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星月诗话 >> 短篇 >> 杂文随笔 >> 【星月】孟夏话秋忆高考(随笔)

编辑推荐 【星月】孟夏话秋忆高考(随笔)


作者:乡隐居士 白丁,97.15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4677发表时间:2021-06-01 12:40:17
摘要:人生征途上,总有重要的节点被铭记。于我而言,1978年秋天是不一样的最美的秋天,这年的秋天,是我人生的转折点,是我新生命的起点,是值得纪念的秋天。不仅是对秋天金色美景的眷恋,丰收果实的贪婪,而是因我在此时收获了梦想,收获了希望,同时收获了爱情,改变了命运,开启了我人生旅途的新征程,在我心底灿烂了四十多年,永远铭记难以忘怀的秋天!


   春夏秋冬,四季轮回,各具色彩,可诗可叙,可颂可扬。四季中我偏爱秋天,对秋情有独钟。诗人笔下的秋天有诗情画意,文人笔下的秋天有收获温暖。硕果累累,丹桂飘香,春华秋实,即是文人对秋之赞美。人生征途上,总有重要的节点被铭记,对我而言,1978年秋天的故事最是难忘的,不仅因是收获的季节,还为情暖如春,不是春天胜似春天,这年秋天,我高考中榜。岁在辛丑孟夏,述说别样秋之情愫,体味秋之美秋之梦秋之韵,回望春耕夏播秋收冬藏(春季补习、夏季高考、秋季录取、冬季入学),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时代造化人,思到心酸处,叩首谢邓公。“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宵。”(引自《秋词》[唐]刘禹锡)————是为题记。
  
   (一)引子
   今年高考的第一天,早晨驾车上班,看到在一些学校附近到处布满了路障,年轻的警员骑着摩托车来回巡视,方知一年一度的高考来临了,心头为之一震,看到高考,凝重的记忆冲破闸门倾泻而出,让我不由得想起自己跨世纪的两次高考经历。
   高考如此牵动人心始于何时我不得而知,但从上世纪的77年恢复高考之后,高考就一再被关注并一再被强化。曾听人说没经历过高考的人生不是完整的,说得也许有点夸大其词,不过,我认为,经历过高考的人比没经历过高考的人会对人生多一层感悟。
   掐指一算,今年是恢复高考制度44周年,高考对于那些经历过的人来说,总是要在其人生的轨迹上留下深深的印记;高考对我而言,终生难忘。迄今为止,自己两度参加高考是我印象最为深刻的一场人生经历。作为人生拐点的高考,距离我已近半个世纪了,回忆当年的高考经历,感触良多。高考留给我的深刻记忆,除了拼搏、奋斗、坚持、不弃,还有些许遗憾,其中几多感慨,几多无奈,几多惊喜,几多苦涩,它是一段难忘的回忆,浸透着汗水、艰辛、酸楚,容纳了理想与现实,信念和勇气。
   44年在时间的长河里自然是倏忽一瞬,但在人生的道路上却是漫长的一段。和千千万万参加过高考的人一样,我因两次高考,由一个农村孩子,通过高考进了城、上了中专、当了工人、穿上了皮鞋、吃上了国家粮,而改变了命运,改变了人生轨迹。那是我20岁时期的命运转折,那是父母多少年的辛酸与盼望凝聚的时刻。而我的高考似乎又区别于他人,有别于如今的高考和中考,有属于自己的故事。因其另有一点独特:我是1974年初中毕业在家务农距离中断学业四年,连续参加了两次高考,不是现在的“复读”。一次是恢复高考第一年1977年的高考,因政审未过落榜;第二次是1978年,春天在利津县永新河水利工地复习,夏天参加了高考。连续考了2年勉强考上“中专”技校。在77、78级学生中,相信像我这样参加过两次高考而最终走出农村走进校园的人很多,我既是不幸者又是幸运儿,所以,应该感谢高考,感谢它给了我们农村孩子改变人生轨迹的机会。
   这些故事对我来说刻骨镂心,历经的岁月越长久,它梗概得沟魂越清晰。相信一定能感染打动那些即将经历、正在经历和已经经历过这一阶段的朋友们。
   我1974年初中毕业回村务农,那时还处在“文革”中期。因着教育要革命,高考早在1966年“文革”之初就停止了。我是农业户口,只能回家种地。身份如我者,属于读了几年书回家的人,既不是“下乡知识青年”也不叫“回乡知识青年”(非农业户口身份回到父辈故乡的知识青年)。下乡、回乡知识青年在农村时确实吃过不少苦,但他们和我这样的比起来还是幸运得多。于是,我没有任何非分之想地当起了农民,只是空闲时还喜好看点书,有时还学着写点东西。就是因为有这么点小长处,我就经常发个小通讯,被利津县广播站聘为业余通讯员,经常叫去办个学习班什么的。在“惹着队长干重活、惹着保管换秤砣、惹着会计钢笔戳、惹着书记没法活”的年代,我又怎么能不规矩就范呢?缘于此,我就心甘情愿在家务农。
   正当我安分守己以此为业的时候,社会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文革”浩劫十年,以“四人帮”的倒台为标志宣告结束。1977年冬季,劫后复出的邓小平积极推动,支持恢复了中断11年的高考。一时间,有准备的、没准备的,水平高的、水平低的,老三届(1963、64、65年入学的高中生)的、刚毕业的,几百万人参加高考,阵容浩荡而悲壮:夫妻同考、兄弟姊妹同考、父子母女同考,凡是在范围的都想一试身手,对此我是充满信心和希望的。大家都明白,恢复高考历史给了我们非常好的机遇。当年的同学、老师们分别给我捎信予以鼓励,昔日的同学也纷纷说我有了出头之日,就连不怎么识字的乡亲们也都笑着向我说自古土是埋不住金子的。跟所有考生一样急于通过高考一举改变自己的人生命运,飞出小地方,争取大出息。十年寒窗(从64年小学一年级到74年初中毕业),四年劳苦,等此一搏。按当时的规定,大学和中专是能兼报的,我义无反顾地报考中专,也就是说我参加的不是当今实实在在意义上的“高考”。
   然而造化弄人,我77年高考的分数超过了中专录取分数线,体检也没有任何问题,但这年我却没能拿到本应拿到的入学录取通知书。我磨难的高考故事至此才算真正开始了!
   绝大多数学生只与高考结缘一次,我却与高考结缘一世,刻骨铭心。
  
