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淡雅晓荷 >> 短篇 >> 江山散文 >> 【晓荷•烟火】嵊泗的记忆(散文)

编辑推荐 【晓荷•烟火】嵊泗的记忆(散文)


作者:心梦王水 举人,3465.72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6245发表时间:2021-04-04 13:49:29


   嵊泗与老家唇齿相依,涛接波牵,一衣带水。年少时闻而无往,直到上世纪的八九十年代,却曾多次登临嵊泗,只是行程匆匆,印象淡漠,但终究有些微印痕,浸泡在记忆之海中,没有蒸发,便发酵而长大闪亮起来。
   第一,这是一个特殊的数字;第一次,总是难忘。第一次登上嵊泗的礁岸,是在1985年的暑假。《海中洲》作品加工会在嵊泗举行。在嵊泗县城进行几天作品创作与修改后,就组织去花鸟体味海岛生活,倒是有几点清晰的印记。
   岛上石屋层层,卵石斜径。岙口一个沙滩,傍晚曾去冲浪。沙滩不很大,但涌浪很大,从前方高高卷起,猛然扑下,很是刺激。我在沙滩浅水中走动,不敢走开去。阿能先生把我拉开数步,忽然一个涌浪扑来,我便被罩在浪中,一阵惊悚,一阵挣扎,站直了身子,头就钻出了涌浪,感到一阵轻松,不想涌浪又扑了过来……阿能先生有《花鸟冲浪》散文,记下那个景象。而我不很用心,什么都没留下。晚上睡在渔人家里,海滩上浪潮低沉的吼声悠悠传来,感觉很奇特,颇有“别有幽情暗恨生”之感。
   第二天早上参观花鸟灯塔。那高高的圆柱形塔身,上黑下白色彩,倒是印象很深。至于进入三四层的灯塔内部参观,当时有新奇之感,至今却已是雾海茫茫。对灯塔依稀了解,灯塔位置重要、规模巨大、功能齐全、历史悠久,具有国际影响,被称为“远东第一灯塔”;灯塔是大清政府筹划设立,而建造却与英国有关。不过那天听村民讲的一个旧事,至今却还是清晰。
   灯塔曾由英国人管理,英国人岛上占地建造避暑休闲洋房。英人常来此避暑消炎,海滩上游泳,于是沙滩上一片色彩缤纷,游泳圈、浴巾、洗涤剂随意堆放。村岙的渔家小孩,觉得新奇,前去探看,拿着玩,英国人发现了竟然抓住孩子反扭手臂,不管孩子疼痛哭叫,进行惩罚,激起岛民的愤怒。英国人竟然还在光天化日之下,不管廉耻,公然在海滩上做爱。在岛民看来这是亵渎天地,亵渎神灵。对于英人的肆意妄为,岛民忍无可忍,奔向沙滩,向这些英人抗争。经过一番较量,英人终于妥协,按照岛民的要求,出钱放鞭炮。这放鞭炮不是庆祝,不是热烈,而是驱邪。岛民以放鞭炮这一中国古老的民俗传统方式,宣示了天地的尊严和人的尊严。
   当那村民对讲得不很详尽,却在脑海印刻很深,深感嵊泗是个很有故事的岛群。故事或许就是点点历史,就是斑斑文化,让人有品位,给人有思考,引人向往。
   此后的数次上嵊泗,访嵊泗中学等,都已淡忘,倒是1992年暑假那次家访,却还是有一点光色亮起,那是在嵊山的寻访。
   其实那次家访,我和阿猛、阿毛三人,似乎走了嵊泗很多村落,可匆匆来往,急急奔走了这么多村岙,竟没有一丝印记,倒是嵊山岛的片断记忆,很是清晰。
   嵊山的名声早有所闻。老家衢山岛斗渔港曾是黄鱼的港湾,而嵊山渔港则是带鱼的港湾。黄鱼消失,衢港渔火稀淡;带鱼照常旺发,嵊港依然繁闹。看来海岛的盛衰变幻,也受沧海桑田的左右。
