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东篱•追】去东篱采菊(散文)
“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八十年代中期,侯德健的歌,让还是少年的我着迷。沧桑低沉的声音,似是在审问一个迷茫的心灵。就因为这首歌,我喜欢上了陶渊明。于是去读《归去来兮辞》《五柳先生传》。
当时的感觉只是语言质朴,文短意深。直到后来读到欧阳修“两晋无文章,惟《归去来兮(辞)》而已”的评价,才知道我无意间邂逅的竟是两晋最美的文章。
两篇文章都不长,“传”更像是“辞”的注释,让人容易理解“胡不归”的精神根源。只是难以理解“传”中“好读书,不求甚解”的含义。一位写出“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酒能祛百虑,菊为制颓龄”、“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的诗句,能用平实、浅显的文字准确表达淳朴、洒脱情怀的人,对读书,怎么会不求甚解呢?
一
陶渊明出生时,家道已经没落了。虽然曾祖陶侃做到大司马,掌握过一定的权力,但在讲究出身和门第的晋朝,却一直不为掌权的士族认可。陶侃的儿子不仅没能继承父亲的谦谨和实干,甚至还为争取爵位的继承而内斗,只有陶渊明的祖父做到了太守,而其父亲则是默默无闻了。
还没享受先辈带给的殷泽,就早早承受了丧父之痛。还在陶渊明八岁时,他的父亲就去世了。四年后,庶母又去世,给陶渊明留下了一个小他三岁的妹妹。
陶家园、西畴、南里,陶家倒是还有几块田地,可陶渊明还小,家中缺少干活的人,陶渊明的母亲只能带着儿女寄居到娘家。那时陶渊明的外祖父孟嘉已经过世,但家中的藏书还在,而且生活也算富裕。吃住在姥姥家,陶渊明还算衣食无忧。
“少年罕人事,游好在六经”,他是按传统接受儒家教育。时人都在清谈玄学,读本《离骚》就开始标榜自己。只有陶渊明在认真地博览群书。他读书,不是要拿来炫耀,而是努力去理解作者创作的本意。每当对书中的意旨有所领会,就会欣然忘食。他自己所作的诗文,也都是心境的自然流露,很少寻章摘句的掉书袋。
儒家书籍之外,陶渊明也喜读老庄,山海经,尤其羡慕荆轲、程婴、杵臼等的侠义之行。
从母亲的口中得知,外祖父是个超然物外,深得酒中真趣的名士。怀着对亲人的仰慕,陶渊明为外祖父写了传,传记中,他对外祖父的评价是“好酣酒,逾多不乱;至于忘怀得意,旁若无人”。
陶渊明长大后和母亲回到了陶家庄。不知是否受了柳亚夫的影响,军人出身的陶侃曾在军营中广种柳树。也许是为纪念祖辈的功绩,陶家庄外就种了五颗柳树。
家里没有仆人,很多农活陶渊明都自己干。曾祖的事迹深印在陶渊明的脑海里,常常鼓励着他,此时的陶渊明已是“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心中有着远大的志向,倒不觉耕作的劳苦。只是,与当下流行的清谈之风格格不入,陶渊明也不想太早踏入仕途,更愿意先留在风景秀美的家乡。在农忙时节里耕作,于闲暇的时间读书。亦耕亦读,确不失为一件乐事。况且还有琴有酒。独坐幽篁里,在清越的琴声中和古人对话;几杯浊酒下肚,于微微的醉意里寻觅外祖父的饮酒之乐。陶渊明可能还没发觉,在自己追求建功立业的身上,多少还带着些外祖父的影子。可惜日子过得寒酸,酒,多数时候就成了奢侈品。
虽闲居在家,毕竟有陶孟两家先祖的光环,更何况还博学多才、善写诗文,洒脱不羁的行为也跟当时的士林合拍,才二十几岁的陶渊明已是朝野皆知的名士。
耕读、诗酒之外,陶渊明也在观察自己所处的时代,思索自己想要的人生。时局太乱,传统豪门势力与新兴贵族势不两立,土地囤积在豪强手中,贫穷的底层人民多沦为佃户而生活窘迫。民不聊生,农民起义频发,军阀割据,皇权弱化。是隐还是仕?是独善还是兼济呢?
九月九,妹妹出嫁后的一个重阳节。站在黄菊盛开的菊圃里却无酒可喝,听着天上大雁的鸣叫,陶渊明的思绪却飞到了家里的开支上。祖上留下来的积蓄已经耗尽,亲友的接济也逐渐不支。
酒能祛百虑,菊解制颓龄。
如何蓬庐士,空视时运倾!
