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云水禅心 >> 短篇 >> 杂文随笔 >> 【八一】情怀(随笔)

编辑推荐 【八一】情怀(随笔)


作者:乡笛 秀才,1514.0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3003发表时间:2021-04-04 08:14:06

【八一】情怀(随笔) 那晚,忙碌一天,精疲力尽的贵阳市花溪区文联主席石文辉,很晚才回到家中。吃过饭后,擅长绘画的他,像往常一样到自己的画室里,准备拿起纸笔挥洒一通,释放心里的压力。可不知怎的,他大脑里一片空白,灵感全无,无奈只好收起纸笔早早入睡。躺在床上,石文辉心里好似十五个水桶打水,七上八下。文联人手少、经费紧,面对如此繁重的帮村扶贫任务,深感压力巨大。他脑子里反反复复地琢磨着帮村扶贫那档子事,以至辗转反侧,彻夜难眠。
  
   一
   今天上午,在区扶贫工作会上,石文辉听到区长宣布扶贫工作任务时,心里划过一丝疑惑。他想,是不是领导弄错了,文联这样人少经费紧的单位居然也有扶贫任务。散会后,他跑去找领导,领导告诉他,这件事已经在会上研究拍板了。全区扶贫攻坚时间紧、任务重,各家都有本难念的经,文联的情况是事实,但任务就是任务,必须不折不扣的完成。身为党员和文联主席的石文辉心里非常清楚,这件事对单位、对个人都是一场政治大考,丝毫没有讨价还价的余地。
   回到单位后,石文辉立即召集同事们开会、传达会议精神、划分工作任务。他说:“区扶贫攻坚任务重,我们必须讲政治,思大局,为领导分忧,必须以顽强的意志,饱满的热情落实工作。只要我们蚂蚁拖蝗虫,齐心合力,就没有过不去的‘火焰山’,就一定能在帮村扶贫中抓出成效,完成上级领导交给我们的任务。”
   说实话,这次帮村扶贫任务对于文联来说,的确难度很大。区文联编制6人,在编5人,文联副主席刘华兴又被脱产安排到本区燕楼镇摆古村担任专职驻村干部,另有1名干部抽派到了区商务投资促进局。按照扶贫工作规定,所帮特困户一律要实行“一对一”的结对帮扶,区文联承担了新关村3户特困户的帮扶任务。这就意味着,文联是一个人包一个特困户,石文辉不仅要抓全面还得兼顾着自己结对帮扶的那户特困户,这相当于整个区文联齐上阵了。但最让石文辉头疼的是,文联根本就没有配套的扶贫资金。
   第二天早上,石文辉开着私家车,带着文联全部人,去了青岩镇新关村。
   他和文联的同事们早就商量过,帮扶工作准备分三步走。首先是走访了解找穷根,然后是根据情况定方案,最后是落实帮扶。于是,就进村走访,仔细访谈。他们找寨子里的老人们慢慢叙摆,同党员、村、组干部促膝交谈。他们到所帮特困户家拜门户、认亲戚,嘘寒问暖,很快掌握了村里的详实底细,摸清了穷根所在。
   新关村坐落于绵延横亘的两个山脉之间,地处青岩西面,东靠青岩古镇,北与西街村接壤,南与达夯村相邻,西连燕楼镇怀舟村,属于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坐落于两山之间,大多数人家靠山脚而居,村里多高山、石林、溶洞,主要山脉有大苗山、王絮山、龙洞山。大苗山是青岩镇最高山脉,海拔1331米高,位于新关村南背面。新关村辖区面积3.8平方公里,有4500亩山林,1010亩耕地,村子里还有一座占地120多亩的大水库,全域森林覆盖面达60%以上。该村有5个村民组,280余户,1167人。37名贫困户人口,20名残疾人,6户特困户,区文联、区残联各帮3户。
   这个村寨属于布依族聚居民族村寨,浓郁、纯朴的布依民族风俗像一壶老酒,味香扑鼻,痴迷如醉。亲切、热情的布依话,似甜甜清泉,流淌心间,倍感亲切。布依人心灵手巧,擅长绣活,服饰上的美丽花纹,栩栩如生,靠自己灵巧的双手,一针一线刺绣上去。穿在他(她)们身上的全手工布依服饰美丽大方,质朴清爽,总是给人一种干干净净、自然和谐的感觉。
   新关村下关寨旁有一口千年古井,一年四季山泉涓涓流淌,信手捧起那冬暖夏凉的泉水喝入口里,清澈甘甜。在那水井边光秃秃的岩石上长着一根郁郁葱葱、生机盎然的百年古松柏,它静静地,忠实地守护着古井,生生相伴着新关村一代又一代的人们。雍正年间,前人在井边立了一块纪念古井的石碑,饱经风雨的吹拂打磨,碑上字迹已模糊不清。
   布依山寨还有许多自制的香喷喷的,看着就口水直流的美食。最有名的是用木柴熏得焦黄可口的香肠、腊肉,手工酿制的味正醇香的糯米酒。每到冬季,许多布依人家就在家里酿烤米酒,远远就能闻到阵阵浓浓的,随风飘来的酒香。村里罗姓最多,据罗姓家史记载,罗姓老祖罗安榜于元朝十一年末到贵州青岩,其子罗岩朋及岩朋四子于壬子年搬到新关村马家庄,距今约700多年,现在子孙后代除本村外,周边龙井村、达夯村、野鹿井、水塘村、小山村、青岩镇、弓腰、麻窝寨均有分布。
   布依人特别热情,只要客人来到家里,他们就会毫不吝啬地端出美食,捧出米酒,用一颗赤诚之心款待客人。石文辉他们刚进村子时,一群布依姑娘和许多布依村民用花杆拦着进村路,唱歌敬酒,满心欢喜迎接他们进村。此情此景,让石文辉心动不已,他动情地说:“各位布依父老乡亲们,我们是党和政府派来的帮村扶贫干部,是来拜门户、认亲戚的。今后我们就是一家人了,你们有什么困难和问题就告诉我们,我们就是吃尽千般苦,受尽千般累,也要穷尽办法,忘我工作,帮助你们解决困难,让你们早日摆脱贫困,过上富裕美好的生活。”
   情真意切的一席话,一下子拉近了他们和布依村民的距离。打那起,石文辉和他的同事们成了村里最受欢迎的“客人”,村里人们和他们成了“油烧的蜡烛,一条心”,愿意亲近他们,对他们说出自己心里的大实话、真心话。
   到村走访了解真实情况后,石文辉心里有底了,帮扶的思路更加清晰。他暗暗在心里立下誓言:不打赢脱贫攻坚战役,决不收兵!
  
