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绿野荒踪 >> 短篇 >> 江山散文 >> 【绿野】木子店大乘寺记游

编辑推荐 【绿野】木子店大乘寺记游


作者:陶建军 秀才,1063.0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8671发表时间:2021-05-23 14:20:20

木子店大乘寺记游
  
   初夏时节,应朋友的邀请,我们要去一个地方——木子店大乘寺。
   从木子店出发,经长三线转古李线,到达洗马河熊家垸,再改乘摩托车到岗背湾,然后走山脚的小路沿山而上。
   远远的望见山顶上有一面红旗,带路的人郑师傅说,那里就是我们要去的地方。问村子里人说,到山顶不远,只有两三里路。听到他们这样说,我心里才轻松点。我是一个害怕登山的人,这样的距离,还可以,再远了,怕是不行。 此时登山不冷不热, 惠风和畅,听鸟语,赏山景,观奇石、拥满山翠绿入怀,何乐而不为。
   由于我临时有点事情,朋友们先行上山了。只有我和郑师傅在后面。这条登山的路,他似乎多年没有走过。沿着山间小径不多久,他就走错了,我们在灌木丛中穿行,它们翠绿靓丽,枝枝相交,扯住了我们的裤腿,我们只能时而低头穿越,时而扯开枝蔓,走到确实没有路的时候,我们又不得不退回到有路的地方,重新规划线路。好在旁边不远处,有了人声,我们从灌木丛中钻出去,总算找到了上山的路。
   走了差不多1个小时,我们来到一个开阔的空地上,空地旁的电线杆上,有个“禅”字,估计离目的地不是很远。果然,沿着山路转个一个山嘴,豁然开朗,有一种当年武陵人发现桃花源的感觉,一座杏黄色的房子,掩映在茂林修竹之中,真正应了那一句“深山藏古寺”的意境。
   我想这就是“大乘寺”了。两山环抱,它安静静的休憩在山的怀抱里,除了正面是一块平整的空地之外,三面都是山,山上竹树葱茏,苍松翠柏,横柯交错,迎面来的清风,带来畅透心肺的森呼吸。煞是清幽寂静。不由得想起欧阳修:“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
   往前面走了几十米,一间平房在杏黄色的房子旁边,我的朋友正坐在那里与其他人聊天。沿着小路走过去,路旁边有一口古井。古井口成正方形,里面的水齐井口,不溢不流,青碧如玉。正好登山有些口渴,我拿起井边的一个水瓢,舀了一瓢水,畅饮起来,那水冰凉滋润,而且带有淡淡的甜味。引领人郑师傅告诉我,这口井的井水,有很多人求。据说可以延年益智。我笑道:“那正好,我这种智商的人,就应该多多饮用此等神水。”巴水源头,多古井,山青水异,远近闻名,否则的话,木子店怎么能够酿造出那么奇特的神仙液——老米酒呢!
   在平房前,小憩一会。今天参加活动,都是几个对大乘寺比较熟悉的人。
   朋友老张,指着面前的一大块空地,说:“这里原来就是大乘寺,可惜的是,1957年的时候,原来的寺庙全部被拆毁,石条被抬去做了水库的石岸或者房子,木料匾额楹联钟鼓等被抢偷一空,真是太可惜了。什么都没有留下。”
   我手一指那座杏黄色的房子,说:“那间房子,不是剩下的吗?”
   老张说:“不是,那是后来修的。”
   旁边的郑师傅告诉我:“这块空地,有两亩多面积,1300多个平方米,当年都是庙宇。”我的大脑中,想象着当年这里一定是,香火不绝,善男信女不断。随着他们的介绍,我的脑海中出现这样一幅画面:三横两纵的寺庙布局,正前面第一重是门楼,两层,飞檐斗拱,四角翼然高挑,殿内雕梁画栋,金碧辉煌,巨大的佛像耸立,接受者人们的朝拜。第二重是正殿,里面各种佛像各得其位,有求必应。第三重就是今天这座杏黄屋子的所在地。里面有本寺的震寺之宝。两栋纵向的房子,是僧舍斋堂,还有厨房杂物。据说,这里的各种房屋殿堂总共有88间,可像当日气象之盛。四面八方的善男信女,络绎不绝,纷纷拜谒,古寺之中钟鼓齐鸣,香火不绝。
   老张指着旁边坐着的老人介绍说:“这是丁老,今年83岁,曾经在八九岁的时候,在庙里寄名修行,到十三岁被逐出山门还俗,在这座庙里生活了大约四年。我今天请他来,就是想让他给你介绍这里的情况。”
   丁老身材高大,精神矍铄,神清气爽,除了有点耳背,气壮的很,这么高的山,他跟我一样,也是走上来的。确实不简单。我们一起走近杏黄色的房子开始参观。正门上有一块古旧的匾额——大乘禅林。字迹圆润,苍劲有力,匾的颜色已经脱落,显得灰不溜秋,不过这也显示出,这块匾也算是经年历月,饱经沧桑。匾下的门框上,有一幅联语“古斯菩萨香火盛,有求必应显神灵”对仗不工,明显是后人写的祝贺语。屋里正中,有一个高台,高台上,供奉着三尊佛像,佛像都是后人镀的金身。佛像前是左右各一个守护罗汉,凶神恶煞的样子,甚是可怖。
   在这组佛像两侧的房屋山墙下,各自分列着黄色的佛像,佛像不是很大,但是有着各种姿态,有的跳跃翻腾,有的手舞足蹈,有的低首沉思,有的勃然发怒,有的张狂大笑,千姿百态,栩栩如生。正中的佛像侧后方,左边有阿弥陀佛像,右边有南无观世音像,与著名寺庙中这两尊佛像相差无几。
   陪我的丁老说:“这个殿,现在叫“金殿”,是原来正殿所在位置上按照旧址重修的。这正中的三尊佛像,是石雕的佛像,这里原来是一块巨石,建寺以后,僧人们因势像形,硬是雕琢出三尊佛像,还真是不简单。破四旧的时候,人们毁了这座古庙,仅仅留下来的就是这三尊佛像,可能是因为是巨石,坚硬沉重,人们打不坏搬不走。后来重修这座殿堂的时候,是直接在上面做房子的。护住他们的!”我走近仔细一看,还真是在一个石头基座上,雕成了三尊佛像。古人的艺术创造能力不能不让我佩服之至。
  