   到嵊山的第一天晚上在一家餐馆就餐,老板娘说这里的鲍鱼养殖场很值得一看。听说过鲍鱼的名字,却真没见识过鲍鱼。这该是怎样的鱼呢?第二天一早,我们无意驻足箱子岙早市的繁华,一路疾行。穿过百来米隧道,见一个辽阔的海湾,水色碧蓝,如涂了厚厚的釉彩那么光洁彩亮,在朝光中闪着金鳞。远处驶来的船,犁开青绿的水面,绽开雪白的浪花,好似在雪花的簇拥中行进。在岸边嶙峋礁石处,有一中年男子在静心垂钓。他说,他只是一个业余垂钓者,昨天他钓到条八两多重石斑鱼;这垂钓是既有情趣又有收益。他听说我们去鲍鱼场,便说,鲍鱼比石斑鱼更珍贵,值得去看看。
   我们沿着港岸路曲折继续前行。一边是险崖奇石野花,一边是碧水白花涛声,减少了行走的单调。终于前面看到了一排厂房,猜想一定是鲍鱼场,激起一阵欢欣。征得场主同意入内,见一只只方形的水泥池中,养着不同的鱼,鳗鱼时而悠然长趋,时而盘转翻卷;石斑鱼有的凝气水中静修,有的翕然往来,翻舞出优美的青斑花案;那一个铺沙的池内,梭子蟹有的横行爬窜,有的蛰伏不动。场主说,那是不久前从海上收购来,将准备对之进行冬眠式麻醉,24小时候就可用飞机外运出口赚外汇。想来老家在这方面滞后了一点,海鲜养殖还没兴起。可是看遍了整个养殖场,没有看到鲍鱼。场主听说去鲍鱼场,向那边海湾一指,说,在前面的那个山湾边。我们便又开路奔往。
   走了好多路,转了好多弯,才看到山脚下有一派白色房舍。兴冲冲迈进墙门,见内有一个很大的场地,许多人正在拖拉着一条条粗粗的缆绳。猜想这是养贻贝的。阿毛上前去问一女工,鲍鱼场在哪里。女工噗的一笑,用手向墙门外的海湾一指。抬眼望去,宽广的海湾,凝绿的水面上,浮着一串串一排排白色的方形附子,如同一片绿色的草原上,雪白的绵羊训练有素地散成整齐队伍蹲息着,几只小船上站着三两个人,张开着双手,像牧羊人骑着马在其间穿行。好一派牧海图景啊。
   “船已开出喂养了,早点来你们可以乘小船去看看。”女工有点自傲地说。走了这么多路来看鲍鱼,却错过了机会,只能向女工打听鲍鱼的样子。女工告诉:鲍鱼大不过三四两,长三四寸;墙外堆着的贝壳就是鲍鱼的壳。我们急忙到了墙外,捡拾几颗贝壳细察。那贝壳形如贻贝之壳,大小也相似,外面颜色蓝黑,而内层却有银光闪亮,蓝彩奔放。这是鲍鱼的外在?鲍鱼是贝类?我惊异不已。四体虽勤,不识鱼贝,深切的一课。这一课,认识了鲍鱼,更认识了自己无知。一堂自然的启蒙课,却有着人生的启迪。
   进入记忆,有时候理由是很简单的。
   1995年暑假,我已调入舟中一年了。缪校长亲自带队组织学生假期开展“走千岛看改革”社会实践活动,叫我做些如行程安排等具体工作,选定的趋向就是嵊泗。似乎玩过基湖沙滩,登临过大悲山,拜访过戴先生……可记忆却是雾海茫茫,没有了印记。倒是去黄龙还有点清晰的光斑。
   去黄龙本不在计划之内,原本计划是去嵊山。到了船码头,方知因风嵊山船班停航。惶惑之间,码头员工给我们指点,我们听从了他们的建议,前往黄龙。于是,乘车在盘旋公路上穿越,赶往五龙,乘去黄龙船。三十来分钟的车程是那么的悠长,心里急着,怕错过了船班。我们一上小小的渡轮,船即起锚了。海水撞击渡轮,砰砰发声,波涌摇晃船渡,时而闪动几朵浪花。我们坐在船舷,感受风浪中荡漾的滋味。
   登上黄龙礁岸,见岛上山丘起伏,石屋林立,却没有一条大马路。我们去一村岙,这个岙名现在记不起。只记得在渔人的指点下,登上一条山路。
