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八一】遥远的桑蚕(散文)
一
我始终无法忘记,那些如天籁般动听的乐曲。一片片桑树林,油亮墨绿的桑叶在风里刷啦啦地响,从山坡桑林间传出。乡间,还有比这更美妙的音乐吗?有,那就是蚕食桑叶的声音。“沙沙……”的声音,从一间间青砖灰瓦房里传出来。
小时候,姥姥家后山坡上有一片片桑树林。春夏之际,桑树蓊蓊郁郁,林间河水潺潺,好似一幅水墨油画。桑叶绿得浓厚,绿得醉人。那里是孩子们的乐园,我们都喜欢去那里采桑叶,摘桑葚子。
那时,姥姥家里养着许多蚕宝宝。院内梧桐树上开满了桐花,紫色盈盈的花枝触抵着西屋檐。走进西屋,靠山墙的一面叠放着层层架子,每层都放着筛小米的筛子,蚕就放在里面。屋子见光度很好,空气也流通,姥姥每天都要打开门窗透透气。
我喜欢帮着姥姥打扫卫生。有事儿没事儿的,把课本一合,小手叉腰,学着姥姥的样子,在蚕宝宝们面前走来走去。一会儿撒些桑叶,一会儿仔细看着蚕儿们,静心聆听着蚕儿们蚕食的声响。看着它们雪白慵懒的样子,一条条慢慢蠕动着,抬头或是圏腰儿寻觅着桑叶,一副灵动又可爱的样子。从中,我会想象出很多美丽的故事来,比如白蛇,这些蚕宝宝就如一条条小白蛇儿,我默默祈祷着,好希望蚕宝宝们长大后,变成一个个小小的白娘子。
想起来,我的耳边似乎回荡起那京剧《白蛇传》里的唱词:“人世间竟有这美丽的湖山!这一旁保俶塔倒映在波光里面,那一边好楼台紧傍着三潭……”不由自主地入情入景,树绿花红,水光倒影,在山水依依里,在清波上,在曲水流斛间,有雪白轻衫的女子在人间游玩,在湖上荡舟……
仿佛间,我看到了一个个小小白娘子。
“沙沙……”蓦然间,又听到了一曲清流似的音乐,如绸缎、如瀑布、如裂帛在桑叶间欢快地起舞,尽情抚弄琴弦似的。琴声,一阵阵流淌,溢满屋子各个角落,又泼洒出去,流淌一庭一院,一街一巷,一村一庄。
总是想,这蚕食桑叶的声音,因何要比钢琴还要美妙而动听呢?那黑白键是金属的,毕竟生硬,冷酷,似有很多不近人情。而这蚕食桑叶的声音,却是白色琴键与绿色琴键,是由那些蚕与蚕之间心有灵犀的抚弄而发出的声响。因而是有温度和生命力,也是满怀希望的。
美妙的蚕食声,无论多久以后,只要我闭目,那些白色的小精灵,就会从绿绿的桑叶间,沙沙地蚕食着桑叶的同时,将美妙的声音,断断续续传递出来。
我喜欢着,感动着。那声音,尤其是与村庄的声音揉合在一起,更是别致动听。听吧,一声声鸡鸣,还有此起彼伏的牛羊声,人们的说话声,孩子们的欢笑声,还有哗啦啦汲水声、叮当当锅碗瓢盆的碰击声、噼里啪啦的炝锅声……杂糅在一起,正是一曲美妙动听的乡村交响乐,令人陶醉不已。
二
最有趣的事,就是前邻后巷的几个伙伴约着我,提着篮子,一起去桑树林,去采桑叶。那些伙伴,有白净的小酌儿,说话声音甜甜的小翠,还有几个调皮鬼男孩子小鸥、小刚子……
每次去之前,姥姥都会嘱咐我不要上树,要在树下用勾杆儿勾,不要乱跑乱窜,别再磕着碰着;也不要伤害到树木,只勾桑叶,别把树枝折断……千叮咛万嘱咐,唠叨半天,我拐过巷子口,还能听见姥姥站在门口,扶着门框在说着唠叨着。
我挥一挥手,喊句:“姥姥快回吧,放心好了!”声音未落地,一群孩子早已经跑出去很远了。呼啦啦地,好似一群鸟儿飞进了森林,欢呼雀跃地呼喊着:“哇,我来了,桑树林,你好呀!”
