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神舟•神州】乡村的梦想(散文)
一个阳光明媚的夏日,和风惠畅,小鸟欢鸣,下午三点钟,一溜黑色的轿车开进了花兰井村,车行到村东头李建明老书记家门口停了下来,从车上陆续下来的一行人分别是: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纪委书记王岐山,省委书记赵克志,张家口市委书记回建,张北县委书记郝富国,油娄沟乡书记闫越飞。王岐山书记亲自带领大家到前村支书李建明家做客。一进院门,看到一座九十年代的老房子,是砖土结构的瓦顶房,显得十分陈旧。院子不大,整洁干净,墙角堆放着各种农具,王书记亲切地笑称:“你是农民的领头人,实干家,是不脱产的好干部。”走进屋子,坐在他家的火炕上,王书记拉起李建明的手摩挲着他手上粗糙的老茧,看了又看,重重地握了几下,又一次亲切地说:“你是当今基层最廉政的书记。”李建明听了王书记的夸奖,非常激动,那张布满皱纹的苍黑的脸,因兴奋而泛着深红的光,更显出一位地道的农民本色。他深深地铭记着这句话。觉得自己确实像王书记一样,做了一名廉洁奉公,无私爱民的好书记。虽然职位不同,工作职责有大有小,但为人民服务的初心不变。他激动地与王书记拉着家常。王书记用动听的北京腔鼓励他:
“你要继续和病魔作斗争,做一位坚强勇敢的共产党员,继续支持新一届的领导班子,为乡村的发展贡献自己的余热。”
他用力地握着王书记的手,用王书记听不大懂的土话说:“我一定会照王书记的要求做。”
王书记听后呵呵地笑了起来。
当一行人走出了这个农家小院,王书记向他挥手告别。他望着远去的车辆,久久站立着,削瘦的背影有些佝偻,因为激动,双肩在微微颤抖。他回味着王书记的每一句亲切的话语,凝望着远方,幸福的泪水终于无法抑制,奔涌而出……
2017年7月18日,这是李建明书记一生中最难忘的日子,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纪委书记王岐山,在河北省张家口市检查扶贫领域监督执纪问责工作电视电话会议精神落实情况。领导一行来到花兰井行政村,在大队部与支委村民进行了交流谈话,检查了脱贫工作情况。特别邀请了离岗的村支书李建明与会,因为他是整个村脱贫致富的见证人。会后,王书记一行又到李建明家里看望了他,这就是故事开头的那个激动人心的场景。
王书记一行走后,李建明书记家的墙上就多了一张镶嵌着镜框的照片,仔细端详,发现正是王书记在他家里和他与老伴儿的合影,这张照片太珍贵了。他经常看着照片出神,回忆那个激动人心的夏日午后。
古人云:“政声人去后,民意闲谈时。”老百姓有时“闲谈”的话,就是民情实际,反映的是领导干部的政绩和名望。
1995年初春,花兰井行政村村委会正在选举领导班子,村支委魏国海高声唱票:李建明37票,刘静原23票,赵海13票,唱票结果,李建明当选,成为民主选举后,产生的第一位行政村书记。队部响起了经久热烈的掌声,李建明的当选,让村委会成员充满了欣喜之情,队部吵吵嚷嚷激动起来。李建明当即召开全大队社员大会,并发表了任职演讲:
我是第一位民主选举而当上村支部书记的人,我决心不辜负村民对我的信任,扭转全大队的风气,杜绝腐败,绝不任人唯亲,以后公平办理任何事情。做到账目公开,项目公示,希望村民全力支持我的工作。我们村支委所有的工作都将光明磊落,经得起大家的监督。我们支委一班人一定会带领全大队父老乡亲脱贫致富,走上小康之路,谢谢全村老少的支持。
掌声如雷,映照着刚上任的这位四十多岁汉子的脸膛红扑扑的。他魁梧壮实的身材,站立在讲台中间,更显得稳健刚强。
花兰井村是个贫穷落后的地方,地处山区,交通不便,这里沟沟壑壑交叉垒叠,不利于大面积种植,无法灌溉。土地贫瘠,终年干旱少雨,作物产量低,更不能发展经济作物。多年来村民们土里剖食,勉强维持着生活,年轻人大部分外出打工了,村里只剩下老弱幼小,耕种着希望微稀的几亩薄地。
