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江山·恒】【山河】 灯的变迁(散文)
【江山•恒】
灯的变迁
近日闲暇无事,随手翻阅著名作家李存葆、王光明所撰写的大型报告文学《沂蒙九章》,不由地被书中描写的、过去沂蒙老区父老乡亲对电灯的向往一节所深深吸引。
一九四二年夏夜,沂南县依汶乡西依汶村妇救会长卢大嫂率领十余青年妇女,怀揣着哺养的八路军孩子,奔赴沂水县躲避日寇的反击,日寇将她们追至大山之中,当时正暗夜沉沉,天黑如墨,卢大嫂她们怕误陷沟堑,摔伤八路军的娇儿。幸暴雨将至,道道电闪划破夜空,一道闪电照十步,磷磷电闪伴人行。借天公照来之“神灯”,卢大嫂等滑下土崖,迈过沟坎,冲出敌寇包围圈,奔上大路。彼刻狂雨乱点,她们用桐油布将怀中的孩子裹严,冒大雨疾行四十里,胜利抵达八路军驻地。见卢大嫂等个个如落汤之鸡,八路军首长感动得眼含热泪:“大嫂们,等赶走了日本鬼子,革命胜利了,我们会报答你们的。”卢大嫂想起在家时,老少爷们经常唠叨的“楼上楼下、电灯电话”那句话,问:“啥是电灯电话?”八路军首长回答:“电话就是两人隔着千里能拉呱,电灯就像昨晚的闪电一样亮。”
赶走了日本鬼子,打败了国民党反动派,打下了人民的江山,建立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新中国。建国后,党领导人民治山治水,誓把沂蒙山区那一座座山头改造成一层层梯田。卢大嫂和众多纯朴善良的乡亲们一样,扛着铁锨䦆头,推着独轮车,早出晚归,出力流汗。她和乡亲们盼望着过上“楼上楼下、电灯电话”那样的好日子。可昔日的沂蒙山区曾经是“四塞之崮、舟车不通、外货不入、土货不出”之地,山高岭多,地形复杂,加上连年战火的摧残,壮美的沂蒙山区被折腾得石颓土陋、满目疮痍,别说架电修路有多难,就是在山涧旁开垦的梯田种上小麦、玉米、地瓜这些农作物,收获也非常微薄。人们吃了上顿没下顿,常常为吃饱肚子而发愁,电灯电话更成了遥不可及的梦想。
位于沂蒙山区腹地的沂南县,除了县城和县城周围亮起了忽明忽暗的电灯,家住山区的卢大嫂和全县其他父老乡亲一样,每到晚上,当天色暗下来时,划一根火柴,再挑拨一下灯芯,煤油灯发出如黄豆粒一样昏黄的亮光。上学的孩子们坐在煤油灯前写着作业,女人们纳着大人小孩的鞋底或摇着纺线车纺线,弄得大人小孩的鼻孔被煤油灯熏得乌黑。晚上不到9点,灯吹灭了,大人小孩上床睡觉,整个村庄黑乎乎的一片,山村的夜晚仿佛静止了一般。
什么时候像城里人一样,屋里亮起那明晃晃的“小太阳”,做作业的小孩,不再让煤油灯烧焦了头发?什么时候真正过上“楼下楼下,电灯电话”那样的幸福日子?卢大嫂这些老“红嫂”们在祈盼,90多万老区人民在祈盼。
时光不觉到了1980年,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了沂蒙大地。农村实行土地承包责任制,农民分了地,小麦亩产达到800斤,甚至1000斤,除了上缴国家的公粮,农民终于吃上了白面。可手里还是没钱,沂南县半数以上的村庄人均收入还不到150元。许多山区的农民在潮湿的地面上,两边石头一垒,茅草一扇,人就住进去了。像这样简陋的房子到处可见,屋里黑乎乎的,晚上还是一盏煤油灯陪伴,“楼上楼下,电灯电话”的愿望还是没有实现。
一定要让全县父老乡亲尽快用上电。1985年,遵照党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帮助贫困地区尽快改变面貌的通知》精神,县供电部门面向全县父老乡亲发出了这样的铮铮誓言。他们以振兴老区经济为已任,主动向县委、县政府请战,无偿投入资金,开展扶贫架电,力争用8年的时间让全县978个行政村实现村村通电。在此基础上,再用3年左右的时间,实现全县户户通电。
于是,卢大嫂所在的村第一个迎来电力施工人员,他们竖起了10米高的电杆,扯上了电线。祖祖辈辈与土地打交道的村民们终于等来了通电的时刻,他们告别了祖祖辈辈夜晚陪伴的煤油灯,屋里安上了明亮亮的电灯。
在村庄试通电的那几个夜晚,整个村庄是一片灯火通明,村庄的男女老少都兴奋地聚集在街头的路灯下,谈古论今,每个人的脸上洋溢着喜气洋洋的笑容。卢大嫂望着头顶上的电灯,嘴里不住地叨念着那些早殁的伙伴:“老哥们、老姐们啊,你们走早了,走……早了,咱这里用上了这亮堂堂的电灯,妇女们纳鞋底、孩子们做作业再也不用点那煤油灯了。”说完,浑浊的眼里涌出了泪水。那泪水,不仅有道不尽的辛酸,更有对今后生活的无限憧憬和期盼。
