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淡雅晓荷 >> 短篇 >> 江山散文 >> 【晓荷·烟火】俗说竹子(散文)

精品 【晓荷·烟火】俗说竹子(散文)


作者:一鸣蝉 举人,4396.4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4826发表时间:2021-04-27 07:41:33

竹子虽俗,却是雅士。
   说竹子俗,俗得随处可见。且与民为伍,不择环境、不择友邻。
   说竹子雅,先是以松、竹、梅结成“岁寒三友”。后又与梅、兰、菊结成花中“四君子”。倒也出尽了风头。
   而自古以来,又有“竹林七贤”之说。想想这竹子,倒也与文人结有不解之缘、交深谊厚。
   其实,与“松、梅”结成“岁寒三友”,倒也说得过去。可要说是花中“四君子”,那就未免有些牵强了。“梅、兰、菊”向为花中上品。而竹子,或不着花,或花不抢眼。倒也好凑个热闹,处处有它。
   作者浅薄,梅、兰此生尚未见过,只于画中,或于网络图片上偶尔看到,那也是沾了当今信息社会的光,才得幸有所了解和认识,于是便总觉得是稀罕之物。而菊,也只于每年年前花卉市场上的盆景上见过,那可是各大公司春节前后门前不可或缺的摆放。若不是改革开放、走出家门,我想此生也未必能够见得真切。
   而竹子,既无梅之孤傲,又无兰之隐逸,更无菊之高贵。一张大众化脸谱,搁哪都能让人认个通透,竟然也敢跟着罕有的梅、兰、菊并称“四君子”。未免总让人觉得有些附庸。
   在这里,我不想学了古时候文人雅士的僻好,把竹子写得如何高风亮节、虚怀若谷。我只想记些竹子的俗事。
   我们这儿,竹子很少,没有成片成片的竹林竹海。偶有人家栽种,那也只于房屋旁边、或荒坡石隙间移栽几棵。也不敢栽在房前屋后。因为自古留下一句俗谚:门前不栽竹,屋后不栽树。这说法有何讲究,倒也从未有人深究。只是这话一直这么传,人们也便一直这么做。从未见有人把竹子栽在房屋前后。
   据说,竹子也有种子,可以种植。但种下去的竹子,生长迟缓,得十年八年才能长成林,时间太长。所以,我见过的竹子,大多是栽培移植。先是找一棵竹子,带竹蔸、竹鞭一起挖了,最好能带上土、竹鞭留得够长。然后找一个你准备移植的地方,挖个深坑,把竹子栽下去,垒上土。栽下时,最好把竹尾斜着斩了,然后绑上稻草,封住口,以免雨水会灌进被斩的竹筒,浸坏竹子。据说,这样栽下去的竹子容易成活,繁殖快。
   栽下去的竹子,一般第二年就能长出笋来,一年就能长成林。
   竹子的种类很多。但我见过的,并能叫得上名的,也就只有楠竹、毛竹、绵竹、麻竹(或为斑竹)。还有一种更小的竹子,只有编栅栏时才用得着,也不知道该叫什么名。
   有人说,毛竹是楠竹的一种。但我们这儿所称的毛竹,却是一种较小的竹子,只有在作粪箕提梁时才用得着。不过,外形及生长习性,倒也跟楠竹极为相似。不知是否为同一竹种。
   但楠竹,那可是我们这儿最高、最大的一种竹子。也是唯一一种能剖成篾、做成篾器的竹子。比如晒簟,比如竹席,比如簸箕与米筛,还有笤箕、粪箕和箩筐……
   而其它的竹子,因为个小、或皮薄,几乎都剖不了篾器。
   离我们这儿数十里外的大山里,就有成片成片的楠竹林。那楠竹远远的高出树木,竿直而粗壮。便常常有人从大山里砍下竹子,扎成竹排,沿河放下来,停靠在镇子边上的河滩上。或卖给人几棵,或于镇上剖了,编成篾器,卖给镇子附近的乡里人。那些都是早年的事了。
