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秋月菊韵 >> 短篇 >> 杂文随笔 >> 【菊韵】卧薪斋闲读《三国演义》笔记(8)(随笔)

编辑推荐 【菊韵】卧薪斋闲读《三国演义》笔记(8)(随笔)


作者:黄金山 进士,8525.32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2189发表时间:2021-05-26 19:02:43

【要人服就要拿出真本事】
   虚名不可信,要人信服就要显出真功夫。诸葛亮一出山就遇到这个大问题。曹操欲将夏侯惇率兵十万来攻新野,徐庶也乐得做个假人情,接连劝曹操说“刘备英雄,今更兼诸葛亮为军师,不可轻敌。”曹操不信,夏侯惇也不自为然,并夸下海口说:“要活捉刘备、诸葛亮与丞相。”夏候淳率军浩浩荡荡开进博望坡。这是敌方不相信诸葛亮的谋略。
   刘备自得孔明,刘备自称“吾得孔明,犹鱼之得水也”。以师礼侍之。关羽、张飞两人不悦不服。就是不相信孔明的真实本事。曹操大军到来,得知曹军来攻,刘备问如何应敌?张飞说:“何不使“水”去?”待诸葛亮把一切战事安排就绪,关羽却反问:“我等皆出迎敌,未知军师都作何事“。张飞还大笑说;“我们都去厮杀,你却在家里坐地,好自在。”等等。可见,关、张两人对诸葛亮也是很不信服的。
   博望坡交战,赵云诱兵,韩浩谏夏侯惇“赵动荡诱敌,恐有埋伏”不听,随后,于禁、李典又谏轻敌者必败,应防火攻。夏侯惇不听。终于夏侯惇大败,收拾残军回许都了。这一战例进一步警示我们:轻敌和自负者必败。诸葛亮有非取剑印不能令关羽张飞。可是等到博望坡火烧曹军取得大胜后,高傲自负的关羽、张飞才不得不称赞“孔明真英杰也!”于是拜伏于孔明车前。这给我们一个启示:人不服我,并不紧要,关键是要做出令人佩服的事情来;诸葛亮手中虽有剑印,但关、张仍有不服。待诸葛亮博望坡火烧曹军后自然拜服;人服你并非你是有权在手,而在服你德才兼备,服你干出了一番令人敬服的大事情。所以虚名不可信,自吹也不可信,只有踏踏实实干出真实的事来,人家自然服你。
   【刚直和自负总是对己不利】
   孔融才大名高,此曹操深深知道。然而孔融刚直太过,乃他取祸之道。曹操发兵五十万将欲扫平江南,孔融以为不可不谏,然他却将曹兵斥为不义之师,这样的话曹操听得吗?曹操自然不会听,孔融出而叹曰:“以仁伐仁,安得不败乎?”如此与曹操做对,岂有曹操不杀孔融之理。“破巢之下,安有完卵乎?”孔融二子乃早已看出曹操之残忍。曹操欲杀孔融,为何无一人而劝谏曹操也,乃孔融恃才自负,常有侮慢同僚,并常狎侮丞相曹操也,所以杀孔融之心曹操谋之久也!罗贯中说才高孔融志大,其实也未见孔融有何奇才,恃才自傲正是孔融的悲剧所在。
   【刘备真的得了人和】
   有不少历史学家评论三国运势时说:魏得天时,吴得地利,蜀得人和也。刘晔献策派人去招降刘备,乃先买人心也。明知刘备不降,故意而招之,曹操明知徐庶不肯劝刘备投降,而故遣之,这些都是欺诈手段,不过先礼后兵而以,有惠于百姓。待到曹操发大兵攻打刘备时,两县之民,寻泣而行,扶老携幼。均愿随刘备而行,不落入曹操之手,相见刘备得人和之盛也!刘备望见百姓于两岸哭声不绝,大声痛哭曰:“为吾一人而使百姓遭此大难,吾何生哉!”欲投江而死。此乃也是为得民心而已。这其实也是刘备高明的政治手段,愈是艰难危急的时刻,刘备愈是装出拳拳爱民之心。刘备路经刘表之墓,率众将哭拜于前,内疚之情油然而生且深自责。失荆州并非刘备之过,然而尚能自责者无非是让大家知道他如何重情谊。何等深明大义,何等以百姓为衣食父母,言辞愈悲切,军民就下泪感恩。可见刘备的策略就是做些样子来刁买人心。
