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清风书苑 >> 短篇 >> 情感小说 >> 【清风】“永远的胜利者”(小说·清风书苑月刊投稿)

编辑推荐 【清风】“永远的胜利者”(小说·清风书苑月刊投稿)


作者:实至名归 秀才,1668.8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3012发表时间:2021-05-15 07:10:32

贾超得知邻居说自己清高,不但不生气,反而感到很欣慰,得意洋洋地说:“文化人都这样!清高是一种高贵身份的名片,感谢大家对我的认可!”话刚说毕,他似乎觉得又不够力度,便刻意装作若有所思的样子,慢悠悠地补充了一句:“我在清高程度上还有差距,得好好练口才,用更加丰富的语言去凸显自己清高!”
   贾超还在上小学的时候,就表现出极高的智商。
   一天,一位同学弄了道怪题,向全班同学求教,以此来表现自己见识广。当时,贾超上了厕所。回教室后,那位同学立马迎了上来,迫不及待地说:“贾超,这道题太难了,我几乎问遍了全班,竟没有一个会做的,就差问你了。”
   贾超接过题纸,只是一看,不假思索就说出了答案。
   那位同学被惊得目瞪口呆,怔了好一阵才清醒过来,连声夸奖道:“贾超,你真有水平。高人啊!”边说边向贾超伸出了称赞的姆指。
   贾超当即飘飘欲仙起来,竟不知如何去面对这一场面,像口吃的人说话一样,答非所问道:“我——我——这题——真的好做!”
   至此,贾超成了同学眼里的才子,家长心中的神童,贾超也因此变得清高起来。
   上初中后,贾超在学业上更为出色,一直到高中毕业,他时常上讲台为同学们讲那些难题、怪题,把自己的聪明才智发挥得淋漓尽致,成了全校师生心目中的牛人。贾超的清高程度渐渐加深,就连平时,都产生了居高临下之感。
   贾超上大学后,对那些必修课更是不屑一顾。不过,凭他的自学能力,必修课对他而言,也确实不是个事,他有足够的能力去轻松应对。于是,他把精力全部倾注于学校组织的政治活动上,由积极分子渐渐成了主要成员,其清高之感也渐渐加深,并以此而傲视他人。
   贾超大学毕业后,因学业成绩突出,又是学生干部,他很快便就了业,工作单位是一个行政部门,正好适合其性格特点,工作干得顺顺当当,其清高之感更加突出起来。
   那时,正赶上“文化大革命”,他顺势成为最活跃的政治工作人员。不久,便卷进了一场政治行动之中。期间,他拉帮结派,轰轰烈烈地大搞派性,因文化程度高,又以笔杆子见长,他很快就成了知名的派性头目,并以领军人才而著称。
   他练就了一身官场生存的本领,其实也不能算本领,只是一种辩术而已。其模式是:A是正确的,你反对A,所以你是错误的;A是错误的,你支持A,所以你是错误的。他这种模式的特点是:不管对方如何申辩,他总能千方百计将其套进这个“三段论”公式中,并以此方式否定对方,对方最终的结局都是被否定。其实,他对这个“三段论”的套用,是一种病态的、武断判定做法,对对方更是一种政治强暴。
   文革中的贾超,激情四射,将此辩术当成了政治取胜的杀手锏,凭借灵活的头脑,轻松自如地利用政治形势,疯狂而又十拿九稳地打败了许多政敌,成就了其牢固的政治地位。他对此辩术欣喜若狂,且当成了放之四海而皆准的辩论法宝,处处显露着一种盲目崇拜的激情。他还经常结合工作、生活上的各种情况,总结擒住对方的各种辩术,并随时运用于政治行动中。他还得意洋洋地说:“革命是讲逻辑的,只有符合逻辑的辩论,才会取胜!”不过,他在炫耀自己的同时,还在谦虚上故意做作,常别扭地向同事们宣称:“我的口才还有差距,争辩力仍不够强大,水平还有待提高!”以此刻意“秀”自谦,其目的是冒充百姓形象,煽动百姓跟随自己干。他在运用此辩术的过程中,感觉自己很灵活,自认为是鹤立鸡群的人物,很适应“文革式”的政治行动,有着强烈的清高感,感到特别享受。
   一次,同事们在无意中就“文革要不要造反?”辩论起来。王同事说:“当然不能造反了,我们搞文革是革别人命的,若造反就是革我们自己的命了,实质上就是反革命。”
   贾超一听,觉得这种角度的言论必须立即禁止,否则就显得太露骨了,文革时期的许多口号都很讲立场,其实,根本就经不起认真推敲。于是,他坚定地反驳道:“你这话也太没水平了,竟犯这样平庸的政治错误!文革是破旧立新,但只有破旧才能立新,不造反能破旧吗?这是大前提,不破旧如何立新呢?你这话是反对文革,是大错误啊!很危险的。”说毕,他得意洋洋地做了个坚定的手势,显示着一种特有的政治高傲。
   王同事急忙解释:“文革搞破旧立新,难道还破我们自己?”
