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宁静】人到中年(随笔)
一、爱做饭的中年人
书上说:“整天在厨房里忙忙碌碌的男人,是没有出路、没有出息的男人。”孟子也曾说过:“君子远庖厨。”最近几年,年龄越长,我发现我越来越在向没出息的男人这条道路靠近。
如果有时间,我喜欢去菜市场走走看看,一来可以买点孩子及老人喜欢吃的新鲜蔬菜和水果,二来大抵是因为这里有满满的人间烟火气。市场里,可以看到顾客和小商贩为三毛两毛讨价还价,可以看到城市周围的老人为十元二十元钱守候一上午,有时候还可以近距离看到一些曾经只能在电视上看到的如今已退下来的老领导……
如果有时间,还喜欢进厨房乒乒乓乓。特别是最近几年,肠胃越来越不好,也越来越吃不惯外面的饭菜之后,就更加喜欢从网上百度一些家常菜烹饪的小知识,在烟雾缭绕中慢慢学习、慢慢琢磨、慢慢领悟,然后和孩子家人一起慢慢品尝……不得不提一句,我现在常常评价外面饭菜味道好坏的唯一标准就是:和家里的饭菜味道是否一致。
如果还有时间,我也愿意去野外安静的地方,走一走,看一看,看蚂蚁觅食搬家,看花儿随风摇曳,看鸟儿飞向远方,看白云飘过蓝天,看夕阳缓缓落下……但近几年,这些却常常是极其奢侈的愿望,大多数情况下,我都是在上下班的路上,静静地思考:该做什么饭吃呢?
二、人到中年看嘉庆
人到中年,经历了风雨,品尝了冷暖,看惯了世态,遇事也就多了一份思考,说话也多了一份谨慎,读书也多了一份体会。
国庆前后,在照顾母亲住院的日子里,我利用排队就医、饭后睡前的碎片时间,认真地听完了喻大华教授讲授的《嘉庆王朝》,又在百度上查找阅读了《清史稿》内有关嘉庆皇帝的相关内容,对这位历史上评价为“平庸”的清朝第7位皇帝有了更深刻的了解。我仿佛走了这位年近40岁登上皇帝宝座的中年男人的内心世界,那一段距今久远的中年男人的工作和生活场景时不时地在我的脑海中闪现。
嘉庆,原名永琰,他作为乾隆皇帝的第15个儿子,又为妃嫔所生。按照历史规律来说,他除了借鉴唐朝李世民所采取的超常规措施,皇帝的宝座轮谁也轮不到他。但权力欲望极强的乾隆皇帝就是不按历史规律出牌的那位,他在选择继承人上,标准就是:不要太优秀的,以防夺走了他的权力,历史功绩超过他;也不要太不优秀的,以防把大好河山弄丢了,万贯家业送人了。正史评价,嘉庆恰恰就是这样的一位中年男人,他最大的优点是没有明显的缺点,他最大的缺点是没有明显的优点。就这样,皇帝这份工作,嘉庆是想干就得干,不想干也得干;但这也正如乾隆希望的那样,皇帝只是个傀儡。可以想象,在这些漫长的岁月里,嘉庆这个中年男人是如何度过的,辛苦上班,不敢辞职,如履薄冰,小心保命。这样的局面一直延续到年近90岁的乾隆驾崩,嘉庆才开始真正意义上的上岗工作,干事创业,他胸怀理想,渴望建功,改革官风,除掉和珅,勤奋敬业,辛苦工作,勤俭节约,爱护百姓,抑制鸦片,镇压匪乱……但不幸的是,历史赋予了他扮演大清帝国由盛转衰的历史角色,命运给了他这么一个悲剧人生。外敌入侵,内乱不断,内忧外患,令他心力交瘁,接二连三的打击,使他壮志未酬身先死,长使后人泪满襟……
我在夜深人静时思考,也许只有中年男人才能读懂嘉庆这个中年男人。我想,也许任何人的志向和能力,在大清朝江河日下的那样一个历史环境下,显得都是那样的渺小、微弱、苍白、无力;我想,嘉庆这个中年男人也许也想过,大清朝第7位皇帝这个岗位,并非其他兄弟不可替代,只是父皇、命运、机遇等种种因素叠加在一起,才把这份表面光鲜、实则辛苦的工作交给了他,他虽知人如棋子,但仍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我还想,我何其有幸,生活在这样一个伟大时代,并自诩以一个中年男人的身份读懂了嘉庆这个中年男人的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