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暗香】游人间仙境天童禅寺(散文)
宁波村村有寺庙,天童禅寺最美。
入东吴镇小白村,沿古香道逶迤前行,道宽约四米,中间铺宽约一米石板,因年代久远,石板凸凹不平支离破碎,石板两侧用鹅卵石铺砌路面,石缝间水草丛生。两侧是蓊蓊郁郁的林木,夹杂着几株桃花、梨花,树后是大片茶园和连绵起伏的山峦。
远远看到前面小白岭隘口有座塔,黑色塔檐、红墙、白窗,塔下有寺院。
拾阶而上,到寺院前。寺院不大,院门紧锁,门楣上写着“五佛塔”,门柱上有一副楹联:“结茅慕义祖妙相常圆涌见五尊金粟顶,建塔始会昌腥风永戢剩下数个石馒头。”楹联讲述一个故事:唐武宗李炎在位期间(840-846年),推行一系列“灭佛”政策,以会昌五年(845年)四月颁布的敕令为高峰,而会昌六年唐武宗逝世、唐宣宗即位又重新尊佛,史称“武宗灭佛”,因武宗年号“会昌”,故佛教徒又称之为“会昌法难”。又据《天童寺志》记载:“小白岭是天童寺与外界的主要通道,唐会昌年间岭上有蟒蛇作祸,天童寺方丈心镜禅师施展佛法,用卵石变成馒头让蟒吞食,蟒死埋骨建塔镇之,因塔顶原供有五佛,故称“五佛镇蟒塔”。塔高七层、底层有一圈围廊,玲珑而古朴,塔旁散落几个“石馒头”。
过寺院,古道不见了,峰峦间是蜿蜒盘旋的水泥路,路右边山脚处是波光粼粼的湖泊,湖水碧绿如玉,湖在山中,山又在湖中,湖畔是天童古村,到天童古村时开始飘起细雨。
过天童古村远远望见“伏虎亭”,亭右边是童子湖,还未到亭前,先听见轰隆隆的水声。
伏虎亭前有两只威武的石狮子,为单层歇山式建筑,面阔三间,中间稍宽,两边略窄,两边两间三面有墙,石道穿亭而过。伏虎亭黛瓦、黄墙、亭顶有飞脊走兽,厅内由四梁八柱隔成进深三间,左、右间石龛上各有一尊伏虎罗汉石雕,柱子和墙壁间放置四条石板凳,供行人歇脚。亭右边有一块佛迹石,石上有一个大脚印,传说佛祖游阿育王寺和天童禅寺时,在半山腰各留一足迹,有“半山留佛迹,一步到天童”之说,并有诗云:
石上分明是脚踪,不知何时显全容。
东风昨夜传消息,报道山花无赖红。
佛迹石旁边山涧上,有座“状元桥”,传说南宋名士鄞县(宁波鄞州区)人张孝详进京赶考前到天童禅寺许愿,中状元后还愿,都经过此桥。张孝祥才华卓绝,英伟不羁,入仕途不久即不惜得罪秦桧党羽,向宋高宗赵构上书为岳飞鸣冤。
伏虎亭后是保存下来的古香道,两边栽满松树,树冠茂密、遮天蔽日、荫凉而古朴,东边溪水潺潺、池塘古井、长廊古亭、芳草如茵、一派丽景。
过伏虎亭沿着曲曲折折的古香道约莫走了两里到古山门,古山门是一幢古老的建筑,形状、规模和伏虎亭相似,但因年代久远,檩条、椽子都颜色灰白。古山门里也放置四条石凳,两边山墙上各镶嵌两块方石,石上镌刻清代江南提督徐传隆所书“龙飞凤舞”四个大字。
穿过古山门,远远看到右边山峦上有一座黑白相间的塔掩映在蓊蓊郁郁的密林中。继续前行,雨越来越大,溪水声却越来越小,在雨声中渐渐消失……
过古山门,又约莫走了两里路程到景倩亭,景倩亭和前面的两个亭子形状、规模相同,厅内两边墙壁上写着梵文“南无阿弥陀佛”。到景倩亭时那消失的溪水声,又如波涛、似雷鸣般地响起来。
过景倩亭,山路突然陡峭起来,两旁是茂密的竹林。继续往前到万工池,万工池为放生池,开凿于唐代,因工程浩繁得名,分内、外两个池子,外池略呈长方形,古树环绕,树干横斜池水上方。
循着水声沿池畔往东走,到清关桥,清关桥下的山涧地势陡峭,是山涧溪水和池水出口,水流呼啸而下,撞击岩石,如卷起千堆雪!
