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清风】与书有伴,此生无憾(散文)
我是个不善于社交的人,用现在比较时髦的词语,叫做情商低。高启《赠薛相士》诗:“顾影每自奇,磊落七尺长。”无钱无位,我感觉我自奇的底气来自于书。
“小时候‘家根头’(方言倔强,不善于交流),就知道看书”。这是小时候老家大人给我恳切评价。就是现在每逢节日回老家,村邻们提起我儿时的话题,还是这句话。我听了不以为忤,独欣欣然。小时候家庭生活颇为困难,没有书读,就喜欢串门,去了别家,不与人说话,找一本书,独坐在一个角落里,渐渐过了饭时,仍不释卷。就像《平凡的世界》里的孙少平,把人家夹鞋样子的书拿来读,是经常的事,以至于后来我每读到《平凡的世界》这一段落时,常掩卷遐思、潸然泪下。那时候读书,没有什么喜欢哪一类之说,反正有书就读,没有“书非借不能读也”的感觉,因为那时的农村书很少,大多是评书,什么《岳飞传》、《杨家将》之类,其次就是红色故事书,偶然能得到一本《三国演义》,那基本上要废寝忘食了。
小时候读的书多,使我显得文科方面比较突出,上了初中,语文不用说,在班里一直名列前茅,作文更不用说,老师在班上经常读的范文,往往出自我的笔下。上了高中,有幸跟随一位老师学习语文,为什么说有幸,是因为他开启了我文学的视野,这位老师很有才华,尤其是在古典文学方面,让我认识到,语文的世界不仅仅是《荷塘月色》,还有“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他上课也风格独特,课堂正酣,常常放下课本,在黑板上板书一首诗词,让我们现场背诵。老师后来考上了研究生,去了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古典文学,再后来听到他的课,已经是《百家诗坛》的《从文化视角看几首唐宋诗词》了。我有时常想,人的缘份是一定的,有幸跟从这位老师学了一年语文,彻底改变了我的人生,遗憾他只代了我一年课,如果是三年课,会怎样?人生没有如果......
上了大学,因为志愿服从调剂,学得是理工,四年理工课程,很是狼狈。我的时间都用在《诗经》、《白香词谱》、《人间词话》、《史记》、《前、后唐书》了,我游弋的海洋是大学的校报、广播站,还有系里办的各类文学专刊(内部)。每每看到自己的文章在校报发表,总是沉浸在成功的喜悦中。
上了班,仍是手不离卷,以至于老婆大人笑我,说你与书结婚或许是不错的选择,真的,她说到我心里最软的那块了,本人不善观察领导脸色,更不会处理各种关系,快混到知天命之年,人家称呼我,从小X,到了老X,仍是个小老百姓,从不带“XX长”的,哪怕是最小股长呢!(此处要加个微信表情----咧大嘴笑)但是我从不羡慕那些“XX长”们,人“得之桑榆,失之东隅”,焉知我一无所得?我睡得甜,吃得香,人生短短几十年,能与书结缘,是我前世的福份,我没有丝毫的遗憾。让我欣慰的是,女儿也继承了我的基因,喜读书,还给自己取了一个网名“余幼时即嗜学”,大约是受了《送东阳马生序》的启发。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书消得人憔悴”,且让我忘了邯郸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