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宁静•悟】放羊的女孩(散文)
一
我结识了一个放羊的小女孩。我们同村,两个生产队距离并不远,当时只有十岁,比我大不了几岁。她叫陆娣,家里还有两个姐姐,一个弟弟。
那是一个春暖花开的季节。太阳慵懒地照在草地上,绿草映衬着蓝天白云,显得非常宁静、祥和。老黄牛在絮絮低语,偶尔抬起头来“哞哞”地大叫几声。不远处,几只绵羊给绿色的地毯绣上了几朵白色的大花。
羊群不大,大约只有七八只,我情不自禁地走过去,小姐姐正坐在草地上数着身边的小花。
“嘿,这些羊是你的吗?”我眨着大眼睛出神地看着她。我的到来令她大感意外。
她没有回答我的问题,抬起头来看看我,突然噗嗤一笑,我顿时成了“丈二的和尚,摸不着头脑”,令我诚惶诚恐,上下搜索着自己的身上。
“去照一下镜子吧。”她立刻变得一本正经,善意地提醒道。
我冲她翻个大白眼:“哪有镜子啊?”她朝不远处的小河指了指,我跑过去对着河水看了看自己的倒影,忍俊不禁。原来,我肉嘟嘟的小脸上脏兮兮的,弄得像只大花猫,差点忘了是早上刮锅底灰弄的。
我与她聊起来,她绘声绘色地讲着自己的故事。三年前农村过大集体生活时,她才七岁,就开始给生产队放羊。她们生产队当时有三只羊,三头牛,分别找了四个孩子放,三头牛全是牯牛,发起飙来很多女孩都怕,所以这放牛只能是男孩的活儿,而且必须是能干的男孩。而这三只绵羊呢,性情比较温顺,父亲在生产队开会时主动提出让陆娣来放,好减轻家里的生活负担,毕竟每天也能挣到两三分工。父亲之前担心陆娣会怕羊,不敢接受这样的任务,没想到她一口就答应了。都说穷人的孩子早当家,这话说得一点都没错,小陆娣特别喜欢绵羊,每天将羊带到草长得丰满的地方放牧,还经常给羊梳理毛发,有时还会将小羊身上污渍洗掉。小羊在她的精心照料下,长得肥肥胖胖的。一只羊抵得上一头小肥猪。
到年底分粮时,有社员提议过年杀掉一只羊,让每家每户也尝点荤腥。生产队总共有二十户人家,一百来人,每家虽说分不到多少肉,但是辛苦劳动了一年的社员们,对肉的渴望不亚于沙漠里旅行者对水的需求。队长一提出,社员们欢呼雀跃,最后决定由陆娣的父亲来宰杀。
那天,父亲第一眼便挑中了那只最肥的,这只羊走起路来大屁股一摆一摆的,仿佛一座摇摆的小山晃悠而来。它叫“胖妞”,是陆娣给它取的名字。陆娣隐约知道了这件事,死活不让父亲牵走胖妞,父亲好话、歹话说了一箩筐,她就是不听,哭得两眼通红,抱着胖妞的脖子就是不撒手。这只羊仿佛也知道了自己的死期不久,眼睛里流露着不舍,呆立着也不想离开。父亲要将它从羊圈里拉出来,绑在几根树桩上,像杀牛一样对付它。这时候母亲出来解释,原来不是牵出去宰杀,而是拉出去剪毛。陆娣将信将疑地松开了手,几个小时后,家里的餐桌上突然有了羊肉,面对既成的事实,陆娣沉默了。她不再哭,不再闹,她恨这些大人们,特别恨母亲,为什么也帮着父亲来骗人。陆娣看着碗里的羊肉,怎么也咽不下,母亲趁女儿不注意,猛地往她嘴里塞了一小块羊肉,别说,还真好吃。陆娣破涕为笑,开始津津有味地吃起来,母亲也将自己那份少得可怜的羊肉悄悄地塞到了她的碗里。那年头,别说这么点儿羊肉,即使一只羊全家人吃一顿也不一定够吃。
此时,她在心里默默地想着——将来等她长大了,她一定要养很多的羊,让乡亲们吃个够。
第二年春天,生产队又买来了几只小羊羔,陆娣渐渐忘记了胖妞的死所带来的痛苦。她还是一如既往地悉心照顾小羊们。
二
两年之后,我们这里的农村土地才开始包产到户,陆娣家也分到了一只小羊。那些没有分到羊的家庭获得了其它方面的补偿,如农业生产工具等。分到羊的人家都说陆娣放羊特别细心,于是大家都希望她继续放羊,仍像大集体时期一样一个人放这七只羊。等羊养肥了,卖了钱分一部分给他们家作为报酬。于是父亲便答应了下来,陆娣也乐于接受这样的美差。在她看来,哪怕没有报酬她也会去做这件事的。可是当时她已经上学了,没有多少时间放羊。这个难不倒陆娣,她每天起早放羊,遇到天气不好就出去割草带回来。有时,早上有事,中午或傍晚一定要将小羊们牵出去溜溜。要是周末她便带着小羊去比较远的地方。
这不,这次我遇到她,正好是星期天。
“等会儿,我带你去附近的山上放羊怎么样?”
