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丹枫】七甲溪地名演变(随笔)
一、七甲溪公社概况
七甲溪公社位于北溶区东北角,东邻洞溪公社,西接火场公社,北抵大庸县境,南界大合坪公社。全面积82平方公里,其中水田7299亩,旱土685亩,林业用地10956亩,辖10个大队,93个生产队,80个主要自然村,1498户,7071人,均属汉族。
建国前属乐平乡,建国初属九区,建5个农会,1953年划归14区,转为5个小乡。1956年撤区并为七甲溪乡。1958年公社化时,与大合坪等三乡转为光明公社。1961年缩小体制时,成立七甲溪乡。以驻地七甲溪取名。
境内东、西、北三面高山,朱红溪主流从北向南居中穿越,形成深山峡谷,间有小块溪谷盆地。年平均气温15.5℃,年平均降雨量1600毫米,无霜期260天以下,全社以种植水稻为主,包谷、红薯为辅。建国前粮食亩产仅300来斤,建国后,大力兴修水利,先后建成小(一)型水库一座,小(二)型水库3座,山塘300口,溪坝49条,蓄、引、提水量393.8万方,有效灌溉面积达4040亩。1980年粮食总产657万斤,约为建国初期的3.5倍。林业也有发展,现有森林面积22035亩,其中新造林8952亩。木材蓄积量52392立方米,每年可交售500立方米。
近年来,公社办起了小水电,成立了基建队、砖瓦厂、等10个企业,全年总产值7万余元。使41%的农户照明用上了电灯,1979年修通了七甲溪至大合坪公路,交通较前方便。
文教卫生事业变化较大,现有初中一所,小学26所,中小学生1584人。公社办有卫生院、电影队、大队办有合作医疗站。
1935年(初),贺龙同志率领红军长征时,曾路经境内的天井、七甲溪、余家、黄狮垭等地,播下了革命火种,有数十人随军北上。现住沅陵离职休养老红军刘三桂、张会学同志就是当时在此地参加革命的。在黄狮垭村的墙壁上红军书写的“红军万岁”等标语,至今尚存。(上文全录于《湖南省沅陵县地名录》1983年5月版,了、内部资料)
二、七甲溪沿革与追溯
这里主要追溯七甲溪村地名(不包括乡)的来历与变称。首先,追溯该地最早建址与开山鼻祖。
(1)、漆夹溪
从《七甲溪公社概况》来看,目前没有可靠的资料溯源,只能依靠民间传说和零星资料寻找源头。毕竟建国前这里属于三不管的地方,长期闭塞,只有紧靠溪边一条不到五尺宽的“官道”,可以骑马抬轿。没人把这个穷乡僻壤的小地名放在心上,也不可能载入史册,这就给溯源考证带来极大不便。
七甲溪位于沅陵县城东北角,武陵山宝子界山下。溪水主流发源于上寨宝子界,由天井流入曹方,另一条支流由荆竹溪流入曹方(即两岔溪)汇入主流,再流经大合坪到朱红溪汇入沅水,流经面积达六百二十五平方公里,长达七十八公里。山谷盆地面积比附近几个乡多而大,田少山多,山地森林资源丰富,依山傍水,灌溉方便,风景优美,最适宜居住。
据民间传说,这里开始有人来居住,大约在战国时期,平民百姓为了躲避战火,纷纷逃进深山与世隔绝,最初的开山鼻祖选择这里的平地,即现在的七甲溪村(部分),也就是现在的张家、钟家、曹家、刘家,只有这里一直以姓为地名。沿溪两岸多漆树,也是当时闭塞山区最值钱,最方便运输的经济资源,来到这里建址的极少数人,对这无名地叫“漆夹溪”比较合乎常理。现在还保留的地名“漆树坡”就在张家与钟家之间的山地。现在余家距离七甲溪很近,但不属于七甲溪。可能由于这里十分闭塞的原因,到和平年代,在这里开山鼻祖又陆续搬迁到别处去了,同时也有逃荒逃难的人搬进来。这里留下很多传说都和现在的人无关姓氏,比如王、屈、汪、邹、孙姓至今没有,只有传说。从各姓氏的家谱来看都属于后来定居的,多数与命案追杀有关,张姓、朱姓皆如此,由此可见,来这里还是为了“避乱”。1988年少数民族普查,钟姓为白族,源于云南,可见也是逃难到这里的。所以。最初叫“漆夹溪”也在情理之中,按照《地名录》能说明唐朝之前就有人户居住,而且,日子还过得很“滋润”。
(2)、七家溪
最为广泛、清晰的传说:生活在这条溪水之上人户越来越多,而且都很富裕,唐末黄巢起义军,黄马兵转战到这里,进行一段时间修整,筹备军粮,杀富济贫,遇到了抵抗,鲜血染红了溪水,红色血水流入沅水,朱红溪也因此得名。黄马兵退后,这里仅剩七户贫穷老实的人家(也说只有七姓人户),后来就叫“七家溪”。
黄马兵有两种说法,(一)、就是唐末黄巢起义军,兵败失利转战山区,到这里住了很长时间,现今有义军跑马射箭的教场坪叫“黄马坪”,义军集中养马放马的地方叫“黄马泑”,这两地同属张家管理的或部分地方。(二)、说是明朝末年李自成兵败转战湖南,王、马二将带领部下到这里休养生息,准备东山再起,杀掉这里的富裕人家,最后剩七家人(七姓人户)故名“七家溪”,范围就在现在的六、七、八生产队(组)。