四周的高山峻岭却是锦绣山川,如何利用有利资源发展经济,打造家乡的名片,使乡村走上富裕之路,成为新一届村委会的主要奋斗目标。远望山峦,群山起伏,万山俱寂,天地一派肃穆。壮丽的山川激发了他们的斗志,领导一班人决心为家乡的脱贫,贡献他们的青春年华,不辜负生养他们的土地山川。
2011年张北县政府决定按照“沿坝,沿边,沿景”的思路,修建一条贯通张北东西一百三十二点七公里的道路,取名“张北天路。2012年底,总投资三点二亿元的张北坝头乡村道路正式竣工,打通了东自画皮岭,西至白龙洞的东西横贯的通道,解决了沿线群众出行的问题,农副产品也能及时销售出去。
“极目青天日渐高,玉龙盘曲自妖娆。”建成后的公路两侧山峦起伏,草甸无际,牛羊成群,风车耸立。每到夏季,景色美不胜收,被游客誉为中国的六十六号公路,是京津冀自驾游的热门景点之一。草原天路通车,全面改善了周边十二个乡镇十多万人的生活,很多沿线乡村依托草原天路,打造乡村旅游产业。
花兰井行政村就座落在天路北侧,赶上了全县开发这条坝头天路的有利时机。李书记带领支委成员多次开会,会上大家争着发言:
“这次我们可赶上了好机会。”
“草原天路就开在了我们家门口,这一资源我们可要利用起来。”
“我们就开发天路沿岸自然村的经济模式。”
“开辟景点,打造旅游产业,扩建新建农家院,以农家特色菜品招徕顾客。”
在景区的带动下,销售坝上特色产品,坝上的三大宝“山药,莜面,胡麻油。”注册精品品牌,许多农副产品,也打开了销路:坝上牛羊肉,草原口蘑,野生药材等。由于自然条件得天独厚,沿途景点瑰丽奇美,有山坡梯田,天路奇景,百花草甸,风电景观,沙地摩托,塞外马术,骑射场地。沿路农民创新创收,很快摘掉了贫穷落后的帽子。
作为行政村的带头人——支部书记,他的工作千头万绪。健壮的身板,好像从来不知道劳累,坚毅的国字框脸庞,被太阳晒成古铜色,让人望一眼,就会坚定信心。繁杂的工作,让他深感没有分身之术,妻子很难看到他的身影,只有抓住吃饭的时间唠叨他:
“地里的莜麦全熟了,颜色发了黄,再不收割,就都撒在地里了。”
他“嗯嗯”地应着,拨拉完了碗里的饭,赶紧和妻子下地去了。地里的莜麦确实熟透了,两人抓紧时间割了起来,刚割了两个来回,贫困户张大江找来了,他拉着书记坐在地头,道出了他的想法:
“我想安装太阳能板,搞一个小型发电设备,要投资十多万,将来发展前景如何?哥帮我分析一下。”
书记又扔下手中的活。妻子抱怨:
“他刚和我来地里干点活,你又有事儿。”
他也不理会妻子的唠叨,与张大江坐在地头,分析起来:“自己投入的有发电板,电线,太阳能发电条机(水泥墩地基),工钱料钱合起来二十万元。需太阳能发电板三百多块,可以铺设在南山坡上。”
“每块发电二百七十瓦,好天每天共发五百度,每月收入九千元,总共安装八十千瓦,用大型的高低压变压器,并入国家电网,一年收入就可达到十万元。”
通过分析,张大江欣喜地说:“用不了三年就收回了成本,现在虽然需要贷款,但是利润很大,值得一试。”
“这是一个可行的项目,最初的几年资金肯定紧张,但是三年以后就有稳定的收入,很合算的投资。”
望着书记鼓励的目光,张大江坚定了信心:
“好!我就拼搏干一场。”
建明书记狠狠打了他一拳,算是对他的全力支持。
李书记为了集体的事呕心沥血,为了全村人脱贫致富辛苦奔波,他的付出得到了应有的荣誉。
2012年的冬天,在全县召开的优秀党团员干部表彰大会上,李建明书记光荣地获得了“优秀支部书记”的称号。他迈着矫健的步伐走上了主席台,县领导在他的胸前戴上了大红花。这一刻,更加坚定了他的信心,要再接再厉,为村民多办实事。
村民们对大山怀着敬畏之情,座座山峰是上古时期的造山运动,在天崩地裂的巨变中突兀而起形成的。千百年来,它矗立在村庄四周,每当太阳东升,霞光万道之时,这些山峦就会次第分明起来,显得伟岸俊朗,让村民觉得神圣而伟大。守着奇山俊水,却甘愿清贫,李书记经过不断地深思考虑,决定带领大家靠山吃山,走出一条独特的致富之路。他自己家里的庄稼顾不得伺弄,村民家的问题,他却装到了心里。他挨家串户,帮助那些贫困户寻找项目,出谋划策。张玉明多年生病,儿子有残疾,三十多岁了娶不上媳妇儿,整日唉声叹气:
“这生活没劲,什么时候才有个盼头呀?”
他母亲见识短,更是碎嘴唠叨上没完:
“是呀,别人家都能挣上大钱了,我们家去哪儿挣钱呢?”
