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柳岸】生活里的微感动(散文)
很多人说起当今的社会现实,总是摇头长叹,抱怨不已。什么如今的人呐,他们眼里只有钱,大公无私、至爱亲情、纯真友情在他们身上越来越成为“稀缺商品”。我多多少少也有同感。可最近亲身经历、耳闻目睹的几件事,却彻底改变了我几乎成为思维定势的观点。
一、兜里有东西掉地上了
那是2020年河北疫情刚刚清零不久,我骑自行车到报社家属院购买馒头,返回途中,突然裤兜里的手机急不可耐地响了。我赶紧靠边将自行车停下,掏出手机接听。
我打着电话,猛然看见一骑着共享单车的小伙子趁着路上没车,横穿马路,径直向我走来。
我接完电话正感到诧异,小伙子刹住车,一脚点地,微笑着开口了:“叔,你掏手机时兜里有东西掉地上了。”
我下意识地朝地上看去,果然,刚才买馒头时的那张卡躺在了地上。
我抬起头刚说了声“谢谢”,小伙子已扭转车头融进熙来攘往的人流中了。但他那白净的脸膛,大大的眼睛,还有他穿着浅灰色羽绒服的背影却清晰地留在我的脑海中,让我站在寒风里心里仍感到热乎乎的。
二、非要让座的小商贩
那是上个月在县医院门口,我与一中的校长相约,结伴去看望生病住院的老友。退休后,闲工夫一大把,所以我骑电动车先期赶到。给儿子在市里带孩子之后,我就很少回县里了,尤其是医院这种谁都不想来但有时又不得不来的地方。
我站在医院大门前东瞧西看,一年没来,这里的变化可真不小:医院门口两侧的围墙改成了透视墙,新铺的浅红色广场砖一尘不染,门口对过的平房换成了六层大楼,它的一楼是一家连锁快餐店。
我刚将视线又转到医院内部,就发现一位30多岁的妇女正搀扶着双眼缠着纱布的老母亲(也许是婆婆),缓慢地向门口走来。走到门口一侧的空地上刚停下来,就见一位路边卖熟玉米的妇女,从自己铺着坐垫的凳子上站起身,搬起凳子往北走了几步,非要让患眼疾的老太太坐下。
陪床的妇女再三推辞,见对方实在真诚也就作罢,嘴里不停地说着“谢谢!”
从他们的交谈中得知陪床的妇女是老人的儿媳,孩子都在寄宿制学校读书,老人的儿子在市里打工。
看着眼前这一幕,我怦然心动,也彻底改变了我多少年来形成的对商人唯利是图的偏见。
三、他把手机落公园了
人过六十,睡眠明显减少,晚上10:00左右躺下,第二天常常三四点钟就醒了,而且再难入睡。于是每天只要“天不下雨,天不刮风,天上有太阳”的时候,总要在天蒙蒙亮的时候,到附近的平安公园去遛弯。
有一天,我正走到公园里跳舞、打太极的地方时,就听见一位老太太正大声地打着手机:“你一定认识这个机主吧,他把手机落公园了。”
“我不走,我正在公园打拳呢,你想办法通知他来取吧!”
当老太太放下手机的时候,我分明看见那是一部苹果牌手机。我用的普通的“华为”手机,我知道这种名牌手机能顶我这牌子的两三部,也许会更多。
四、热心肠儿的老年夫妇
今年清明假期的最后一天下午,我坐县域长途客车带着老家的一兜红薯返回市区。在南焦客运站候车时,看见一对农村老夫妻,推着一辆很少见的前后双座的童车,两个不满三岁的双胞胎小子,坐在车上还你推我搡。他们后面紧跟着一对70来岁老年夫妇,从穿衣打扮上很容易看出这是一对知识分子,因为那男的穿着黑色皮夹克,一头白发理得一丝不苟,手里拎一公文包,那女的打扮得简洁而又入时。
上公交时,农村老太太扛着大包小包先行上了车,而农村老大爷弄着两个小家伙儿上车着实困难。那对城里老人一前一后出手相助,一直把童车和孩子送到后排座位上,还叮嘱农村老人把孩子拉好,别停车时摔倒。
我坐在他们前排,从他们亲切的交谈中得知,农村夫妻是带着儿子的一对双胞胎回家浇地、上坟烧纸后又返回市里的。我被这对城里老夫妇的举动深深打动了,尽管只是举手之劳。
公交车沿富强大街向北行驶,我抬头向窗外看去,路边的玉兰花开得正艳。疫情过后,我感觉从城市到乡村,从环境到人的精神面貌,一切都在改变,而且越变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