   长坂坡一战,赵云舍生忘死,竭死力才救下了阿斗。刘备却接过阿斗,掷之于地,大声说:“为汝这孺子,几损我一员大将”。刘备掷阿斗以结赵云之心,是刘备智慧之举。以一个盖世之英雄赵云换一无用之刘惮,诚不如勿救矣!然自古至今,事情的结局往往与人的愿望截然相反,从来豪杰多不过时,庸人却多大福。阿斗之智与其父刘备有天壤之别,而福则远远过于父亲。刘备劳苦一生,历经艰难困,然登基称帝不多时就命归黄泉,真的不如庸庸之子刘禅安享四十二年南面之福也!老百姓说的“憨人大福气”这话真的不假。这类故事历史上很多,现实中也多。所以有的人一辈子愿意当憨人。平平稳稳,坐享吃成多好。
   【曹操的奸诈又一例】
   曹操在招降刘琮的过程中,连续两番许愿刘琮永为荆州之主,并将出卖荆州的蔡瑁、张允二贼当即封为水军大都督、副都督。然而,当刘琮迎曹操入荆州之后,曹操忽然变卦将刘琮改任为青州刺史,并派于禁追而杀死刘琮母子,张秀,张鲁之降及袁潭之初降曹操不杀,而惟刘琮之降偏要杀之,为何?原因之一是刘琮想永保荆州,失了荆州必悔,悔则必怒,怒则必节外生枝而复反也;原因之二其旧远见故主尚在,亦将怀之心以图我,况刘琮三舅仍掌水军都督,乃心腹之大患也;原因之三是不杀刘琮,曹操下江南,刘琮很有可能与其兄刘琦复合,外结刘备之援,必成南国三大宫,故曹操杀刘琮是经过再三考虑不得不杀的。
   【张飞在长坂坡】
   张飞长坂坡以疑兵挡退曹军者,危机时刻足见英雄之豪气,设疑兵之计者有谋,将桥梁拆断者,到底还见张飞之拙也。拆桥却暴露了自身的虚怯。鲁莽之夫也有计谋,但总是考虑不周。
  
   【面临大敌各有心思的选择】
   曹军以八十三万之众大有扫平江南之神威。孙权、刘备都面临生与死的抉择。诸葛亮的选择则是往投江东,若南军胜,共诛曹操以取荆州;若北军胜,则我乘势以取江南可也。鲁肃的选择则是结刘备而同心一意,共破曹操。可见诸葛亮比鲁肃毕竟多了个心服。欲探知曹操虑实,刘备却借故推给孔明;欲投东吴孙权,故说欲投苍梧太守吴臣,使鲁肃自说孙将军来。既向点破孙将军,又以无心腹之人可使,是孔明自己想去,却待鲁肃请他。刘备再次说孔明不可离去,使鲁肃坚持再请。这样,为孔明过江东取得了主动权,不是我去求援,而是东吴求援于我。故赤壁之战,必须以东吴为主,从人、财、物等方面需全力以赴,我军粮草,船只,兵力不足时,东吴应全力接济。既借我兵,岂有不保证我兵之军需。看来老谋深算还是诸葛亮厉害。
   【鲁肃才是东吴的做好谋臣】
   曹操号称百万大军、千员大将齐江东,使东吴朝臣大为惊惶,就连孙策托为“内事不决子布”的张昭也竟然率众劝孙权降操,将军孙权也一时没了主张。“众人皆可降曹操,惟将军不可降曹操”,鲁肃一针见血地指出孙权的要害,使孙权不得不欣然曰:“此天以子敬赐我也!”此以孙权不愿为人之下,也同曹操一样具有取天下于我的远大志向。以刘琮之鉴,孙权若降曹操,曹操必杀孙权无疑。
   鲁肃再三叮嘱孔明,见我主公不可言曹兵众多,意在使孙权不必内惧,以坚定抗曹之决心。然而,孔明却反其道而行之,说曹兵不下一百五十万,能征惧之将何止一二千人,劝孙权不好按兵江东北面而事之。孙权问:既如此刘备为何不降曹操?孔明说:曹田犹守义不辱,况刘豫州帝室之,英才盖世,又安能屈处人下乎!这话可谓刻薄至极,是正话反说,意指孙权不仅不如刘备,而且连齐国之壮士都却不如。听了这话,孙权不得不大怒。孔明以言激孙权,刺激他的自尊心,使他回到联合抗曹的道路上来。这时,孙权既想得到刘备相助,又因刘备新败而无力相助,孙权还是犹豫不定。这时,孔明从刘备现存的实力及曹军远来疲惫,不水战,加之曹操得荆州之众而来附等两军双方分析战争的发展趋势,使孙权顿开茅塞。然而,后来在张昭等人的再三劝降之下,孙权又处在犹豫不决的状态。
