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八一•情】水韵乡情话资江(散文)
一
早春二月,春雨绵绵的夜晚,正翻着《最美古诗词》一书。
细细翻看,品味着。其中一首清代诗人查慎书的诗触动了我的心灵,像在他乡遇故知,裹着我的思绪回到了我的故乡,我故乡的资江。
湖南有个别称叫“三湘四水。”而故乡新化县城的资江就是四水之一。故乡儿时的老房子离资江较近,沿着向东街那油光铮亮的青石板路,傍着飞檐斗栱、青砖木屋的古老民居走到尽头,大约有一里路左右的路程,就到了资江大码头了。再沿着约一百多级青石台阶走下去,就能一直走到江水之畔了。
记得每逢酷暑季节,我和邻家小姐妹一起去资江边纳凉。来到资江大码头,站在临岸的青石台阶上,徐徐的江风迎面拂来,浑身的燥热顿时消散。晚间,江面上风平浪静,点点渔火犹如漫天星辰落入江中。微风袭来时,点点渔火由一点散作千万,真个是“月黑见渔灯,孤光一点萤。微微风簇浪,散作满河星。”
那时的资江水很清澈,江面上大小船只往来如梭很是热闹。除了船只以外,也可以经常见到木排漂浮在江面上。上游的山里人,把伐下的树木楠竹扎成竹排木排,在竹排木排上搭起草棚,然后手持竹篱木桨,吼着“过滩谣”顺江而下。
新化曾是资江上的大港。清末民初,新化的“排估佬”们驾着改良的木排——毛板船,顺资江、经洞庭、溯长江,将木材、煤炭、铁锅、窑器、纸张、茶叶等货物运至汉口。因为新化曾隶属于宝庆府的缘故,倔强能干的新化人在汉口站稳脚跟后,就将经常停靠的码头改为“宝庆码头”。一条资江成就了新化的繁荣,也养育了数不清的新化人。也可以说是因为有了资江才有了新化,因为有了新化,我才有了故乡,所以资江于我而言,就是故乡。
二
在我读高小的时候,经常背着竹篮带着木槌去资江边去洗衣服。临岸的江水边有几层石台阶,在石台阶上冼衣服很畅快。拿上衣服往水中一甩,拎起放到青石台阶上用木槌拍打,再把衣服在水中清洗揉搓,然后拧干就成了。
夏天洗衣服最惬意,因为江风江水是最好的空调。但若是在严寒的冬天洗衣服,就是件苦差事了。河风冷冽,冰凉的河水刺骨,两只小手被水冻的通红发疼,有时实在受不了,就把手揣进棉衣口袋里捂一捂,然后再把衣服洗完。
记得在一个江水干枯的季节,水退到了码头的石台阶以下,洗衣服就不方便了。我突发奇想,想到装汽车的汀船上去洗衣服。当时资江上没桥,汽车想到对岸去就得靠专门的汀船运输,一条汀船可装四、五辆汽车。
我跟在汽车后面到了汀船上,汀船向对岸驶去,我站在跳板上和汀船一起走向了江水的中央。看准时机,我抓住被单一角将其撒向水面,被单似美丽的花朵在水上绽放,我沉浸在这美景之中。就在我为自己的聪明沾沾自喜时,一不留神,被单被浪花冲走了,急的我手忙脚乱,不知如何是好。焦急之中,我看到不远处驶过来一只小渔船,我如看到了救星一样,欣喜若狂。
“伯伯,请您帮帮我,捞一下被单。”
我使劲挥手连声高呼着,站在我旁边的大人们也帮我齐声高呼求救。只见好心的渔民伯伯用一根长竹竿挑起了水中被单,随即扔到了汀船上。
“谢谢伯伯!”
