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丁香】生与死(随笔)
无能寒冷的冬季和酷热的夏天,几乎每天早晚,我都要沿着县城走一圈,一句名言叫“每天走一走,活到九十九。”。
一到若水公园,满眼都是火热场景:打太极的跑步的跳舞的唱歌的吹笛的应有尽有,这边一群群,那边一伙伙。有的中年妇女还三五成群拍抖音,“”唉,不怕疯子疯,就怕一窝疯。“”如今生活条件好了,乡村失地农民也买了社保,他们深恐来日无多,变着法儿来这公园,有的打牌,有的唱歌,有的跳舞。千方百计想要成为活过百岁的“老寿星”。等待政府奖给一台大彩电。他们当中的一部分人显然做过了头,腰椎劳损韧带撕裂肌肉拉伤的现象比比皆是。
还有一群均受狗屁养生专家的蛊惑,光着上身,戴着手套,匍匐在地用四肢行走。这种健身姿势真的很奇葩,好好的人不做,偏要返祖做畜生,学狗爬!
我问那几个老太婆干吗要这样?她们一致回答“学狗叫,精神爽。学狗爬,长寿100不显老。”她们说“而今花甲已过,离死不远了。”
一个六十六的老太婆走到我身前问我今年几岁。我说:”快到七十三。”她说:”人到七十三,不死朝哪里钻。“她说这是古人下的定义,七十三是一个坎,越过这一坎就要活到八十四,再越八十四,就会长命百岁。”说到死,谁都怕,就是英雄流血也流泪。何况我乃一介布衣。所谓生死观,是指人们对生与死的根本看法。儒家对生死有其独特的见解:孔子曾经说过“未知生,焉知死”这句话,体现的是他对生命的珍惜;但他同时也强调 ,“朝闻道,夕死可矣。”必要时亦可做到“杀身成仁”,亮出了为追求真理、捍卫道义而不惜牺牲的勇气。而孟子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发挥,提出了“舍身取义”的鲜明主张。更有司马迁站在历史学家文学家的高度,提炼出“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的著名论断。道家则特别重视养生,其炼丹术和对药用植物的早期研究,直接为后世中医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不过也有走麦城的时候,威名显赫的汉武帝就是因为偏信其御用的道士,过度服用丹药,造成重金属元素摄入量过高,以致脏器中毒一命呜呼。真正参透生死玄机的是释家,他们界定“休生死即涅槃”,自觉觉他,广度众生,出苦海,了生死。
“生当为人杰,死亦作鬼雄。”古往今来,无数志士仁人为救民殉国慷慨赴死。南宋小王朝的宰相文天祥兵败被俘,当其押解至元大都,忽必烈亲自劝降,许以高官厚禄,可他却不为所动,甘愿受死。“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铮铮誓言,至今仍有撼人心魄的力量;“戊戌六君子”之一的谭嗣同,变法失败后,原本有大刀王五等壮士保他许多出逃机会,可都被他放弃。他抱定“决死”的心志,意欲以自己的热血唤醒麻木不仁的国人。“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他的《绝命诗》展现了湖湘子弟气壮山河的节操。革命烈士夏明翰就义前留下了“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这句名言,激励后来者勇敢地走上革命道路,诚如司马迁所言,这些人的死,的确比泰山还要重。
人世间既然存在英雄,同样也存在狗熊。总会有个别人在威逼利诱之下吃败仗,沦为变节者或叛徒,这些人的死,足以把他们自己钉在耻辱柱上。诗人藏克家曾经写下这样的诗句: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是呀,真正的人民英雄,长长久久地活在人们心中。
然而,我认为“好死不如赖活着”只要一天有三顿粗茶淡饭,能在电脑上写上内心感受的文字总比整天浑浑噩噩锦衣玉食的人过得幸福,像有的过去为官的人专以损人利己为能事,扬言三天不整人,走路没精神,专把快乐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之上,而今无权整人,失去了以整人为乐的精神之柱,而内心空荡……之所以有那个大写的“人”字,无非是因为只有人才具有信仰、道德和爱心。如果人们仅仅满足于吃饱穿暖,则无异于动物式的生存;如果没有任何思想地活着,那就是一具行尸走肉。
当然,那些视生命为儿戏,动辄以“生无可恋”为借口,随便找个地方自我了断的人,他们的死不足惜,正如一个下岗工人,当年在厂当管理坐办公室,工厂倒闭下岗又放不下面子做苦力扫大街,拉三轮,老婆整天骂他,连孩子都养不起。他一气之下喝一瓶农药去了阴曹地府。这种人难以博得任何同情。原因在于他缺少担当,逃避为人一世的责任。倒是那些身患绝症、在痛苦中生不如死的人,到了医院无钱就医。应该获得人道上的关怀。我们可以向一些发达国家取经,通过有关安乐死的立法,帮助垂死挣扎者走完人生最后的旅程。
其实,生老病死就是一个完整的轮回。佛门认为,灵性是不灭的,故有前世(往生)、今世(今生)和来世(来生)之说。前世是指今生之前的世界;来世是指人死后再转生到世上即下辈子;今世是指活着的当下。因为前世罪孽深重,故而今世必须以受苦受难来修炼自己,以求有一个好的来世。得道者可以升天入仙界;转世者可以投胎再世为人;怕只怕堕入十八层地狱,永世不得超生。一个当官的而今离休,在职时他对我假装不认识,而今他能说出我祖宗三代,就连我上小学时被学校推荐表扬的《红领巾在胸前飘拂》的作文,他都能倒背如流。他问我是否有阴间,会不会死后投生等等。
我对他讲,“死亡”是轮回中无法回避的话题。因为对来世的憧憬,死亡并非生命的终结,而是又一次轮回的起点,一个新生命的开始。僧人把死亡称为“圆寂”正是此意。
我对他说:死并不可怕,那年,“我在厂里上班时被甩倒在地昏死,”去了阴曹地府,刚爬上奈何桥。牛大哥和马二弟查出我是下岗工人,不收我过桥费及门票,免费参观。走在黄泉路上,路旁有一条流水潺潺的忘川河,两岸柳色青青,鸟语花香。河边有一块三生石死死,铭刻着某人的前世今生;在望乡台上可以最后望一眼自己的故乡和来时走过的路。尔后就会经过一个美丽的村子,遇到一位名叫孟婆的老妇人,她正在凉亭下用忘川河水煮制孟婆汤,双手端与我。孟婆熬制的汤十分讲究,少不了人世间收集的八味汤引:一滴生泪,两钱老泪,三分苦泪,四杯悔泪,五寸相思泪,六盅病中泪,七尺离别泪,这第八味则是孟婆自己的伤心泪。喝下这碗孟婆汤,前世今生的所有一切,都化作缥缈烟云淡然散去……既然人有三生三世,偶然死一次又何足惧哉!他被我描绘得优美而富有诗意的阴间一游惊呆了。
可孟婆双手紧紧抓住我问:“孩子,你不该来,你还没把儿子供养出头,你下岗,我可托梦与当官的帮你,”说到这儿,她朝我头上一掌..........
醒来,我已躺在工厂车间座椅上,不几天被安排上了岗。
由此,我看淡生死”知易行难。到底生要如何生、死又将怎样死?内里其实藏着大乾坤。
(经百度检索为原创首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