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丹枫诗雨 >> 短篇 >> 江山散文 >> 【丹枫】从蹊跷的钱币看孝心(散文)

编辑推荐 【丹枫】从蹊跷的钱币看孝心(散文)


作者:田禾 秀才,1052.34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2819发表时间:2021-04-09 22:01:37
摘要:原创首发江山丹枫诗雨


   他在宾仪馆工作多年了,他将又一位老者推进了红炉中。只见炉火呼地向老人身上扑来,顿时将他寿衣烧焦,里面露出奇迹来。
   哇!好多的钱!是我眼睛看花了么?他揉了揉眼睛,再仔细看,没错。
   是真钱么?转瞬他又不相信。拿来眼睛防护罩近距离观看,还真是崭新的人民币呢!
   杨某林今年四十八岁。在殡仪馆属施炉工人,从殡仪馆建成开始,他就在这儿工作,已干了十七年。他见过好多的人从这儿化成灰烬,但看着死人身上带如此多的现金归西,这还是头一次。
   他很奇怪,他自言自语道,现在的人真有钱,死人临走也带着现金升天。
   他又一想,不对,听说这老人不是在家里过世的,未必家人知道,他身上会穿着藏钱的衣服走。
   不然,难道帮他换寿衣的人也没发现?那也是,让人发现了,就会不明不白地被人拿走。
   他不明白,回过头问家属们道,老人寿衣里藏着许多现金,你们知道吗?
   孝子们听说老人身上带着许多真币,很惊讶地竟相来至炉前细看,众口齐声喊道,看!是真钱!这是怎么回事?
   透过玻璃罩,看得清清楚楚,只见炉中尸体正熊熊燃烧,无数真钱也一层层卷缩地冒着火焰,正在变成灰烬。
   两个儿子更是张大口木纳着,怎么也没想到,老汉这些年在城里积攒了这么多钱。他舍不得花,舍不得吃,舍不得给儿子一点点。早知如此,去年回家去就不该让他走……
   杨某林忘了顾及孝子的脸面问道,老人身上带这么多现金,难道你们不知道?那又是谁给他穿的寿衣?
   死者姓陶,据他两个儿子说,老人在利川城里租房住,以收破烂为业,干了三十多年了。去年春上回乡对两个儿子说过,要回老家终老。可大儿子说无力抚养,二儿子媳妇也说,屋头不宽裕,住在一起只怕过不惯。
   出门看天色,进屋看脸色;说话听音,锣鼓听声。老人听出了弦外之音,不须细解,哪个儿子家都不住了。他气得胸腔起伏好一阵才平复,默默地依然回到城里,继续租了他住惯了收破烂的房子。从此再没回他老家去,一个人默默无闻地继续收破烂。
   直到去年冬天,他还是给儿子打了电话,说他感冒了。当时,儿子们以为不过是感冒,没什么大问题,也就没在意。可谁知没过多久,第二次接听电话时,却是房东打来的,说是陶老汉去世了,大家这才赶来处理后事。
   赶到利川时,见老人寿衣都已穿得规规矩矩的,弟兄俩才松了一口气,也省得给老头换衣服。当问及是谁替他换上衣服的?房东说,见老人两天不开门,喊他无人应,才怀疑老人是否病了,哪知道,破开门看时,他已经穿得整整齐齐地躺在床上……
   儿子们见此情此景,还幸灾乐祸感觉得,减少了穿衣这道环节。因考虑老家也没给老汉准备棺材,为了简便,便将老人送来了火葬场。这样便少些麻烦,儿子们并无悲伤地这样说。
   老汉究竟有多少钱?他自己带走一部分,是否还给家人留存了一部分?儿子们怀疑老汉可能会有这样的想法,因为过去他就很心疼儿子。
   大家这才想起来,老汉这么多年在外,肯定存了不少钱,他的钱定然是存在银行里。在这辞世离别之季,他一定会从银行里将钱全部取出来。他既然取过钱,也一定有存折在,只要找到这东西,说不定还有惊喜呢!