   贾超说:“你也太犟了!我们作为文革的具体实施者,其观点和行为是引领性的,是货真价实的立新,更是地地道道的破旧,怎会犯错误让别人去破呢?道理很简单,难道你就不懂吗?”
   王同事觉得也是,当今这政治形势,谁敢说半个“不”呢?于是,就向贾超诚心地认错。贾超见王同事软下来了,心里即刻闪现出胜利的快意,感并摆出了一副胜利者的姿态。他庆幸自己这次辩论选对了大前提,之所以能够取胜,关键是选中了“文革是破旧立新”的大前提,即选中了辩论公式中的“A”,然后又设法将王同事的判断确认为反对此大前提。他此时感觉这个公式真好,简直成了自己的辩论法宝。这是他自认有高超辩论能力的关键所在。
   贾超领悟到这个“三段论”公式的重要后,就常以自己拥有这种高超的辩术而骄傲,并以此法宝套用于各种辩论的场合。只要有人提出观点,他就设法去反驳或支持。他也因此成了派性斗争的重要辩论名人。
   这天,敌对派提了一个很不起眼、很扯蛋的观点:猪多必然肥多,肥多必然粮多。像这种观点,在派性斗争中完全可以置之不理的。可是,贾超硬是不让。他说:既然我们和他们是两派,他提出任何观点,我们就必须反对,辩论得他们体无完肤。可是,人家的观点确实有道理,怎么反击呢?他思来想去,觉得并没有什么好的大前提(即三段论公式中的“A”),经过三天三夜的思考,最后选定了一个很特别的大前提,即:“猪必然要吃粮,猪多必然粮少”。
   于是,他利用各种办,向敌对派喊话:“你家的猪难道不吃粮吗?猪多了,有那么多粮喂猪吗?”
   敌对派的人说:“我们就知道肥多,庄稼就产量高,粮食就多。”
   贾超说:“你们知道的也太少了,好好学学吧,学好知识才能弄懂这些简单道理的。”
   敌对派的人又说:“猪也可以不吃粮食的,比如吃野菜、庄稼秸秆、剩菜剩饭。这样不就省下粮食了吗?”
   贾超说:“别不讲理了,猪不得有人喂吗,饲养员难道不吃粮食行吗?道理就一个:猪多必然消耗得粮多,粮自然就少了。”贾超说得很霸气,以致让对方无言以对。不过两派的辩论仍旧进行…………
   贾超对辩论越来越感兴趣,以致成为习惯,深受派性头目的赞赏和器重。不过,百姓们一提到贾超,就都躲得远远的,深怕因琐事和自己辩论起来,并辩个没完没了。
   贾超在辩论上的得势,让他蔑视起普通人来。他一有机会就对同事们说,老百姓都是些没文化的人,普通市民更是市井小人,他们根本不懂辩术?得我们这些文化人来领着干,否则就失去了方向,老百姓便沦为废品了。他最看不起的是农民,农民最没文化,还有不讲卫生等坏习惯,最低等、最没文化。虽然自己是出生在农民家庭,但他感觉自己属于出淤泥而不染,是从农村走出来的文人。但是,他还想在大众面前表现当官者的大度,于是,就故意“秀”那些平易近人的姿态,以此赢取群众的好评,他觉得这是一种愚民手段,但却很巧妙,这都是自己的聪明所致。
   一天,贾超到一个村庄去参加批斗会,被批斗对象是个富农。当初,他没有合适的批斗内容,就让贫下中农们自定批斗话题,有位贫农上台发言,无意中说了一句脏话,还带出一个错别字,当场就引起了大家嘲笑。那位讲话者也感到了有些失语,脸“唰”的一下就红到了脖子根。贾超虽然很看不起这位发言人,但他没有反驳,他知道那时判定是非是从政治的角度来,这些细微末节问题不是什么关键,是绝对不能批评的。于是,贾超当即就对局势予以制止。并语重心长地说,大家别笑了!我看这没什么可笑。过去,贫下中农受尽压迫,说句脏话骂骂压迫者有啥不好的?说个错别字又有何妨呢?我看这叫大众语言!希望大家占对立场。他的话立马缓解了僵局,那位发言者对贾超万分感激。而哄笑之人也很理解,并感受到了贾超的大度。顿时,大家以掌声回报。贾超感觉自己就是脑子灵。
   一个清朗的上午,贾超和同事要到农村去宣传新法规,他们要向乡村干部宣讲法律的适用范围、条件、内容、意义等,要对下一步的宣传工作做安排、提要求。此任务本可轻而易举地完成的,可贾超不干,他要用此来展示自己的聪明和清高。临走时,他专门强调说:“大家要对自己要求高一点,要理解透法规,不要像老农民似的,什么都不懂,告什么知道什么,不告什么就不知道什么,决不能停留在没文化和低层次啊!要时刻牢记自己是个文化人,不能混充普通老百姓,也不能和乡镇干部站到一个层次!要在工作中体现出我们的水平来。”他的讲话充斥着趾高气扬和居高临下,就像是老师为小学生讲课。
   同事们知道,乡村干部最厌恶这种工作视角了,心里都骂贾超:你什么水平!歧视群众能下乡工作吗?有个同事特意提醒贾超:“对待乡村干部可千万不能像老师对小学生那样的,会伤害他们的自尊心的,这样做必然事倍功半。”