   我站在殿堂内,听到山墙边的一尊佛像下,似乎有流水的声音。走过去听,果然如此。问丁老,他说,这墙边有条河。我估计是条暗河。从庙里出来,我两边看了看,在走廊的角落里,有一口巨大的铁钟,我还以为是当年庙宇的铁钟,走近一看铸造于1996年。尽管上面有一些关于佛法的文字,但是因为不是古董,顿时有些扫兴。丁老说:“我们面前这块空地上,原来有一片院落,左手边是钟楼,右手边是鼓楼。那口大钟,用锤子都敲不响,需要用1尺左右丁头的大木料撞,才能撞得响!”边说边两手笔画拉撞钟的木头的大小和长短。我仿佛听到,那沉厚悠扬的钟声在这山谷之间传响,警世安民,动人心魄。
  
   在金殿门口,老人手指前方的一片破破落落的房子,说:“当年大乘寺还办有学堂。那里就是原来学堂的房子。”我说:“那些学生是学习佛法的小和尚吗?”“不是,老师是当年庙里的主持请来的,教的学生都是附近地主土豪的孩子们。”看那些房子的外部轮廓,规模不小。
   看了金殿以后,我们顺着台阶走向了后面。原来这里有个据说是来自台湾的一个佛教徒闭关修炼的地方。也算是一座小庙。庙堂建在茂林修竹当中,很是清净,确实是个修身养性的地方。到小庙的石头台阶两旁,有许多当年和尚圆寂后的荒冢,据说在那个特殊的年代的人们依偎坟冢之中有宝贝,挖坟扬尸的事情做了不少。
  