   大家翻箱倒柜,也没看到存折,连像样的衣服也没有。大家不甘心,继续地找,结果在床头下一个编织袋中发现,用塑料袋装着一个存折。打开来看,上面记载着二十一万元存款,是死前一次性取完的。
   儿子们尽力地回忆,方才想起来,老汉那次回老家时,也是背着这个编织袋。不过,那时没让他进屋,所以,也就不知道,这编织袋中还藏着存有二十一万元的存折。早知如此,把老汉留在家中,这些钱就不会被火化了。
   可是后悔晚矣。看到的钱被烧掉,这老头究竟怎么想的?儿子们这时才惭愧并后悔,不该把老汉拒之门外,要早知道老汉有这二十一万元,断不会说混张话……
   本来,儿子抚养老人,天经地义。这陶家老人,养两个儿子原指望他们养老,直到没病之前还在为儿子们挣钱。试想,他觉得儿子都成家立业了,趁自己骨头硬朗,可以托脚利手(方言)地出门挣钱。到了晚年,有一笔不少存款到家,不仅自己生活无忧、可安度晚年;还可为儿子再提供一笔财富,给儿子们一个惊喜。老人想得多美啊!岂不知,他大老远背着存折到家,却遭到冷遇。
   再说儿子,父亲的出门,儿子们还以为,他走了也少些麻烦,要是在家待着,还得供他吃穿用度;有三病两痛还得服侍他,送他上医院。所以,两个儿子都怕沾上麻烦。当老人回来时,才使兄弟俩推三阻四,不让老人进屋,甚至连喊进屋坐一坐、喝口茶都没做到。要是外人来了,可能还会让他进屋歇会儿。可见,老父亲比外人不如呢!
   于是,老人伤心至极,没想到大老远回来,儿子媳妇是这个态度。一气之下便离开了,心中顿生愤慨,本来瘦弱老迈的身子骨,在这一气之下变得忧郁沉重。儿子们原来在老子心目中的形象,一下子变得无情无义,已经再不像小时候那样天真可爱了。想想往日,尽管再苦再累,回家见着两个活泼可爱的小家伙,那些苦和累便不知踪影。想着他们长大了,再养出一些小孙子,又该是何等闹热开心啊!
   可是,经过这次回家,招来儿子的冷遇推阻,他怎么也想不通,这养儿防老的指望顿成为泡影。小时候那逗人喜爱的儿子突然间变得陌生,变得无情,变得自私,连老子也不认得了,这是多么令人痛心啊!
   于是,他觉得人活着没想头,活着还有什么意思?还不如死了的好。他在这个寒冷的冬天,觉得孤苦无助,万念俱灰,不吃不喝,直到头晕眼花,勉强支撑着,颤抖着拿出那张多年的存折来,看了又看,觉得再不处理就来不及了。
   可他矛盾着,又不想让儿子知道有这些钱的存在,也不想死后让钱落入他人之手。于是,他干脆柱着拐杖来到银行,经过一番质询,银行认为老人清醒,也没有家人了,他要把钱取出作医疗费,加上银行有存款自愿、取款自由的承诺,银行只好让他把存款取走。
   接着,他又去了寿衣店,买了里三层外四层长袍寿衣,回到住处,慢慢地用手抚摸着,惟恐别人看见,用最后的力气支撑着,关紧门窗,在这没一点温度的屋子里,处理着自己的后事。
   他拖着疲惫的身子,想了又想,如何才能将这些钱全都带走,这是他毕生的心血,既然指望不上儿子,这钱也就与他们无缘。他找来尼龙绳,用无力的双手拉了拉,觉得十分柔韧,才把万元一匝的钱全都绑在自己腰上,又费劲地穿上七件厚厚的寿衣。他舒了一口气,觉得放心了,才如释重负地慢慢躺倒在床上,静静等着迷糊的时刻。直到后来他自己也不知道,是哪位小鬼来摄走他魂魄的。
   老人死了。他的死和他的行为,不得不令人深思?假设他进医院看过病,也许能治好。假若有人在身边照顾,他也不至于这样死法。他如果在家里,即使是不治之症,也一定会对儿子交代后事,也会走得心安理得。
   其实,他的不辞而别,是对儿子的大为不满,是对儿子的愤怒发泄,让世人们来指责他儿子,儿子对父亲做了大逆不道、不孝之事。他为了消自己的气,才不顾一切的死,让儿子们在社会上难堪,永远背着不孝的罪名,让世人嘲讽唾弃;让儿子们灰头土脸抬不起头过日子。
   可儿子们知道自己的不对吗?对于父亲的死法在反思吗?在扪心自问检查自己的行为吗?或许有过反思,或许是心疼被烧掉的二十一万元现金,怨恨这老父亲心硬,临死也不肯把钱留给子孙……
   作者不禁想起,本村有的老人怕给后辈们增加负担,不想让儿子花过多医疗费,或耽误了儿子打工挣钱,便自己用一条绳子了却残生。
   还有,我临村某家,养了好几个儿子,也有女儿。当父亲死后,剩下娘却都不肯单独抚养,便自己去隔壁借房子居住。隔壁怕她儿女多心说长短,不肯借屋。后来只好在约一米五宽、五米长的巷子中,将前后封上,遮住了风住下来。儿子们商定,轮流每个月给老人提供粮食。可轮到老六家时,去要粮食要不着,便坐着不肯走,被媳妇拖扁担将老娘手臂都打成骨折了,养了好几个月伤才全愈。
   媳妇没料到,婆婆手臂这么不经打,打完,便回娘家躲了好久不敢回……
   难道老娘她不辛苦吗?养七个孩子,个个都有了家庭,而且几个儿子中,一个是干部,其余是教师或医生。要轮到任何一家、任何一个儿子都能养这个老娘。可老娘只能乞讨般地活着,直到她死在那巷子里。这些行为和她的死正常吗?
