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柳岸•新】中原行旅笔记(散文)
高速路上,路边的绿化带林间,一轮橘红色的日头在蒙蒙青纱似的枝条间飞速掠过,那么轻灵飘逸,俨然是我那颗放飞的心魂,在烟花三月的大地怀抱中快乐地飞翔。
我正从西安东下洛阳再至开封。找度娘借问,先弄明白几个关于洛阳城称谓的来由。洛阳地处中原,门户四通八达,是产粮大区,又是中华文化的起源和光大之地,十三个朝代在此建都。李唐时期,唐高宗为了解决粮食供给,常带文武百官去洛阳巡查,为了提升洛阳地位,将它正式定为东都,建洛阳宫殿,称长安和洛阳为“东西两宅”。到武则天称帝改国号“周”后迁都洛阳,又称洛阳为“神都”。北宋建都开封时,洛阳又被称为“西京”。洛阳的“东都”“神都”“西京”之惑已解,这个历经三千余年兴衰变迁的中原都城,在我造访的当日,地铁开通运营仪式正在进行。
开封亦是我国七大古都之一,位于黄河中游豫东平原南岸,有八个王朝在此建都,在历史上有过启封、大梁、东京、汴京等称谓。北宋在此建都后,开封作为京都,达到了历史上最繁华的时期。随着商品经济的兴起,宋打破了隋唐都、市、里、坊分离的封闭式结构,大街小巷,店铺林立,呈现出东京全城皆市的格局,取消了“宵禁”制后,夜市早市应运而生,漫卷着民间的烟火气息。作为中原文化的里程碑,北宋完成了自汉唐以来中外文化冲击融合的过程,并为中国市井文化的崛起,创造了一个成功的开端。北宋著名画家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就生动的记录了北宋都城的市井繁华。在北宋以后的历史变迁中,在历代的战祸、兵灾和黄河数次泛滥淹城的浩劫中,开封城多次被毁灭,又数次在消失的都城上崛起,就有了“开封城,城摞城,地下埋有几座城”的考古发现。开封人历来喜欢随遇而安,不争不比悠闲散漫地过日子,即使现在没地铁,无摩天大厦,但它的历史内涵和现代活力仍值得期许。
一、关林和开封府
历史人物关羽和包拯,在国内是家喻户晓的星座。此次拜谒关林和开封府,旨在探寻他们的精神坐标缘何如此光耀千秋。据中国封建礼制,帝王墓称为陵,圣人墓称为林,王候将相墓称为冢,百姓墓称为坟。洛阳关林是关羽葬首之所。据史料记载,东汉建安二十四年,关羽败走麦城被孙权加害。孙权将关羽首级送于在洛阳的曹操。曹操识破离间计,更敬慕关羽为人,按王候之礼厚葬关羽,并建有祭祀的庙堂,在冢旁遍植柏树。清康熙五年,康熙帝加封洛阳关帝庙为“忠义神武关圣大帝林”,即始称关林,也是我国唯一的一处“林、庙”合祀关圣帝君的圣域。关羽义参天地,道衍春秋,历朝黎庶对关公皆以神灵膜拜,在华夏大地上,到处都有香火鼎盛的关帝庙,关林成了海内外万流归宗景仰日深的朝圣之地。
站在关林内的石碑前览阅关羽史料,脑际总浮现着关公在《三国演义》中的鲜活形象。民间俗语“关公面前耍大刀”,旨在嘲讽自不量力之辈,但关公“单刀赴会”、“斩颜良诛文丑”的神勇威猛,实在令人记忆犹新。关羽少时爱读《春秋》,一身正气,喜欢习练武艺,嫉恶如仇,曾让横行乡里的恶霸作了他的刀下鬼。他与刘备张飞志气相投义结金兰,匡扶天下的抱负任他横刀立马驰骋纵横,位列蜀汉五虎上将之首。他刮骨疗毒时饮酒下棋谈笑自若的坚韧气概,简直豪气冲天。曹操对人才素有笼络招揽之意,尤其对关羽,他曾不惜高官厚禄真诚挽留他,但关羽挂印封金不为所动,让曹操喟叹不已;曹操在赤壁之战中仓皇败北无路可逃时,关羽感念曹操当年对自己礼遇甚厚义释曹操,这种英雄相惜的义气谁人能及?关公之所以令后世膜拜敬仰,就在于他“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富贵不能淫”的大丈夫气概,就在于他忠义仁爱铸精魂的英雄持守和胆识。他有过五关斩六将的辉煌,也有败走麦城的黯淡,这才是人真实的命运交响曲,这是他作为人而非神在民间流芳百世的光环所在。