   (二)落榜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1977年10月,恢复高考的消息发布,广大青年欢欣雀跃,奔走相告,顿时感到光明在前,生活充满了希望。在1977年12月临考前一段时间,大多数准备高考的青年和家长都有一种兴奋的情绪,全民都在议论恢复高考这件事,整个社会的神经都被高考所牵动。每个中学都为自己的各届毕业生辅导备考,每一场辅导课都挤满了听众,每一个精于辅导的老师都十分受人尊敬,每一个善于答题的备考者都受到人们的钦佩。
   1977年的高考是在冬季,考试时间全国统一,但试题好像是以省为单位拟就的,而阅卷似乎是在地区。成绩虽然不公布,但当时的保密还没有严格到现在的程度,只要在招生机关里有熟人是能打听到分数的,录取线也大体是清楚的。我的分数是大大超过了我所在地区中专录取线的。当录取通知陆续发出的时候,我还在家认真而焦急地等待。有时实在按捺不住,也走出来竖起耳朵四处打听。能够了解点情况的人好像有意回避我,慢慢地我也逐步听到村里对我考学的议论,后质询公社教育组最终真相大白。
   全国高考从1966年“文革”开始中断,到70年代后以基层推荐的方式代替考试招收工农兵学员,政审鉴定是非常严格的。1977年“文革”刚刚结束,“两个凡是”还左右着全国相当的局势,刚刚恢复的高考自然也不例外。档案里设有考生所在单位的“政审鉴定”栏目,像我这样的考生所在单位自然是生产大队了。我村书记(那时因是村革委会主任故人称张主任),对我的政审是很“关注”的,先写了我“身体有病,国家不能培养这样的人”之后,坚定不移地结论我“政审不合格”。最终白纸、黑字、红章,一个政审不合格的结论放进了我的高考档案。
   在那个噩梦刚醒的年代,社会思维的惯性还很强劲,谁会为一个政审结论不合格的考生去多做什么呢?政审老师也无奈。第一次高考,我落榜了,不是因为成绩不够,是因为政审不合格。我这个政审不合格者,并非地富反坏右后代,原因有二:父亲原国民党员、我身体有病。父亲国民党员不可辩,但所谓身体有病是1974年我因胃穿孔动过手术。或许是在农村不知轻重地干了些与年龄不相称的体力活,以致积劳成疾,1974年我患了一场大病(胃穿孔),手术后半年完全康复。政审不合格,这不是欲加之罪何患无辞了吗?还是我的前辈嘱托得我好:来日方长,小不忍则乱大谋啊!面对那些关心我的人们,我由衷感念,我说“考学志愿倘不遂,三进考场心不灰”,当然这是后话,第二年即如愿了。
   第一次高考落榜,因与再上学擦肩而过,当时,很失落,很绝望。那年,我村同考的3位考生只有发小薄学锋考中烟台水产学校(后任东营市海洋与渔业局专家退休),看到他在家长的陪伴下高高兴兴去烟台上学时,我几乎绝望了。不是因为分数没过线,而是因为政审被刷下来了,我别无选择,只能接受命运之神的安排。
   恢复高考首批录取之后不久,有关方面发文1978年7月继续招生,两次招生之间只有半年之隔。78年的春天来了,虽初暖乍寒,但毕竟绿回大地,各种花朵也次第开放。虽有“三进考场不灰心”之信念,但我也不能坐以待毙。我找到村书记,挑明了我参加高考没被录取是大队政审的原因,主任除支支吾吾予以否认外,剩下的就是顾左右而言他了。其实我也知道,居人矮檐下是不能不低头的,胳膊再硬是扭不过大腿的。我对继续参加高考的申明是坚定的,但请求主任日后开恩的语言也是真诚的。主任的语言也很温暖,说青年人要有志气,上大学是好事,在家务农干出成绩也不是没出息。这时离7月的高考还有不到4个月。77年冬天高考通知的时间比较急促,考生大都没有多少准备,而78年的高考因为备考时间较长,竞争势必就更加激烈了。有首次高考的体验,我对新的高考又充满了美好的憧憬。然而我高兴得太早,万万没想到备考之路陷阱重重,艰难困苦几近令我灭顶弃之!
  
