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菊韵】老之将至……(随笔)
这个世界是怎样形成的?人,从哪里来,又往哪里去?很长时间以来都是人类思考的命题。人们寻寻觅觅,上下求索。肉身与灵魂,现世与来世。生与死的不可重复性,成为人认识生命的一个盲点。
世间万物,形形色色,构成五彩斑斓的世界。日月星辰、风雪雷电;河流山川、峡谷草原;大树挺拔、小草匍匐;虎豹凶猛、蝼蚁微弱……
宇宙浩瀚无垠。亿万年的进化、变迁,“一切皆在流动”。海洋造就了地球上的生命。从猿到人,劳动使人站在生物进化的顶端,历经漫长的岁月,人的创造力逐渐创建了今天的地球。伟大的人类,不断地探索和发展、改造着我们这个星球和世界,也改变着人类本身。
人生不过百年,在宇宙中匆匆走过,是极短暂的一瞬。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这是诗人陈子昂,吊古伤今,面对人生发出生命悲歌的无限感慨。
生命可贵,只有一次。黑格尔说:“人具有两种特性:有生也有死。但对这事的真正看法应该是,生命本身即具有死亡的种子。”他认为生死是内在于生命的。恩格斯肯定黑格尔对生命与死亡的看法是“辩证的生命观”。恩格斯说:“生命的否定,实质上包含在生命的自身之中……因此,生命总是和它的必然结果,即始终作为种子存在于生命之中的死亡联系起来考虑的。辩证的生命观无非就是这样,……生即意味着死。”(《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第570页)
上帝创世说,是西方哲学的思辨。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儒释道对生命各有不一样的认识和见解。
儒家尊重生命,强调人在宇宙中的崇高地位。孔子说:“天地之性,人为贵。”人为万物之灵。尊敬生命,敬畏生命,为儒学之根本。同时,儒家重视生命存在的意义,论语有言:“朝闻道,夕可死矣。”文天祥说:“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人生在世,重要的是“价值生命”,立德、立功、立言,谓之“三不朽”。人的生命长度有限,有生之年,努力用生命的宽度去创造的价值却可以是无穷无尽的。
佛教不害怕死亡,认为,世界是一个流转循环的过程,人生只是其中的一个环节,生与死只是一个轮回,认可因果的观点。现世是前世的结果,后世是前世的延续。“生亦何欢,死亦何哉,看破生死,四大皆空,六道轮回,有什么可怕呢?”
道教所谓:“生死气化,顺应自然。”“人之生也,气之聚也,聚之则生,散之则死。”人生不过是从无形之气到有形之气,从无生之形到有生之形的生命的有序过程,死亡就是这种演化的回归。道家重视人之精气神,“神明精气,不得离其身。”推崇养身修心,以终天年。
儒释道三家是中国古代文化的代表。它们对于生与死的界定,分别诠释了对大千世界不同的认识。
东方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生死之学”在死亡的观念上,与西方不同。上帝创世说,是西方哲学的思辨。西方对待生死,大多持有悲观的态度。尼采的死亡是人生“黯淡的旅伴”;萨特的“死亡是人生计划和希望的总失败”;柏拉图的“死亡是灵魂离开肉体的监狱而获得释放”。而东方关于生命的认识则相对明显乐观,因循自然的法则,对生死有着大无畏的态度。“生当为人杰,死亦为鬼雄。”“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对着死亡我放声大笑,魔鬼的宫殿在笑声中动摇。”为了理想和信念,牺牲生命也在所不惜。“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
人的生命是最可贵的。身体发肤受之于父母,是父母的精血合成了每个生命的独特的个体,代代相传,延续着生命的接力。自呀呀学语到长大成人,每个新的生命,饱含着上一辈人含辛茹苦的付出。
前年和去年,老母亲、老岳父相继去世,走完了他们九十多年辛劳的人生,化为一缕青烟、一捧骨灰。
生与死,每个人都会直面。老岳父没什么文化,六十多岁时,他回到十六岁就离开的家乡金堂,在家乡的山林中,选择自己的墓地。他对儿女们说,他不忌讳,死,是人不可免的,他和老伴走后,落叶归根,就埋在他出生的地方。老岳父没有高深的道理,他对自己人生最后的安排,竟是如此的坦然。
今年清明前,送老岳父骨灰上山,安放于先去世的老岳母同一墓室。恰逢细雨霏霏,我和老伴,与老伴兄弟夫妇,四人行走在上山的小路上,心里还是有些凄风苦雨的感觉。
清明时节,我和家人一道在父母亲墓前祭拜。凤凰山墓园内,众多前来祭扫的人群,追念逝去的亲人,寄托自己的哀思。望着生命安息的那一排排黑色大理石墓室。人,来到世间,究竟为什么?生活,难道仅仅就是生下来,活下去?
生命有生命的意义。
每个人都行走在生命的过程之中。学业、事业、感情,人生,谁也摆脱不了难言的烦恼,谁都会留下多多少少的遗憾。为了实现自身价值,人总是不懈地努力着,尽管知道终有离开人世的那一天。
七十六岁的我,回忆自己走过的人生之路,多少说不清道不明的尘世之缘。有过静坐窗前的寂寞,有过辗转反侧的不眠。
问世间情为何物?亲情、爱情、友情。斩不断,理还乱,点点滴滴尽在心头。
生命无常。谁不希望看到明天的太阳?谁不眷恋自己的生命?珍惜生命,爱惜自己的身体。在老之将至的日子里,在美好的今天,认真过好我们的每一天。
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
愿所有的老年朋友从容面对自己离别人生的最后时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