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淡雅晓荷 >> 短篇 >> 江山散文 >> 【晓荷·时光】苎麻情深(散文)

精品 【晓荷·时光】苎麻情深(散文)


作者:一鸣蝉 举人,4396.4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1677发表时间:2021-06-02 07:52:45

苎麻,我们这儿单称“麻”。
   这让我想起我们这儿流传很广的一个故事。一个类似于“狼外婆”的故事。小时候,母亲就不止一次的给我们讲起这个故事。
   相传,在一深山老林里,住着一户人家。那人家一个奶奶,带着两个孙女。大孙女叫大妹仔,小孙女叫细妹仔。
   一日,奶奶要出门去,便对两个孙女说:“大妹仔、细妹仔,奶奶要出去几天,你们俩在家一定要关好门,谁来了也别给开门。”俩孙女答应着,奶奶就走了。
   不想,这话被一条躲在屋后的狼听到了。奶奶走了后,那狼便装扮成奶奶的模样,前来敲门:“大妹仔、细妹仔,奶奶回来了,快来给奶奶开门。”
   细妹仔小,不懂事,一听说奶奶回来了,便高兴地跑去开门。大妹仔大,机灵些,想起奶奶临走时的叮嘱,便对门外说:“你不是我奶奶,我奶奶的声音没这么沙哑。”
   狼听了,便清了清嗓子,对屋内的大妹仔说:“我这不是出门的时候把嗓子给冻哑了嘛。”
   细妹仔听了,便探着头从门缝里往外看。但大妹仔却又说:“你不是我奶奶,我奶奶额头上有一颗黑痣。”
   狼一听,便跑到门外的柴火堆里,拾起一截燃剩的木炭,往额头上涂了涂,然后又跑回来,敲着门说:“大妹仔、细妹仔,奶奶回来了。”
   大妹仔这才透着门缝往外看。但看了后,仍然对门外说:“你不是我奶奶,我奶奶衣服的肩膀上打着一个白补丁的。”
   狼一听,便难住了。但它忽然想起屋后的菜地里有一片麻。于是便跑到麻地里,摘下一片麻叶,翻过来贴在衣服的肩膀处。然后又跑回来叫门:“大妹仔、细妹仔,快来给奶奶开门。”
   这时候,细妹仔正守在门旁,从门缝里往外一看,便高兴地对大妹仔说:“是奶奶,肩膀上有个白补丁的。”没等大妹仔答话,细妹仔就把门给打开了……
   后面的故事,便跟我们许多人小时候都听说过的“狼外婆”的故事大同小异了。
   在这里,我不再复述一个类似于“狼外婆”的故事。我只想借这故事的开头,让人领略和觉察我先民们匠心独运地描述。并借以这描述,让人认识和了解苎麻的一个特征:麻,叶宽展,圆卵形,叶面为绿色,叶底为白色(叶底交织着细密的白色柔毛)。
   小时候,我家菜地(自留地)的一角,母亲就栽着一片麻。那麻占地五尺见方,辟在菜地靠坡的边上。每年入夏以后,那麻便渐渐长高,麻叶毛茸茸的,叶面翠绿的一片,整齐地覆盖着麻杆。风一吹,那麻叶就翻过来,掀起白色的叶底,雪白雪白地直晃眼。
   我不知道母亲那片麻是什么时候栽下的。总之打我记事时起,那片麻就夹杂在菜地里,占据着菜地的一小块。
   每年,那麻春夏便长出来,长到一定季节,母亲便开始收割。收割以后,那麻又长出来,一年生长三次,母亲便收割三次,分头麻、二麻和三麻。头麻长,二麻、三麻短。
   据说,麻只要一次性栽下,便可以连续收获数十年,有些甚至可以收获上百年。砍下一茬,又长一茬,一年能收三、四茬。只要气侯适宜,有些地方甚至一年能够收获五、六茬。