“好啊!”我也没有征得哥哥的同意便满口答应下来。
我跟哥哥喊了两声,也不知道他听清没有,便跟着陆娣去了附近的山上。这里的山上因柘树而出名,故称“柘山”,说是山,实则属于高不过百米的丘陵地带。山上长满了松树、柏树及柘树,林间向阳的地方也有鲜嫩的青草。我跟哥哥偶尔来这里放牛,哥哥有时将牛散放,自己则带着我去掏鸟窝。陆娣也偶尔来这里放羊,她最喜欢边放羊边摘花,将一朵朵野花插在自己的头上,直到满意为止。
我在山上到处找野果子吃,山虽不大,但是也容易迷路。她喊我的名字,喊了半天,我也没有听到,也许是鸟儿的“叽叽喳喳”的叫声干扰了我的听力。她开始紧张起来,这山上虽说没有老虎之类的猛兽,但是野猪还是有的,一般情况下野猪不主动袭击人,万一有什么三长两短,那她肯定过不了父亲那一关。
想到这里,她只好暂时丢下这七只羊,临走时跟头羊叮嘱几句。也不知道它听懂没有,只听见它“咩”了一声。
在不远处的山顶上,陆娣终于找到了我,她又气又累,像训斥弟弟一样骂我。我被她这突如其来的暴脾气吓得不敢吭声。乖乖地来到了放羊的地方,扫了一眼,突然发现少了一只。少的那只是王奶奶家的,她是孤寡老人,早年丈夫和儿子雨天在大湖中捞草(用来作农业肥料),被雷电击中,不幸溺水而亡。这只羊是王奶奶的命根子,将来长肥了卖了钱好补贴家用,要是弄丢了那怎么得了……
想到这儿,陆娣脑袋嗡嗡作响,天仿佛快要塌下来一般。我也吓得不轻,要是赔偿,肯定也少不了我的份儿,可是我们家没有羊,只有牛,但是这头牛是五家共享的。我猜父亲知道这件事后,肯定会大发雷霆,痛打我一顿,然后把我当羊赔给王奶奶。想到这儿,我全身颤抖起来,变得忧心忡忡——我成了羊,他们会不会也杀了我,当羊肉吃了?