“你呀你呀,挣不来钱,这辈子是娶不上媳妇了。”
说着说着娘儿俩眼圈都红了。
建明书记趁着下雨天有点闲功夫,来到张玉明家里,盘腿坐在炕上。玉明老伴儿端上了一壶热茶,书记和他们围坐在炕头,分析情况,给他家支招。商量后,建明书记说:
“我帮助你申请贷款,建立一个花卉大棚,为天路观景路段提供塑料小盆花卉。”
张玉明老汉皱着眉头说:
“这能行吗?我怕弄不成,又欠一屁股饥荒。”
书记语重心长地坚定他的信心:“没问题,我给你担保,出了事我担着。”
虽然进行下来困难重重,但是他还是帮他们建起了大棚。全家人有了盼头,每天关注天气变化,丝毫不敢怠慢,降温了,加盖棉帘子;刮风了,赶紧遮盖大棚。三口人认真拾掇着他们的这份希望,功夫不负有心人,一年下来收入超过两万元。老两口看着儿子一张张数着钞票,算计着收入,家里终于有了喜气。他们见了书记就千恩万谢:
“你是我家的大恩人。”
书记总是笑呵呵地说:“这是我该做的,你们日子过好了,我心也就放到了肚子里。”
多少个披星戴月的夜晚,乡村的土路上映照着他晚归的身影;多少个晨光微曦的早晨,田野里他在挥汗如雨地奋战!白天他是带领村民的劳动伙计;晚上难以入眠,深思熟虑他的改革计划。他与支委们开了多少次直到深夜的会议?他又解决了多少村民们迫在眉睫的难题?
这晚没月亮,路上黑漆马虎的,回家的半路遇上了二刚两口子,非要拉着他去家里喝酒:
“这么晚了,老叔,你还没吃饭吧?我们家有点下酒的菜,喝点酒去!”
“我滴酒不沾,你们不是不知道。”
“不去了,不去了,我赶紧回家吃点饭睡觉,累了一天了,你们也快回去吧!”
“唉,吃顿饭,喝顿酒,你都看成那么大的事儿?”
有人请喝酒,他都婉拒,从不端别人家的碗。在小事情上也绝不马虎。杜绝了许多闲言碎语,人们夸他是个不爱贪占的好书记,赢得村民一片赞美之声。
2015年春天,他又早早地坐不住了,召集村民开会,跑乡政府,设计开发新的项目。又带领全村人建起了土豆原原种大棚二十个,有十户贫困户入股,这些资金都来自扶贫项目专款,无息贷款十年期。他把这十户人家组织起来开会,商量订立合同,当大家的红手印按上去的时候,一个重要的项目就确立了。他带着几个人骑自行车到农科所买种子,一路上交谈着建大棚的事项。开始建大棚,买料施工,李建明每天在工地上,大家看着他汗湿的后背,黝黑的脸,都劝他:
“你休息去,我们自己干。”
“没事儿,我是个闲不住的人,只有和你们在一起,把事情办妥帖才安心。”
一个大棚投资一万五千元,五年以后收入的30%化拨为扶贫款,存作全村扶贫基金。贫困户增加了稳定的产业收入,使得全村人都看到了希望,觉得生活有奔头了。
这一年,在县级劳模表彰大会上,花兰井村支部委员会获得了“优秀党支部”的荣誉,这是上级领导对他们工作的肯定,是对他们辛勤付出的表彰。
李书记在岗位上工作了二十五年,成为清明廉洁的好干部,口碑极好。他曾多次获得县乡级荣誉称号,受到上级有关部门的表彰和嘉奖。这是他一生的最高荣誉,他视若生命般珍贵。平日,从大家的言谈话语就能体现出人心向背,退下来后,人们依然喜欢和他坐一坐,有时间就在一块儿谈论政策形势,探讨乡村的未来。可是他终因积劳成疾,意外地被查出肺癌,真是好人多灾难呀。如今他在家养病,与病魔继续作顽强的斗争。虽然年近七十,但依然是一位坚强的汉子,没有被病魔摧垮。时时关心家乡的发展,倾听村民的心声,为村庄的工作献言献策,退休不退责。
当这个坏消息传开后,村民们深感意外,特别为他揪心。都跑来探视他,让他安心养病:
“你家的地以后我们就全包了。”
“看病的钱不够的话,我们大伙儿凑。”
“你一定要好好地养病,看着我们村庄的发展。”
听着这些热心的话语,他内心感到万分的熨贴,觉得二十多年的付出十分值。作为一名老党员,做任何事情都问心无愧,对得起良心,也对得起村民,这是他这辈子最值得骄傲的事。
当年魁梧健壮的身躯一去不返,身体逐渐消瘦下去,脸庞更加清瞿。每天清晨他都会沿着乡间的小路走走,到田间地头转转,看看他那熟悉的,付出了辛勤汗水的田野丛林,山岭沟壑。这里印记着他艰辛的步伐,流转着他深切的目光。他曾经带领村民走遍村庄的每一寸土地,规划着每一份山水,希望土地都能长出庄稼,增加收入,为村民谋划出路。他熟悉这里的每块庄稼地,每一片草甸,他热爱着这里的一草一木,一土一石,他曾经是这里的当家人,他也永远是大地优秀的儿子!
一官来此四经春,不愧苍天不愧民;
神道有灵应信我,去时犹似到时贫。
李书记就如王岐山书记夸他的那样,他是当今基层最廉洁的书记。
(原创首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