   二
   了解情况之后,石文辉对村里的现状有了初步的认识,那就是“守着金窝窝,吃着土馍馍。”
   为啥这样说呢?因为这里距离青岩5A风景区仅一公里,离花溪城区10余公里,离省城20多公里,区位优势独具,环境条件较好,居然这么贫穷落后,这穷根究竟在哪里呢?
   在深入走访分析之后,穷根找到了。首先是布依族村寨闭关自守、墨守成规、村民思想守旧。过去几百年里,布依人几乎不与外界接触,寨子的年轻人一律不许与汉人或其他民族通婚,要是你胆敢娶一个非本民族姑娘回家或嫁给一个非本民族小伙,那你就要遭族人唾弃,甚而会被驱逐家门。居住在这里的已77岁高龄的原贵大副校长罗世舟深有感触地摆起了他的亲身经历:他年轻时当兵外出,后来安排了工作,就在单位上娶了一个汉族妻子,这里的人就是接受不了,说他伤风败俗,违背族规。他当时回到寨里探亲时,那些儿时的伙伴和寨里的老人都用别样的眼光看他,对他不予理睬,像躲“瘟神”地回避他,他感觉像有点“猫儿抓糍粑,脱不到爪爪”的味道,赶忙离开家里,回到单位。那时候,村子里大多数人家都不愿送子上学,极不重视文化教育,没有文化,就不能接受新鲜事物。当然,也有许多人家是因家里贫穷,没钱供孩子上学,就这样,一代接着一代,受着封建思想的束缚,总是在贫困的生活中徘徊,挣扎。
   其次就是收入单一,无致富门道。自古以来,村民们就守着自己的一亩三分地,只种植水稻,玉米,靠传统农耕维持生计。由于缺少种植技术,总是广种薄收,一年辛苦下来温饱问题都解决不了。只要遇到天干水旱,粮食产量减少,村民们就会缺粮少吃,缺衣少穿。再苦再穷的人们也不愿意外出务工,去寻求新的生活门路,久久远远,一直没有什么经济收入。
   第三就是村里基础设施薄弱,环境极差。几十年来,只有一条狭窄不平的进村公路,寨貌环境缺乏治理,污水顺着寨边公路遍地流淌,特别令人痛心是那传承千年的那口古井已被污染,水质浑浊不清。还有一些人家无钱安装自来水,只有靠挑水来煮饭生活。
   从区文联结对帮扶的3户特困户来看,除那些共性问题都存在外,还有就是他们家里主要劳动力残疾,劳动技能缺乏。这些人家几乎足不出户,思想守旧,致富无门。
   找准了穷根之后,石文辉不敢怠慢,立即和村支两委交流了自己帮村扶贫的一些想法。同村支两委制定了区文联帮村联户的精准扶贫方案和措施,对症下药,实施“一户一策”,精准抓落实。
   扶贫不能简单发钱、捐物了事,那种“输血”式帮扶只能救急却断不了穷根。石文辉和文联的同事们明白,要让他们真正稳定脱贫,就要采取“造血”式扶贫,让贫困户有稳定产业支撑,脱贫后不会再返贫。腿部残疾,行走困难的45岁罗世达,仅有初中文化,家有4口人,其妻是文盲。前些年,为医病负债2万多元,家里只能靠种地的微薄收入维持生活,由于缺劳力、缺技术,年年广种薄收,入不敷出。一年辛苦耕种的粮食不够半年吃,穷得苦不堪言,石文辉自告奋勇结对帮扶特困户罗世达。
   他先帮脚残疾的罗世达在区美术馆当守门值班员,每年收入可达3万多元。接着又动员他家几口人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确保生病就医有保障。又出资2000元购买了鸡笼,3000元购买鸡苗,2000元购买饲料,帮助他家发展养鸡。刚开始由于没有技术,饲养的鸡死亡率高达45%。石主席见状心急如焚,立马邀请了遵义市农业局兽防站原站长、研究员何仁勇到他家中,现场指导他饲养方法和怎样使用防预鸡病药物知识。又陪着罗世达前往花溪区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去咨询讨教,得到了该中心赠送的近千元药物与消毒用品,让其养鸡成功,获得较好收入。