从有限的资料查证:村处溪旁,原为七户人家,称七家溪,后演变为七甲溪(湖南省沅陵县地名录)。黄马坪以前为芦苇荒滩,建国后全开垦成稻田。黄马溶(泑):相传,唐末黄巢农民起义军路过此地,曾放马于山溶,(后)村以此为得名。现居钟姓(湖南沅陵县地名录)。黄马泑全长约五里,大部分地方属于七甲溪村第九组,并非七甲溪范围。
从地方建设工程和地理条件来分析:所有古庙全毁于文革,古墓也在文革期间兴修水利等建设,就地取材,无后人出面阻拦均被拆除用于砌墙,明代古墓很少见,没有旁证说明最初叫“漆夹溪”。现在七甲溪乡内总共有十座石拱桥,都修建于清朝光绪前后,足可以证明这个时期为七家溪很富有时期。从这方面分析,李自成兵败转战湖南,王马二将到这里杀富济贫似乎不切实际,也只是一种传说,或者说是以讹传讹,毕竟这么好的山区不可能才建址几百年。世上只有黄马,没有王马。当地人“黄”、“王”都读王wang,可见明末的王马兵只是大家“记忆犹新”而已,部分人欠考虑,说成后者。1961年前大家都知道叫“七家溪”。
(3)、七甲溪
七甲溪就是现在的乡名和七甲溪村,七甲溪乡、村均建址在七甲溪。1961年之前叫“七家溪”。“1961年缩小体制时,成立七甲溪乡。以驻地七甲溪取名”。七甲溪,也就是说,七甲溪从1961年从开始记录到县级文史、档案里,才能可以查证。从“漆夹溪”演变到“七家溪”,再变成今天的七甲溪,前两者说服虽力不足,但的确是由“七家溪”变为“七甲溪”。漆夹溪也好,七家溪也行,七甲溪也罢,按当地人的乡土读音,也就是土话,“夹”、“家”、“甲”都读三声(ga)。60年代前出生的人都知道叫“七家溪”,现在的古老墙壁上还有清晰的七家溪字样,直到1961年成立人民公社,为了规范地名改成“七甲溪”,公社建址在原“七家溪”地方,属于第七生产队管理范围。
七甲溪这个地名的来历已经十分简单明了,但还有人质疑,偏说一开始就叫“七甲溪”。旧社会设保甲制,比如一甲、二甲……七甲,这里长期属于七甲,后来就叫七甲溪,听起来确实有道理。
据资料查证:“保甲制度从宋朝开始,带有军事管理的户籍管理制度。保甲编组以户为单位,设户长,十户为甲。”按照现在的人户计算,七家溪有六、七、八、三个队,迁出十多户,少说还有五十户,以前人(户)更多,所以为“七甲”就没有可能。七家溪这个地方以前名不见经传,历朝政府都不知道有这个地方,交通闭塞也没有官员到这里来,清朝设府制,这地方也有保甲长。沅陵为辰州府,七家溪为三都一图,一直没有人说七甲,七家溪也不是所谓的“七甲”,这种说法,只是个别人的猜想,比“漆夹溪”的说服力还小。
三、七甲溪人文
现在的七甲溪村,有张、钟、曹、刘、李、周、朱、邓、向、秦十姓,以张、钟、周、朱、曹分别人口多,家族大,李、邓、向、秦,都只有一户,除邓姓外,李家是建国前搬迁回来,向、秦两姓是七十年代入赘到七甲溪。七家村应为张、钟、曹、周、朱、邓、刘。查其家谱,都是先后迁居到这里,甚至与“江西填湖南”这种说法有关。而真正的七甲溪现在只有张、钟、刘、曹、李五个姓氏。
七甲溪人几乎每个人都会唱山歌,本土戏曲没有流传下来,八十年代初有三棒鼓、渔鼓、土地戏等都是昙花一现。
这里的人接受新生事物比较快,七十年代长期为杂交水稻试种,开始自由恋爱,八十至九十年代出现很多闪婚裸婚。
本土乡音十分浓厚独特。叫爷爷“公”,叫奶奶“婆”,叫父亲“嗲、”叫老婆“堂客”。吃饭为“恰饭”,玩叫“甩儿”,没有时间“不得寒”,阶石为“该听”、做事为“揍门子”
说话发音与周边乡村有明显区别,几乎找不到完全相同的地方。比如叫爷爷、奶奶为公、婆,与云南、贵州、湖北差不多。叫父亲为爹,变音为嗲,与长沙、上海同。没有时间为“不得(闲)寒”,同两广,香港同。阶石为(阶应)“该听”,与云南同。
据八八年少数民族普查,七甲溪钟姓为白族,姓张也有白族,都来自云南,老辈妇女有苗族、侗族、皆为抗战期间逃难而来。
最值得保留和传承的就是婚庆文化,丧葬文化。婚庆文化主要表现在完婚前后三天酒席,特别是迎亲、谢媒有较高文化内涵和娱乐价值。虽然,八十年代有人整理婚庆文化,但出于目的不同,没有更好地挖掘精彩场面。丧葬文化九十年代已经申遗保护,形成了地方特色文化,仍然有大量精华还没有得到更好地发扬。
2021年2月24日于沅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