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敏思】读书有益,增加知识,获得乐趣,雅致无限。
古人云:玉不琢不可成器,人不读书不可知礼。子孙虽愚,诗书不可不读。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儿女初长成,劝学去读书……先贤们的语重心长,谆谆教诲意在提示我们:读书之重要,读书之必须。
因为在读书的过程中,可以碰到很多的人,这些人的人生境界高、情趣雅,好做你的榜样,恩师益友也。
泱泱大国,十四亿人口,文明古国之一,世界人口之最。然而在社会生活中,我们大家的做人信仰,思想境界,人生情趣却各有所好,不尽相同。在我们的人生旅途中所际遇到的芸芸众生中间,我们的绝大多数都应该算着是普通人。但在书中所遇到的人可就绝对地是与众不同。他们是在千百万众多人中脱颖而出,万众认同,有口皆碑,又是经得起千百年历史的长时间考验而被传颂以至于今日。像孔子,距今已有二千六百年的历史,试问中国能有几个孔子呢?又如耶稣,也快达二千年,他等同于释迦牟尼、穆罕默德等人。为什么人们敬仰崇拜他们呢?便是由于他们的做人境界超然于普通大众。当然,历史上还有不少人物,他们都因为做人有独到之处,所以为后世人们所记忆,所崇拜,作为精神楷模而流传至今。
世间绝对没有因为中了一张彩票,成为百万富翁、千万大亨而能流传于后世的。即使做过大总统或皇帝,亦没有能够让很多人能相口传颂,让人们永远记忆,令世代向往。中国历代不是有很多的皇帝吗?但其中大多数全然不为人们所记忆、所孰知,只是历史上曾经有过他的一个名字而已。哪里有专门来记载人们的姓名的书籍呢?做皇帝亦尚且无价值,其余可知,那么,中彩票固然也何尝不是微不足道?而现今的一些中国人,一心想去外国留学,得个徒有虚名的学位,那又价值何在?意义何在呀?当知道,要论做人,应别有其它重要之所在。
假如我们诚心想做个靠谱之人,有为之人,“培养情趣,提高境界”,只此八个字,便可一生受用不尽。只要我们肯读书,能遵循如此八个字来读书,便可获得一种新情趣,进入一个新境界。各位如能在各自业余时间里每天读书不断,持之以恒,那么长则十年二十年,短则或三年五年,便能够培养出人生高雅情趣,提高人生精神境界。那便是人生之最大幸福与最高享受了。
读哪些书呢?说到此,我们当再进一步来谈一谈读书的选择。究竟当读哪些书好呢?一般认为:业余读书,大致当分下列类别:
其一,修养类的书。
所谓修养,犹如我们栽种一盆花,需要时常修剪枝叶,又得施肥浇水;如果偶有三五天不当心照顾,便决不会开出好花来,甚至根本不开花,或竟然枯死了。栽花尚然,何况做人!当然更须加倍修养。
中国有关人生修养的几部书是人人必读的。
首先是《论语》。切不可以为我从前读过了,现在毋须再读。正如天天吃饭一样,不能说今天吃了,明天便不再吃;好书也应该时时阅读。
其次是《孟子》。孔孟的这两部书,最简单,但也最宝贵。如果能把此两本书经常放在身边,一天读一二条,不过花上三五分钟的时间,可是得益无穷。
此时的读书,是各人自愿的,不必硬求记得,不是为了应付考试,也不是为着要做学问专家或是写博士论文。这是极轻松自由的,正如孔子所言“默而识之”便得。只这样一天天读下,不要以为没有什么用。如像诸位毎天吃下许多食品,不必也不能时时去计算在其里面含有多少维他命,多少卡路里,只是吃了便有益。读书也是一样。这只是我们的一种爱好情趣,私生活而已,同时却是一种高尚的精神享受。
孟子曾说过:“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连做皇帝王一统天下都不算乐事;那么,看电影、中彩票,打麻将又算得了什么?但究竟孟子所说的那三件乐事是什么?我们不妨翻读一下孟子,把他的话仔细想一想,那实在是有意义的。人生的欲望是永远都不会满足的。有人以为月收入二百元如果再能加至二百五十元就会有快乐。哪知等到你如愿以偿之后,你却觉得仍然不快乐——即便是帝王一统王天下,也一样会不快乐。
我们读历史,便知很多帝王比普通人活得更不快乐。做人确会有不快乐,但我们不能就此便罢,我们仍想寻求快乐。人生的真快乐,奉劝诸位能从书本中去找。只花三两块钱到书店中去,便可买到《论语》《孟子》。即使一天读一条,久之也有无上光荣享受。
