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江山·恒】【山河】恒出草圣(散文)
刚步入文字写作的边缘,看到写作大家们纷至沓来的优秀作品,甚至成为巅峰之作,不由倾心向往,意欲步其后尘。特别是听到写作大腕们都十分谦逊地把自己的大作称为“砖”而抛出,我那个兴奋,不停地去捡拾,想用他们的“砖”去砸开能让我步入文学殿堂的大门。我也的确捡拾了不少的“砖”和“瓦”,堆砌在一起,在抄刀小试中才发现,自己根本就不是砖瓦匠,垒不起来文字的“半壁城楼”。
蠢蠢欲动的我,企图绕过学读仿习和磨砺修炼等等的婆烦,选择走捷径。拿起笔,就着自己善于凭空想象的幻影,挖空心思地写了起来。把过去能基本弄得懂的词汇都组装在了一起,洋洋洒洒竟达十万余字,找了一家据说专门扶持新人的期刊,满怀信心地投了出去。结果是不言而喻的,刘备打荆州,出师不利。再写,一连数月,并加大了文字的数量,换了好几家期刊社,依然是恭恭敬敬地送了过去,客客气气地退了回来。
对文字写作的爱好,我是带有一定倾向性的,创作意识都处于朦胧和模糊状态。
这种创作意识由间接到直接,再由直接到痴迷,可以说是已经近乎于呆了。之所以与大多数拥有个人爱好的人有着不同,是因我初始的出发点在于不甘凤尾,追逐于成名的利好。
有在文学创作上取得小成绩的朋友劝我:“可否创意一下,先切成几个小豆腐块,练练地摊,试销一下,要是有认为你这的确是块真豆腐,能买你的,再考虑一整板一整板地去卖。”
朋友的好心我领了,但对于卖豆腐块,我还是不屑一顾的。
没有撞不破的墙,这是我的信念,只相信自己的头是铁铸的。
接下来,熬了我小一年的时间,肚子里的那些词已经搜刮干净,勉勉强强地又凑集了三篇数十万字的作文。没想到,文字是软的,像云又像棉,我的铁头撞上去毫无反响。于兴奋中愤然,再于愤然中兴奋,继续如斯。
渐渐地,只要一看见方块字,我就腿肚子抽筋,看不见,又脑浆子涨疼,变得有些文字写作呆痴了。
已经对文字写作有些走火入魔的我,自然不会轻言放弃。虽然,自己是哪块料,哪根葱自己知道,别说写文字了,甚至,连什么是文字还没弄清楚。
一位我偶遇认识的本地作家郎老师见状,建议性地对我说:“有病就投医吧。”
“投医?到哪投医?投什么样的医?又怎么投医?”我一连串地追问他。
大概是这位郎老师不愿看到我病入膏肓,又没时间关照的因素吧,他瞧了一眼我背着的一篓子谁都看不明白的文稿,嘘了口气:“你随我来吧。”
在他的书房,大尺寸显屏的电脑正开着。我迫不及待地点击进去看了一下,里面全是他的作品。
“我可不是请你来欣赏我的拙作的。”郎老师笑笑拿过鼠标,敲击了一下,“专治文字色盲症的医生在这里。”
有作家郎老师的推荐,江山文学网以高规格的热情欢迎了我。这个江山文学网,我是早有耳闻的,但仅仅认为是发发网络文而已。
郎老师协助我注册后,特别为我引荐了一位江山网的资深总编。
在这位资深总编的要求下,我递交了一篇近四十万字的稿子。
很快,总编给与了回复,一是肯定,“您的确能写,也的确敢写,这就是精神。”二是鼓励。“浓缩的都是精华,如果能形成三两万字小短篇的话。”
有些不情愿,但我还是照做了,怎么说,人家也是业余和免费服务的。四十万字压缩成三万字,心疼了我好多天,加上了一个标题,发给了总编指定的版块专栏编辑。
没两天,专栏编辑给了我一个便笺:“大作已赏读,建议您到菜市场去走一遭,见什么写什么,包括环境、各种人物表情和语言的展示,都做个记录,回来加以整理,按照文学创作的基本要素,去试写一下,然后有节奏地加以润色,形成初稿,和您这篇‘菜市场的闹嚷’做个对比,看看有什么区别?”
