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东篱】潺潺小溪入梦来(散文)
童年时光,不能与家乡小溪分离。最初的审美,几乎皆与小溪有关。
我的家乡叫“高水”,那水就是潺潺而流的小溪,携着辣蓼花、龙须草、剑菖蒲,载着鱼儿、虾儿,与岁月相伴,不知疲倦。鸟语花香在溪岸,蓝天白云投入溪,我的梦境就是这样唯美,如诗如画。儿时的伙伴,和谐的村民,潺潺的溪水,欢快的鱼虾,明亮的天空……这些梦境中的画面,总是不肯走出记忆。
一
小溪发源于村后的岩壁泉眼,用“水清、树茂、花繁、鱼欢、境静”等形容词来概括还是觉得不够。无论春夏秋冬,小溪总是不疾不徐,坦然淡定地往外喷涌着玉液般的泉水,形成一圈一圈白色的浪花,犹如漾开的笑涡,不管谁见了,陡然平添了宁静与喜悦,忍不住伸手掬一把,如同捧着婴儿的脸,心里满是欢喜与怜爱。水波漫过红色的麻石,缓缓流经低洼处,绕过故意拦水的青石,相约汇集入潭。小潭清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小潭四周花树环抱,蒙络摇缀。从潭边低洼处溢出的潭水一边有意无意地浸染着花草,一边吻着长满青苔的渠壁舒缓地淌着,书写着“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的优美佳境。此处的小潭一点也不逊色于散文家柳宗元笔下的《小石潭记》,真可媲美啊!
不记得多少个夏天,我曾提着小水壶来到泉眼边取水,总痴痴地坐在小潭边,磨磨蹭蹭不愿离去,默默看着翻涌的浪花,感受着泉眼边的风,掠过脸颊的清凉。那里三面群山环抱,青树翠蔓摇曳,四周无比清幽与凉爽,像装了天然的中央空调,湿润的空气像在喷吐着清新剂,幽香浮动,静坐闻声,似是听到有人在浅吟低唱“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是的,这是幽清明净的自然之美,更是我们安静纯朴的生活理想,令人心生与世无争的闲适。
也是从那时起,我的脑海里开始萌生着“十万个为什么”。为什么有高山,为什么有流水,为什么有凉风,为什么草木是绿的,花儿是红的……也是从那时起,让我对大自然有着万千的惊喜与热爱,从那时起,我的想象力最为活跃,应该是这透明的溪水启悟了我的愚钝,曾经冒出一个想法,长大以后,要让自己活成如小溪一样的姑娘,总是不舍大山深涧,总是奔流不息,总是欢快如歌,总是忘记忧愁。
美不但可以愉悦我们的身心,而且还可以催生探究的心,看东西的眼界会渐渐改变,一个人的诗意,往往从这些淳朴的审美开始。
二
我以为小溪就是为了给我们表演而来的。
溪水跳下山岗,淌过草地,唱着歌儿,弹着琴弦,飞奔到小山村。溪水有情,人更有意,为了留住甘冽的溪流,家家户户在房前屋后开出了小水渠,村头村尾修筑了大大小小的池塘。挽留着日夜驰骋的溪水,短暂驻留,喘口气,再叮叮当当奔向远方。小溪寂寞吗?不啊,村民们就是有一点需要濯洗的衣物杂什也要伸进小溪,也要在水塘里洗涤一番。生活的诗意就是这样简单,人接触着小溪,小溪悦纳着人们,生活可以贫瘠,但不能没有诗意,尽管村民们无法用精美的语言去表达,但热爱自然,珍惜眼下的日子,却是无法掩饰的。