对包拯的记忆,来自秦腔《铡美案》和《包公赔情》两出戏的熏染。这两出戏,让攀附权贵忘恩负义杀妻灭子的陈世美背上了千古骂名,让开封府不畏强权不徇私情的包青天名扬天下。戏剧是艺术,本是高抬教化人的,但包拯确实是北宋一个光明磊落的清官。他就像一面镜子,照出了官场权贵们贪脏枉法的丑态,照出了小百姓面对强权的无奈和对为百姓主持公道官员的希翼。这次来开封,还未下车,就隔湖远远望见包公祠古建外墙上“百姓青天百姓敬,千年包公千年祠”的醒目语录,一时间一股浩然正气就在胸臆间升腾起来。
眼前的仿宋古建开封府,只是开封市古文化旅游的一个景点。开封府内,每天都在表演开封府《开衙迎宾》仪式,每日都在为游客上演《铡美案》的古装实景话剧。包龙头衙前的三口龙头铡、虎头铡、狗头铡令人望之生畏,大堂前“勤政为民”“清正廉明”的镏金大字令人望之生敬。包拯在面对权贵的高压和草民的哀告时,不是没有犹豫,不是不想顾及人情,他送银两给秦香莲,让她撤诉回乡抚养子女另谋生活,可秦氏以死明志时对他的质问,犹如当头棒喝,良知这个“法官”还是让包公下了宁丢乌纱官帽,也要为百姓主持公道的判决。无论后人如何演义包拯传奇,公生明,廉生威,秉公执法,正大光明的包龙头精神内核是亘古不变的。据导游讲,这些年,一些民众总会拿着状子,来开封府击鼓鸣冤,在包大人堂前陈述所遭遇的不公和冤情,这种看似荒诞的行径,却寄予着百姓对清官的信任和召唤。站在包拯的铜塑前礼拜,读着包拯所作的《书端州郡斋壁》诗文“清心为治本,直道是身谋。秀干终成栋,精钢不作钩。仓充鼠雀喜,草尽兔狐愁。史怀有遗训,毋贻来者羞”,油然而生的敬意又多了些份量。只要“庙堂”“青天高悬”,人民心头就会日日是晴天。
二、白马寺和龙门石窟
白马寺和少林寺,都是佛教寺院,却是红尘游客喜欢涉足览胜的地方。各大寺院原是佛教徒清修之地,一旦和政府的旅游文化挂钩,就成了许愿祈福吸金创收的浮华喧嚣之所。芸芸众生没兴趣关注佛教禅宗的义理和清规戒律,只知如来佛祖、观世音菩萨、弥勒佛祖等诸神,都是法力无边救苦救难的神仙,因此从紫陌红尘中远道而来,只为观瞻朝拜,只为祈福发愿,只为猎奇观景。中国人历来在儒释道三宗教派的影响中生存,各种教义早已互相渗透融合,生成的这种混血血统,犹如孔圣人面对神灵的态度——参不明白,也就一半清醒一半醉懵懂着也罢。而对文化行旅者来说,走进佛教寺院,亦是一种发现诗意提升自我审美境界的修行。
白马寺是东汉佛教自西域而来最早在中原地区落脚之地,佛经、僧人和佛像据说都是由白马驮来此地。寺,原为汉代中央部门一种办事衙门的通称,如光禄寺,大理寺等。东汉明帝时,摄摩腾、竺法兰两位僧人由西域驮经到洛阳,起初住在鸿胪寺,后明帝敕令于洛阳城西雍门外为他们创建“精舍”,称为白马寺。这样以来,后世便相沿以“寺”为佛教寺院建筑的通称了。因此白马寺为中土佛教建筑之始,第一座佛塔在洛阳白马寺建成后,神州大地上就化育出了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古塔建筑艺术形式。白马寺有中国佛教的“祖庭”和“释源”之说,此处的白马可不是《西游记》中的白龙马的化身哟!现存的遗址古迹为元明清所留,诸佛法相尊严,古朴生动,佛教文化脉脉相承,处处藏有玄机。在天王殿里,见到了中央佛龛内明代塑造的弥勒笑像。相传五代时,一位叫契此的和尚,经常拄一根锡杖肩背一个布袋来往于热闹的街市,人们叫他布袋和尚。他在临死时说:“弥勒真弥勒,分身千百亿。时时示时人,时人自不识。”于是人们把他当作弥勒佛的化身。礼拜完佛祖之后,我的嘴角也浮出几缕笑意,红尘中那些大度能容笑口常开的人,岂不是混迹人间的千万亿之一的真人么?现今的白马寺内,已成了一个缩小版的世界佛教建筑展厅了,各国风格迥异的佛教建筑令人大开眼界。无缘欣赏白马寺晨钟暮鼓的法器之音,但还是听到了佛门弟子诵经的清修之乐,几人能从佛音中明心见性,那得看各人的修行了。
