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晓荷·烟火】岩缝中的野草(随笔)
每次看到岩缝中的野草,我就想到了农民工,想到了在医院遇见的那些人。虽然她们都是毫不起眼的小人物,一辈子也没干出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很少有人会关注她们,但在她们身上,我看到了一种坚韧顽强、奋斗不息的精神,她们像野草一样,与命运斗,与疾病斗,与艰难困苦斗,才得以生存、延续、发展。可以说,人类社会生生不息的发展史就是无数普通人艰苦奋斗的创业史。
今年的2月21日,年还没有过完,因腿疼我住进了中医院做康复理疗。医院人潮拥挤,每天做针灸、按摩、艾灸等项目,排队等待就得花一天的时间。
五楼的针灸室人最多,男女老少,来自四面八方,不同阶层,不同职业,因病痛聚集在一起。在漫长的等待中,许是好奇,许是同病相怜,大家关切地询问彼此的病因,然后不约而同地发出同样的感慨:人到世间来就是承受痛苦和磨难的,活着就是一种抗争。因为,这世上没有不带病痛的人,无论是精神还是身体,都是与痛并存,带痛前行。
人一生病,就变得格外敏锐,格外悲悯,对生命有了更深切的认识,对他人有了更多的体恤包容。一株粗壮的大树拥有更多的阳光、资源,而在墙角岩缝生长的小草就艰难得多,被行人的足迹踩踏,被过往的车轮辗轧,随时都有被吞噬的可能。但小草的生命力很顽强,越是贫瘠的夹隙,根茎越是顽强。在住院期间的所见所闻让我深有感触。
住在我隔壁的是一对姐妹,岳口人,姐姐60多岁,皮肤黝黑,身材粗壮结实,一看就是常年劳作的庄稼人,长得很像《红楼梦》里的刘姥姥,不过没刘姥姥风趣健谈。她得的是滑膜炎,腿疼得不能走路,沉默寡言的她偶一开口就吵着要回去,说住院太贵,总惦记着自己的几亩薄田该翻整播种了。妹妹就恼火地说:“种地种地,你都病成这样了,还惦记着种地,要不是我回来看你病成这样,谁管你!”从聊天中得知:老人的儿子已在外地成家立业,老人身体不好,不能带孙子做家务,就由老伴代替了。她一个人守在老家,总想着:不能让田荒着,自己也闲不住,花点力气打理一下,种点好养的作物,自给自足外还能增加点收入。儿子要还房贷要抚养自己的孩子,压力够大的了,她不能拖累儿子。我看她都病成这样了,还想着自力更生,活得硬气。相较于那些娇弱的人,我更佩服这份坚韧。
妹妹50多岁,身材高挑,性格开朗,一看就是走南闯北之人。虽然她颈肩腰腿都疼,嘴却不甘寂寞,不停地对我讲述着自己的故事:她和丈夫以前都在广东打工,2003年非典肆虐,丈夫不幸染上重病,从此失去了劳动能力,后来又中风不能活动。她既要赡养老人,又要抚养幼小的儿子,生活的重担全部压在她肩上。丈夫脾气不好,动不动就摔东西骂人,当时很多人劝她离婚,带着儿子离开这个没有希望的家庭,就不用背负这么沉重的负担了。她说,丈夫无德无能,她从内心瞧不起他,对他早就没了感情,但又一想,离婚了他只有死路一条,看在孩子份上,就当做点善事,就当前世欠他一家人,今生还债来了。
这些年来,她打几份工,除了留点生活费,余下的全部寄回家。这二十年什么苦都吃够了,在酒店洗菜洗碗端盘子,在工厂没日没夜做衣服,也做过家政,后来看做月嫂工资很高,她就报考了一个培训班学习,现在一个月可以赚七八千,生活也稳定下来了。她看过很多冷眼,也遇到了许多好心人,有时遇到刁钻难缠的雇主,她也不退缩,用自己的专业、真诚、爱心赢得了别人的信任与尊重。
以前老家是个破旧的瓦屋,漏雨透风,打拼二十年,现在自己建造了一个二层的楼房,孩子也考取了上海的一所好大学,日子好起来了。说到儿子,她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神情,打开手机给我看她儿子的照片,是个一米八的帅小子,学的是俄语专业,说儿子以后的理想是留在大学当个老师。优秀的儿子让她倍感自豪,为了儿子什么苦都能吃,什么罪都能受。现在趁回老家过年把身体调理好,马上要出去工作了,以后还得为儿子买房买车结婚出把力。
说到对未来的憧憬,她信心满满,把最艰难的日子熬过去了,以后会越来越好。她自信地说:我不与别人比,只与自己的过去比,我没有依赖别人生活,没有吃政府的救济,还养活了一家老小,关键是孩子有出息,我觉得自己这一生还算成功!
她不像是一个爱读书的人,但她说出了海明威的一句名言:“优于别人,并不高贵,真正的高贵是优于过去的自己。”我敬佩生活的强者,她把孩子教育好,把老人赡养好,没有给社会添负担,勇于接受生活的磨难,敢于奋力拼搏,我突然觉得她很美,有一种光芒。
在这个成功学、心灵鸡汤泛滥成灾的今天,当金钱、名利、权位成为衡量个人价值标准与人生意义时,就容易造成集体的浮躁,大事做不来,小事不愿做,急功近利好高骛远。世界的价值观应该是多元的,大树有大树的使命,小草有小草的职责。如果你生来是一株小草,不必仰望大树,勇于直面生活的困境,才能在这世上占有一席之地,才能拥抱阳光,活得有尊严有底气。岩缝中的野草,自有不容忽视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