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宁静•悟】夜郎谷(散文)
一
第一次邂逅夜郎谷,是读大四时的某个初春。那天,跟着游人走遍了景点后,寻得一处角落坐着发呆,任由谷里的风将我愁怅的思绪吹散。
夜郎谷里用石块堆叠起的艺术作品虽不多,但看似荒诞却又古灵精怪,充满了魔力。恍然间让我觉得,像是来到非洲的某个神秘部落。那里的磁场,瞬间唤醒了我童年的梦想。从此,我的心中多了一份牵绊。
走过很多地方,见过各色风景,但少有让我梦里重回的地方,夜郎谷就是其中之一。这里不仅有风景,还有永恒的艺术。
时隔十年,第二次与朋友一起去夜郎谷,刚好撞上秋天。一进大门,闯进眼里的是四处的金黄。从密林中的蜿蜒小径穿过,仿佛进入彩色的时光隧道,来到几百年前的原始部落。一座一座的圆形石堡屹立在陡岩上,依山而建的人形石柱外形夸张,用粗石垒起的拱形门洞,则透出原始社会的些许神秘。而石堡对面的山坡上,却又呈现出精致景象——小桥、流水、凉亭,还有被苍郁的松林掩映着的一栋栋小木屋。
长时间生活在都市的我们来到这里,仿佛回到了一个金色的童话世界,得到片刻解脱,重又享受起那些简单的美好。许多年轻人穿上特意置办的古风行头,行走在夜郎谷里,与周边的石像相得益彰,颇有神雕侠侣的感觉。
二
第三次又访夜郎谷,是在夏天陪家人去的。
远远望去,青石堆砌而成的城门在阳光下散发出历史的光芒。慢慢走近,看到青藤爬满的城门旁立着守卫的武士,此武士是用一块块石头堆砌成的石头雕像,仔细一看,才发现那雕像的眼睛是用陶罐镶嵌进去的。
再往里走,城门内绿树环绕,层层相拥,绿意染碧了头上的一方天空。
树与树之间就立着雕刻家宋培伦带着一班工匠打造的石柱、石人、石板画、石茅屋、石古堡、石桥、石路、石长城……每一样都能淋漓尽致地展示出古夜郎国时期的文化艺术。
从石桥上走过,桥下是潺潺的流水。往前迈上几步石阶,便来到石筑长城的世界。近前端详,弧形状的石帘门上,竟融入了苗族、布依族、仡佬族等少数民族元素,一张张石刻图片无不体现出夜郎古国时期,人们以石筑屋、依山傍水而居、勤劳耕作为乐的样子。
一转身,透过石筑长城的垛口,突然看到在另一个山头上,屹立着古旧的城堡,据说那里曾是夜郎人的古战场。远远看过去,几千年前,金戈铁马、狼烟遍地的厮杀仿佛就发生在昨天……
石头堆砌而成的城堡、长城、小桥、房屋、碾子、水车以及通往四处的路阶,就好像烙下了历史的印记。
从谷里爬上来往出口处,看到人像剪影艺术家李源海老师摆的小摊前恰好没人,于是便坐下来,请老师为我剪影一幅。
家人看了都说好像,纷纷凑上前去,也请老师剪肖像。
没想到,一张普普通通的蜡纸,经过大师手中的塑料剪刀后,变成了这么意味深长的艺术品。只见他,仔细端详家人的侧脸后,谈笑间,剪刀上下飞舞,短短几分钟,一幅惟妙惟肖的人物肖像剪影就完美地呈现出来。
三
在山清水秀的花溪,宋培伦一手打造的夜郎谷,既有夜郎古国的浓缩再现,又将石林艺术文化与自然生态幽雅地融为一体,充分展现了原始贫穷艺术文化的魅力。
无法想像,这个耗时巨大的工程背后,需要付出多少,才能成就今天的夜郎谷。这座横空出世的石头山谷,将夜郎古国的神秘揭开了一隅。
据史记载,夜郎国大致起于战国,至西汉成帝和平年间,夜郎王兴同胁迫周边22邑反叛汉王朝,被汉朝牂柯太守陈立所杀,夜郎古国也随之被灭,前后约300年。
在司马迁的《史记·西南夷志》中记载:“西南夷君长以什数,夜郎最大。”西南夷在历史上泛指云贵高原的民族,夜郎文化便是西南民族的代表。目前为止,所有史书记载及考古成果资料均显示,夜郎国确实在贵州,但夜郎国的都邑究竟在哪里?还有待于进一步的考古发掘。
从古至今,夜郎国曾引得多少文人吟诗作词,而宋培伦则通过自己独有的方式,将自己对夜郎的梦境演化为黔山秀水间的一件件杰作。
自幼就喜欢作画的宋培伦,画风独特,他爱用大自然的天然造型来作画。长大后,没有上过正规艺术院校的他成为一名名副其实的民间艺术家。他从17岁开始,就向国内各大刊物投稿漫画作品,后来被推荐去美国,在“锦绣中华景区”做中国民族雕塑。
其在美国生活时所创作的“夜郎古堡、夜郎图腾、夜郎脸谱”及在国内所创作的大型夜郎国杰作“魔鬼城、夜郎谷”等艺术作品,从不同的角度折射出其对夜郎古国的钟情,也颇得海内外人士的赞赏。