这次陆娣像部队首长一样命令我好好看着剩下的六只羊,她亲自去找那只丢失的羊。这次我只得乖乖听话,不敢再越雷池一步。她一路学羊叫,“咩咩”地前行,估计在与羊进行交流。等待的时间是漫长的,小羊们似乎不太听我的话,我不停地吆喝着,生怕再有走失的现象发生。过了好长时间,陆娣赶回来一只受伤的小羊,原来它的一条腿被捕兽器给夹住了,这个铁夹子本来是用来夹野猪的。王娣找到了附近的村民帮忙才取下了铁夹子,可是羊的一条后腿已经断了,从此这只羊只能用三条腿走路。因为这件事,父亲打了陆娣一顿,腿上用绳子抽打的伤痕至今仍令我历历在目。我呢,本以为这次要倒大霉,没想到她一个人扛下了所有的责任,她是替我背的黑锅。从此,我见到她,心里总有一种略带愧疚的感激之情。
她,对这只小羊特别好,直到王奶奶收回那只小羊。我们俩也经常去帮王奶奶做点家务活,如摘摘棉花,抬抬水浇浇菜园子,扫扫地等。渐渐地,我们从这件事的阴影中走出来。在日常的放羊中,我们说出了共同的心声:长大了一定要养更多的羊,来帮助那些像王奶奶一样吃不起羊肉的家庭。
三
多年以后,我与陆娣邂逅于乡间小路上。她的变化好大,童年的稚气已经荡然无存,脸上也爬满了皱纹,几根白发特别引人注目。我与她聊了很多关于童年放羊的话题,她觉得那时候自己好单纯,竟然为了一只羊的安危寻死觅活的,想想就感到好笑。不过,现在她的工作仍与羊有关,她在内蒙古办起了绵羊加工厂,带动当地畜牧业发展。当地牧民生活水平也提高了。绵羊的肉用来制作各种肉类食品,羊毛用来制衣。现在生意越做越红火,这些年挣了一些钱,也吃了不少苦。初中毕业以后,因为读不起书去了外地打工,结识了内蒙的小伙儿,于是俩人一起创业,这一晃就是二十多年。
这次回乡是为了创业,建立一个养羊基地,带动家乡的经济发展。现在农村种粮食的越来越少,大量的土地退耕还林,长满了青草,这为发展畜牧业提供了可能性。这也圆了她儿时的梦想。她要养大量的羊,造福乡亲们。
“这个地方不比内蒙,销售会成问题吧?”我善意地提醒她。
“这个不用担心,羊的全身都是宝,羊毛、羊肉、羊奶都有相应的加工厂,一条龙服务,到时候有一部分羊类商品会出口到国外。现在关键是要动员乡亲们参与进来。要不,你帮帮我?”
我稍一思忖便点头同意了。养许多羊造福乡里,是我俩儿时的梦想。如今她创办了私企,我却进了体制内工作,拿稳定的工资。俩人的人生轨迹迥然不同,尽管我的能力有限,但是我为乡亲们做点宣传工作还是可以的。
一连几天,阴雨绵绵,我们俩在泥泞的小路上跋涉,走村串户,招收工作人员。计划办一个养羊农场,初步计划年产三千只。另外,动员家庭散养,采用这种集中圈养与分散放养相结合的形式,有利用资源的充分利用。另一路,由村长带着几个村干部做群众的思想工作。由于陆娣是土生土长的本地人,大家还是信得过她的。只是有些人没有养羊的经验,畏畏缩缩,为了打消村民的顾虑,陆娣承诺如果养羊失败,她赔偿他们损失,但是大家必须在她的指导下养羊,要科学养羊。为了彻底打消乡亲们的顾虑,陆娣与大家签了合同,并且预付了一定的工资。首先她为每家提供优质的小羊羔,定期派专业技术人员到农户家指导养羊。
我不禁为她担心起来:“万一村民养羊失败,你可要赔上不少钱。”
她认为带着乡亲们致富冒点险值得,即使在这里赔了钱也没有事。她不在乎这点钱,她在乎的是多年以来乡邻之间那种难以割舍的情愫。
来到曾经的王奶奶家,老人十年前去世了,现在这里是他的邻居老潮居住。老潮是我们的父辈,如今天已有七十多岁了。谈到陆娣的善举,他赞不绝口。可惜王奶奶没有等到这一天。
在村乡两级政府的大力支持下,这项利民利国的产业得以建立并发展。两年之后,乡亲们因为养羊发了财,家家都盖起了四层楼的小“别墅”,大家尝到了甜头,积极性更高,养殖的规模更大。村民的生活水平提高后,大家都非常感谢陆娣,而她却腼腆地说:“哈哈,我也发了财啊!共同致富,是我的初衷。”
是的,小时候她是善良的女孩,曾经为我背过黑锅;她喜爱绵羊,为了保护胖妞,与父亲“拼命”。长大了将这种情感转化成为乡亲们致富的动力。这个当初不起眼的放羊小姑娘现在成了村民心目中的大英雄。
走在家乡的河堤上,清风拂来,一股清新的空气直入肺腑,灿烂的阳光与清凌凌的河水交相辉映,眼前亮堂堂的。我看到了村民们正笑盈盈地走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