   每到收麻的季节,母亲便把麻砍了,把麻叶捋在麻地里。然后捆了麻杆回家。而当秋后的最后一茬麻(三麻)收完,母亲便把麻叶覆盖在麻蔸上。据说是为了护蔸,免得麻蔸遭受霜侵,影响来年生长。
   麻收回家后,母亲便把麻浸在村前的池塘里。浸上三、两天后,才把麻从水里捞出来,开始剥麻。据说,这样浸过的麻才好剥,剥下的麻皮不粘杆。
   剥麻时,母亲把麻从杆头一尺高左右拦腰一折,麻杆便自然碎裂,杆跟皮脱离。然后先撕掉杆头的麻皮,再顺着杆往尾上撕,一撕到底。
   麻皮剥下来后,便浸在水桶里,浸上一天半天的。然后才用麻刀开始刮麻。麻刀半竹片形状、钝口。刮皮时,麻刀贴着麻皮内的一面,顺着麻皮从头到尾一拉,那外皮便一截截分离脱落。剩下的便是干净的麻纤维。
   麻剥完后,便晾在竹竿上。晾干后,麻仍保留着植物皮质的淡青色或杏色。如果不急着用,便把麻一扎扎绑起来,挽成“8”字形状,收贮在一些干燥的地方,留待该用时再拿出来用。
   也有急用的,便找一台手纺车,将麻绩成线。你可以用这麻线织鱼网,或者用一台旧时的手织机,织一床蚊帐。我三叔家就有一台手织机,木架子做的。但那也不是人人都能用的,那也讲究点技巧和技术。我小时候也试着用过几回,但那梭子总是不能从线缝间丢过去,或者丢过去了也接不住。
   我们那地方,似乎只有我三叔会用那手织机。当然,如果用这手织机织布,那就不现实了。毕竟不是旧时候了,那做工太粗糙。
   不过,母亲剥下的麻,大多是用来做布鞋纳鞋底的。那麻韧性强,不易断,母亲便用那麻搓成“麻索”(其实只不过是三股麻线搓成的粗线)。那“麻索”纳鞋底耐拉、不会断。
   那时候,我们这儿的妇女们集体出工时,裤口袋里总是装一只鞋底。那鞋底上缠一圈“麻索”,“麻索”上穿一根针,插在鞋底上。那是为了中途歇工时,拿出来纳上一会的。
   但让我想不明白的是,母亲搓成的“麻索”,明明是原麻,麻质淡青色、或杏色,可纳在鞋底上,却成了纯白色,跟白碎布拼的鞋底颜色一样,衬得那鞋底越发的规整。
   村里人都说,母亲那白底、黑灯芯绒面的鞋子,做的真叫一个好看。
   后来我才发现,原来母亲在搓好“麻索”后,便用一口锅烧上水,烧开了,便把“麻索”塞进开水里,撒上灶火灰一起煮。煮过以后,“麻索”便变成白色了。
   上学后我知道,灶火灰含碱,属碱性。我想这也许是一种土法的、对漂白原理的运用吧。
   对麻的习性或特性,母亲似乎已有了运用自如的掌握和利用。那年,父亲挑担子过重闪了腰,母亲便抓来一撮麻,搁碗里烧成灰,然后倒上酒,调和了往父亲的腰上擦。据说,麻灰调酒,能舒筋活血、散瘀镇痛。
   后来,不知是酒的作用还是麻灰的作用,或者还有其它什么原因,总之,父亲的腰好了,再没有痛。
   每年收割的麻,除了搓“麻索”纳鞋底外,母亲没作过其它用途。于是一年年积攒下来,贮存的麻渐渐增多。那一年,母亲对父亲说,如果再积攒一年,她就去找三叔,用那些麻让三叔给织一床麻帐(麻线织成的蚊帐),麻帐透气性好,不沾灰,防腐又防霉。
   可就在第二年,我们兄弟读书交不上学费。那一天,正好村里有外地人过来收麻。母亲问了问价格,觉得那麻的价格有点低,但最后还是咬咬牙,答应把那麻给卖了。最后,当那些麻被收走以后,收麻人离开村子,母亲便站在村口,久久地不肯离去。好像她总有什么舍不下。临了,才听她自顾自地说一句:“我那可都是头麻!”
