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山河】好搭档——记榆社作协主席田二勇(随笔)
在这俗世间,最难相处的是人,最难认清面目的还是人。
一个人的一生,不是由某些人或某些知名的人,说了算的,应当由历史来评判。尤其在这个物欲横流的舞台内,台上和台下、戏里和戏外是很难辨别清的。我就常常见到,在台上唱的有眉有眼,一到台下就如胭脂下的面庞,总是难以琢磨。所以,我始终不愿在笔下写人、写还未有竹史定论的人。
我记得很是清楚,一位同仁,曾写过一个退伍军人,并收入家乡的书籍里。无论其创业的业绩,还是拼闯江湖的劲头,看似都像个弄潮儿。然而,没过几年,事情就败露。他用纳税人的钱,买豪车、玩女人,挥霍无度,只留下一个空空的皮囊。我不知道,别人看了会怎么想,尤其是让后人读了会怎样?反正我是觉得羞愧,无颜见苍生。
我是一介凡夫儒子,自然言轻。俗话说,人无完人,金无足赤,总感觉这话像一尺遮羞布。但有些事,是不吐不快的。就事论事而言,我有一个好搭档,他叫田二勇。他出生于1975年,我出生于1968年,虽为异姓,他称我为哥、老大,我称其为弟,甚好甚好。他在自己家中,只有一位袍兄,由此可见他对我是多么的尊重。随着蹉跎岁月如流水,对于似乎与世无争的我来说,这一辈子有此知己已然知足。
他是一个仗义执言的人。记得他给我的第一个深刻印象,是在一次县里组织的两本书的发行仪式上,在座的有五十多位拿笔杆的人,有老者、有中坚分子、还有领导。那时的我,初出茅庐。在一部分有身份的人发言后,谁料到出现了一个极不和谐的否定一切的声音,让在座的人十分难堪。全场鸦雀无声,只有他,我的搭档,田二勇挺身而出,秉公执言,并对在场的人和领导说声抱歉后,愤然离去。本来还有人想发言,也嘎然而止。我想,每一个有才的人,都应当受到尊重。同样,每一个肯奋发且在路上的人,也应当相互尊重。恃才傲物,是不可取的,是最容易成为孤家寡人的。平生一贯有懦弱个性的我,对他竖起了拇指。做不到的人,总是很欣赏做到的人。
他是一个有追求、有趣味的人。虽然学历不高,却分外偏爱诗歌,这种情趣,注定我俩会走在一起。他常常对我说,有一位老诗人,手把手地教他写古诗,这辈子都忘不了。他多年来的耕耘与积累,集成了一本小册子,惜未付梓,或许未到时,或许在做着更大的储备,总有那么一天,总有种“不鸣则已,一鸣惊人。”的感觉。像我一样,一个不是科班出身的人,总想超越自我。只要超越自己,每一步,都是胜利。经过数年来的磨砺,他从策划、串词、报道等诸多方面,已然得心应手,无愧为省、市作协会员。由此可见,他是一个十分聪慧之人。
他是一个生意人,却不是一般的生意人。2004年至2015年,他还是县作协会员的时候,就已经在生意场上磨打滚拼了几十年。但他仍然一边谋求生计,一边执着地写诗歌。作协的每一次活动,他都以极大的热情参与,还无私捐助矿泉水等物品。人们一说到生意人,脑中就会自然而然地想到唯利是图。他应该不是这样。县作协是一无所有的,苏宝银主席为此绞尽脑汁,不得已而以AA制的形式,下乡村走访创作。而在2015年至2018年他任作协常务副主席期间,就经常自掏腰包,为作协的活动垫付开支。然后,再想尽办法以人脉的关系去化缘。曾经有人对我说过:“他是生意人,来作协是谋求发财的。他傻吗?不会把化缘所得装入自己的兜子里?况且人脉的关系大都为其个人所有,凭什么为作协倾心倾力?只因他对作协,爱得深沉。”