   通过2年多的努力,特困户罗世达一家蹚出了种养殖业齐头并进的致富路子,人均收入达2万多元。如今罗世达一家不仅还清了债务,还修起了二层小洋楼,女儿还考上了大学,全家摘掉了贫困帽子,变成了村里的富裕户。
   帮扶工作不能“剃头挑子一头热”,要使贫困户真正脱贫,既要强化政策帮扶,还要发动群众,激励贫困群众内生动力,引导群众克服“等靠要”思想,发挥贫困群众脱贫的主体作用,着力帮助群众能脱贫,敢脱贫,会脱贫。
   长期生病,身体瘦弱的特困户杨德富,现年53岁,家有四口人,四处借钱看病,已负债1万多元。后来,因家穷,赊借无门,长期依靠政府救济,日子过得紧巴巴的。石主席带着文联帮扶干部曾川娱多次到杨德福家中了解其生产、生活情况,为让他老有所靠,病有所医,立马动员他购买了养老保险,参加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在把帮扶政策用足的同时,还帮助老杨联系到花溪京溪公司上班,让他每月有固定收入2000多元,又筹集资金把他家居住的房屋院坝打成了光洁平整的水泥院坝,为他家安装了自来水。过去,他本人因身体状况一直欠佳,对生活失去信心,不仅对脱贫不上心,而且对屋里屋外的环境也不讲究,一副破罐破摔的样子。自文联帮扶以来,他用上班节余的钱把房子进行了维修,经常把屋内房外打扫得干干净净。通过2年多的帮扶,杨德富还清了债务,年收入达2万多元,已于2019年脱贫,走上了致富道路。
   精准帮扶、精准脱贫工作的关键点在“精准”二字上,落脚点在于打牢基础,要确保让有限的资金用在“刀刃”上,坚持应帮尽帮,应扶尽扶,切实做到帮扶措施到户精准。
   年过半百的陈开香,年轻时脚受伤,腰椎突出,患病后几乎失去劳动能力,家庭困难的家仅靠她拐着脚和丈夫一道种植点粮食维持生活,是村里有名的特困户,帮扶干部陈琳珺针对她家实际,首先帮助她参加新型农合作医疗,解决病有所医问题。还陪护她到医院检查治病,通过治疗,让她身体逐步好转。区文联给她解决部分资金整治房屋环境,把庭院打成水泥地面,墙面刮了皓白瓷粉,拿出5000多元资金为她家购买生产生活用品,让她住上了舒适漂亮的小楼房。通过帮助她家养鸡、养猪、酿酒,走多种经营的发展路子,该户年收入达2万余元,彻底让她家断了“穷根”,种上了“富根”,过上了富裕好日子。
   群众心里有天平。这些年,石主席到村里同村民们认了“亲戚”后,家里变“热闹”了,手机成了“热线”,村民们为孩子上学读书、到医院看个病、想找份工打都会来找他,文质彬彬、和蔼可亲的石主席脸上总是带着笑容,热情接待村里来家的每一位“亲戚”,总是喜笑颜开和他们拉拉家常,仔细认真记下他们的诉求,尽力帮助他们办事。
   新关村布依人的心里,对石主席就是一句话:“这个干部没架子,做事巴实,靠得住,值得我们信赖。”就这样,来来往往,他成了村民们“割不断的亲,离不开的邻”。
  