小溪扭动着轻柔的身姿,无比柔情去淌进池塘的怀里,池塘像一位慈祥的母亲,总是敞开宽广的胸怀,揽溪入怀,动情地弹唱着那悠扬的摇篮曲。这样的水声,一点也不要觉得单调,一个韵律,安静的心总是喜欢这样的美妙,太多的时间,人们就围坐在小溪旁,让小溪的流水声做人们故事的背景音乐。
池塘有几个别名,“陶塘”、“太塘”、“唐塘”,具体是哪一辈修筑的谁也不知道,谁起的名也无从考究了。遥想千年以来,一代代人不辞辛劳,开塘蓄水,这是造福家乡的善举啊。就是上世纪七十年代,我记得村民还疏浚过塘底。阳光下,柔风里,或是斜风细雨中,个个披蓑戴笠,或挖或凿,或肩挑或手提,你推我拉,汗流如注,他们没有怨言,没有哀愁,心中只有不灭的希望,建设家园,造福子孙。这些池塘,如镶嵌在村庄里的眼睛,眼波明媚,明眸晶莹,收纳着蓝天白云,桃红柳绿。它的美里还有村民的影子,所以,我认为我们老家的池塘是有着记忆的,尽管不曾有什么文字记载,但故事在人们的心里,与水同在。
水,孕育了生命,水也会滋养着生命。每个池塘里溪水边都长满了“剑菖蒲”和“龙须草”,这两种水生植物可都是上好的中草药。剑菖蒲具有益智宁神,化湿开胃等药用价值。龙须草更不用说了,可以直接泡水代茶饮,对于治疗口舌生疮,孩童受惊夜啼,成人失眠等,都具有良好的疗效。每年春夏相交之际,村里的妇人都会挽起裤管,溯游从之,收纳着龙须草与剑菖蒲,舀几瓢清澈的溪水,为家里老小熬制着一锅药汤水,或饮或沐浴,心中默念着各种疾病远离家人。朴实的村民也许并不知道剑菖蒲和龙须草的真正的药用价值,但他们知道这是祖祖辈辈传下来的风俗习惯,他们坚信着“老祖宗的东西错不了”。就这样,高水的村民一代又一代地延续着老祖宗留下的风俗习惯,而这些水生绿植,在溪水的润泽下,一茬又一茬地生长着,蓬勃着,服务着一代又一代的高水子民。
说起这龙须草,我想起了民间的神话传说,说龙须草是天上真龙的胡须幻化而成的。《史记封禅书》有这样的记载,公孙卿曰:黄帝釆山铜铸鼎,鼎既成,有龙垂胡须迎黄帝,黄帝上骑,群臣后宫从上者七十余人,龙乃上去,余小臣不得上,乃悉持龙须,龙须拔堕,化成龙须草……
难道我村是黄帝釆铜铸鼎之处?对啦,那些池塘取名“陶塘”“太塘”“唐塘”跟纪念黄帝有关?溪流里的龙须草真的是龙的胡须?不管怎么说,人们是在表达着对造物主的崇拜,对大自然的崇敬与热爱。在我内心深处,更敬畏这潺潺溪水的无私滋养。
龙须草一丛丛开着绿色的小花,飘逸俊秀地立在水中央,左看似画,右看还是画。前后左右看了,居然就是画了,人在画中,无法弄清人与水,人与绿植到底是怎么样的一种关系了,其实人是画的主人,只是陶醉其间,得意忘形了。我觉得生为“高水”人,是十分幸福的,是非常值得骄傲的。人言“高处不胜寒”,我村的水从山高处奔来,驱散了那些寒冷,带着温润,绕村入塘,人们忘记不了它来自何处,于是才有了这个名字给这个小小的村落。我这种想法应该是合理的。
三
晨光初露,晓风未起,由溪水汇聚成的池塘一片迷蒙,水升腾着烟,烟袅绕着岸边的树,树撩拨着水,整个池塘呈现着犹抱琵琶半遮面的迷蒙意境,让人分不清那色彩到底是青灰、淡蓝,还是浅绿。有人说,是溪水撑开了洁白的纱幔,有人说是溪水缭乱的炊烟,我说,那是瑶池的仙气,犹如天上人间,站在池塘岸边,我总是做着深呼吸,那气息瞬间就把我的肺叶淘洗一遍,清爽得很啊!什么“我爱你”这样的词儿俗气了,我不说,就依偎在水塘的周围,体味着水汽的温柔清爽吧。