   贾超那懂这些工作常识,一听就火了,脸即刻沉了下来,似乎有点喘不过气来。他板着脑袋质问:“农民和乡村干部都没什么文化,你懂什么?我这种做法最管用!我看你的水平和他们也差不离!”同事不愿和他一般见识,也就不吱声了。而他却认为自己水平高、口才好,是把同事们都说服了。
   就在贾超干得风生水起的时候,国家突然否定了文革,并定论为一场内乱。许多行政干部随之受到批评,贾超也在被批评的行列。可是,贾超是什么人,他察言观色的本领比普通人要强得多,他已有了自己的应对主意。
   在一次领导干部学习班生活会上,贾超流着泪说:“我们这一代人,受文革的毒害最深,在文革期间做了许多错事,给国家带来一些损失,虽然这是上级的错误号召所致,但也与自己的误判误干有关,我一定要痛改前非,用加倍的努力来弥补损失!”他的话打动了在场领导,也说出了大家的心声,受到了一致的赞成。
   不久,贾超就成了思想转变最快的先进人物。经历政治风波后的贾超,在政治上更加成熟了,他也更加坚信自己的辩才了,甚至在心里感觉自己就是个凤毛麟角的辩论高人。
   退休后,他再次感受到了自己辩才的伟大。他说:“自己经历了政治上的风风雨雨,但却都能凯旋荣归,究其原因,就是自己的辩才优秀所致!”说到此,他又感到了自己清高,并且认为:“清高”这个词虽有高傲的指责,但也代表着“品德高尚,不同流合污”和“职位显达高贵”,只有文化人中才适合用这个词,文化人就是高级啊。此时,他似乎又联想到了“完人、完美、超人”等词语,想到电影里的外星人,觉得自己似乎已是个超人了。
   贾超的退休生活安排的很丰富,常用那套辩术公式去反驳或支持对方,而且经常嘲笑别人,并养成了一种生活习惯。
   这天,贾超遇到一个熟人,是自己的老邻居。当谈到太阳会不会从西方升起时,邻居说:“太阳永远是从东方升起,然后从西方落下。”
   贾超自认是辩论高手,那能看得起这个普通的邻居,就想在辩术上战胜他,以显示自己的清高和知识渊博。稍稍想了一下,便和邻居辩论起来。贾超说:“我看也不见得吧!如果月亮是方的,太阳就能从从西方升起。”他觉得自己用了个否定之否定,这句话并不可反驳,以此证明自己辩术的高明。他霸气地等着邻居的认输,连脸上的肌肉都得意得不规则地跳动起来。
   邻居说:“请问,你在什么时候实现这种自然现象?到那时我就相信你的观点正确了。”
   贾超支支吾吾了一阵,竟无言以对,连话都说得乱了方寸,脸色也由红到紫,片刻倒地身亡。

共 4625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一篇精彩程度盛世空前的讽刺小说。小说细致入微地讲述了主人公清高人生的五个阶段:小学时期的崭露头角、初中时期学业的出类拔萃、高中时期的才华横溢、大学时期的才思过人、步入社会后“文化大革命”时期的锋芒毕露。每一个阶段都为他的清高推波助澜。值得一提的是:他的“三段论”,可谓令人嗔目结舌!文革风波,他凭借自身的聪明才智化险为夷。可世事难料,贾超最终的命运走向,葬送在深入骨髓的清高上,可谓结局反转巧妙!主人公贾超可谓是清高者的典范,贾超在字义通假中似乎也有“假超”之意,虚假超越,此处用的巧妙,可谓一语双关!标题也极具讽刺意味,使用双引号将“永远的胜利者”引入,反话正说,极具深意!清高意识的自我膨胀,让我不由得想起了“伤仲永”,二人人生如出一辙,有着诸多方面的相似相通之处。仲永不过沦为凡夫俗子,而贾超之举,却付出了生命的惨痛代价,确是自我毁灭的结果。该小说人物塑造形神兼俱,正、侧面交相辉映,使人物形象更具立体感,又极具说服力!情节塑造极具层次感,展现了作者小说创作高超的手法及缜密的思辨能力,一篇震撼力、影响力十足的小说。佳作欣赏,问好作者实至名归,推荐各界人士共赏。(编辑:明月心心儿)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明月心心儿        2021-05-15 07:13:24
  作者可谓是小说奇才,感谢赐稿清风,期待精彩继续。
携手凤凰,共铸辉煌。
2 楼        文友:飞瀑流云        2021-05-15 08:54:40
  欣赏佳作,问好作者,期待精彩继续。
飞瀑流云
3 楼        文友:彩云伴海鸥        2021-05-15 11:12:50
  欣赏佳作,问候夏祺。
彩云伴海鸥
共 3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