   三
   在整村推进上,针对村民文化低,守在家中无事干的实际,区文联出面联系,求企业、找单位、寻岗位,牵针引线,组织动员村民到青岩古镇和花溪城区务工,让他们能空手出门,抱财归家。还利用离青岩古镇、城区较近的优势,发动有条件的部分农家种植蔬菜,把种植出的蔬菜运到集市销售,增加群众收入。多方帮助部分农家发展养鸡、养猪等养殖业,彻底改变过去只种水稻、玉米的“单条腿”走路的落后状况。因组而宜,因户而宜,对贫困人家制定精准的帮扶计划,帮助他们转观念、找门路、传技术、给点子,切实把“一达标两不愁三保障”抓实落细。

共 7274 字 2 页 首页12
转到
【编者按】作者详细记述了文联主席石文辉同志,领着文联的同志们,深入入基层访贫问苦,克服重重困难,帮着贫困户找穷根,栽富裕树的过程。作者用详细的资料和数据,毫不夸张的写实手法,将以石文辉为代表的,冲在脱贫攻坚战役第一线的党员干部的形象描绘的活灵活现,生动真实。脱贫攻坚不是面子工程政绩工程,它的意义和作用是划时代的。通过脱贫攻坚,锻炼出了一支有着顽强作风且心系群众的基层干部队伍,也赋予“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这一工作路线以时代特征。可以说,新时代的脱贫攻坚,和革命老前辈们领着群众翻身求解放有着同样重要的意义,这是我党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所担负的不同的历史使命。过去,先辈们推翻了压在中国人民头上的三座大山,建立了人民当家做主的新中国。如今的脱贫攻坚,吹响了党领导下的中国走向富强的号角,来开了中华民族复兴的序幕。应该感谢先辈,他们缔造了一个新的国家,让中国人民站了起来。应该感谢所有为人民能过上好日子而默默付出的基层干部,是你们的努力让中国人民富起来。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中国梦一定会实现。【编辑:燕山客】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燕山客        2021-04-04 08:16:53
  上下齐心,建设富裕中国
燕山客
2 楼        文友:淡淡的云彩        2021-04-08 06:26:19
  石文辉及其他干部不仅才华出众,而且心系困难群众,设身处地为他们排难解忧,为打赢扶贫攻击站奠定了基础。文字选材典型,情感自然动人,让人感动。好文章欣赏学习了,祝老师笔丰快乐!期待新的精彩!
淡淡的云彩
共 2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