   头麻,比二麻、三麻都好。纤维长,韧性强,纤质跟皮层都远优于二麻和三麻。
   随着时代的进步,乡下人已不再穿布鞋,也没人再纳那“千层底”。一些土法的、粗制的麻织麻纺品,也渐渐地远离人们的视线。麻,于一家一户已不再重要。
   那一年,母亲咬咬牙,把那一片麻地给挖了,把麻蔸挖出来抛在菜地外。可就在将那些麻蔸全挖出来后,母亲拾起一棵麻蔸说:“这些麻,我种下并收割十多年了。”
   后来,母亲把那片地翻了,重新种上了菜。
   那一年,母亲过早地走了。临走时,她躺在床上,让父亲弯下腰。然后贴着父亲的耳朵,对父亲说,让父亲把她安葬在那片麻地里。
   我们都遵从了母亲的遗愿。
   那年清明,我们去给母亲扫坟,发现母亲的坟头上长着一棵麻。我没舍得把那棵麻给扫了。我只在母亲的坟头上培上些土。我想,或许母亲还惦念着她那片麻地呢,或许那麻还舍不下母亲,便长出一棵来陪伴母亲。
   我没有按习俗在母亲的坟头上插上树枝,也没有在树枝上挂上纸钱。我怕那树枝或纸钱会挡住母亲的视线,让母亲看不到那棵苎麻。我想母亲最想看到的,或许还是那棵苎麻、或那苎麻随风刮起时掀翻的麻叶,雪亮雪亮的白……恰似坟上飘飞的纸钱。

共 3071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文章开篇的一段小故事能引起读者对“麻”的兴趣和了解。而关于真正的“麻”,还是作者接下来对“麻”特征的介绍,那就是正如作者描述“麻,叶宽展,圆卵形,叶面为绿色,叶底为白色(叶底交织着细密的白色柔毛)”。作者之所以对“麻”有着熟知的了解和认识,是因为自己家里就种“麻”。作者叙述母亲种“麻”的过程中,让我们了解到“麻”:“只要一次性栽下,便可以连续收获数十年,有些甚至可以收获上百年。砍下一茬,又长一茬,一年能收三、四茬。只要气侯适宜,有些地方甚至一年能够收获五、六茬”,是不是太让人匪夷所思?种“麻”收“麻”其实也是一个技术活,而关于“麻”的用处,它可以麻绩成线,“用这麻线织鱼网,或者用一台旧时的手织机,织一床蚊帐”“麻灰调酒,能舒筋活血、散瘀镇痛”等等,文中的叙述很详尽,小编不再赘述。“麻”与母亲有着颇深的渊源,这就是作者对“麻”情深所在的原因了。怀念“麻”,也就是作者对逝世母亲的追忆和悼念!文章借物抒怀,寓情于物,一种植物写出来了缠绵悱恻之感,令人触怀!佳作,推荐赏阅。【编辑:叶华君】【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F2021006050001】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叶华君        2021-06-02 07:54:39
  拜读一鸣蝉老师的又一篇精彩力作,晓荷社团因你更精彩。创作辛苦了。
叶华君,成都市作协会员,东部新区草池街道人。我只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农民工,我有一颗善感而质朴的心,我爱我的家乡我的亲人!QQ1052430610
回复1 楼        文友:一鸣蝉        2021-06-07 21:34:12
  谢谢编阅。遥握问好,并祝编安!
2 楼        文友:何叶        2021-06-07 06:38:39
  恭喜精品,蝉老师最棒!加油!
何叶
回复2 楼        文友:一鸣蝉        2021-06-07 21:34:50
  谢谢!共勉。
共 2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