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流年】乡愁(散文)
上了一周的班,我和老公都很疲惫,躺在沙发上看电视。突然,歌唱家齐豫和赵照演唱了一首台湾著名诗人余光中先生的一首诗歌——《乡愁》。
小时候,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
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
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我在这头,
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
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我在外头,
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我在这头,
大陆在那头。
我们用心听着,感受诗词与歌曲之美。越听越静,家里除了从电视机里传来的悠扬的歌声外,没有其他任何的声音,我听出了万般愁绪,听出了作者对回家的热切渴望、对祖国大陆浓浓的思念之情,听出了作者的家国情怀,眼前不时浮现出一位老人站在台湾海边,眼望大陆想回家的画面。我也听出了歌唱家齐豫声音的轻柔轻颤之美和赵照声音的低沉沧桑之美,这首歌曲完全把我带入了歌词的意境之中,我正沉浸其中,突然老公问:“乡愁是什么?你的乡愁呢?”
一时怔住了,因为我从没深入思考过这个问题。是啊,乡愁是什么?我的乡愁又是什么呢?思索了一会儿,我记起来了,我首先想到的是家乡的烤红薯。
小时候每次轮到我烧锅做饭时,总会挑几个又细又长又光的红薯放到灶火里用草木灰埋住,等到饭快要好了,红薯也烤熟了。用火剪夹出来,放到地上凉凉,拍拍草木灰,从中间一掰两半,黄澄澄的瓤就露出来了,再把外面的皮剥掉,这时烤红薯的甜香扑鼻而来。来不及放温,用嘴吹吹,赶紧咬一口,又甜又软又香又绵,好吃极了。每当这时,弟弟妹妹闻着味跑来了,一个个围坐在灶前吃着香喷喷的烤红薯,吃着、谈论着学校里的事情。掌勺的母亲不停地提醒我们:“少吃点,一会儿,有好吃的。”我们那管这些,比着吃红薯,一个个大红薯就被我们报销了。等到饭做好,我们已吃了七八分饱,再吃其他的东西也不怎么香了,随便糊弄几口。母亲总会抱怨:“几个孩子真傻,就会吃烤红薯,可炒了一回肉,你们却吃不下了。”想到到这里,烤红薯的香味儿,还有母亲的抱怨,又浮现在我眼前。
我又想到生病了,父亲背着我跑十几里去看病;参加数学竞赛,怕迟到,老师用自行车驮着我奔跑在崎岖的山路上;夜幕来临,仰望星空,坐在大树下听乡亲们讲故事……
老公说他的乡愁是当放牛郎。小时候,他们十几个十几岁的娃娃,经常一块儿去放牛。往往太阳还没出来,就赶着牛,呼哧呼哧地喘着气往山上跑。太阳出来了,牛也被赶到了草肥水美的地方,甩着尾巴,低头吃草。他们懒洋洋地往青石板上一躺,仰望着蓝天白云,聆听着鸟鸣虫叫,欣赏着初升的朝阳和七彩的云霞,任柔和的山风肆意地吹走上山时的疲劳,真是惬意。过了一阵,歇好了,便开始玩了。掏鸟蛋、摘野果子、扒蝎子、逮蛐蛐儿、捉蚂蚱、打扑克……一玩起来,完全沉醉于其中,什么事都忘了。
玩啊玩,太阳爬得老高了,牛也吃饱了,把牛感到一块儿,汇成一大群,往家里赶。下山的路省劲儿,只要轻轻一扬鞭子,牛便嗥嗥叫着往前狂奔,他们跟在牛群后面撒腿就跑,这时候,有人学牛叫,有人学鸟叫,有人学驴叫……各种各样的口技声,嘻嘻哈哈的笑声,在空中飘荡……
我们分享了各自的乡愁,笑了起来,仿佛穿越时空,回到了童年。我突然明白:原来乡愁并不抽象,很具体,是故乡一枚弯弯的月亮,一缕袅袅升起的炊烟,一条清澈的小河,一碗热腾腾的牛肉面,一杯沁入心脾的清茶,一壶暖身的老酒……是一星一月,一草一木一人一物。那里有美食,养育了我们的身体,使我们健康成长;那里还有亲情、乡情、友情,滋养了我们的心灵;那里还留下了我们年少时的欢声笑语,一转身,一回首,一个若有所思地凝眸,还有绽放在如花的年华里的青春梦想……浓浓淡淡的乡愁早已融进了我们的血液,我想,无论何时,无论何地,当我们回忆起乡愁,回忆起人生这段简单透明的日子时,都是轻松快乐的,能赶走我们生活中的疲惫、失意、忧伤、孤独、惆怅、彷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