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敏思家园 >> 短篇 >> 杂文随笔 >> 【敏思】学习先贤苏轼,发奋读书,充实自己,战胜自己

编辑推荐 【敏思】学习先贤苏轼,发奋读书,充实自己,战胜自己 ——――即日读书感悟


作者:介非 举人,4074.8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7717发表时间:2021-05-01 15:00:26

人这一生,最重要的是要不断丰富自己,而不是取悦别人。干旱荒漠永远种不出鲜花,贫瘠的人生永远不能绽放精彩光芒。只有通过不断丰富自己,才能让自己有所支撑,有所独立,进而脱离对于物质和对于他人的依赖,真正成为掌控自己的主人。向我们的先贤前辈,历史上的名人名家苏轼先生学习。
   一,丰富头脑
   在商品经济的这个时代,很多人的三观都是跟着五官跑,奉行“颜值主义”,把人生的大部分精力都放在了描眉画眼的脸面容上。以致于“整容医院”、“按摩消费”、“药物养生”等等的“五花八门”的服务行业如雨后春笋,遍地皆是,而且生意要比寥寥无几的书店要好上百倍。
   古人说:“无竹使人俗,无书让人愚。”一个的外表再好看,若是没有内涵,也只是犹如一只好看而空洞的花瓶摆设而已。
   苏轼先贤年轻的时候,跟着老师读书。当时他已经读过四书五经,可谓“满腹经纶”,觉得自己已经很厉害了。于是他便在自己的书房门上贴了一副对联:
   识遍天下字,
   读尽人间书。
   他的老师看到之后,拿来一本小书让苏轼阅读。苏轼一看,里面竟然有一大半的字自己还都不认识。不禁十分羞愧。老师走后,他便在对联上加了几个字,修改为:
   发愤识遍天下字,
   立志读尽人间书。
   从此之后,苏轼便无一日懈怠,哪怕被贬到当时荒无人烟、四面汪洋、与世隔绝的海南岛,也都坚持读书抄书。
   几十年的坚持,让他读遍典籍,自由出入于儒、释、道三家精神信仰教派之间的哲理深邃的知识海洋而游刃有余。
   正是这份文化、哲学底蕴,才让他得以在时局政治的倾轧之中保全了自己。
   苏轼在经历了那些苦难阅历之后,反而成为了自己生命中的最佳精神养料,让自己变得越发通透豁达。
   丰富的头脑,丰富的学识丰富的阅历,是一个人的锚(也可以说是根本或者支撑依靠)。有了这根锚,一个人才会有能力对抗海上的风浪,对抗变幻莫测的人生命运。
   而那些没有锚的人,只能随波逐流,听天由命,永远都无法成为自己人生旅途的主人,永远都无法自由驾驭自己的人生命运。
   二,丰富技能
   古人说:“无书使人愚”,并且还说:“无肉使人瘦”。
   虽然现代的人也人为:“知识就是力量”知识就是生产力。但是,辩证客观的说,书读得再多,也无法用来充饥填饱肚子的。知识不能直接用来当饭吃是妇孺皆知的浅显道理。所以,人生在世,安身立命的本钱,除了丰富的头脑而外,也需要学习掌握能够赖以生存的技术技能,以技术技能再去换取劳动价值(干脆直接了当一点――金钱吧)来充盈自己的钱包。
   苏轼被贬黄州之后,一家的生计就没了着落。苏轼把所有家当清点之后,将钱平均分成12份,每月用一份。每月再分成三十份,每天只取其一份,作为当日的生活开支。苏轼连着三年没有领到工资,全靠自己去想办法。
   好在有善心的地方官员给了他一块东坡的荒地。苏轼便才开始学习耕种技术,修水渠、买种子,褥苗拔草,像老农民一样,辛辛苦苦,自力更生,自食其力。虽然日子过得没有之前为官时候那样宽裕容易,但是总算能过得下去。
   后来苏轼又被贬至海南岛,他自制松烟墨出售,补贴家用。当时风靡一时,深受文墨笔客们的欢迎和赏识。
   虽然说当人们在无奈的处境下,可以清心寡欲,可以随遇而安。但是一分钱也能难倒英雄汉的。钱虽然不是万能的,但是没有钱却是万万不能的。唯有掌握了生活的技能,拥有了赚钱的本事,一个人才能真正在社会上立足生存。也唯有钱包充盈了,才能不再去看别人的脸色,保持内心的自由。
   三,丰富爱好
   时光永远继续流淌,日子永远向后翻页。一个人有了见识,有了财富,还应该有一点兴趣爱好。明代的张岱就说:“人无癖,不可交。”一个人要是没点什么爱好,意味着这个人生活寡淡,没有生趣。
   这样的日子就像是没有上色的画布,别人一眼就能看出其中的缺憾与乏味。
   苏轼一生被贬,仕途无望,按理说早就应该心态爆炸,破罐子破摔,嫉世愤俗了,进而听天由命了。但是他却能把个小日子过得有滋有味,甚至都能让那些身居高位,荣华富贵的竞争对手政敌同僚们个个羡慕不已,自叹弗如!
   一方面是他学广识高,格局大,心态好,另一方面则是由于他有足够多的兴趣和爱好,以此来充实自己,抛弃寂寞,战胜落魄,立足于自我,立足于“东坡”。一个人有爱好,可不是玩物丧志。爱好是一个人的避难所,更是一个人的保护、保存、修整,自我完善的精神殿堂。
   苏轼性格豁达,喜欢社交,爱好也非常广泛。书法、绘画、酿酒、厨艺、茶道,统统都不在话下。在仕途陷入黑暗落魄的时候,正是这些爱好拯救了他。他在黄州的时候,因为没钱,所以去买那些当地人都不爱吃的猪肉和羊骨。通过不断实践,他发明了肥而不腻的东坡肉,不仅让自己一饱口福,也让后来的食客们不但一饱口福,赞口不绝,而且还代代相互传颂着他的“东坡”大名,钦佩、学习他的人生豁达旷世精神。
   东坡他把羊脊骨拿去烤,配上自己调制的香料,他自夸有“海鲜”的味道,风趣幽默。人生的支点不能只有一个。正是这份爱好,让他得以摆脱了因为官场上的失意失落之感,在蒸煮熏香之中,一点点修补自己受伤的心灵,得以自慰自乐,笑对人生。
   一个人若是有终身挚爱的兴趣,那么再多的苦难也不会把他打倒。无论何种境遇,他都能够取悦自己。爱好是人生的调和剂。如果生活中只有工作和家庭,那岂不是太单调无趣了?
   人生百年,最好能够在繁杂的事务中抽出身来,去发现自己内心的兴趣和爱好。当你沉浸其中,人生自然就会一点点改变。
   由生到死,是我们每个人的宿命。谁也无法阻止,谁也无法挽回。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努力去充值,去填补精神上的空白,去丰富自己的人生爱好雅兴,快乐潇洒渡人生。这其中可能有得意,有失意。但是,重在参与,只要自己去做了,那么,咱这一生,就算没有白走一遭,也会少些缺憾遗失。
   介非即日之读书感悟: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浩瀚书海,黄金无尽,名人轶事,趣味无穷。指点迷津,豁然开朗,精神永烁。经典名言,启迪人生,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学之习之,乐在其中!
  
