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柳岸•新】那些不能忘却的琐事(散文)
感觉这两年懒了,虽然以前也不怎么勤,但多少还动动笔写点东西,现在只剩想法了。给自己找的借口是老了,傅绍信老师、冯恩昌老师,都八十多岁高龄了,依然笔耕不辍,我比人家小三十多岁呢!主要原因还是懒,当然还有另一个重要原因,那就是肚子里墨水实在是少了点,所以大多数时候,也就是想想而已。
知道有毛病,得改,只不过懒散惯了,改起来也不容易呢。今天先给自己个小任务吧。
一
江山易改,本性难移。
记不得这是哪位名人说的了,是颇有些道理的。也许,这是那个人的亲身经验之谈吧。
我这个人,做事也好,学习也好,比较浮躁。在学校时就有这个毛病,自己也知道,现在五十岁了,还是浮躁,没多少改变。
以前在乡镇办公室,写的材料时间性比较强,不管是讲话、汇报,还是总结、调研材料,都不是很长,少者三五百字,多者三五千字。材料虽然不长,但很多是主要领导要看、要讲的,所以要避免差错。虽然有时很不耐烦,写完以后,还是耐着心看几遍,错别字之类的低级错误很少,讲话是不能有,其他材料也仅仅是偶尔出现。
但这一类的材料,知道的范围很小,用过之后基本就不会再用了,也不会引起读者、听者的关注,有点小差错也不会引起什么不好的影响。
到了史志办之后,写材料就完全不一样了。现在越来越感到编史修志是一项责任很大的工作,实在是不容易。因为你写在史志上的每一句话,每一个字,都将千古流传,并且被后人引以为据,所以容不得差错。有人说编史修志很光荣,但我感到的却是压力,是责任,并且这种感觉越来越强烈。
我到史志办后,参与的第一项工作就是编纂村镇志略,我自己负责辛寨卷。为更好组织开展编纂,史志办已经印发了模板,五井镇率先出版,有了参考。
我们要求村里提供初稿,镇上审阅,最后再交到史志办。说实话,村里了解历史情况的不少,能写材料的也有,但是既了解村里情况又能写材料的,少之又少。供稿人员的素质参差不齐,有的村连待遇也落实不了,提供的稿件质量可想而知。镇上其实也缺乏写材料的人员,他们能帮着组织会议,进行安排部署,或者进行调度,催催稿子,已经不错了,不指望他们审阅。所以,村里的材料实际是史志办包靠人员在编辑修改。
材料成稿程序要求的是很严谨,但是有很多村是敷衍了事,走了过场,该开的会没开,该征求意见的没有征求。辛寨当时是143个行政村,每个片我都去召开培训会,征求意见,所以出版后,仅有个别的村出现小问题。
辛寨卷580多页,在十卷中仅次于东城卷,完整看一遍,就需要一周时间。所以,浮躁的毛病又上来了,看着看着就烦躁,有时候根本不是逐字逐句读的。因此,出版之后,自己发现在概述中有一个错别字,虽然别人没有发现,虽然并不明显,但心里还是不舒服。还有一处错误,也没人看出来,也没人找我,但我自己看着错了,看着别扭。
转眼在史志办干了十年了,再出去的时候,有人介绍我是史志专家,也没有推辞,有人让我帮着看稿子,也心安理得的拿来“审阅”,俨然把自己当成专家了。飘飘然让我忘了,这里面有尊重的成分,有安慰的成分,还有别的什么成分,专业能力也许占不了太大比例。
去年,帮别人改了个稿子,自认为没问题,快要印刷的时候,发现了一处错误,感觉有些难受。也算给我提了个醒吧,改不了浮躁的毛病,就杜绝不了错误。
所以,谁再称我老师、专家,我没有高兴,没有自豪,有的,只是诚惶诚恐,有的,只是脸红心跳。
我常常佩服张克奇主席、许法忠老师等,在参与淌水崖水库纪念馆布展时,与他们相处比较多,他们严谨的态度、细心的精神,值得学习。无论字数多少,他们修改后,就是“文经我手无差错”。
能知道自己是谁,其实,也不是坏事。
二
实事求是是解决问题的最好办法,也是最正确的做事态度。
这当然不是名人名言,是我刚想到的。
2007年,陈军由柳山镇党委书记调任卧龙镇党委书记。虽然卧龙距县城不远,但陈书记还是经常在镇上住下。早上起来,陈书记会经常到院子里走走转转,或者到镇区走走。
一天早上,我也在院子里。他忽然问我:“楼前西边的那棵槐树是不是死了,你知道吗?”
“知道。”我说。
“你知道?你知道是什么原因吗?”他有点怀疑的问我。
我没有回答。
我知道坏了。因为我并不知道那棵树死了,既没有去看过,也没有问马良元是怎么回事。
陈书记看我没回答,也没有再追问我,他大概看出我不知道了。
我心里那个懊悔啊,不知道就不知道好了,干嘛随口说知道呢,这给新来的领导一个什么印象啊,什么时候才能扭转这个印象。
所以,当时就下了决心,再也不干这种蠢事了,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即便是因为事情没干好挨批评,也不能因为撒谎不说实话挨批评。
人非圣贤,岂能无过,关键是不能犯同样的错误。机关管理不严,有漏洞,可以改进,这是工作问题,如果撒谎,就是品德、态度问题了,完全不是一回事。
我们在工作和生活中,经常遇到一些问题,而解决这些问题的办法,就是实事求是的想,实事求是的做,虚假解决不了问题。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这是孔子说的,应该记住。
三
细节决定成败。
这句话好像很多人说过,既有名人,也有俗人。而我,是一个俗人。
有一年,年底镇上开总结表彰大会,办公室自然是最忙的,提前几天就准备。
会务主要由我负责,杨正茂等协助。表彰决定、主持词、领导讲话,不必细表,提前几天就把讲话给领导了,提前一天把表彰决定印出来,主持词修改后给了领导。
颁奖顺序安排好了,往主席台上搬奖牌的女同志杨正茂也安排好了,从哪儿上,从哪儿下,什么顺序,也进行了操练。奖牌按颁奖顺序放在后台,以防拿错了。
台下领奖人员的座次,上台领奖顺序,也安排好了,并且安排专人在会场引导。
会标挂上了,看牌摆上了,话筒也调试好了,全都没问题。
签到表、负责签到人员也安排好了。
万事俱备,只欠东风。
欠的是东风吗?是北风。大家知道问题出在哪儿吗?
颁奖的时候,播放的那个进行曲,响到一半的时候,发出刺刺啦啦的杂音,可能是磁带老化了或是受了潮,没有了铿锵有力的感觉了。虽然还响着进行曲,但听着不舒服。
会后,书记教育了我们。
进行曲每年都用,没出现过问题,想当然的认为是可以完全放心甚至忽略的问题,所以也没想着先放放听听,但恰恰在这儿翻了船。
安排工作,考虑问题,没有最细,只有更细。凭想当然吗?不行吧。
有个单位,请领导去看他们的规划,可是关键时候,投影仪坏了。修是来不及,自己也不会,而且这个东西不是每个单位都有,等借来的时候,大半天过去了。领导会因为你将就着用给你点赞吗?
所以,办公用具等,千万不要将就,能换就换。不要以为将就一下是给单位省了钱,但关键时候可能会误事。当然,这些东西也需要给领导讲清楚,争取领导支持,要不然出了问题,板子打不到别人身上。
经历过很多事,有些事确实很小,确实很琐碎,却不容易忘记。
感谢您投稿柳岸花明社团!
期待佳作连连,尽情绽放柳岸,展示老师的不凡文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