我摇摆着小手不断的大声感谢着,渔民伯伯冲我挥了挥手便顺流而下了。这有惊无险的一幕,一直深深的刻在我的记忆里。
新化城附近,除了一个大码头之外还有一个长码头和炭码头。枯水季节里,江水退到了大码头的石台阶下面,就不好洗衣服了,可长码头是最好洗衣服的地方。从大码头沿着岸边七层宝塔的方问走上约一里路就到了长码头。长码头幽静自然,没有停泊的船只和堆积的货物,江水碧波荡漾,让人心旷神怡。宽宽的青青石板路从岸边一直延伸到江水中很远很远,长码头也因这长长的青石板路而得名。
我背着小竹蓝沿着长长的青石板路,一直走到临近水面的地方。这时候的资江好像张开了双臂,用她宽广的胸怀接纳着我。零距离的亲近,让我感受到了山水画里才会有的那份静谧,身与心融入了这江水江景之中,仿佛返璞归真一般。
儿时和我最要好的是多妹子,她的父母亲是航运公司的职工,常年在资江上驾渔船跑货运。为了方便读书,多妹子就住在奶奶家。有个星期天,她说要带我去她父母的船上玩,我高兴极了。因为我只看到过渔船,可从来也没上过渔船。
吃完早饭,跟着多妹子来到了资江边的炭码头。炭码头上沿岸停泊着许多船只,一字形排开。我们沿着窄窄的木板桥踏上了多妹子父母的渔船,叔叔阿姨热情地接待了我。
我的第一感觉是渔船上特别干净,船板擦得铮亮。船头有桨,还有做饭的炉子菜板等,船尾有舵,中间一大截是一个大船蓬。船舱里铺着亮油油的船板,上面放有铺盖,船板下可能就是装货的空间了。好奇心驱使我沿着大船蓬的两侧,踩着窄窄的船檐边小心翼翼地走了一圈,胆小的我生怕掉进水里,每到船身随波浪起伏时,我就不由自主地大叫起来。多妹子一见觉得有趣,也学着我的样子玩耍起来,刹那之间,喊声笑声响成一片,就连多妹子的父母也都笑出了声。
热情的叔叔阿姨留我吃午饭,说是要请我尝尝资江里新鲜鱼的滋味。叔叔是打鱼的好手,阿姨却是做鱼的行家。一条活蹦乱跳的江鱼被叔叔交给阿姨之后,阿姨就开始大展身手了。她用的调料很简单,就是自己腌制的白辣椒再加上姜和蒜。她的烹饪手法也很普通,就是江水炖江鱼。普通的做法遇到了最新鲜的食材,做出来的美味真是酸辣爽口,鲜美非常,让人欲罢不能。这道看似简单的菜其实是有名堂的,这是故乡的特色菜——酸辣鱼。
资江留在我记忆中的,除了如诗如画的美景,小伙伴们天真稚气的笑声以及难忘的家乡味道之外,还有那些流传至今的乡风民俗。端午节的赛龙舟,就是其中最精彩最热闹的。赛龙舟是新化人最喜欢的传统节庆活动,是必须要提前做好准备的。等到赛龙舟那天,大码头上人声鼎沸,热闹非凡。打着油纸伞的女人们,卖花生瓜子,卖冰棒的小商贩们,还有穿梭在油纸伞底下的孩子们,汇成了欢乐的海洋。
当信号响起的刹那,资江顿时沸腾起来。只见资江浪花飞溅,龙舟竞渡如飞。龙舟上的指挥员头带红绸带,在船头一边蹦跳,一边大声喊着号子,另一位打鼓手把一面大鼓打得咚咚作响,这有节奏的鼓声与号子声遥相呼应。划船手们跟着节奏整齐划一的飞快地划着桨,后面还有一位掌舵手掌握着前进的方向。一只只龙舟破开江面,撞碎波浪,在江上飞奔,就好像那龙舟真的化作了一条正要腾空而去的巨龙。
龙舟上的人们在竞争,两岸观看的人们也在忘情地呐喊助威,就连小孩子们也跳着喊着,不知不觉中就融进了这氛围之中。那些又跳又喊的孩子中,就有我。我想,也就是在从那时候起,资江的美,不再是缥缈虚幻的了。这种美里面,多了生动,多了亲情,也沾上了诗意。清澈的资江水伴我度过了最美好的华年,赐与我许多的快乐,也见证了我的成长。