  
   午饭后,我和同行的几个人,去看了学堂,这里房屋墙壁大多坍塌,大约有十几间房子,屋架都是直径两尺有余的木料做成,时代久远,人间烟火,让它们满是烟垢。只是有一间房间里,还有火塘罐沟。估计是近旁的村人到山里劳作的时候,临时用吊锅或者吊罐煮饭烧水的地方。吊锅,作为木子店人传统文化的标示性符号,看来到处都有它的痕迹。
   午饭后,我们几个人又去看了几个景点。从大乘寺遗址出发,沿着山脊,穿过一片树林,看到一座小庙,这里是观音庙。据说,当年的大乘寺是不接纳朝拜的女宾客的,女人就只好到这里来拜观音。尽管是一座庙,但都是原址上重建。从这里走过,同行的老陈,带着我走到山脊的最高处,这里一块巨石中间,竟然有一个长约为5寸,宽约为1寸的泉眼。泉眼里的清幽纯澈,这不能不令人称奇。它一年四季就是满满的,不见变浅,不见溢出。而且就是在一座巨石上。同行的老丁说:“我们小时候曾经用一根两丈长的竹蔑伸进去,可是还是不见底。至今我们都搞不清楚,这水是从那里来的。”我想,这孔泉眼里的水,应该是来自地下岩石的缝隙当中,由于这里地形在这条山脊上是最高的,山脊上水脉丰富,根据虹吸原理,这里水一年四季终年不绝,同时总不枯绝,也总不外溢。据说这里水如同圣水,大年初一喝上这里的圣水,可以全年康健,这眼泉水,叫做“药泉”,大年初一来这里求圣水的摩肩接踵,把这里的石头都踩得光溜溜的。
  
  
   我问他们:“这块石头叫什么名字?”“木鱼石”他们说。我仔细看看,还真像。站在木鱼石上,眺望远方:沪蓉高铁洗马河大桥一桥飞架,如同一条天路,也像一条飘带,在半空中飞过。下面的村庄上一栋栋小洋楼相同小孩子的积木一样,房屋周围的田园,由于真是灌水插秧时节,就像一面面小小的镜子。在远处的山脉植被葱茏,染上青黛的颜色。
  
  
   回头又走到大乘寺遗址的时候,山脊上连绵的“火链石”引起了我的注意。同行者说,在这里山上的这种石头一直在山脊上连绵不断,几十里,绵延到长岭关那里。而且奇怪的是就是这样的石头带,上面有好几处像“药泉”一样的泉眼。我还看到在这山脊的“火链石”带中,有三个巨大的石头,方方正正。甚是奇特。他们说,这就是大乘寺的金印石。我心里感叹,这么大的印章,该要多少人才能抬起来,才能盖上一个印章呀!大自然鬼斧神工,造就的奇特是人力难为的。
   我们边走边聊。他们告诉我,丁老可以说是一个奇人。据说,他出生之时,母亲做了一个奇特的梦,说是满屋僧人,有一僧说,这个孩子不到佛寺渡命,十一岁难逃一劫。其母想起前面的几个孩子都不幸夭折,这个孩子一定要留下来。于是在他八九岁的时候,就将他送到大乘寺寄名修行,直到十三岁返俗。如今,他83岁,却还力大无比,可以用牙齿要住一水桶水,走好远的路。他还能够自己骑着摩托车翻山越岭到100多里之外的麻城去溜达溜达。
   走到千年古井旁的平房边休息的时候,老张对我说:“这里不仅仅曾经是佛教胜地,这里在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的时候,还秘密隐藏着两名解放军伤员在这里养伤。”
  
   我说,“这是真的吗?”
   他指着一直陪我们的郑贤维说:“就是他的父亲,叫郑家齐,当时也是刘邓大军的战士,他因为是本地人,知道这个隐秘的地方,就带来两个伤员来这里养伤,两个伤员一个是河北人叫陈贵方,一个是山西人叫李志和。解放以后,湖北省的省长张体学(也叫张亮)还写了证明材料。证明信就在这件堂屋上挂着。”我走进屋里一看,果然是这样。张体学的证明材料被装在镜框里,挂在墙上。看来这里还真是一个红色纪念地。
  