   2021.05.01(国际劳动节)于陋室书屋

共 2479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这是一篇充满知慧的随笔,读后给人深刻的启事。尤其是将对年轻人起到非常好的引导作用。作者用了三个分论点来证明,并分别引用苏轼的实例做论据,层层深入加以阐述,论点鲜明,论据充分,论证过程严谨,鲜明地证明了:“人这一生,最重要的是要不断丰富自己,而不是取悦别人”这一论点。作者还运用了比喻论证法:干旱荒漠永远种不出鲜花,贫瘠的人生永远不能绽放精彩光芒,以此证明:“只有通过不断丰富自己,才能让自己有所支撑,有所独立,进而脱离对于物质和对于他人的依赖,真正成为掌控自己的主人”。作者首先阐释要“丰富头脑”,以宋代大诗人苏轼先贤年轻时为例,他曾跟着老师读书。当时他已经读过四书五经,可谓“满腹经纶”,觉得自己已经很厉害了。于是他便在自己的书房门上贴了一副对联:识遍天下字/读尽人间书。他的老师极善引导,拿来另一本书让苏轼阅读。苏轼一看,里面竟然有一大半的字不认识,不禁十分羞愧。于是他将对联修改为:发愤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从此之后,苏轼便无一日懈怠,一直坚持读书抄书。因为坚持,他读遍典籍,自由出入于儒、释、道三家,在精神和哲理深邃的知识海洋里游刃有余。这个例子有非常强的说服力!接着作者阐释第二点:丰富技能。依然以苏轼为例,苏轼被贬黄州,生计无着落。他把所有家当清点之后,将钱平均分成12份,每月用一份。每月再分成三十份,每天只取其一份,作为当日的生活开支。苏轼连着三年没有领到工资,全靠自己去想办法。同时地方官员给了他一块荒地,他便才开始学习耕种,修水渠、买种子,褥苗拔草,像老农民一样,辛辛苦苦,自力更生,自食其力,竟可以安然度日。可见生活技能之重要。作者阐释的第三是丰富爱好。作者再次例举苏轼。他一生被贬,仕途无望,按理说早就应该心灰意冷,听天由命了。但是因为他学广识高格局大心态好,更重要的是他丰富的兴趣和爱好,充实自己抛弃寂寞战胜落魄,可见一个人的爱好多么重要。正如作者所言:爱好是一个人的避难所,更是一个人的保护、保存、修整,自我完善的精神殿堂。每一年的4月23日是世界读书日,在刚刚过去几天的时间里,读到这篇文章,如同美味的精神大餐。无论年老年幼,只要多读书,多好书,无一不“腹有诗书气自华”!好文,倾情推荐加精。【敏思编辑:情满珠江】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情满珠江        2021-05-01 15:11:59
  在刚刚过去几天的时间里,读到这篇文章,如同美味的精神大餐。无论年老年幼,只要多读书,多好书,无一不“腹有诗书气自华”!好文,倾情推荐加精!感谢作者,问候!
雪之韵 冰之魂……妍冰
2 楼        文友:介非        2021-05-01 15:27:23
  谢谢社长情满珠江老师的辛苦编辑,茉莉花香茶敬上!谢谢老师热情洋溢的精辟按语鼓励,介非无限感激,感激之余 当为勤奋努力,向老师学习提高!谢谢老师,遥祝您节日快乐!
江山美丽,江山多娇,江山如画,我爱江山!
共 2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