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逝水流年 >> 短篇 >> 杂文随笔 >> 【流年】丞相陈平(随笔)

编辑推荐 【流年】丞相陈平(随笔) ——汉初人物评传


作者:风之丐 秀才,1900.65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5202发表时间:2021-04-29 21:57:16

读《史记·陈平列传》,我莫名地会联想到刘邦。
   陈平的父母应该是早早就去世了。他和哥哥、嫂子一起生活。家里有三十亩地,在现在应该会生活得不错,而在生产力低下的当时,那么点地,缴完租税后,应该是连吃的都不能保证的。因此,他们家住的房子就连正式的门和窗户都没有。地里活大哥都干了。大哥让他专心读书,和其他读书人交往。当然,他大哥让他吃得也一定很好,因为他长得身材高大,在当时应该是少有的胖。和他交往的人都奇怪:“你家那么穷,你怎么吃这么胖?”当然,他应该是没干过地里活。他嫂子实在看不惯他,就天天借故说他。司马迁说是他哥很生气老婆的这些做法,休了老婆。我觉得应该是那个女人实在受不了这个气,自行离开了这个没啥希望的家。
   到了陈平该娶妻的年龄。司马迁说他想找个富人家的闺女,可富人不愿意。穷人家想和他结亲,他自己又不愿意。我想这里的司马迁一定是为“尊者讳”了,或许当时就没有人愿意把闺女嫁给他。不过,他最后倒是娶了富人家闺女。那是一个五次结婚却五次死了丈夫的女人。即便是现在,碰到这样的一个女子,我们可能会在事不关己时说,这不是女子的错。可真要让自己去找这样一个女人做老婆,那一定会找出各种理由来推脱。而在那个时代,就是《史记》里很实在的记载:人莫敢娶。陈平想娶她,可她家居然也看不上他。理由也很充分:“那家伙好吃懒做,都成了村里的笑话,怎么能把女儿嫁给他?”但现实很残酷,不嫁给他又能嫁给谁呢?至于张家爷爷还是奶奶说的什么“怎么可能有陈平那种长相的人会一直贫贱”的话。要真说了也只能是一个借口,要不他怎么不早早把孙女嫁给陈平呢?
   在平凡的日子里,陈平应该没什么值得叙述的事。尽管司马迁提到了在村子里共同办“社”时,陈平给大家分肉,分得很均匀。村里老年人夸他善于主持分配,他说了句:“要是让我主持天下,也会这么公平的。”司马迁这里的意思,当然是想说陈平年轻时就有“宰相”天下的志向。但在年轻时,哪个人不会觉得世界就在自己口袋里呢?类似这样的话,只要年轻过的人都曾经说过。只不过陈平后来真做了宰相,他的这些话才被人重新挖掘出来,这样就成了陈平或者他后代自夸的话题。有时我甚至觉得,这些话都不一定是他说过的,而是他成名后,那些他的“故旧们”编造出来的。
   当然,他说过或者没说过这些话根本就不重要。让他成为丞相陈平的肯定不是这些话,而是他那个时代以及他在那个时代里的作为。
   那个曾在闲暇时说过“苟富贵,勿相忘”的陈涉起义了,没想到引起了全国性的响应。陈平也在第一时间投奔了最近的魏王咎,在那里担任太仆。事情刚刚有些起色,权力争夺就开始了。陈平也在那时,被魏王周围人说坏话。尽管司马迁没有记叙这些谣言涉及到的事,但这些应该是很严重的事情,他只好投奔项羽。由于跟随项羽破秦有功,他被赐了“卿”的爵位,可没有实权。殷王司马卬不听从项羽指挥,项羽这才让他带兵去剿灭。司马卬也实在不成气候,应该是没打就乖乖地再次向项羽投降。这样陈平被拜为都尉,还赐给他金二十溢。没多久,刘邦占领了司马卬的地盘。项羽生气了,有消息说要怪罪于陈平他们。陈平把自己收到的金和都尉印,派人送还给项羽,只身逃向刘邦。