清关桥附近竹林遮天蔽日,在古山门旁看到的那座塔影影绰绰掩映在山峦的竹林后面,山下有座石牌坊,上书“千佛塔”,穿过牌坊,沿陡峭的木阶到达山顶塔前。塔高七层,灰砖砌墙、红色木围栏、黛瓦覆顶,最下面一层有塔檐,红柱子间精美木雕雀替连接,巍峨而雄壮!
原路返回,往北过千佛亭到内万工池,内万工池略呈元宝型,池旁林木稀疏,水面也明亮起来。万工池西边有一条大山涧名罗汉沟,沟底有一条小水渠,端头用竹篾篦去杂物,当涧水少时,水渠把溪水全部引入放生池。因有源头活水,内、外放生池池水清冽,又称“双镜池”,罗汉沟穿过双镜池中间池堤到清关桥。池北岸矗立着纪念日本曹洞宗开山祖师道元禅师的石碑,道元禅师是日本佛教史上最富哲理的思想家,1223年到中国,历游天童禅寺、阿育王寺、径山寺等著名寺院,后回天童禅寺跟随如静禅师学曹洞宗法三年回国,日本佛教电影《禅》重现了道元禅师弘扬佛法的一生,天童禅寺也成为日本曹洞宗的祖庭。池北中央矗立一座品字形灰砖照壁,上书“东南佛国”四个大字,照壁后露出天童禅寺的影子。
我入小白村、走古香道、过五佛塔、天童古村……风尘仆仆地走了十几里山路才看到了天童禅寺,正如北宋名相王安石任鄞县县令时,游玩天童禅寺并在《咏天童山》诗里所写那样:
山山桑柘绿浮空,春日莺啼谷口风。
二十里松行欲尽,青山捧出梵王宫。
遥想当年,那些虔诚的香客们为了到天童禅寺进香,披荆斩棘、翻山越岭,冒狼虫虎豹之凶险是多么虔诚、执着!而道元禅师历尽惊涛骇浪,跋涉千山万水到天童禅寺学禅,更是道阻且长!
过照壁,迎面两座石狮子,拾阶而上到天王殿。天王殿是两层歇山式建筑,一楼墙体黄色,由雕刻楹联的方形石柱隔开七间,中间最宽,两边愈来愈窄,中间内凹约两米,门口有两座巨大抱鼓石,两边门柱上悬挂一副楹联:“两浙仰禅林首溯玲珑古迹,四海称佛地群推太白名山。”门楣上方有块金碧辉煌的牌匾,上书“天童寺”。天童禅寺由僧人义兴创建于西晋永康元年(300年),寺和寺僧多次受到历代皇帝召见和敕封:因山有玲珑岩,唐肃宗赐名“天童玲珑寺”;南宋嘉定年间(1208-1224年),太师右丞相史弥远奏请定“禅院五山十刹”,天童禅寺列五山之第三山……二楼由木柱隔开五间,楹柱间暗红色隔扇门窗连接,两层屋檐中间有块巨大匾额,清雍正帝书“天王殿”。屋顶覆盖黑色瓦当,屋脊雕刻精美浮雕,正中一颗烈焰太阳,太阳两边有“风调雨顺”四个大字,两端是龙头螭吻。殿正中神龛上敬奉弥勒佛,弥勒佛上方屋顶悬挂着一块匾,上书“记别当来”,两边神龛上敬奉四大天王。殿里粗大的红色木柱子林立,错落有致、柱子上悬挂楹联。天王殿北门向外突出一间成韦陀殿,韦陀手持宝剑,威风凛凛、背靠弥勒佛而立。
出韦陀殿,迎面是一个长方形香炉和唐柏。天童禅寺最早建于东谷,唐代宗弼禅师觉得东谷地狭谷浅,迁址到太白峰下,并于当年种下这棵柏树,因树形状像一只狮子,又称“太白狮子柏”。
太白狮子柏东、西侧和前面是石砌高台,拾阶而上,到佛殿。佛殿始建于唐,重建于明崇祯八年(1635年),面阔七间,建筑风格和天王殿相似,只是规模比天王殿大点。一楼由木柱子隔成七间,中间最宽。木柱子和墙壁筑为一体,柱子端部坐落柱脚石上,宁波四季烟雨连绵,大殿屋檐伸出很多。佛殿走廊前围了一人高的红色木板,木板上方约一尺高为镂空木栅栏,中间由红色木柱子隔开,木柱上方由木雕雀替装饰成半圆形。佛殿窗户圆形,黑白相间,窗户安装红色木格子窗棂,窗棂中间有个圆圈,圈内是鎏金图案。进入佛殿,头顶一块匾额,为雍正帝题字“慈云密布”。殿内中间佛璮供奉如来佛祖,阿难、迦叶侍立两旁,西邻阿弥陀佛、东邻药师佛,慈悲而安详!佛祖背后雕刻海岛观音像。东、西壁神龛上供奉十八罗汉,神态各异、栩栩如生!天王殿和佛殿东、西侧各有一排厢房、相互对称、建筑风格一致!