他是一个对文学有着独到见解的人。他认为创作固然重要,不用文艺的形式表现出来,很难扩大作品的影响力,这似乎牵扯到走什么路的问题。他是这样认为的,也是这样做的。在他的精心组织下,作协先后举办了近20场文艺及诵读会,包括在县舞台上的专场会和县宣传部及文联交给的任务。没有道具,就凭着一张不怕丢人的脸去借;没有平台,就凭着人脉去四处寻找;除作协人一心齐上手外,仍欠缺的人才,就四处求人。有谁知道?他跑了多少路和弯路?有谁知道?他求了多少人?又有谁知道?他多少次开着自己的车?那应该是作协人最为困难的时期。当他看到,所有的努力,没有白费,不仅宣传了榆社地方文化;不仅得到了相关部门和县领导的赏识;不仅在民间有了可喜的知名度;而且还给作协网络了一大批特殊人才,像歌手、诵读、音乐人、主持人、书法美术摄影曲艺人等,都是全县出类拔萃的,使作协成为集多种功能为一体的大家庭。他总是笑着说:“无怨无悔。”
他是一个勇于也敢于担当的人。2018年,他当选为作协第四届主席和作协党支部第一任书记。在上届的班子里,人员过多,且作协不过是个民间组织,各人自有各人的忙碌。他进行了精简,我因推托不过,成了搭档之一。其他人,皆聘为顾问,仍以苏主席为旗帜。对组织,进一步作了规范,成了实至名归的国家认可的民间团体。一个团体,没有一个朝气蓬勃的领头人,是不行的。正如能够想象得到,一头狮子领着一群绵羊和一只绵羊领着一群狮子的区别。他不是不怕困难的人,却总是对大家说:“只要做事,有困难就留给他,这是他的口头禅。”他还常说:“别对外人哭穷,困难是暂时的,面包会有的,先埋头做好事,别人会想到酬劳。”他还是榆社第七、八届政协委员、第十七届人大代表,为此他不遗余力,关注着榆社的发展和变化,并谏言献策,尽了一份绵薄之力。
他是一个有党性原则的人。他为作协在民政局三楼上,争得了学习阵地,制作了十多块板面,得到了主管部门和民众的肯定,并多次组织团队认真座谈,以忠诚筑牢初心,以奉献锤炼初心,以奋发昂扬初心,以干事彰显初心,以敬畏砥砺初心。正如《弄潮儿歌》所书:“我们愿做弄潮儿,不怕风吹浪打头。彼此一心听党话,紧跟舵手走春秋。弘扬榆社鸿飞志,共使家园万古留。岁岁涛中当勇士,年年奋力写风流。”为了鼓与呼,为了讴歌新时代,他带领作协人到共和国军工摇篮的韩庄、到三块石公园等地,感受红色文化的氛围和可歌可泣悲壮之曲。而且,每次活动的支出,都公开透明,深得人心,难怪乎荣获了中共榆社县委颁发的先进基层党组织称号。
他是一个把作协当作自己的家的人。他把一颗火热的心,全都投入到了这个团队。自有作协以来,他和苏老师第一次带领班子去昔阳、阳泉、太原、榆次、左权,看望了在外地的会员,送去了家人的问候。在外地的会员,深感久别的亲情。还专门下乡拜访了作家王灵书。每当佳节来临,他都要去慰问一些老党员、优秀会员、《榆社文学》微刊平台的编辑、以及出不了门的可爱的文人。每当年尾,他都要把作协人聚到一起,做总结谈计划,奖励前者,激励后者。他关心着每一位作协人,希望共同在幸福、快乐中创作出好作品。鹿明文的《老家有爹娘》一出版,他就跑前跑后,甚至好几次上榆次请贵宾,为座谈会铺路。还有郭文福老人的《足迹》、闫俊的扶贫日记《初心》、我的《给月儿长上翅膀》、常宝玉的《心声》、田生玉的《足迹》等,都倾注了他一颗真诚的心。这样的事,不胜枚举。我也不知在什么时候,就接到他的电话,总是谈着作协的谋划。他的家人,也经常责怪他不顾家。但作协是幸运的,只因有他。作为作协人,无不以无私奉献而自豪,这就是他引领出来的作协人的精神。