我知道这需要我去体验和探索。几个小时的菜市场走下来,倒也记录了不少见闻,用了几乎一个晚上,将所有记录进行了组合,仍用原标题,第二天一早就给专栏编辑发了过去。
沉默了许久,专栏编辑给了我答复:“您真是快笔,写作的速度值得称赞。在评介您的大作之前,我想和您做个交流。”
“什么交流?”我急切地问。
“我这里有个与文学创作有直接关联的典故,也许会对您有所启示和帮助,您拿去琢磨一下吧。”专栏编辑把一个小文件夹传给了我。
我打开一看,是关于东汉时期书法家张芝练字的小故事。
对张芝,我并不熟知,只知道他有个至今流传的《八月帖》。
张芝擅长写草书且功底颇深,被称之为“草圣”。张芝为练好字,每天都会在院中的池塘里舀池水磨墨,以供写字。在缝制衣服用的布帛上坚持一天的写字后,他把用过的笔砚和布帛在池塘里进行洗涮干净,以备第二天用。一复一日,那池塘里的水都被他洗得变成黑色。
张芝练字既不择纸笔,也不思写出的字是否被人欣赏,他可以拿着抹布蘸水在石板上写,也可以执筷子在桌上划。为真正地练好一手字,他对写字时的姿势要求十分严格,对镜挥毫,对自己书写的整个过程进行了解和调整。经长年累月,苦于勤修,张芝便练就了留名于后世的著名草书。的确,张芝创造了草书问世以来的第一座高峰,他的草书,精熟神妙,兼善章今。
看完这个典故后,我陷入久久沉思之中,夹杂着感慨。沉思,是沉思张芝的勤学苦练和对写字一丝不苟的严格要求。感慨,是感慨江山文学网编辑们对作者培养的用心良苦和对作者指导的一丝不苟。
我的感觉里,这则典故似乎特别针对于我,要我清楚,想在文学写作上取得一定成就,就必须要辛苦付出,汗水,寂寞,徒劳和不被认可,这些付出,往往是没有回报的。
专栏编辑为我推荐的这则历史典故,对我的触动很大,也从根本上改变了我只图文字堆砌而闭门造车的创作思维。而更为重要的,是江山编辑们让我深层次地明白了习近平主席所讲的“文艺事业是党和人民的重要事业,文艺战线是党和人民的重要战线”内涵所在。
我向专栏编辑要回来我那篇“菜市场的闹嚷”,有些自嘲地对他说:“我知道了,菜市场里不全是豆芽和萝卜打架。”
一个月后,我的第一篇短作品在江山文学网发表,成为了我的发轫作,算是老鼠拖锨把,好像有了一点一发而不可收的迹象,我很兴奋。
“持之以恒,是文学创作的秘诀。这个恒,大概和您以往那种坐在屋子里,每日间的坚持似有不同之处,您不妨把这个‘恒’字拆解开来,去仔细地研磨一番。”一位江山夜校的负责老师这样对我说,“所有的参天大树,都必须经历过风雨雷电的磨练。文字,只有你尊重了它,它才会为你盛开花朵。”
收回沾沾自喜,揣着恒字,我重新踏上了文学创作之路。
在入驻江山文学网的四年中,我懂得了什么是笔耕不辍,什么是勤学练笔,在江山编辑们的指导下,我终于在文学杂志和书刊发表了许多作品。
粗略地统计了一下,至今,我在江山文学网和报刊等文学媒体上发表的作品已经有数百万字,达千余篇。
可以这么说,“恒”,是江山文学网的核心,更是我文学创作得以成功的奠基石。
佩服您两个方面。一,写文章的热情;二,能想出那么多文章的内容。真是逆天了!~( ̄▽ ̄~)~
感谢您支持山河社团。敬茶!远握!(;一_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