还有一部《老子》。全书只五千字。一部《庄子》,篇幅较巨,文言文,八股文,一般文化低一点的文友读来可能比较困难;但这里说的是业余读书,尽可不必求全责备,全部读懂。要知:即便是一位大学者,他读书也会有不懂的地方,何况我们是业余读书,等于放眼看窗外风景,或坐在巴士轮渡中欣赏四周景物,随你高兴看什么都好,不一定要全把外景都看尽了,而且是谁也看不尽。
还有一部佛教禅宗的《六祖坛经》,是用语体文写的,内中故事极生动,道理极深邃,花几小时就可一口气读完,但也可时常精读。
其次,还有朱子的《近思录》与阳明先生的《传习录》。这两部书,其篇幅均不算多,而且均可一条条分开来读。爱读几条便几条。劝国人若能常读上述七部书,中国传统所讲的修养精义,已尽在其中。而且此七书不论你是做何种职业,生活如何繁忙,都可以阅读。年幼的同学们,只盼你们能够记住这几部书名,亦可准备将来长大了咋再读。如果大家都能毎天抽出些时间来,有恒地去读这七部书,准可使我们脱胎换骨,走上人生之路的新的“高速公路”,通向人生修为的“最高境界”。
其二,欣赏类的书。
风景可以欣赏,电影也可以欣赏,甚至品茶喝咖啡,都可有一种欣赏。我们对人生本身也需要欣赏,而且需要能从高处去欣赏。最有效的莫如读文学作品,尤要是读诗。这并非要求大家都做一个文学家,只要能欣赏。谚语有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诗之境界,包罗万象,无论是自然部分,还是是人生部分,中国诗里可谓无所不包;一年四季,天时节令,一切气候景物,乃至飞潜动植,一枝柳,一瓣花,甚至一条村狗或一只令人讨厌的老鼠,都进入诗境,经过诗人笔下晕染,都显出一番甚深情意,趣味无穷。进入人生所遇喜怒哀乐,全在诗家作品之中。
当我们读诗时,便可培养我们欣赏自然,欣赏人生,把诗中境界化解为我们心灵欣赏的境界。如能将我们的人生投放沉浸在诗中,那真是趣味无穷。
如陶渊明诗:犬吠深巷中,鸡鸣桑树巅。这十个字,岂非我们在穷乡僻壤随时随地可遇到!但我们却忽略了其中的情趣。经陶诗一描写,却把一幅富有风味的乡村闲逸景致画在我们的眼前了。我们能读陶诗,尽在农村中过活,却可把我们带进人生最高境界中去,使你如在诗境中生活,那岂不更好吗?
又如王维诗:雨中山果落,灯下草虫鸣。
诸位此刻如果居住山野中,或许也会接触到这种光景:下雨了,宅旁果树上,一个个熟透了的果子掉下来,可以听到“扑”“扑”的声音。草堆里小青虫经着雨潜进窗户来了,在灯下唧唧地鸣叫着。这是一个萧瑟幽静的山中雨夜,但这诗中有人。上面所引陶诗,背后也有人。只是一在山中,一在村中;一在白天,一在晚上。诸位多读诗,不论在任何境遇中,都可唤起一种文学境界,使你像生活在诗中,这岂不更好吗?
纵使我们也有不能亲历其境的,但也可以移情神游,于诗中得到一番另外境界,如唐诗: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那不是一幅活的人生画像吗?那不是画的人,却是画的人生。那一幅人生画像,活映在我们眼前,让我们去欣赏。欣赏一首诗,应比欣赏一集电影片有味,因其更可使我们长日神游,无尽玩味。不仅诗如此,中国散文亦然。诸位纵使只读一本唐诗三百首、只读一本古文观止也好。当知我们学文学,并不为自己要做文学家。因此,不懂诗韵平仄,仍可读诗。读散文更自由。学文学乃为自己人生享受之用,在享受中仍有提髙自己人生之收获,那真是人生一秘诀。
第三,博闻类。
这类书也没有硬性规定;只求自己爱读,史传也好,游记也好,科学也好,哲学也好,性之所近,自会乐读不倦,增加学识,广博见闻,年代一久,自不寻常。
第四,新知类。
我们生活在这个飞跃发展的网络时代,应该随时在这时代中求新知。这类知识,可从现代出版的期刊杂志上,乃至报章上找到。还可以在互联网百度获得,这一类就不必详说了。
第五,消遣类。
其实从广义说来,上面所提,均可作为消遣;因为这根本就是业余读书,也可说即是业余消遣。但就狭义说之,如小说、剧本、传奇等,这些书便属这一类。如诸位读水浒传、三国演义、红楼梦,可视为是消遣类别。
上面已大致分类说了业余时间所当读的书。但诸位或说生活忙迫,能在什么时读呢?