单纯一幅池塘静态画,需要有悟性的人来赏识她的神韵,那就不如在某个清晨,来这里欣赏动态的写生画。
“吱呀”一声,东家的门开了,“吱呀”一声,西家的门也开了,圈了一晚的鸡、鸭、鹅,早已耐不住寂寞,拍打着蒲扇般的翅膀冲出了笼子,咯咯咯地叫着,仿佛要把憋了一晚的话全部顷吐出来。主人端着撮箕,撒了几把谷子,在鸡鸣狗吠中,提着桶子,拿着棒槌来到了池塘边。妇人们的浣衣声,说笑声,唤醒了池水,也唤醒了沉睡中的村庄和美丽的朝阳。其实,人们就是喜欢让这池塘的柔水听着自己的故事,故事不必曲折婉转,平静得如这塘水也好,因为池塘总是波澜不惊,谁也不肯让池塘的溪水浑浊,生怕说了不好的故事,坏了塘水的样子。当玫瑰色的朝阳从云层里放射出来,露出灿烂的微笑时,池塘里的水是青是蓝?是绿是红?是黄是粉?我模糊了其分界,我知道,此时池塘的美丽,我是很难用笔墨描绘得出来的。
这如梦似幻的绚烂,给了我陶醉,给了我美的联想和想象。
四
更让我神迷意醉的是夏季的小溪。
夏日的天气变幻无常。刚刚还是艳阳高照,不一会儿便“黑云翻墨”,一阵激昂的风不知从哪儿袭来,抽打着门窗,席卷着尘土,狂摇了树木,门前温柔得像少女般可爱的溪水,变得不矜持了,喷珠吐玉,载着枯枝花瓣,拍打着渠壁,发出“咕咕”之声。天空中一团连着一团的乌云飞涌而出,它们气势宏大,就像千军万马,汹涌着,奔腾着,又像一支无坚不推的铁甲战队,倾刻间占据整个天际,闪电在云层中游鱼似的穿梭,伴着轰隆的雷声,刹那间,雨点哗啦啦,倾盆直泻,此时,天地间疑似一张古琴在嘈嘈切切地奏鸣,声声都在荡人魂魄。小溪里像一个个白色的精灵在喧嚣地举办着舞会。一只翱翔着的白鹭,在溪面上空兜了几圈后,停在了溪岸上,以金鸡独立的优雅之姿听一场湿漉漉的琴声,看一场湿漉漉的舞会。
雨,来得猛烈,去得也快。渐渐地,风小了,雷声隐去了,雨点也小了,但变密了,雨丝密密麻麻,如丝绸似的在天空中柔柔地飘着。但不到一刻钟,天又放晴了,逐渐化出一块块蓝宝石色的天空。并不是所有的阴云都会化成雨水,暴雨过后,天空中还飞涌着片片云朵,这些云带着股重生的喜悦,如蝶起舞,姿态万千。被云遮住的太阳,又明晃晃地跳了出来,散发着嫣红和金黄,水雾与阳光交融,生出了美丽的彩虹。天空中所有变幻的一切都跌入了溪水里,真的是“天光云影共徘徊”啊。鸟儿开始啼啭,知了弹唱着小曲,各家小院的鸭和鹅,抖着翅膀出来了,它们看上去异常欢欣,“嘎嘎嘎……哦哦哦……”地叫着,且歌且舞,往溪里赶去,大概知道雨水过后,小溪里的鱼虾更为丰盈了吧。
大人们坐着小溪边的石板上,享受着“好雨借我一日凉”的清凉之境。男人们“吧嗒吧嗒”抽着旱烟,讲着段子。女人们你一句我一句拉着家常。溪边偶尔传出怒骂嘻笑。大家估摸着雨势,看能否下地。也有估摸错的时候,刚来到地里,又是一场“哗啦啦”的雨,那真是大珠小珠落玉盘。人们嘻嘻哈哈往回跑,有的小伙干脆欢快幽默地哼起《雨中即景》的小调,“哗啦啦下雨啦,看见了大家都在跑,吧,吧、吧、吧吧……”我们小孩可管不了那么多,光着脚板,高束裤管,冲进雨里,来到小溪边,跳进变胖的溪水里,打起了水仗,摸起了鱼虾。