   【周瑜•孔明•蒋干•黄盖】
   周瑜见张昭等主降派言曰:“我亦欲降人矣!”;周瑜见程普等主战派言曰:“吾正欲与曹操决战,安投降”。何也?周瑜说张昭者以言搪塞而使其四府以免干扰。周瑜说程普者以坚定众将抗曹之决心。自古朝廷遭遇战乱者,降者易安,战者难保;文官欲保身,武官不惜死。
   本是刘备求助于孙权,却能使孙权反求助于刘备;本是孔明求助于同瑜,却能使周瑜反求助于孔明。孔明之智,真千古之绝妙。周瑜见孔明,再三言明曹师不可拒,故决计请降算,实心中就民决计全力抗拒曹操,其因为者使让孔明求于自己。没想到诸葛亮巧借《铜雀台赋》将“二桥”改为“二乔”,使周瑜不得不怒,不得不骂,从而不得不请求孔明助一臂之力,同破曹贼。周瑜劝说孙权兵抗曹时,先从大义上论说不可降曹,反从曹操北有马腾、韩遂后患,却率兵大举南征;北军不熟水战时值隆冬马无食草,士卒不服水土,多生病疾等曹操违反兵家之忌,断定操军虽多必败。使孙权大受启发而坚定了抗曹的决心。于是孙权拔剑断案,下令“诸官将有再部降操者,与此案同”,并剑赐周瑜,封为大都督,文武官将有不听号令者,即以此剑诛之。
   可是,就在这样一种形势下,孔明是如何断定孙权心尚未稳的呢?因孙权屡次问曹兵众寡,孔明便从此看出孙将军心尚未稳。主帅未稳,不可决策也。封年青人周瑜为大都督,作为曾经跟随于孙坚历经百战的程普心中不服是当然之中的,但程普不服者并非在乎于自己在周瑜之后,而是担心周瑜年青而少才不能担任东吴之重任也。因此,当程普得知周瑜调兵,动止有法时,乃大惊曰:“吾素欺周郎懦弱,不足为将;今能如此,真将才也,我如何不服!”遂亲自行营谢罪。程普以大局为重,屈身而青年人才的精神很值得大家学习。不以老恃老,以德才论人,既是一种优良之传统,又是选人用人中应该坚持的重要原则之一。
   周瑜欲杀孔明,并非因气量之小而杀,因孔明计高我一头,久为江东之患。不是患孔明高我一筹,而是此人辅刘备必为江东之患,故欲杀之。周瑜杀孔明不成,又令其兄诸葛瑾劝说孔明弃刘备而事东吴。没想到孔明先声夺人,“兄所言者,情也;弟所守者义,义也”。反劝其兄弃江东而事刘备。兄本想说弟,反被弟说了兄。“智与智逢宜必治,才同才角又难容”。
   周瑜设计使孔明断曹军聚铁山粮草,实为借曹操之刀欲杀孔明,孔明却轻而易举地使用反激语避过了祸端。赤壁大战在即,周瑜又让孔明十日内督造十万支箭,不料孔明又“草船借箭”之计,再次转祸为安,赤壁之战万事俱备,只欠东风,周瑜急如坐针毯,孔明座坛祭风,乘机过江,再三转危为安。可见,孔明在危难之际能够凭借自己的足智多谋顺利化险为夷。凡谋事,必先保身。既能谋事,又善谋身者,乃为上谋。
   周瑜害孔明不成,又骗刘备过江。杀死刘备,孔明自然要辅佐东吴。可是,由于关公的行坐相随,谨慎相护,周瑜无法下手,只好放刘备返回夏口,凡两军对垒,无不使用反间之计。特别在现代战争,用间与反间的斗争是一场特殊的战争,在军事谋略学中抛弃用间,无疑等于丢掉了一个“方面军”。用间发展到今天,便产生了它的专门学科“谍报学”。蒋干在曹操面前夸下海口,一定在说降周瑜。可是,情况虽然与蒋干所说的截然相反,蒋干不仅没有得逞,反而被周瑜一再利用,迫使曹操先杀蔡瑁、张宪,其次又使宠统献策于曹操使用了连环计,最后使苦肉计使曹操相信黄盖之降最终形成了内外夹攻之势,周瑜终于取得了反间斗争的重大胜利。从这个意义上讲,赤壁大战的胜利,实际上是周瑜反间斗争的重大胜利。