   在修武,陈平通过魏无知,想去拜见刘邦。初开始,刘邦应该是没什么兴趣。可投奔他的人聚集到一些后,各种劝说的话,让他不得不做出一些姿态,接见一下这些人。陈平也在这些人中。客套过之后,刘邦象征性地表示了感谢他们看得起自己后,就让他们去休息。陈平当然知道,要是这样下去休息,那自己在这里的前途也就结束了,他陈平也就只能还是以前的那个陈平了。于是他对刘邦说了句,“我有要事需要现在就告诉大王”。不知道是注意到了他的相貌,还是魏无知在刘邦面前说过别的什么话,刘邦单独留下了他,并和他谈了次话。大概这两个人在年轻时有过相同的经历,所以他们谈得很投机,以至于谈话结束时,刘邦问陈平在项羽手下做什么官,陈平说是都尉时,刘邦当时就让他做了都尉,负责将领们的考核。并且在以后刘邦出行时,让陈平坐进了自己的马车。一个刚投降过来的人,马上得到这么大的宠信和权力,很自然就打破了原有的权力结构。失去位置或者说权力减少的人,开始四处打听这人的来历,然后各种各样的说法就开始传播了。但刘邦不在乎这些流言,反而更加信任陈平。这样也就让周勃、灌婴这些刘邦的老哥们都开始觉得这小子确实不像话,也在刘邦前学说那些流言。这些流言总结起来大概有这么几个方面:
   一、这家伙长得确实帅,可就是一个绣花枕头;
   二、据说这家伙在家里时和自己的嫂子不清楚;
   三、这家伙反复无常,从魏跳槽到楚,从楚又到我们这里;
   四、大王信任他,让他监护诸军,可这家伙以权谋私。哪个将领给他钱多,他就把好地方给他;钱少的就派到不好的地方。
   老部下的话确实起作用,刘邦的信任开始动摇。他召见了魏无知,责问他怎么把这种人推荐给了自己。
   魏无知的回答,我觉得是任何想带领人做事的人都该好好想一想的。他说:“我给你推荐人的标准是有没有才能,而你现在说的这些都是他个人的品行。品行再好,能让你打胜仗有用吗?大王啊,现在是什么时候,只要他的计谋能让你打败项羽,就算他和嫂子不清楚、以权谋私什么的,真的算回事吗?”
   这个道理刘邦当然也知道,他也知道魏无知的这番说辞是在为他自己开脱,可他居然也没办法反驳。于是他就直接找陈平来问。当然他绝对不在乎陈平和嫂子的事情,那些估计是当时一帮没结婚的小年轻或者老婆不在跟前的莽汉子们编造出来的荤段子。他有他关心的内容,不过,他问的却是陈平的忠诚度:“你在魏国呆不长,在楚国也呆不长,现在你跟了我,我能放心吗?”
   陈平当然很清楚刘邦并不在乎这个问题。在刘邦和陈平这种人心目中,这个问题在当时那个混乱的时代是最不值钱的。可他必须得先回答这个问题。说魏王不能用他,所以他到了楚国;项羽呢又只信任自家人和亲戚,其他人根本得不到重用,所以他才来投奔。很正式地回答完表面的问题后,他提到了刘邦真正关心的问题:“我身无分文到了你这里,不接受别人的馈赠怎么过日子?我在这里给大王出的计谋,要是大王觉得有用,那我就继续在这里。要是大王觉得不好用,剩下的钱都在我那里放着,缴给大王就是了。”他把收受将领金钱的事说完,刘邦就已经释然了。因为当时投奔来的人怎么一个待遇,刘邦当然很清楚。所以他没有二话,给钱,升官,并且所有将领的问题都可以直接给刘邦汇报。这个结果一出来,所有的流言都消失了。常言说“谎言止于智者”,其实,更多的时候,谎言止于权力。你的权力足够大时,谎言就不再流行。而没有流行的谎言也就不再成为谎言了。
   有记载的陈平的第一条计谋是帮刘邦逃出荥阳城的。当时的刘邦被项羽包围在了城里。刘邦想割地求和,项羽没答应。两家相持阶段,陈平给出了反间计。刘邦拨出了四万斤黄金,让陈平任意使用。陈平组织了一个班子,详细地分析了项羽阵营的各派势力,编写了各种剧本,利用了所有可以利用的力量。于是项羽阵营中就有了各种各样的说法,并且这些说法越来越流行,终于项羽听得自己都可以背诵了。结果,亚父范增、真正有能力的将领像钟离眛、龙且、周殷都开始被排挤出了决策层。在项羽内部出现问题后,陈平让二千女子装扮成军人,在夜里从城东门突围,同时让刘邦带领亲信从西门逃出了荥阳城。