   而早年,我村子后面山下的人家,也曾于屋旁栽下几棵。
   小时候,我们来那人家的竹林里玩。有时候,看到那竹尖(顶)上有一只鸟儿,我们便不惊动它,只于它旁边的另一棵竹子爬上去,直爬到竹尖上。然后抓着竹尖滑落地上,猛一松手,那竹子就弹出去,弹到有鸟的那棵树上。那鸟就被弹了下来。
   楠竹是散生竹,生长稀疏,很占地方。而栽在房子旁边,地原本就窄。又常常有人走过,更有孩子们来玩。于是土壤被踩得板结,便很少能长出笋来。更何况,有时候偶尔长出几棵竹笋,还被孩子们偷偷挖了,拿回家作了菜肴。
   后来,竹子被那人家一棵棵砍了,便再没有长出笋来。再后来,我们这儿便没有人栽过楠竹。
   按说,楠竹应该栽在山上,才够得上成片的生长。但我们这儿原本山地就窄,长树木都嫌少地儿,谁又愿意毁了林子育一片竹林。
   在这里,我不述说竹子之雅。竹子之雅,或为竹笛、竹箫之类竹之乐器;或为竹简、竹雕、竹摆件之类文人雅好。
   我这里只记录些竹之俗器,以管窥竹子于民间的种种用途。
   早年时,家中有一个旧量筒,竹筒作的。那量筒为一升(以大米为标准,一升合一斤六两。古秤一斤为十六两,便刚好是一斤),我们这儿都叫“升子”。那“升子”是母亲随嫁来的。据母亲说,那“升子”是舅特意为他做的。舅读了点书,那“升子”做得很讲究。“升子”的外壁,被舅刻上了等距的条纹,并在等距的条纹中间,留下了四个等距的方框,每个方框里刻有一个字,合起来是“公平交易”。终究是大户人家的儿子,作一个家用的量筒,也没忘了这生意经。
   那量筒用得久了,外壁都泛着红,不再是竹子本色,有一方已经开裂,用一根细铁丝箍着。邻里有人要向人借米、借麦、借黄豆,便都用这“升子”量,说只有这“升子”标准,每升刚好合十六两,为古秤的一斤。母亲听了自然得意。
   竹子于民间,向受欢迎。在乡下,哪怕做一根晾衣竿,也必得找一根瘦长的竹竿。而各种竹篾编的家用器皿,则更是品类繁多。早年时,大米的加工技术还不像今天这么成熟。那粗制的碾米机,碾出来的大米既要簸(簸去大米里残剩的糠)又要筛(筛出大米里没被碾着的稻谷),簸箕和米筛便成了家中筛选大米必不可少的用具。村子里,便常常有人挑了簸箕、米筛来卖。
   那一年,我们家的簸箕烂了,好长时间没来得及更换。要用时,便常常去邻里家借。借得多了,母亲便不好意思,攒了钱准备买一个。那一天,正好有人挑了簸箕、米筛、笤箕来卖。母亲见了,便准备买。问了问价钱,倒也合适。但邻里的三婶见了,便走过来,说这挑来卖的簸箕太假,黄篾多青篾少,不耐用。母亲听了,就犹豫着。乡下人都知道,一根楠竹,破开成无数片,一片片剖成篾,一般一片能剖出两层篾来,第一层为青篾,绵软、柔韧性强、耐弯折;第二层为黄篾,脆、易折损。而最里面的一层,便无法剖了,叫“懒篾”,只能作柴禾。
   母亲听了,就看了看那拿来卖的簸箕,觉得三婶说得也有些道理。三婶就怂恿了说,让母亲不如自个儿买根楠竹,然后请了篾匠来家里做,那样做出来的篾活既结实又耐用。因为竹料是自己买的,篾匠也作不了假。但母亲说:“上哪儿请篾匠去?”三婶听了就应承着,说她认识一个篾匠,过些天她就去请,她家也打算编一床(张)晒簟。并且说,倘请了来,村子里一准还有别的人家有许多篾活要做,比如做一些麻筛(一种筛孔编得很细、专门用来筛粉面的筛子)、米筛、箩筐和篾席之类。母亲听她这么一说,也就答应了。于是让父亲从大山里买回了竹子。
   没几天,三婶就请了那篾匠来了。那篾匠带着一个徒弟,人长得俊秀而结实。