   (三)发配
  
   考学,对每个学生来说都是一生的重大转折,尤其是对我们这些50、60后的农村青年而言,久处知识饥渴状态的77、78级学生都有一种强烈的求知欲,高考好似鱼跃龙门。
   人们说春天是容易让人发困的季节,而1978年春天的我却格外有精神。与我遭同样命运又再次备考的王学理当时在村里是赤脚医生,卫生室与大队部毗邻,是单独的房间,有办公的桌椅。劳动一天后,晚上我们就来这里挑灯夜战复习备考,疲惫了就在地上铺上褥子和衣而卧睡一会儿。说实的,有时是要通宵达旦的,毕竟白天的劳动强度并非很大,但夜晚的复习仍然继续。那段时间边劳动边复习确实很疲劳,但对备考的我们来说太无所谓了,我很知足、很充实、很惬意。他文科棒,我理科强,我爷俩(我们是发小,有表亲,他叫我表叔)相互学习辅导,取长补短。
   上学时处在文革后期,同龄人或许还记得:有高考时张铁生的交白卷,有黄帅的“不学ABC,也能做接班人”的影响,本就学业不扎实,没学到多少文化,加之土里刨食荒废4年,学到的那点可怜的知识都就着粘粥饭一忘而光还给了老师。坦率地说,务农4年中哪有时间学习啊?4年之后再读泛黄卷角的课本,如读天书,一切几乎从零开始,可想复习之难度……只好临时抱佛脚,死记硬背。当年的“考友”里,有志文科的背功都相当了得。学理贤侄(我们有表亲)即是典型,他背题时是这样的:把在复习课本上要记住的重点题撕下来拿在手中,十冬腊月,穿着件小棉袄,笼着手在外面溜达,弓着个腰,嘴里念念叨叨,看上去像个跳大神的老太婆。我俩相互提问时:来,考你一考。他才把手从袖子里掏出来,袖子里还有高考复习材料,他把这东西递给你。不管你问哪道题,他先告诉你答案在第几页,第几自然段,然后就像炒豆一样背起来,在句尾断下来,告诉你这里是逗号还是句号。当然,他背得一个字都不错,连标点都不错。最后以优异的成绩考进了山东师范学院(现山师大)——对这种背功,我是真心羡慕的,也是望尘莫及的。至于我自己,一背东西就困,那种感觉和煤气中毒以后差不太多。跑到外面去挨冻倒是不困,清水鼻涕却要像开闸一样往下流,看起来甚不雅。我觉得去啃几道数学题倒会好受些。
   我记得当年准备了一道政治题,叫做十次路线斗争,它完全是我的噩梦。我记不住错误路线代表人物的名字,“十次路线斗争”每次斗争都分别是反左或反右,需要一一记清,弄得我头大如斗。坦白说,临考前一天,我整天举着双手,对着十个手指一一默诵着一二三……总算是记住了十次所有的左和右。——可恨的是,这道题还没考着。
   那年,我是在大队的“场院”里劳动,集中收获庄稼、打晒收藏粮食、圈养牛羊、管理生产工具等。我干得好好的,大约是78年过年初几的一天,我正吃早饭,很少到我家串门的主任突然来了。我真有点诚惶诚恐,坐立不安,而主任却和颜悦色。他告诉我说,过了十五要我上扶,去永新河(草桥沟)水利工程。主任这个决定对我来说是突如其来,我又正在复习的关键时期,不愿意去是自然的事,但我不能说影响复习啊,说完,主任就倒背着手走了。望着他渐行渐远的背影,我的眼睛真的模糊了。对了,写到这里我要补明一下,我所在的大队是当时县里树的学大寨典型,大队主任兼着公社常委、县革委会委员,省里都很出名,在县里、公社里说话很有分量,一般干部是不容易和他说上话的。主任让我上工程我能不去?真不去将又是何等结局?我近乎空白的脑子里只剩下了听天由命。稍事镇静后,我就决定去上工程了。“高考”过不了政审关不成“白考”了吗?我得服从,我得好好表现,考好考歹在其次,我需要过政审关啊!当天上午,我到北岭供销社去买小推车上用的襻(两头固挂在手推车把柄端、中间搭在推车人脖子上用作助力的带状绳索),正月十六,我卷起铺盖卷,推上我的独轮推车,捎上我复习的课本和资料,和全体社员一起驶向30里开外的永新河工地。此次我虽知是刻意发配,但我心里倒很释然:命里摊一斗,走遍天下是十升。