天王殿东侧是“新新堂”。新新堂为两层楼房,一楼供奉千手观音,二楼为僧人寮房。
“新新堂”北临为“珈蓝殿”,中间供奉波斯匿王,左为孤独长者,右为袛陀太子。“珈蓝殿”北邻为“云水堂”,是云游僧人的居所。“云水堂”和“珈蓝殿”为单层瓦房,屋檐覆盖整个走廊。珈蓝殿背后是钟楼,钟楼四面、面阔三间、三层歇山式建筑,飞檐翘角、各角悬挂铃铛,楼顶悬挂一口“金刚大铜钟”,重达一万五千斤。
天王殿西侧从南往北依次是“客堂”、“祖师殿”和“供应堂”,供应堂是僧人饭堂,堂前悬挂木鱼、云板。祖师殿中间供奉达摩祖师,左边供奉六祖慧能,右边供奉百丈。两边厢房元宝脊相连,脊高出屋顶约一米,错落有致。
“供应堂”和“祖师殿”间有条通往西面的走廊。进去看到一房间里并列摆放三口大铁锅,旁边还单独摆放一口巨大铁锅,锅底开裂、沿口铸造:“大明崇祯十四年铸造”铭文,锅深一百零七厘米,口缘直径两百三十六厘米,重四千斤、可容米两石(明朝一石五十七公斤),天童禅寺现有一百五十多位僧人,鼎盛时却有一千多名僧人,该锅被称作“千僧锅”。
佛殿北面有个小放生池,池前是高高的石墙。天童禅寺依山而建,地势陡峭,沿着西边走廊拾级而上到“觉磐石”。“觉磐石”是一块方形红褐色陨石,用硬物敲击时有金属声响。
沿石旁台阶而上,面前是三个逐渐升高的石砌平台,平台间有石阶相连,藏经楼坐落在第三层平台上。藏经楼为二层歇山式建筑,翼角平缓、屋顶无正脊,二层由木柱子隔成七间,柱子间红色隔扇门窗连接,正中屋檐下悬挂一块巨大匾额,中国佛教协会主席赵朴初题字“藏经楼”。一层由木柱隔成七间,中间最宽,两边依次变窄,每根柱子上悬挂鎏金楹联,中间三间隔扇门窗相连,两端四间为黄色墙壁,正中间门楣上方悬挂一块巨大匾额,上书鎏金大字“法堂”。法堂华丽庄严、宽敞明亮、屋顶中间有装饰精美的藻顶,殿内每根木柱上都悬挂鎏金楹联,梁上枋间悬挂名家手书匾额十余块,正中供奉释迦牟尼路沿讲经说法鎏金屏风,二楼供奉清顺治帝御赐鎏金药师佛一尊。
藏经楼东、西侧为两层砖瓦楼房,东侧楼房是居士楼,居士楼北侧是单层瓦房,上书“立雪轩”。西侧楼房一楼是“天童图书馆”,二楼是僧人寮房,北侧为“面壁居”。
过面壁居沿着曲折陡峭的石阶向前走了近百米,到“罗汉堂”,堂前一口古井,名“降龙泉”。“罗汉堂”中间为单檐歇山顶楼房,楼下设观音堂,观音堂两边共十八间平屋,每间置一方石刻罗汉像碑,形象传神、刻工精致,由竹禅和尚临摹五代前蜀画家诗僧贯休《十八罗汉图》,刻成于民国七年(1918年)。十八罗汉碑刻、觉磐石和千僧锅被称作天童禅寺三宝。
罗汉堂是天童禅寺最高处,站在堂前极目远眺、美不胜收。看那寺院坐落在层峦叠嶂的太白山下,背枕巍巍主峰太白峰,左依东峰、中峰、乳峰;右靠钵盂峰、聿旗峰,唯独南面天阔山远,一条郁郁葱葱的古香道远至天童古村。因群峰环绕,天童禅寺所在的位置成为一个东西窄、南北长的盆地,四周千岩竞秀,万壑争流,草木蒙笼其上,若云兴霞蔚,犹如人间仙境!
罗汉堂东侧有走廊通往“应真亭”,亭前立宋孝宗书“太白名山”石碑和清顺治帝书“敬佛”石碑,碑前一眼泉眼。顺石阶而下,过“更幽”亭,出寺院,骤雨渐歇,更是处处瀑布幽泉、鸟语花香,正如王安石《天童山溪上》所写那样:
溪水清涟树老苍,行穿溪树踏春阳。
溪深树密无人处,唯有幽花渡水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