   果然像三婶说的,村里人知道请来了篾匠,各家便有许多积下的篾活要做。于是大家先后从大山里买回来竹子,等待着轮到自家份上。有些买回来早了,便把竹子浸在村前的池塘里,以免竹子干了就剖不了篾。
   那篾匠活儿多了,在村子里一做就是一个多月,跟村里人家都玩得挺熟。不知怎的,时间一长,那徒弟便跟村里的银秀好上了。临走时,银秀要跟了那徒弟走,她娘不让,但她还是跟着人家走了。
   后来三婶跟母亲说起这事,就对母亲说:“早知道他会把人家闺女拐走,我就不该请他来这儿做篾活。”山里人说起人间俗事,便总是这样恩怨分明。
   不过,能剖成篾、做成各种篾器的只有楠竹。其它的竹,因为个小,是无法剖成篾做成各种竹篾器具的。比如毛竹,比如麻竹,比如绵竹……
   早年,我邻村的满叔,跟父亲十分要好。他家的旁边,就栽有一蓬绵竹。绵竹是丛生竹,不占地儿,所以就栽在房子旁边,长势一直很好。绵竹节长、皮薄,十分绵软。所以才叫绵竹。但因为个小,也是剖不了篾、编不了篾器的。
   那一年,父亲从街(镇)上买回来一担粪箕,却没有粪箕提梁,忽然想起邻村满叔家栽有一蓬绵竹,便去他家准备要两棵。但去了时,却正巧碰上他不在家,父亲便向他家邻居借了刀,砍下两棵,拿回家挽了对粪箕提梁。
   第二天,父亲怕他不知道会怪罪别人,便跑去告诉他,并跟他说,没经他同意就砍了他两棵竹子。满叔听了却对父亲说:“你咋就这么俗呢,不就两棵竹子么,也犯得着跑来陪什么不是,竹子本是俗物,用得着你就砍了去用。”

共 3315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文章开篇一句“竹子虽俗,却是雅士”起领全文。作者提到的“俗”和“雅”非常精准地扣住了竹子的特征。竹子入眼文人墨客为“雅”,而它在普通人眼里就是“俗”!这篇文章作者重点着竹子的“俗”来着墨。它的“俗”源于四处可见,它的“俗”也源于成活快繁殖快。围绕竹子,作者娓娓道来了它的种类,它的的用途等等,作者讲述的那些关于竹子的“俗事”,更是饶有生活味道,意味绵长!作品思想厚重,刻画细腻生动,形神兼备,佳作推荐赏阅!【编辑:叶华君】【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202104280002】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叶华君        2021-04-27 07:44:37
  从古至今,竹子既是文人墨客讴歌的对象,也是与人民群众生活息息相关的实用品。竹子真正的做到了“上得厅堂,也下得厨房”。一篇很好诠释了竹子形和神的作品,拜读!
叶华君,成都市作协会员,东部新区草池街道人。我只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农民工,我有一颗善感而质朴的心,我爱我的家乡我的亲人!QQ1052430610
回复1 楼        文友:一鸣蝉        2021-04-29 07:26:37
  谢谢编阅。遥握,问好。并祝远安!
2 楼        文友:何叶        2021-04-28 21:33:12
  恭喜蝉老师又一精品,感谢老师对社团的大力支持。敬茶!
何叶
回复2 楼        文友:一鸣蝉        2021-04-29 07:27:12
  早安!问好。
共 2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