重承诺、诺必践。十年间,县供电部门共投资748万元,为476个行政村、1263个自然村架上了电,1992年12月20日,实现了全县村村通电。从1995年8月份开始,县供电部门又对全县未通电的13419户列出了通电计划和日期,并对未通电户免收施工费,为农村新上用电户无偿补助30元。施工中,施工人员顶烈日、冒严寒,他们自带煎饼卷,咸菜头,饿了就蹲在地上吃起来。一位姓高的大娘看见这群爬上爬下的小伙子们,不时擦着眼窝,嘴里喃喃地说:“毛主席派来的队伍,老八路啊,老八路又回来了。”
户户通了电,家中亮起了白炽灯泡一盏盏,不仅让年愈古稀的卢大嫂戴着老花镜,在电灯下为爱孙缝制衣衫;更让通了电的户,安上了电井,有了水浇田。他们因地制宜,发展工副业项目、蔬菜大棚产业。为了让大棚的蔬菜安全过冬,他们在大棚内也扯上了电线,安上了电灯一盏盏。大棚的蔬菜卖了钱,家家腰包鼓起来。过去因为没通电娶不上媳妇的小青年,喜滋滋地娶上了媳妇,有了闺房之乐。这代表现代文明的电灯,足让沂南县的父老乡亲非常感激。
改革开放越深入,电力负荷不足与经济发展的矛盾越突出。曾几何,为了保工业生产用电,就要压缩乡镇企业生产用电;遇到天旱,又得保农业生产用电。真是东墙西拆,弥缝缺漏,左支右捂,顾此失彼。因电压不足,路灯幽幽,白炽灯泡、日光灯瞳矇,城里电视模糊不清,山区农家电视更成了一种奢侈的摆设—灯峰期想看没有电,灯峰期再打开,播音员笑容可掬地道“再见”。气得有些山区的老百姓重新又点起了煤油灯。有些年轻妇女因为电压低家中的洗衣机不转,直接把粮食倒进了里面。电网的薄弱,阻碍了沂南县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的快速发展,又给人们的日常生活带来太多的不便。
怎么办?就这样眼睁睁地看着薄弱的电网、经常跳闸的线路不闻不问?就这样看着老百姓重新点上煤油灯、电视机成为摆设而自在悠闲?素以敢打硬仗、作风顽强著称的县供电部门干部职工们再次请缨而战,他们积极争取上级支持,在对农村电网进行升级改造的同时,扎扎实实开展电网建设三年攻坚战。电网建设和改造期间,电力建设者们夏冒酷暑、冬冒严寒,饿了吃点捎来的干粮,喝点矿泉水,困了在车上打个盹,休息一会接着再干。经过他们的共同努力,沂南县已形成依托特高压沂南换流站和2座500千伏变电站,以3座220千伏变电站为主供电源,110千伏为骨干网架、以35千伏为主网架、以10千伏为配电网络的电网,初步形成城乡一体、安全可靠、高中低压协调发展的现代化区域电网。供电量连年实现翻番,2020年供电量达到23、65亿千瓦时,是1985年的50倍,从供电量上可以看出沂南县经济的科学快速发展、人民生活质量的迅猛提高和日益改善。
如今再看沂南县,处处流光溢彩,火树银花。县城马路两边,高空射灯、霓虹灯高悬,照得夜晚如同白昼。悬挂在树上的一只只莲花灯、枫叶灯连同缠绕在树干上的彩灯交相辉映,一栋栋高楼被造型各异、色彩明快的灯组勾勒出清晰的轮廓,让人仿佛感觉置身于繁华的大都市。随着城市亮化美化工程的打造,县城街道不断拓宽,曾经装着白炽灯的路灯换成了环保节能的LED灯。家家宽敞精致的房子里,天花板上有吊灯,墙上有壁灯,床上有阅读灯,墙角有落地灯。
在美丽、活力、和谐乡村的美好愿景正在变为现实的沂南县各个山村,许多农民住上了楼房,家中白炽灯被节能灯、台灯、吊灯所替换,下了岗的煤油灯早已被征集到村史馆。白天,流水潺潺的旅游景区游人如织,新建的工厂机器轰鸣,温室里的蔬菜四季长青;夜晚,道路两旁一盏盏太阳能路灯次第开放,伴随着晚风发出耀眼的光芒。文化广场上,吃过饭的村民早早来到这里,伴随着悦耳动听的音乐,跳起了优美动人的广场舞。有些具有文艺特长的民间艺人,为了庆祝建党100周年,发挥沂南地处红色圣地的优势,创作快板、柳琴戏,以文艺的形式表现学党史、知党恩、跟党走的坚定信念,成为大步迈向新时代新征程的一道最亮丽的风景线。
从煤油灯到白炽灯,从白炽灯到节能灯,从节能灯到水晶灯再到LED灯,几多春秋,几多辛酸,几多感慨。从灯的不断变迁中,让人们感觉到日常生活的悄然变化,见证时代的进步与发展,更能体会到中国共产党团结亿万人民,战胜一个个艰难险阻,让祖国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的翻天覆地的沧桑巨变。抚今追昔,假如卢大嫂活到现在,看到这“楼上楼下、电灯电话”的生活,看到这日新月异的变化,不知会发出怎样的感叹;假如著名作家李存葆、王光明再一次来到沂蒙老区,一定会专门就这灯的变迁,凭着他们如椽的大笔,写出新一版的大型报告文学《沂蒙九章》,定将再次轰动当今文坛。
您从灯的变迁中,看出党不忘初心,砥砺前行的光荣传统。写得身临其境。向您学习!ヾ ^_^?
感谢您支持山河社团。敬茶!远握!(;一_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