   再还有一家养了个独子,才几岁时娘就丢下他走了。是父亲辛苦把他拉扯大,当孙子都大了时,老汉干不动了,却遭儿子嫌弃,吃好的时都不让老人上桌。孙子看不惯指责父亲道,你不孝敬爷爷?以后也别想我孝敬你……
   因为顾及那位独子的脸面,我不便道出姓名及详尽情况。只能说,孝敬父母,是报答他们的养育之恩,是天经地义的,万不可有违人伦。按顺口话讲,其实,老人过得幸福,自己将来也会幸福。
   大千世界,不忠不孝的例子举不胜举,不知有多少老人含恨而终,走得不明不白。
   所幸的是,国家早已看到了这些弊端,正在一步一步的解决养老的问题。现在,每个老人都可按月领取社保与低保费,让他们吃饭无忧。如果病了,也有医保与合作医疗可依赖。相比过去,现代老人们都活得长寿。像陶老汉这样的人和事,只是及个别现象,奉劝有老人健在的儿女们,无论老父老母自己有钱无钱都要照顾好他们,让老人开心地度好最后的岁月。
   其实,孝敬老人也是对自己负责,你怎么对待老人,你的子女将来也会像你孝敬父母那样孝敬你。这就是言传身教,农村有句俗语说,屋檐水,点点滴,滴滴都在旧窝池。你在前面的行为,儿孙们自然就学到手眼中了,你孝敬了父母,将来子女也会孝敬你……
   孔子曰:今之孝者,是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出自春秋《论语•为政第二》)
   孔子说这话的意思是,当今的孝子,只供养父母就行了。就是狗与马,都可得到喂养。若对父母不孝敬,养的儿女比养狗马还不如?这又说陶老汉两个儿子,把老人距之门外,岂不是儿子连狗马也不如么?
   孔子又说,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出自春秋《论语•里仁中》)。
   意思是说,父母健在,儿子不能远离,如必须远离,还得给父母讲清去处,并安排好父母衣食住行,不能一走不管父母。然而,陶家两个儿子做得如何?简直反其道而行之,不仅不养老父亲,还要让老父远离家门。由此可见,天下都对老人这样不孝敬,那养儿子比养动物不如,养条狗还可护家门呢!
   孟子也说,不得乎亲,不可以为人;不顺乎亲,不可以为子。意思是,不能得到父母的欢心,就不可以作为人,不能顺从父母的意愿就不可以为人。为人、为子的责任在于“得亲”“顺亲”。取得父母欢心,是成为做人的标准,顺从父母的意愿是为人子女的义务。又有“无父无君,是禽兽也”之说,将孝作为与禽兽相区分的标志,孝是人类特有的品质,不孝者不可以为人为子。
   可见,陶老汉两个儿子,对待老子比对待叫化子也不如。即使有后悔之意,也是如禽兽在先。离孔子的好饭先尽爹娘用,好衣先尽爹娘穿《劝报亲恩篇》相违背。
   《中庸》中有祸福将至,善必先知之。不善,必先知之。一个人假如处处行善,自然就能百福骈臻,千祥云集。所以,古代有很多孝感天地的实例,因为孝行而化解灾难的例子非常多。据传说,元朝一次地震中,一地区房屋都被震垮,唯孝子李忠家房屋见存,震波快到他家时,突然分开绕过他家而去。过了他家又合二为一。所有房屋都倒塌了,他家安然无恙。这件事无法解释,后人只以是李忠之孝感动天地,用“善有善报”来作解释。
   就现行也不乏许多有孝心的小朋友,以孝感动社会的事迹,他们都得到较早较好的报应。如一微信中讲的一个故事,一位未成年女孩,在一个富裕人家做保姆。
   中秋节,主人也给女孩一个月饼,她却拿到另一个房间吃去了,没人注意她吃或不吃,一个香甜的月饼,使女孩眼睛湿润模糊了。她想起母亲,鼻子酸楚。于是,她用塑料袋将饼包了一层又一层藏起来,自己不尝却要留给母亲尝。
   日子过了几天,小女孩终于有回家的机会,见了母亲,她捧出月饼,十分高兴地让妈妈尝尝……
   后来,这件事感动了主人,下次回家让她带了更多食品回家,这也算善有善报内容之点滴吧!