   韩信破齐后,要求封为“假齐王”,刘邦没忍住发作时,陈平踩了他的脚,才让他明白过来,让张良去封韩信为齐王。
   天下安定后,有人告韩信谋反,众将都说该去讨伐。陈平冷静地出了南巡的计策,很简单地抓住了韩信,解决了刘邦最大的难题。陈平被封为户牖侯,并且可以一直继承下去,永不断绝。他的封地是户牖乡。而关于这个户牖,在司马迁甚至班超时都没有问题。问题出在后来,一个是东昏(今兰考)的户牖,一个是阳武(今原阳)的户牖。由于历史上一些文人根据他所在时代,据称是陈平后人的说法,结果让这个地方到底在哪出现了分歧。司马迁认为陈平出生在阳武的户牖,这应该没问题。而刘邦封陈平的地方到底是不是他故乡,这才是问题。我觉得他应该是被封在了东昏,后来他的一些子孙生活在了那里,并且把祠堂什么的都设在了那里。给后世的文人出了道难题,结果以讹传讹,让本来不是问题的事情成为了一个问题。
   在攻灭韩王信时,刘邦到了平城,结果被匈奴围困,情况应该是很危急。陈平出了一条奇计,面见单于及其皇后才解了围。至于用了什么计策,司马迁说当时大家都不知道。反正脱围后的刘邦在路过曲逆时,在城上看到城里的房屋高大,就把这块地方封给陈平,并改封他为曲逆侯。并且在随后的六次征伐中,陈平也是六出“奇计”,结果是六次增加了封邑。至于这些奇计是什么,司马迁都不知道,他的说法是和退匈奴单于的兵一样,“奇计或颇秘,世莫能闻也”。而关于这些“奇计”,历代的文人都热衷于讨论,像东汉的桓谭在他的《新论》中,给出了自己关于“单于退兵”的说法。他把“使单于阏氏”解释成“单独去见阏氏”。然后告诉这个女人说,汉家被围,国内正在准备美女过来给单于。那些美女,年轻漂亮还才艺具佳。她们来了,单于就不再爱您了。结果,这个女人嫉妒心发作,一闹二哭三上吊,终于让单于解围走了。这个说法在后来很流行,桓谭自己在当时也很得意。只不过要真是这个计策,那也用不着不记录啊。战国时的张仪说郑袖不就是这套说辞吗?司马迁原原本本地记在了《张仪列传》。更何况,这条计谋再“薄陋拙恶”,也比逃出荥阳时,让二千多女人装扮成战士佯攻强吧?由于当时的历史都没有记录,所以这些所谓的“奇计”,所有后来的说法就只能是猜了。对于这种事情,无论是专家还是普通读者,谁猜都一样,对错都有可能。
   在我看来,单于解围或许根本就和陈平没关系,也可能和阏氏有关系,但说是为了女人嫉妒,那简直就是玩笑。而要解决这个“谜”,还应该从《史记》中找答案。在项羽被灭后,只要记载的刘邦出军,陈平就是“中护军”,说明当时的陈平是刘邦最信任的人。而要论功劳,陈平就很难找到一些说得过去的功劳了。怎么办呢?需要给他找一些功劳。而让“单于退兵”这样的“奇计”就很有说服力。这样封赏过他后,看大家都没什么意见,于是后来的“六出奇计”就都作为功劳记在了他的名下。当然怎么立的功大家都不清楚,大家清楚的是每次记功后,他的封地就大一些,他的食邑就多一些。很喜欢流行的一句话,喜欢一个人需要理由吗?非常霸气的话。但骨感的现实告诉你,喜欢一个人真的需要理由,尤其是一个团队领导要喜欢一个人,就必须得给出理由。什么理由呢?有实实在在的功劳当然好说,比如刘邦团队里的萧何、张良、韩信;要是没有这个硬杆杠,那“团队机密”就是一个很专业的说辞。这里的逻辑应该是这样的:围解了,陈平要得到封赏,他就得有功劳。什么功劳呢?他解的围。怎么解的?军事机密。
   刘邦在征伐黥布时受了伤,回到长安后,燕王卢绾造反,派樊哙带兵征讨。在征讨期间,有人在刘邦前说樊哙的坏话,这些话应该和刘邦当时的病很有关系,所以刘邦很生气。陈平就给刘邦出谋让周勃去代替樊哙。可没想到刘邦让他带周勃到樊哙军中,让周勃代替樊哙,并在营中斩杀樊哙。陈平在路上和周勃商量,觉得樊哙的罪不至死,并且和刘邦是亲戚,也有大功,就这么杀了怕刘邦后悔。这应该是两个人的共识,只不过周勃应该是确实这么想,而陈平更多的想到的应该是吕后。