那鱼儿三五一群游来游去,我们手一伸,鱼儿箭一般地逃走了,击起的水花溅得老高,弄得我们满脸挂“珍珠”,身上没一根干纱,大家并不泄气,反而可劲地欢笑着。大人们在岸上呼叫着我们上岸,我们这群疯孩子,哪里听得进,继续嘻嘻哈哈穷追不舍,大人们相视笑笑,摇摇头,由着我们去了。鱼儿时而静止不动,时而噼噼啪啪击着水花,扭动着滑溜的身子左突右窜,不知鱼儿是累了喘口气,还是故意挑逗我们,我们也心生一计,来个围追堵截,鱼儿前无去路,后有追兵,只好被我们活捉生擒。
这种欢喜是难以名状的啊!比捡金元宝更刺激。其实,并没有多少鱼获,但小溪带来的那种欢乐是生动的,至今无法复制。现在回想,总觉有着水花在眼前飞溅,仍有欢声笑语不绝于耳。
五
溪流几个回头,几个扭身,曲回蜿蜒地绕出了村庄,一路欢畅地冲进了田野里,水稻眨动着惺忪的眼睛,就着甜丝丝的溪水服下去,仿佛听见了它们的嘴巴咂呀咂的,听见了它们拔节成长的声音。近看,它们娉婷袅娜,柔顺光滑。远观,它们宏大而壮观,感觉它们手挽手一起生长,一起成熟,想像着它们就要走进农家的粮仓。
记得隔壁村的农人坐在小溪边,羡慕地说着:“高水人倒是享福,溪水自动流进稻田里,打开着‘田脖’(田埂放水的口子)可种田。”农人叹了一口气,继续说着:“哪像我们村的人,命苦啊,种那几亩地,一天到晚顶着烈日,披着星星,到处找水源忙着戽水,临了临了,水源没水了,干涸了,禾苗还是被旱死,颗粒无收。”
我清楚地记得,那时高水人,并不觉得生长在高水有多幸福,那怕吃糠咽菜都想送儿子走进学校,逃离高水,逃离劳动。邻村人的这句话,像一盆水泼醒了梦中人,唤醒了少年的我体内某种沉睡的细胞,让我加深了对家乡溪水带给我的幸福体验,这不仅仅是人对大自然的欣喜,更是一种新的知觉,令我萌生身为高水人的幸福感与满足感,也不经意间提升了我感知幸福的能力。
是呀,这条潺潺而流的溪水啊,温柔地用双手托起了这一方土地,浇灌着万物,像母亲的乳汁一样养育着我们一代又一代的人们,使这里变得美丽而富饶,一切都和它一样清澈纯洁,这是我家乡一笔宝贵的财富啊!
如今,虽然离开家乡好多年了,但家乡的溪流藏在了我的心底,也留在我的梦里,永远在我心尖上缓缓流淌,我的目光和心灵有可栖息的地方,让我能够满怀柔情,把一颗清晨的露珠当花朵来待,我的笔有了动情的触点。我清楚地知道,是家乡的溪流以及周围的美景装点了我的诗行,永远在我的手心里捧着,或者说,我的梦境也无法离开那条小溪,那片小溪滋润的沃土。
这些年,一再梦见家乡的溪流,我做的梦都大同小异,都是同一片梦境,同一主题的花样翻新而已。我梦见在溪岸边数星星,看月亮;在溪水中捡贝壳,追鱼虾,呼朋唤友,奔跑着,欢笑着……这些梦,简直就是我童年生活的翻版啊!
倘若某天,我在睡梦中发出欢笑,请你不要惊奇,那一定是我又一次梦见了家乡的溪流。我常常想,一直是一个画面走进梦境,我是不是要求太简单了?可梦境怎么能受制于我呢,随它吧,我愿在千里之外,用梦境来怀念我的故乡。
感谢造物主给我家乡带来溪流,感谢溪流给我带来纯洁的喜悦和欢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