龙门石窟位居中国四大石窟之首,是世界上造像最多、规模最大的石刻艺术,始凿于北魏孝文帝年间,盛于唐,历纪十多个朝代陆续营造,长达一千余年。佛像作为后世对佛陀成道升至天界后的一种念想而铸造,是佛教徒寄托精神的神祇,到后来就衍化为超级万能的偶像出现在世界各地,有金铸木雕石刻等不同材质的造型。北魏开凿洞窟造佛像时,以“皇帝即如来”,控制笃信佛教的子民,目的就是让人敬畏,进而服从。龙门石窟造像为皇家贵族所建。相传武则天把自己的脂粉钱两万贯都捐了来,根据自己的容貌仪态雕刻卢舍那大佛。来到龙门石窟前,看到伊水西山峭壁上的大大小小的洞窟和各具情态的佛像,有的佛像姿容柔美,有的佛像庄严凝重,有的佛像已残损,有的佛像面目已漫漶模糊。站在莲花大顶的佛像前,觉的慈眉善目的佛祖,俨然质朴的邻家大妈,扬起右手,仿佛在跟众生打招呼,给人一种亲和的抚慰。
龙门石窟中最著名的大卢舍那像龛,九尊佛像极富情态质感,栩栩如生,气象非凡!端详卢那舍主佛姿容,佛像仅头高就四米,耳朵长达两米,佛像面部丰满圆润,头顶为波状发纹,双眉弯如新月,鼻挺若悬胆,一双秀目凝视众生,露出蒙娜丽莎般的神秘微笑,令人敬爱莫名,不忍移目!这组群雕以其宏大的规模,精湛的雕刻高踞于中国石刻艺术的巅峰,也成为唐朝这一伟大时代的象征,令人叹为观止。然而这些数万尊幕天席地凿刻在石壁间的石佛,不知要耗费多少民脂民膏,不知有多少杰出的工匠从少年到白头囚身于此?心头觉的震撼的同时又生出几许迷惘:民众真的就信这些“石头超人”能给他们带来护佑和超渡么!人民有信仰,国家有力量,民族有希望!我在心头久久回味思索着“信仰”一词在现代的内涵,离开了此地。
三、清明上河园和白园
清明上河园是开封市以北宋著名画家张择端的传世之作《清明上河图》为蓝本,建造的大型历史文化仿古游乐主题公园,是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展演示范基地,国家五A级景区,占地六百余亩。千年前,张择端把北宋的市井繁华从现实搬到了画卷,而千年后,开封人又把它从画卷上复制到了现实。穿过虹桥步入园内,犹如穿越到了北宋汴京繁华的街市,穿汉服的男女游走在商铺林立酒招茶肆横陈的街上,赶牛车,牵骆驼进城的民俗雕塑呈现于眼前,街头有敲锣托盘卖艺的,有现场制作画扎花刺绣的;包大人在汴河的船里喜迎四方宾客,王元外的女儿绣楼上抛绣球招亲,布袋木偶戏正在招揽看客,蹴鞠表演传来火爆笑声,水上东京保卫战即将实景开演,食光街的特色美食飘来阵阵香风,趣园荡秋千玩滑板的嬉笑不绝于耳……移步换景的民俗繁华令人眼花瞭乱,看了东市的杂耍,又赶着去西市瞧新鲜,真有点应接不暇。
最令人留恋忘返的是晚间穿过双亭桥去看水上大型实景演出《大宋·东京梦华》。剧情由八首经典宋词串联而成,把宋词所表现的内容,意境,情绪,借助音乐、美术、舞蹈和高科技声光电手段,同清明上河园内水榭楼阁、民俗实景相结合,以真实独特的画面形式呈现出来,生动真切地再现了北宋京都的市井风情及繁华兴衰的历史。
演出序曲由南唐后主李煜的词《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开场,“问君能有几多愁”呈现了旧王朝衰败的遗恨,“一江春水向东流”的浩荡气势,预示着北宋王朝势不可当的崛起,悲欣交织的画面,引人入境。接着一幕是辛弃疾的《青玉案·醉东风》和苏轼的《蝶恋花·春景》,词里所描绘的元夕赏灯“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花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萧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与春日踏青的“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的画卷,竟神奇地铺排在眼前,真是灯如海星般璀璨,绿野芳菲如潮般漫涌,汉唐风韵的舞蹈,让市井风情比画卷生动,街上上元夜出游的官人、百姓、商贩、玩耍的孩子,斗鸡的场景设置紧挨观众席,给人的穿越感特别强烈,盛世东京的浪漫与活力毕现眼帘。