林间,正是好时候,各种花儿该落的几乎落了,该盛开的也都盛开了。那些花落了的树木上,也都挂着小果子。树叶哗啦啦地在风里翻飞着,妙舞着。一棵棵桑树高高的,有的很粗,枝叶茂密,就像一顶顶绿色大伞一样罩在树干上,遮蔽着脚下的土地,一片阴凉。有的还小,也满树是绿叶,与所有的树木婆娑生姿。
我们一群孩子来到桑林,第一件事,就是先去树下持着一长杆子去钩树上的桑葚子。先饱饱地吃上一顿,然后再采桑叶。夏初,桑葚子已经熟透了,黑黑的,紫紫的,一串串吊挂在绿绿的桑叶间,随着风儿轻轻摇摆,真应了那句:“黄栗留鸣桑葚美,紫樱桃熟麦风凉。”
那一张张欣喜的小脸儿在绿树掩映下,露出从来未有的欢喜与快乐。
我也提着篮子,感觉竹竿在手里满沉重的,但是,只要看到树上一串串紫色的桑葚子,身上就满是劲儿了。我抬着头,仔细地在绿绿的桑叶间寻觅着、寻觅着,只要一看见桑葚子,马上大喊:“嗨,这里有,快拉呀。”女孩们没有男孩子手脚麻利。还没勾下来,男孩子早爬到树上,去摘下来了。他们边吃边给我们树下的几个女孩扔下来几串儿,“尝尝,快尝尝呀,可好吃了。”
那是我第一次吃桑葚子。因为在我们那里,还真没有桑树,也没见过桑葚子。想着老家那里,一片片森林,茫茫林海,竟然不长桑树,是否有些遗憾呢?我顾不得多想,先品尝一下桑葚子再说。哇!甜甜的,酸酸的,满口里都是酸甜口水。那种滋味,好美,至今都会记忆犹新。当时,小酌儿就问我:“黛玉,好吃吧?你们那里有吗?长得一样呀?”
我说:“太好吃了!我们那里没有,真的是第一次见到,第一次吃嘞。”
小翠、小鸥、刚子赶紧围过来,一个个边吃着桑葚子,边互相指着对方笑着:“看呢,你的嘴儿都黑黑的嘞……”
我忽然想起姥姥说过的一句话,就说:“我在家问我姥姥啥滋味,我姥姥说,吃桑葚子的嘴儿,就好似喝多了墨水似的,黑黑的,很有学问的样子呢!今儿算是见识了,呵呵。”
小鸥说:“那我岂不是一肚子墨水了。哈哈,我也像咱们老师一样有学问了。”
“哦,说不定你一会儿就吐出几句诗词来哦。”小酌笑着。
小鸥背诵着:“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这诗词咋样?只可惜不是我写的。”他仰着小脸嘻嘻地笑着,好可爱啊。
三
此刻,我们从桑林的深处真的听到有诗声,“翩彼飞鸮,集于泮林。食我桑葚,怀我好音……”
郎朗诗句声,合着桑叶沙啦啦的声音,还有鸟儿鸣啭的声音,从桑叶间,从密林深处传来,似溪流潺潺,似音乐流淌。我们一个个丢下篮子和桑葚子,沿着那声音猛跑过去,远远地就看清了,那是村子上的青儿和小慧两位新来的老师。她们喜欢诗词,经常凑在一起互相学习,背诵着许多古诗词。什么唐诗宋词,最多的就是《诗经》里的诗句。
我们听着好听,却并不懂,问着两位姐姐,才知道这是《诗经•鲁颂•泮水》里的诗句。姐姐解释诗句的意思说:本为恶声鸟,如今却翩翩飞,栖居起落在我泮宫的树林。它既然吃了我的甜美桑葚,当然要感念我的仁爱之心……
几个孩子,学着青儿和小慧老师的样子,也摇头晃脑地跟着背诵着:翩彼飞鸮,集于泮林。食我桑葚,怀我好音……两位老师看着我们一个个紫黑的小嘴,染黑了的牙齿,嘻嘻地笑。
我们给她们两人也勾些桑葚子,大家都坐在草地上吃着,听着青儿老师和小慧老师讲有关桑葚子的故事。青儿老师讲起《后汉书•蔡顺传》的一个故事:“蔡顺少年孤,事母孝。岁荒,粮食不足,顺日拾桑葚,以异器盛之。赤眉贼见而问之。顺曰:‘黑者味甘,以供母;赤者味酸,以自食。’贼悯其孝,以白米三牛蹄一赠之。”
我们听了一头雾水,不知道啥意思。小慧老师给我们解释说:意蔡顺少年丧父,与母亲相依为命。遇到饥荒年,粮食不够吃的,母子呢,只好去拾桑葚来吃。蔡顺拾桑葚时,总是把红色的桑葚和黑色的桑葚分别装在不同的篮子里。赤眉军遇见,问他为什么这样做。蔡顺回答说:“你不知道呢,这黑桑葚熟透了很甜,留给母亲吃,那红桑葚没有熟透呢,酸涩,不好吃的,我就留给我自己吃。”赤眉军怜悯他的孝心,送给他大米三斗,牛蹄一只,供奉母亲,以示敬意。
哦,原来还是一个孝子的故事。感觉这桑葚子,不仅仅好吃,还有孝心和感人的故事,都是我们不知道的。对呀,应该学习那位孝子,把好吃的留给母亲吃,自己吃酸涩的才对呀!可是,我们并没有做到。想到这些,一个个伸伸舌头,不好意思呢。
我们饱吃了一顿桑葚,也玩够了,疯够了。很快,一只只篮子里采满了桑叶。我们提着篮子,开心地唱着儿歌,说着,笑着,往村子里走去。望着村子里家家户户屋顶上升起的炊烟,我在想:晚饭姥姥做的什么呀?今晚,那些蚕宝宝可要吃一顿美餐了。
我美美地想着,仿佛间,又听到那音乐声,从青砖灰瓦房里传出来,流淌在村里村外,传到很远,很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