共 12324 字 3 页 首页123
转到
【编者按】读罢此文,心情激动,感同身受。高考对于每个莘莘学子来说,都是一生中刻骨铭心的记忆,记忆中有痛苦,有欢乐,那是青春年华留下的印记。作者的青春年华基本上是在文革当中度过的,那是个特殊的年代,上大学不用参加高考,而是通过推荐,社会倒退到了“举孝廉”的地步,何其荒唐!幸而1976年,文革结束,邓公复出,1977年恢复高考,社会生活逐渐回归正常。作者便是在这个历史背景下参加了两次高考,那时候城乡差别巨大,干部农民两重天,做为一个农村孩子,做梦都想“鱼跃农门”,考上大学,当国家干部。“吃商品粮”是那时大部分农村孩子的共同梦想。作者第一次高考,虽然已超过中专录取分数线,但因为所谓的“政审不合格”而落榜,其实并非政审不合格,而是基层当权者(张主任)吹毛求疵的结论,一个基层当权者就可以随意左右一个青年学生的命运,这是多么可怕的事情!对作者而言,这简直就是毁灭性打击,不由地让我想起邓公在高考准备会议上对高考报名条件的态度,他坚决地划掉了高考报名条件之一的“单位同意”,这是何等明智啊,否则不知有多少青年可能连高考报名的资格都没有。作者高考落榜后,为了改变命运,去求张主任“开恩”,之后边劳动边复习,(那个劳动场景写的非常生动)准备第二次再考,这次终于榜上有名,考取了山东煤矿洪山技校,可以想象作者及其家人欣喜若狂的情景,在那个大学生是天之骄子的年代,在那个干部比农民不知高出多少倍的年代,这的确是令人骄傲的事情。作者以参加两次高考为主线,描述了当时的社会环境,讲述了自己跌宕起伏的心情,那是一种笑中带泪的经历和生活。文章以高考为主线,讲述了特殊年代的人和事,给读者留下了满满的回忆,全文朴实自然,真情流露,故事娓娓道来,毫无雕琢痕迹,好文推荐赏读![编辑:沧桑战神]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沧桑战神        2021-06-01 12:45:01
  高考对我来说,也是刻骨铭心的记忆,做为一个农村孩子,我也是通过高考才改变了命运,不过我参加高考已是九十年代了。老师写的很好,可谓直击心灵,拜读并欢迎继续关注星月,继续投稿星月。
2 楼        文友:乡隐居士        2021-06-02 12:57:01
  俗事缠身,几日为“览”江山,开机见喜:《忆高考》“登”月亮相,既兴奋又心酸。本文也是在饱沾泪水激情而发。事件刻骨铭心,读文感慨万千!
   谢谢沧桑战神老师的精心编排,尤其是《编者按》语翔实,真诚,全面!您的“点评”更是对我极大的鼓励和支持,我一定忠诚于江山,钟爱于星月!共勉!
共 2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