三
时间荏苒,转眼之间我巳过了花甲之年。随着年龄的增长和阅历的增多,让我对资江对新化愈加眷恋,于是趁着春节到来之际,我又回到了故乡。
故乡的变化真大,过去江上根本就没有桥,想要到对岸去只能坐船。可现在,资江上马上就要建成第四座大桥了,这座新大桥就建在宝塔和长码头之间,而老伴的故乡就在建桥地址的河对面。于是我和老伴约定,等这桥建好之后,定来一睹为快。
如今的资江两岸成了大花园和观光带,资江水从新化的新老城区间穿过,将新城和老城紧紧连在一起,使得如今的新化,时尚又不失底蕴。老城区保存的较完整,那些留下过我儿时足迹的地方基本上都还在,只是变了样子。当年我洗衣服的长码头却不见了,那长长的青石板路伸向水中的情景没有了。大码头上因建防洪水的长堤也失去了一些古老的风景。这是保护和利用之间反复权衡之后的结果,虽然感觉有些遗憾,但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好在七层宝塔还在。七层宝塔是真正的古迹,是新化这座千年古城的地标性人文景观。记得我在读初小时,老师就带我们参观游览过,印象颇深,这一次算是故地重游了。
宝塔位于新化县境北两公里资水之滨。建于清道光十四年,塔七层,高44米。建筑精巧,雄据一方,为湘中名塔。
我们来到宝塔正门,只见上面刻着“北门锁钥“四个字,虽然历史悠久,字体仍然清晰有力,透着古朴自然。两边的对联“正欲凭栏疏远目,直须循级上高头。”也点缀着宝塔的雅趣。我们沿着塔中曲巷螺旋而上,看到每层有壁画,三层以上每层有窗口,窗口高平腰,可安全俯瞰远眺。七层上设计更为精巧,有石凳供游人休息。左右石壁,有诗画相连,石壁上还刻有建塔人捐款名册。从窗口一眼望去,新化风光尽收眼底。楼台城郭,烟火万家;大桥飞虹,田园如画。俯瞰资水如带,令人神往。
最热闹最繁华的还是一大桥到二大桥的资江风光带。亭台楼阁,沿水而布,如画,如诗,如幻。江边红梅开的正艳,香气怡人。特别到了夜晚,资江河上,波光粼粼,灯光和月光撒落其中,水面银光闪闪,水光潋滟,色彩斑斓,琦丽秀美。一座座形态各异的大桥飞架在资江上,在彩色灯光的照耀下,金碧辉煌,气势如虹。到了晚上,资江风光带上人头攒动,络绎不绝,人影晃动,灯光簇簇。歌声悠扬,舞姿翩翩,说不尽的幸福美好,道不完的怡然自得。勤劳朴实的家乡人不仅安于日子的美滿,开始追求精神生活的闲情逸致。
我静静地伫立在岸边欣赏着古老而又年轻的资江,她那般欢乐那般清澈那般亲切。她还记得我这个在江边不远处长大的孩子,还记得我在江水中洗衣,在江畔纳凉的样子,好像我就是她的孩子一样。没错,我是她的孩子,我是她的一滴水,一个浪花,一尾鱼儿,或是一粒沙。不管我是什么,我都是属于这里,属于故乡,属于资江的。
我写文字并不是要出一些什么作品,只是想在这还能回忆起的年龄,把它记录下来成为永恒,在回忆、写作的过程中使自己陶醉其中,体味那份亲情、那份快乐、那份爱,这便是无限的满足。
欣赏拜读您的佳作,遥祝春安吉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