   在陈平押送樊哙回来的路上,陈平听说刘邦死了。尽管他接到了吕后的诏书,让他和灌婴守在荥阳,可他却连夜赶回长安。哭过丧后,在灵柩前给吕后汇报了工作。吕后让他回家休息,他怕吕后妹妹吕嬃乘他不在时说他的坏话,坚持守在吕后跟前不回家。吕后当权后,陈平除了喝酒,和姬妾们厮混,没有任何作为。一直找机会报复陈平的吕嬃,在陈平被任为左丞相时,更是见面就说这事。陈平听说了,不但不收敛,反而做得更过分。吕后终于受不了妹妹的唠叨,把她和陈平叫到一起,当面说自家妹妹是小女子行径,让陈平放心,不要在意,自己绝对不会在意她说的话。
   陈平在吕后当政时,没有作为,一切都顺着吕后的意思。可等吕后去世后,他和周勃一起诛杀诸吕,并建议迎立孝文帝。孝文帝刚立,当时唯一被信任的丞相陈平却装病在家。孝文帝问他。他告诉孝文帝,以前高祖时,他陈平确实功比周勃大;可现在周勃在诛杀诸吕时,功劳比自己大。周勃的地位应该在自己之上。这样,孝文帝就让周勃出任右丞相,陈平自然成了地位稍低的左丞相。

共 6167 字 2 页 首页12
转到
【编者按】作者以最为通俗易懂的语言记录着汉丞相陈平的生平事迹,他的发迹,他的谋略,他的为官之道等等,若仅仅如此,不过是将文言文的《史记》白话化而已,而作者不是仅仅平淡叙述去行文,而是夹叙夹议,在文中及时恰当地加入了自己独到的思想与感触,更是联系当今现实,针对陈平彼时所为,给予了今人一些为人处世的有益建议。因而,文中金句频出。如“但在年轻时,哪个人不会觉得世界就在自己口袋里呢?”“常言说‘谎言止于智者’,其实,更多的时候,谎言止于权力。你的权力足够大时,谎言就不再流行。”“骨感的现实告诉你,喜欢一个人真的需要理由,尤其是一个团队领导要喜欢一个人,就必须得给出理由。”在作者笔下,我们重新认识了历史人物陈平,更从中悟思出洞悉人情的重要,陈平之所以能够抵达“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位置,与其“深刻了解了各种‘人情’”不无关系。培根说:“读史使人明智。”诚然,作者读《史记·陈平列传》的随笔,再次印证了培根的话。作者理性看待历史人物,理智透辟地加以分析,令人读罢,不无裨益。推荐赏阅!【编辑:风逝】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风逝        2021-04-29 21:59:03
  感谢您将阅读体味分享与流年,祝写作愉悦,佳作不断!
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
2 楼        文友:素心若雪        2021-05-15 10:02:40
  诸葛亮、刘伯温,最多再加上张良以及作者文中的汉代第一谋臣陈平,都是运筹帷幄之中的典范,为人所称誉。陈平实在算得上擅长计谋,辅佐刘邦评定天下,最终坐上丞相之位。邦得天下后曾说:我之所以有今天,得力于三个人,张良箫何韩信,但他却是比汉初三杰更厉害的角色,他的功劳,也一点不比三杰小。为什么陈平在刘邦心里没有地位呢?因为刘邦怕他,陈平太过阴谋了,刘邦曾说:陈平他身边最恐怖的阴谋家。历史渊源,成王败寇,是非功过很难作判定。
视与荷般静,原同梅样清。
回复2 楼        文友:风之丐        2021-05-17 09:23:00
  总说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贾宝玉,历史人物也一样,我们都是根据自己的阅历来感知他们。也由于是这样,所以常有“今是而昨非”,哈哈,浊酒一杯,古人无数,你忙你的,我喝我的。
共 2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