   所以,心中有孝,才能感动上天,这上天其实在人间,是一种互动,大家觉得你还有良心,心中装着父母;有这样善念的人,心中也能怜悯别人。心存感激,才能体验生活带给的一切。孝心不一定非得是那种惊天动地的大事,是发自内心的感激之心。每时每刻都在做有孝心的人、善良的人,哪怕上了年纪还仍存善意,结果不活上百岁也会善终。
   春秋时代,有个孝子叫闵子骞。他的母亲去世比较早,父亲娶了继母,又生了两个弟弟。继母对他不好,常常虐待他。一年冬天,后母给三个儿子做棉衣,给闵子骞用芦花做棉衣,而给他亲生的两个儿子用棉花作衣。芦花做衣服看起来很蓬松,但是不保暖。他父亲带他外出,让他驾马车,因为天气很冷,他被冻得发抖。父亲见了很生气,衣服穿得这么厚还发抖,是不是有意诋毁后母。一气之下,就拿鞭子抽打闵子骞。一鞭子打下去,结果衣服破了,芦花飞出来,父亲这才明白是后母虐待孩子。回到家要把后母休掉。
   而闵子骞此时跪下来跟父亲说,不能赶走后母,因为母在只有我一人寒,母亲走了,就有三个儿子挨饿受冻。
   在这种情形之下,闵子骞至诚的孝心丝毫不减,而且还想到兄弟和家庭的和睦。这真诚让父亲息怒,这一分真诚也让后母惭愧。闵子骞这份孝心转化了家庭矛盾,致使家庭从此幸福和乐,闵子骞自己也得到了后母爱戴。
   所以,“亲憎我,孝方贤”。我们时时处处想着“德未修”,所以“感未至”,真诚就能永不忘失,能时时提起关照。
   真正意义上汉传统文化的孝,是以“敬”为前提的,对內心的敬最好表达是“顺”,顺即“孝顺”、“孝敬”,所以孝的本质是顺从。像陶家的两个儿子,不仅不孝顺,反而大了后还将老子长住在外,就更不应该了,就是错上加错。而老子的二十一万元,由于阴差阳错致使他们没发现,就没资格享受这笔财富。而且还让他们亲眼见证这些钱的去向,让他们从此改恶行善。
   奉劝天下当子孙的,发肤受之父母,他们辛苦一辈子,应该受到尊重。至诚至孝是应有的本分,切不可不孝顺父母长辈。也劝天下所有父母,别心硬,有钱不给后人也可,捐给公益事业,救助贫弱孤寡,也是积善积德,你自然也会好人有好报应!

共 5689 字 2 页 首页12
转到
【编者按】一篇剖析人性的文章,发人深省,警示意义强,耐人寻味!文章从一位去世老人火化开始,工作人员发现老人身上装有大量现金,故而询问老人家属,才知道老人一生过得很是凄惨。在外漂泊几十年,生病回家遭到两个儿子嫌弃。养儿为防老,两个儿子的举动很是让老人失望。后来老人知道自己时日无多,给两个儿子打电话后仍然得不到回家养老的许可,无望的老人取出了几十年的所有积蓄随身携带,自己穿好寿衣等死,被活化时才发现为时已晚,也给了不孝的两个儿子一个深深的教训。作者又引经据典,写出了几个以孝为大爱的几个小故事,启迪人生,报答养育之恩,不求惊天动地,只为和睦共处,积善积德,好人有好报!全篇文字犀利,语言流畅,启迪人生,富有哲理!力推欣赏!【编辑:梦锁孤音】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梦锁孤音        2021-04-09 22:02:50
  老师佳作,篇篇精彩,学习点赞!期待精彩继续!
梦锁孤音
回复1 楼        文友:田禾        2021-04-10 08:16:19
  文友:梦锁孤音社长:谢谢亲临细致编辑。敬茶!遥祝春安!
共 1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