   周瑜反间斗争三大举措,确实瞒不过孔明的眼睛,然而却瞒过了一向为人狡诈的曹操,这是为什么呢?这个问题很值得我们认真研究。我们说曹操用间的失误首先在于不能识人,用错了对象。周瑜是东吴的栋梁,先孙策,后孙权,其人志向远大,精忠报国,淡泊名利同心为国,岂是蒋干言辞所动之人。正如周瑜戏弄蒋干时所说的那样:“大丈夫处世,遇知己之主,外托君臣之义,内结骨肉之恩,言必行,计必从,祸福共之,假使苏景、张仪、陆贾、生复出,口似河,舌如利刀,安能动我心哉!”所以,对周瑜用间,真是枉费心机。蒋干用间,反使曹操销斩了蔡张两将,曹操此时应该清醒了。可是,曹操不仅不吸取教训,反而又派遣蒋干用间,这样周瑜将计就计,使庞统过江献连环计。这为火烧曹军奠定了基础,所以,曹操再二连三地使蒋干用间失误,最终导致了赤壁大战的惨痛失败。
   黄盖苦肉计,还需阚泽的勇气。欺庸人易,欺奸雄难。周瑜将用火攻,却忘记了隆冬时节无东南风可借,此乃谋算不周;曹操知道周瑜将用火攻,却不以为患,是因为隆冬时节只有西南风,周瑜用火攻完全是自焚。所以赤壁之战进入临战状态,周瑜万事俱备却口吐鲜血,不肖人事了。此乃是心病复发耶!毛宗岗在这一回的评说中指出:“天下有最失意之事,必有最得意之事以为之前,盖老不得意不满,趾不高、气不扬,则害不甚、祸不速也”。真可谓“乐不可极,乐极生悲”。这应成为人们终身的警戒。智者之间的斗争那真是费尽心机,焉能是一般人可及的也!看看三国真是很有趣的事情。
  

共 4921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这篇分析更详细,看来黄老对三国故事相当熟悉,甚至每一个细节都了如指掌。我读此篇所学到的是:要服人必先有真本事;刚直和自负的性格容易招致祸患。也让我了解了:鲁肃的多智多谋,曹操是作品中奸雄……希望不熟悉三国的网友静下心来阅读黄老的文章,黄老实在可以称得上《三国演义》研究专家了。(编辑鲁芒))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鲁芒        2021-05-26 19:07:47
  很少像黄老对三国这么熟悉的人,他甚至对三国的每一个细节都非常清楚,因此写起评论文章得心应手,左右逢源。佩服黄老,希望大家仔细阅读以补充自己的只是库。
小说作者,也喜欢诗歌和散文。长篇小说《风雨流年》曾获得方正科技杯网络文学大赛月度冠军。主张有感而发,不平则鸣。
2 楼        文友:黄金山        2021-05-26 19:54:39
  谢鲁老精心编按,读了多遍三國,有点小小感悟,不是专家,是看书消遣。不过看三國真的有利于人长智。谢谢辛苦了。
活到老学到老
3 楼        文友:红花草        2021-05-26 22:01:52
  佩服佩服!《三国演义》似乎能背下来一样,里面的上期下落全部了如指掌,跟着老师读三国,真好,谢谢!
回复3 楼        文友:黄金山        2021-05-27 16:58:17
  谢谢鼓励
4 楼        文友:刘明国        2021-05-26 22:41:35
  黄老对三国人物己烂熟于心,所以才能重构三国新版故事,无论读书筆记也好,新版历史故事也好,都值得肯定定学习一
回复4 楼        文友:黄金山        2021-05-27 11:00:48
  谢谢一贯支持,还要努力学习
5 楼        文友:岭后人        2021-05-27 06:10:05
  能如此批透三国,真乃大智也。
回复5 楼        文友:黄金山        2021-05-27 11:00:19
  谢谢鼓励,学习中!
共 5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