他是一个扎扎实实地干事的人。办事精炼、果断,是他的风格。作协原本有自己的期刊阵地,却不料换了主人。作协人有点不甘心,毕竟想在刊物上多多见到自己的铅字。在没有资金来源的情况下,他一连出了十三期《榆社文学》,包括《青春山里人》《春暖燕归来》诗词散文、脱贫攻坚抗击疫情等专刊,并留存县档案馆。在刊登了不少外地作品的同时,让所有的作协人,在期刊上亮相。他十分支持《榆社文学》微刊平台,几年来发布了万余作品,成绩斐然。他还十分关注小学、中学、高中的学生作品,为这些桃李提供了展示自我、爱上文学的平台。难怪乎一些爱好文学的人,尤其是一些有青春年华的大学生,纷纷加入了团队,增强了作协的魅力和活力。为了促进乡土文学的创作,他带领团队下讲堂、岚峪、郝北、云竹、西马等乡镇,到公安局、检察院、东方红油漆厂、职业中学、尧寺头、中医院、社区、文峰敬老院、东庄河峪小米合作社、爱卫办、粮食储备中心、榆次《破击榆社》首映式、榆电工会、刘氏育脚堂所关注的退伍老兵等地,采寻素材,终成硕果累累,无怪乎荣获了晋中市文联优秀文艺协会团队称号。
他是一个把目光盯向外面的人。一个100多人的团队,不能只局限于眼前。他要带领团队,走出去,引进来,争得文坛一席之地。他总是说要站得高、看得远、走得远。他不仅参加了中国西部16省市在陕西汉中市举行的研讨会,从而拓宽了眼界,还带领作协人到市文联、榆次区文联、阳泉狮脑山百团大战纪念馆、娘子关、和顺、太行森林局禅堂寺林场、石拐会议纪念园、灵石、太谷、介休、平遥、原平、忻州古城、云泉谷、晋中诗歌推进会、中国第七届诗歌万里行走进太行、山西大学生诗歌学会、寿阳西张寨等地,进行了学习交流。他不仅请来了《天涯诗刊》主编、平遥作协、山西政府法制晋中记者站站长、原平诵读协会等嘉宾,还争得了《乡土文学》《山西政府法制》《天涯诗刊》《北国文学》《晋中日报》灵石的《汾河》、介休的《绵山》《箕城检苑》《乡村文化古村落》、山西大学生诗歌学会等刊物,助力刊登了我县作协人的数百篇作品,并促进了多名会员投稿而获奖。还促成了在朔州文联、山西政府法制信息网、运城新绛县文联及作协、山西晚报、诗歌《大家网》等网刊,登载2000余篇。所有这些,他都倾心付出,不求回报,只求作协人走向更为广阔的天地。
他是一个有着强烈个性,甚至有点霸气的人。也许是耿直的秉性,他对人说谈,常常直来直去。不知道他个性的人听了,一下子难以接受。所谓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他就是这样一个常为你着想的人。他虽然不是个完美的人,却带出了一个和谐、有朝气、有生机的团队。细想来,在不到几年的时间里,他就拼出了一片美好的阵地。无论是对内,还是对外,都建立了广泛的英雄用武之地。无论是民间,还是朝堂,皆斐然向风。这归功于诚信,说了就一定要努力做到,做不到的就不说;这归功于信任、尊重和智慧,归功于礼尚往来和共享,归功于“勿以恶小而为之”等。
总之,几年来所做的事,怎能一下子就说的完?虽然我俩是搭档,却也有许许多多的遗漏,也有写不到之处,也有瑕疵。我只知道,他是我们作协人的幸运之星,也是我的幸运之星。在与他耳濡目染的接触中,那种“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之心境,又渐渐死灰复燃,催我砥砺前行,并有了长足的长进。我也知道,我将一如既往,与他同舟共济,一起走向未来。
您写的《好搭档——榆社作协主席田二勇》真是一位热爱公益活动,热爱文学事业的生意人,自掏腰包,供作协成员去搞活动。引领更多的年轻人,参加文学创作。是一位非常了不起的人。您把对田二勇先生的热爱,都倾注在笔墨里,让读者心生欢喜和热爱,感叹没遇到这样的好领导。您把他写活了!\(^o^)/~
感谢您支持山河社团。敬茶!远握!o(* ̄︶ ̄*)o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