有一次参展,当他看到其它艺术大师为印第安人创作的巨型雕塑“疯马”时,儿时的梦想被激发了。于是辞掉在大学的工作,回到贵州四处寻觅。
1996年,宋培伦来到贵州省贵阳市花溪区党武乡斗篷山境内,终于发现有一个山谷就是他寻觅已久的地方。山谷位于斗篷山脚,思丫河由北向南清澈地流过,北靠思丫民族村寨,西临斗篷山苗寨,南接上板桥布依村村寨,距花溪南大街约3公里。最关键的是,斗篷山不仅风光绮丽,更有丰富的古夜郎国历史文化内涵,至今还保留着古夜郎城墙屯堡的残垣断壁。所以,他将这个山谷命名为夜郎谷。
从那以后,他将夜郎谷的300亩土地转租过来,带领当地村民四处收集一块块最粗犷的喀斯特岩石,仅凭最原始的方法,不停地锤打这些坚硬的石头,来雕凿他心中的“夜郎古国”,历经25年,终于垒起这座以傩文化为基础“石头王国”。
四
宋培伦老先生一家人都住在夜郎谷里。我在第二次参观夜郎谷时,就有幸路遇了宋老先生。看到身着布衣、清瘦矍铄、长发及肩的宋老先生,就如同看到一个隐匿在山间的世外仙人一般。我鼓起勇气向先生问好,他微笑着同我点头,欣喜之余我便问他为何要建古堡,没料到宋老先生笑着答,就是做着玩的。
老先生的回答真让我服了!他辞去大学的工作,放弃了旅美艺术家的头衔,回国后离开喧嚣的城市,潜心在山间空谷花了数十年打造的夜郎古国,就是做着玩的?这种心态何其淡然又何其珍贵。
他在接受一家媒体采访时说:“1998年冬天,大雪封山,为了看守夜郎谷,我一个人在没水没电的情况下住了两个月。砍柴、生火、做饭、点蜡烛,喝雪水,吃野生菌,每天在雪地里勘察地形,过得比较辛苦。我觉得自己像是《瓦尔登湖》的梭罗,远离现代文明,过着原始的生活。”
只有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再辛苦也会坚持下去。宋老先生在创作夜郎谷的过程中,因为喜欢而催生了无穷无尽的动力。当然,在创作过程中必定历经心智的磨练,才会有那么多旁人看来异想天开的作品。
如今走在谷里,还能看到许多刚见雏型的作品,想来先生是把夜郎谷当做了余生的作品,在这其中创作、作息,能做到哪儿就是哪儿。他的心里从没有把它当成一个工程,不需要着急交期完工,一切都那样游刃有余。
人与自然的水乳交融充分体现在老先生的作品里,一路走来,看到的均是一半人为,一半天意。当草木都长了起来,与石头景融为一体时,体现出来的就是人为的作品与自然山色融为一体的空灵画卷,更是对贵州本土文化自信和骄傲的展现。
五
最让我敬佩的是,宋老先生创建的夜郎谷是对外的,呈现给世界的。闻讯而来的国内外媒体前来报道,他欣然接受。游客邀请他合影,他也开心地参与。他以一种完全开放的状态投入到创作中,没有因为外人的打扰而中止创作,还热情地邀请别的艺术家来此创作。如人像剪影艺术家李源海老师,在这里摆摊一摆就是十几年。据说在夜郎谷住过的国内音乐家、画家、艺术家就有十几位。其中,2004年,著名歌唱家龚琳娜和老罗的浪漫婚礼就是在夜郎谷举行的。
在我看来,夜郎谷不仅仅是一个个艺术品堆砌出来的“石头王国”,更是一场罕见的行为艺术,它让我们看到了一种超越现实的乌托邦。
无数先哲曾提出“我是谁”的问题,从古至今的智者们都渴望找到自己的路。该往哪儿去,也是每一个普通人毕生都需要面对的问题。
这个问题有答案吗?有。宋培伦老先生用他的实际行动回答了。那就是,抛开一切外在的桎梏,去到你想要去的地方,即能获得内心的平静。只不过通往那里的道路,每个人的不尽相同罢了。
经过25年的不断建造,如今的夜郎谷越发令人神往。夸张的巨石人像,仿佛是神勇的卫兵,守护着这片世外桃源。
为了让夜郎谷持续性地得到保护和发展,2019年年末,宋老先生跟与夜郎谷一墙之隔的贵州财经大学达成“夜郎谷艺术作品”捐赠意向,签署了捐赠备忘录。
宋老先生说:“捐出夜郎谷,是这件艺术作品最好的归宿。”
今后,贵州财经大学艺术学院将是夜郎谷具体的建设管理者,愿他们能保持创作者的初心,让夜郎谷成为世人心中真正向往的“古夜郎王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