韶华易逝,自己却一事无成,现在是连买酒的钱都没有了。最让陶渊明心中隐隐作痛的,是出身名门的母亲,还一直跟着自己过苦日子。看来,只能出仕做官了。去挣钱养家,也为能建功立业,让陶家再次兴盛起来。
二
公元393年,二十九岁的陶渊明去江州刺史王凝之处谋了一个祭酒的差事。江州第一任祭酒是王凝之的父亲王羲之,祭酒也可说是江州的实权人物。
为完成劝农的职责,陶渊明写了《劝农》诗:
悠悠上古,厥初生民。傲然自足,抱朴含真。舜既躬耕,禹亦稼穑……
卉木繁荣,和风清穆。纷纷士女,趋时竞逐。桑妇宵兴,农夫野宿……
民生在勤,勤则不匮。
将劳累却快乐的田园生活描绘得生动,把劝农勤耕的希望表达得殷切。曾经躬耕于陇亩,思慕着上古农耕生活的陶渊明,用欢快的语言描摹的这幅农耕图,已带了理想中桃花源的影子。
可惜,含着金钥匙出身的王凝之却看不起出身寒素的陶渊明,二人关系并不融洽。当时叛军孙恩的势大,不时扰乱江州。面对叛军的威胁,王凝之不去整饬军队,却独断专行地迷信起五斗米教,想着用鬼兵去平叛。道不同不相为谋,既然不能兼济天下,那就先独善其身,至于光宗耀祖,只能再找合适的机会。陶渊明果断地辞职回家。
已经有了四个儿子,第一位夫人却因病故去。好在新娶的夫人善解人意,还能帮着陶渊明下地干活。耕种、书琴、诗酒之余,就去侍弄东篱的黄花,陶渊明的日子过得安逸,江州又几次派人来请去做主簿,他都坚持着没有答应。
皇权没落,朝廷的实际控制者不时变换。陶渊明在东篱把酒赏菊的时候,各路诸侯正忙着起兵讨伐新的当权派司马道子。最终,桓温的儿子桓玄取得胜利,成了新的挟天子以令诸侯者。他随即向陶渊明抛出橄榄枝。隐居四年后,33岁陶渊明应桓玄邀请到荆州做了参军。
不过陶渊明很快发现,桓玄的最终想法是要做皇帝。但陶渊明已经不能或不敢辞职。桓玄势大,自己家中母老子幼,一家人要养活,他不敢意气用事了。好在,桓玄招揽陶渊明的意图也只为搏个爱贤之名,并不逼他去写公文,也不让他写歌功颂德的文章。身在军营,陶渊明的心却已回到园田居。熬到401年冬天,因母亲去世要回家丁忧,陶渊明才终于名正言顺地离开桓玄,远离了自己厌倦的政治漩涡。
402年,桓玄举兵攻入东晋首都建康,自立为楚。不过,刘裕随即在京口起兵,把桓玄打得一败涂地,桓玄被杀。陶渊明因在家中躲过一劫。
404年,起身于寻常巷陌的刘裕邀请陶渊明做自己的参军。出身寒微,却有雄才大略,陶渊明一直比较欣赏刘裕,而且自己也正在为已是不惑之年还无所作为而焦虑,既然机会来了,那就再次出仕吧。
其实,面对着闹哄哄、你方唱罢我登场的时局,陶渊明内心已非常清楚,不管是否能成就一番事业,自己终是要回归田园的。
让人难以置信的是安帝死了,说是不小心喝了毒药。司马德宗被推举即位,称为恭帝。只是司马德宗很快提出,要把皇位禅让给刘裕。陶渊明算是明白,自己还是看错了人。对陶渊明,刘裕更是心知肚明,喜好诗文却从不言时事,心中不满也不会明确表达,因为对自己没有威胁,他还是能够容忍的。当刘裕开始剪除异己时,他没有因为陶渊明曾经跟随桓玄而向其举起屠刀。不过陶渊明是不想再等了。任参军的第二年3月,陶渊明就上表辞去职务,回到园田居家中。
回到家中几个月,陶渊明就感受到了生活的压力。家中存粮已尽,又好久不能喝上酒了,不得不重新为稻粱谋。因为有300亩官田可以归自己耕种,陶渊明接受了叔父陶逵的介绍,去任彭泽县令。而且,这是个自己能做主的差事,陶渊明也想试试自己独当一面的能力。
安心做了八十一天的彭泽令。可惜,因碰到一个贪婪的上官要来检查工作,陶渊明还是辞了彭泽令。《晋书•陶潜传》记载:
“(陶潜)素简贵,不私事上官。郡遣督邮至县,吏白应束带见之,潜叹曰:‘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乡里小人邪!’义熙二年,解印去县,乃赋《归去来兮辞》。”
陶渊明终于想明白,以前出仕的想法错了,尔虞我诈,迎来送往的官场不是自己能够适应的,那仍旧回家去。
三
“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做出了顺应内心的决定,一切都变得轻松。虽然三径就荒,好在松菊犹存。归隐后的陶渊明给自己改名为潜,他是真的要回归田园了。
心中了无牵挂,日子就过得舒心。斜倚在南窗下,看天边的云卷云舒,徘徊在树林之中,听倦飞的林鸟回巢;学着邻居老翁的样子,拿根拐杖去园中游玩,站立、徘徊在孤松之下,思考自己的人生,离开了又回去扶住;不再厌烦亲戚之间的絮絮叨叨,更喜欢去抚弄闲置已久的古琴;春天来了,到西畴的田间查看一下稻禾的长势。无事的时候,就架一辆有布篷的小车,走过那高低不平的山丘,登上东皋发一声长长的吟啸,也或划一条小船,去探寻那幽深的沟壑,面对着清清的溪流赋诗。
“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知天乐命就是了。人生,就是要顺应自然的节律,即使行进在生命的逆旅途中,又有什么想不开的呢?