紧接着演绎的是柳永的《雨霖铃·杨柳岸晓风残月》所展现的离歌相思与周邦彦的《少年游》中宋徽宗和名妓李师师的爱情传奇,词曲缠绵画面唯美,令人沉醉其间浮想联翩;随后演绎的是《齐天乐、万国朝圣》的辉煌盛况,突出了北宋鼎盛时期各国朝拜君民同乐的民族豪气。第五幕随着辛弃疾的《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与岳飞《满江红·怒发冲冠》词曲的歌吟,穆桂英挂帅出征,车粼粼马萧萧壮怀激烈收拾旧山河的战争,把演出推向了高潮,大宋的繁华在红色战火的洗礼中落幕。尾声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又把观众从惊心动魄的战火硝烟中拯救出来,表现了历经胜世衰败之后,人们对美好未来的期盼与祝愿。序曲中小男孩放入水中的河灯,在尾声中又由乘舟的小女孩送回来,历史起伏跌宕根脉传承,盛世繁华在新纪元中踏歌而来……
整个演出入情入境如梦如诗美仑美幻,真有“一朝步入画卷,一日梦回千年”的神奇感。在这里和最美的宋词相遇,与古调新弹的文化相遇,心里交织着无法言表的欢悦和赞叹,真是感受到了滿满的文化自信。
说到白居易的墓园,这次行旅可谓有缘无分,即使念念不忘想去拜谒,但阴差阳错的竟与它失之交臂。也许因为对大诗人过于倾慕吧,也许是因之座落在伊阙东山的琵琶峰上,与龙门石窟隔河相望。晚间做梦,魂魄竟飘飘荡荡来到了白园,只见园内竹树环合碧荷吐芳,十分清幽古雅,也许白天听导游讲前来此地的游客几乎全是冲着龙门石窟去的,专程来白园的俗众是少之又少。梦里依稀看到一个名叫“听伊”的亭子,这是白居易晚年与好友元缜、刘禹锡等好友饮酒品茗论诗之所,真羡慕诗人有那么多至性故交与他诗酒人生。来到乐天堂,白居易的汉白玉塑像飘逸脱俗,望着这位千年以来用诗歌润泽后世心魂的诗人,想告诉他我来自他写《长恨歌》的周至,在近前却因害羞竟无语凝眸,耳畔回荡着在课堂上和同学们一首首吟诵的《草》《暮江吟》《忆江南》《观刈麦》《卖炭翁》《琵笆行》等诗歌。忽而又依稀看到一条顺山势而建的长廊上,墙壁里嵌着几十通刻有白居易诗文的石碑,它们是中国各地的书法名家留下的胜迹,心想这也许就是园内的诗廊了。正念着去琵琶峰拜谒白居易墓,去香山寺观瞻诗人晚年静修的地方,也许是心太切梦太薄,我一脚踩空,竟跌落回现实!再想闭目重续旧梦已无望,心中暗笑自己太痴,真是梦从心头起呢。白居易去世后,唐宣宗李忱曾写诗悼念他云:“缀玉联珠六十年,谁教冥路作诗仙?浮云不系名居易,造化无为字乐天。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行》。文章已满行人耳,一度思卿一怆然。”一代代后来人传唱他的诗词,也算是一种心魂之交流,不语之思吧!
只因洛阳的牡丹甲天下,在洛阳,人们像种菜一样种牡丹,因此洛阳城就在清明前后玩起了“洛城飞花令”,以“洛阳红”为主的各色牡丹花团锦簇,摇曳在春风里的街巷园林,延续着一千多年的“花开花落二十日,满城人人皆若狂”之盛况。我这次来洛阳,无缘感受皇家园林千顷牡丹盛开的辉煌气势,但也在遗址公园早开的牡丹花系中,观赏了一丛丛半人高的花枝上争妍斗艳的牡丹,也在玉白朱红浅粉色的花丛中,做了一次狂蜂浪蝶,陶醉在清风晨露中轻颤的牡丹花香中。只要有一颗爱花的心,天涯处处有花香。还是留些游踪未至处,他日寻访意更浓吧。
祝福写作快乐,生活美好,作品不断,尽情点缀柳岸,展示老师的文采和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