   山路高高低低,曲曲折折,在杂草中时隐时现,有杂草绊脚,有乱石坎坷。时已近午,我们急急行走。太阳夸耀着自己的光热,将炎炎火光包围我们,遮阳帽之类成为了累赘,个个汗流浃背,却义无反顾地走着。路旁时有坟丘隆起,但却无阴沉和恐惧。近丘顶,抬头见前面有一草檐院落,两扇篱笆大门,四面墙上有青藤缠绕,门庭写着联语,而门前墙柱挂着随意书写的“悠然村”三字,让人想起“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景象,想起世外桃源的生活。这是草庐,是书屋,是茶室(现在看来应该可以称得上最早的渔家乐吧,或者说是现在民宿起始)。我们进入里面憩息,回避一下太阳蒸烤。里面有葱葱的树,郁郁的花,古老的石磨,斜挂的渔绳结,竹桌子,木板凳,虽然孤家独户,却像个有着历史岁月的“村”落。我们在里面自由安闲地喝茶,聊天,品读室内的墨迹。村主许先生随和热情,向我们聊说这里的风光,建“村”的初衷,乃至“村”的影响,给我们高人就在山野间的感觉。因为午餐已有嵊泗老学生在那岙村安排,半个钟头后,我们又赶路了。
   离开悠然村,悠然村的创意却留在心里,萌生着以后专程而来的念想。沿着山道行进,见路有奇石垒起,一路很多奇石上都刻写着许先生的题字,几处石崖似乎凿了台阶,使行走便利。路边有一石泉,水清冽,应该就是许先生说的“仙人水”,大家都用手掬水欢饮。
   至于到了那岙村走马观花,浮面张望,自然只是雾海一片。而那个创意的现行的悠然村的记忆,却没在时间淡漠。
   其实,记忆是一种思恋,一种情结,一种向往的意识。这二十多年前的零碎记忆,过滤发酵,是否更真切;这二十多年的变化,沧海桑田,也许早已找不到记忆生发的土壤,但是记忆是越摸越光亮的。嵊泗,总会从潜意识里浮上来。二十多年过去了,嵊泗一定有更多历史和现实的故事发掘与诞生,有着更多自然与生活的课堂,有着更多的开创创导的景观。记忆让一种情结凝聚,令一种向往飞动……

共 3362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跟着作者的记忆,来到嵊泗列岛。被称为“远东第一灯塔”的花鸟灯塔的前世今生,旧中国殖民时代留下的耻辱以及岛民们英勇的抗争。养殖场里石斑鱼、鳗鱼、梭子蟹的新奇、有趣,只是遗憾专门前来参观鲍鱼却未能亲眼目睹它们的生长场景。“悠然村”的安然美好,极富海岛渔家居住特色,加之村主任的好客热情,无不留下深刻印象。最后到那岙村反倒是走马观花,没有留下什么记忆。人生往往如此,刻意所为反而无所得,无意为之却总有意外惊喜。总之嵊泗的海天风光,乡土人情,深深镌刻在记忆中总是难忘。感谢老师佳作分享,推荐赏读。【编辑:萧垦】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萧垦        2021-04-04 13:53:20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老师笔下的嵊泗,优美灵动,极富地域特色,令人难忘。
回复1 楼        文友:心梦王水        2021-04-05 07:35:16
  谢谢编辑,辛苦了。祝心想事成
2 楼        文友:何叶        2021-04-06 22:19:03
  恭喜精品!心梦老师真棒!
何叶
共 2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