《归去来兮辞》是一个分界点,从此之后,陶渊明的诗中再没有了不平之气。有的只是“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的勤奋劳作;有的只是“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的安然生活。
心中安然,处处就都是桃花源。只是,陶渊明的良田美池桑竹之属还是不够多。虽然有几块田地,赶上蝗灾涝旱,还是有揭不开锅的时候,不过陶渊明却并不以为意。那就去找亲朋借点粮食,顺便还能讨杯酒喝。
又是一年九月九,东篱下的菊圃中,陶渊明满手把菊,正愁无酒之时,曾与陶渊明同在刘裕手下为参军的江州刺史王弘带着酒来了。黄色菊花的温暖气息让人难以释手,朋友送来的美酒更让人大为释怀。陶渊明喝了个痛快。
也有讨厌人物。后任江州刺史檀道济也亲自来到家中,劝陶渊明出仕去保已取代晋、建立了宋的刘裕。陶渊明以年老为由拒绝。檀道济要送他猪肉和大米,也被陶渊明坚辞。檀道济放下东西走后,陶渊明把那些东西都扔到了门外。
年轻的好友颜延之要到始安郡任太守,路过陶渊明隐居的南里。在南里盘桓的日子里,他每天都去拜会陶渊明,每次去,二人都会酣饮至醉。分手的时候,颜延之留下两万钱。陶渊明没有拒绝,把钱存到了酒家,算是解了自己的无钱喝酒之忧。
当然,饮酒只是寄托,陶渊明并不是完全沉醉其中,他时时都在反思自己的人生和每个人都得面对的死亡。饱读诗书,却过了个潦倒的人生。而且,还有个饮酒不能尽兴的遗憾。好在还能迷途知返,回家隐居。死倒是没什么可怕的,离开人生的客栈,永久回到本宅之中罢了。亲戚或许还在为自己的离去带着一点悲伤,他人却已在放声高歌。人总得把自己的身体托付给山阿,归于自然之中,那就:
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
应尽便须尽,无复独多虑。
把儒家、庄子和佛家的思想融会贯通,用朴素的语言表达着抱朴任真、顺应自然的想法,陶渊明早看透生死,心已如明镜般澄澈。
四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以陶渊明为师,李白饮酒作诗,像是到处都有陶渊明影子。可他不能认清自己,也没看破时局,终在政治斗争的漩涡中越陷越深。
“宽心应是酒,谴兴莫过诗。此意陶潜解,吾生后汝期。”陶潜当然解酒之意,然而杜甫却不能真的学习陶潜。经历了安史之乱的颠沛流离,他仍一心汲汲于仕途的沉浮。
“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夜阑风静縠纹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苏轼一生崇敬陶渊明,却总不能忘却营营,在去做官的途中丢掉了性命。
“苍颜白发,颓然乎期间者,太守醉也。”醉而不失态,只是颓然。倒是欧阳修,既领会了山水之乐,又把握准了陶渊明的酒中真趣,有了个相对完美的人生。
没有谢灵运的富有,不能完全寄情山水,只能亦读亦耕着做个田园诗人,没想到却成了田园诗派的鼻祖。和谢灵运一起,陶渊明为隋唐的诗文盛世奠定了基础,也给宋代的文人们创造了人生的标杆。
而且,在一个动荡、举世皆浊而我独醒的时代,陶渊明避免了屈原的悲剧。同样文质彬彬,同样不为世之所容。面对生于斯,长于斯却不容于斯的故国,面对着君王同僚一致的压迫,屈原早就没有退路,他只能选择以死明志。而陶渊明则不同,曾祖有不世之功却仍不被当时的豪门士族认可,江山也已几易其主,自己又能效忠于谁呢?对现实,他保持着和屈原一样的清醒;对自己的人生路,陶渊明则选择避开“违己交病”的时事去自美其身,保持了本性的真与善,收住了一个读书人自由的赤子之心。
“好读书,不求甚解。”我想自己能够理解陶渊明的意思了。早在书中完成了和古人的神交,不死读书,从不拘泥于死记硬背,更不会穿凿附会地瞎解释,陶渊明只是不好为人师而已。
不为五斗米折腰,到喜欢的东篱去采菊;守着自己的田园,打造心中的桃花源。陶渊明,用梦中的寄所,为自己,也为后世的文人打造了一所纯净的精神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