其实人生忙碌,也是应该的。只能利用空闲时间,如欧阳修的三上,即:枕上、厕上和马上。上床了,可能有十分一刻钟睡不着;上洗手间,也可顺便带本书看看;今人不骑骡马,但在舟车上读书,实比在马上更舒适。
古人又说三余: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阴者晴之余。尽管现在我们的生活和古人不同,但每人必有很多零碎时间,如:清晨早餐前,傍晚天黑前,又如临睡前;一天便有三段零碎时间了。恰如一块布,裁一套衣服以后,余下的零头,大可派作别的用场。另外,还有周末礼拜天,乃及节日和假期;尤其是做教师的还有寒暑假。这些都可充分利用,作为业余读书时间的。假如每日能节约一小时,十年便可有三千六百个小时。又如一个人自三十岁就业算起,到七十岁,便可节余一万四千四百个小时,这不是一笔了不得的大数目光阴吗?
现在并不是叫你去吃苦做学问,只是以读书为娱乐和消遣,亦像打麻雀、看电影,哪会说没有时间的!如果我们读书也如打麻雀、看电影般有兴趣、有习惯,在任何环境任何情况下都可读书。这样,便有高的享受,有好的娱乐,岂非人生一大乐事!读书只要有恒心,自能培养出兴趣,自能养成为习惯,从此可以提髙人生境界。这是任何数量的金钱所买不到的。
今日社会读书的风气实在不够浓厚,中年以上的人,有了职业,便不再想到要进修,也不再想到业余还可再读书。我希望诸位能看重此事,也不妨大家合作,互通有无,资源共享,有书不妨交换着读,有意见可以互相倾谈。如此以来,更容易培养出读书兴趣。只消一年时间,习惯也可以养成。我希望中年以上有职业的人也能如此,在校的青年们他日离了学校亦应当能如此,那真是无上大好事。循此以往,自然人生境界都会高,人生情味都会厚。人人如此,社会也自然会成为一个具有良好风气的社会。
所有这些,并不是一番空泛的理论演讲,只是总结了部分喜欢读书的朋友们在读书过程中的一些实际读书经验。但愿喜欢读书的文友们都能够分享这一份人生无上宝贵的乐趣。
读书有益处,增加知识,受益匪浅;读书有乐趣,妙趣无穷尽,感同身受。为此,随文为喜欢阅读诗歌文学的文友们分享清代著名女诗人吴绛雪女士的一首经典回文诗――《春夏秋冬》,意在能使各位老师文友们共同分享体验阅读所赋予我们的醉人乐趣境界。
“春”诗:莺啼岸柳弄春晴夜月明。
“夏”诗:香莲碧水动风凉夏日长。
“秋”诗:秋江楚雁宿沙洲浅水流。
“冬”诗:红炉透炭灸寒风御隆冬。上面各行字句分别都包含了一首七言绝句即:
“春”诗:
莺啼岸柳弄春晴,
柳弄春晴夜月明。
明月夜晴春弄柳,
晴春弄柳岸啼莺。
“夏”诗:
香莲碧水动风凉,
水动风凉夏日长。
长日夏凉风动水,
凉风动水碧连香。
“秋”诗:
秋江楚雁宿沙洲,
雁宿沙洲浅水流。
流水浅洲沙宿雁,
洲沙宿雁楚江秋。
“冬”诗:
红炉透炭灸寒风,
炭灸寒风御隆冬。
冬隆御风寒灸炭,
风寒灸炭透炉红。
回文诗大约始于宋朝,诗中字句从头至尾往复回环,读之成韵。它具有一种独特的格式,约束力度大制作不易。清代著名女诗人吴绛雪的回文诗《春夏秋冬》非常精致绝妙。一首诗要从十个字中回环出来,并且不失季节时令的特色条件,被誉赞为回文诗之经典珍品及吴绛雪的代表诗作。妙趣横生,令人回味无穷。
2021.05.02于陋室书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