   从大乘寺回来,我查阅了木子店区志,果然有关于大乘寺的记载。全文收录如下,也算留下一段珍贵的记忆——
   大乘寺在木子店北二十里洗马河西边山上。相传始建于清康熙二年(1663年),由清池和尚经历十五年建成,名日“大乘寺”。康照四十一年增建书苑、花园、水池。寺周围山青水秀,古柏参天,寺内文画雅致夺目。是个盛名古刹,游人胜地。据文人所记:寺正门匾额是“大乘禅林”,四大金字。二殿屏风上挂有一米间方,一笔书成个“佛”字的中堂,相传是康熙皇帝亲笔书之。过去当地百姓忧喜大事借用过此中堂,后遗失。屏风上面横匾“清风惠我常留座”。柱上联:“锡杖凌空,金莲涌地;奇峰倚日,古柏参天”。进三殿曰佛殿,有大小佛像二十余尊,楹联:“明月照奇峰,仰玉相真容,仿佛如同天上;和风来大乘,听金钟法鼓,依稀不似人间。”左横幢日“祖师殿”,套联“法律有真传,凭一苇以灵通独显;度人无尽境,合十洲而安吉长邀”。另一幢有两幅画,画中有鸟,有树,有由野、村庄,一抹蓝天,景物之中,是画中藏诗,即“两个黄鹏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之意。有很多行士游此寺和诗留念。邹介仁先生在此设帐十六年,从师者至今还有.会诗会画的,对大大乘寺过去文物谈诵无遗。解放后失修,“文革”中破四旧又捣毁一空,现寺宇全废,仅存遗址。
  
   岁月无情,历史变迁,好在风还在,山还在,水还在,人们对美丽事物的期盼和真爱还在。大乘寺给人留下许多沧桑许多感慨!丁老说:“我虽然只是在童年时期在这里度过了四个年头,但是五七年直到它被拆毁,我的心里感到心痛悲哀,这个寺庙凝聚多少人的心血创造的璀璨文化呀!真是可惜!”大乘寺遗址,这枚散落在木子店奇山异水中的珍珠,会给人多少思绪呀!会激起多少人无尽的向往呀!

共 4867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大乘寺在木子店北二十里洗马河西边山上。相传始建于清康熙二年(1863年),由清池和尚经历十五年建成,名日“大乘寺”。康照四十一年增建书苑、花园、水池。寺周围山青水秀,古柏参天,寺内文画雅致夺目。是个盛名古刹,游人胜地。据文人所记:寺正门匾额是“大乘禅林”,四大金字。二殿屏风上挂有一米间方,一笔书成个“佛”字的中堂,相传是康熙皇帝亲笔书之。过去当地百姓忧喜大事借用过此中堂,后遗失。屏风上面横匾“清风惠我常留座”。柱上联:“锡杖凌空,金莲涌地;奇峰倚日,古柏参天”。进三殿曰佛殿,有大小佛像二十余尊,楹联:“明月照奇峰,仰玉相真容,仿佛如同天上;和风来大乘,听金钟法鼓,依稀不似人间。”“这里不仅仅曾经是佛教胜地,这里在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的时候,还秘密隐藏着两名解放军伤员在这里养伤。”美丽的大乘寺,风光无限,文字清晰朴实大气,夹叙夹议,有人物活脱脱的见证,有真山真水在脚下。而且还是革命的摇篮,曾经有刘邓大军,解放军在这里养伤。把大乘寺的景物描绘得活灵活现。推荐阅读,问好,祝福创作愉快。欢迎来搞。【编辑秋心】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陶建军        2021-05-23 16:22:02
  木子店大乘寺建于康熙二年,1663年,不是1883年,作者笔误,致歉!
2 楼        文友:秋心        2021-05-26 16:05:57
  已经修改了。文章写的很好,情真意切,描绘细致入微,情景交融。欢迎来搞。极力推荐。
秋心如水
共 2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