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柳岸花明 >> 短篇 >> 江山散文 >> 【柳岸】福地育“神种”(散文)

编辑推荐 【柳岸】福地育“神种”(散文) ——袁隆平院士“二七”祭


作者:茆屋闲客 秀才,1063.25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4324发表时间:2021-06-04 21:39:47

我有着一个梦,
   埋在泥土中深信它不同,
   光给了它希望,
   雨给了它滋养,
   它陪种子成长!
   我有着一个梦,
   走在田埂上,
   它同我一般高,
   我拉着我最亲爱的朋友,
   坐在稻穗下乘凉!
   妈妈我来看您了,
   您看这晚霞洒满小山村,
   妈妈我陪您说说话,
   这种子是您亲手种下,
   在我心里发芽!
   ——袁隆平
  
   1949年,也就是我们伟大共和国光荣诞生的那年,19岁的袁隆平如愿以偿,考入西南农学院,在大学里读了四年遗传育种专业。1953年8月毕业时,由于种种原因,袁隆平并没有其他同学那么“光鲜”,他被分配到了一个让人“很不起眼”的农业中专学校——安江农校,担任一名普通教员。
   因为那时的安江农校,不仅地处十分偏远,座落在湘西雪峰山的脚下,而且交通极为不便,生活条件相当艰苦。23岁的袁隆平,凭借一腔年轻的热血,乘坐着靠烧木炭的那种汽车,一路风尘颠簸,从湖南省会长沙,足足花了两天时间,才赶到安江农校,一个让他想象不到打拼事业的始发站。他在这个神奇的“福地”,从教学到科研,前前后后,一呆竟达37个春秋!
   刚来农校时,袁隆平的任务,就是上课教书,一教就是18年。
   他讲授的第一门课是俄语,与他所学的遗传育种专业毫不相干。一个学期后,袁隆平被调到遗传育种教研组,又干起了植物学、作物栽培、遗传育种等农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的教学,还担任了两个班的班主任。
   他是个多面手,除会教俄语、理论课和爱好文体活动外,他喜欢把学生带进田野,获取直接经验,增强动手能力,他认为知识要在观察和实践中获得,而不是仅仅从书本上获取。他曾多次与同学们一起风餐露宿,在雪峰山麓采集标本。
   1956年,党中央号召向科学进军,袁隆平决定在教学之余,真正搞点农业科学研究。在他的组织下,安江农校成立了第一个科研小组。
   为了帮农民提高粮食产量,他们还研究起了红薯,有一次竟然种出了一个超级大红薯。他们把西红柿嫁接到马铃薯上,希望地下长出马铃薯,茎上结满西红柿;把西瓜嫁接到南瓜上,希望得到新型的瓜种。嫁接的作物成活了,长势也不错。
   袁隆平后来回忆:“西瓜嫁接在南瓜上,当年结了一个瓜,南瓜不像南瓜,西瓜不像西瓜,拿到教室让学生看,引起哄堂而笑,吃起来的味道,也怪怪的,不好吃。”
   袁隆平按照无性繁殖理论,把培植这些奇花异果所获得的种子,种到了试验田,却发现所获得的优良变异并没有保存下来。这让他对无性杂交的一贯正确性,产生了极大的疑问,正是这些疑问,对之后袁隆平走上杂交水稻研究之路,起到了十分关键的作用!
   1959年之后几年,天灾加人祸,全国闹饥荒。袁隆平也挨了不少饿,他目睹了当地老百姓,长时间靠吃野菜甚至啃树皮活命,不少人由于营养不良,还得了水肿病……眼前一幕幕惨状,让袁隆平内心非常难过。于是,他下定决心,一定要通过自己的努力,让人们每天都能吃饱肚子。
   袁隆平博览中外农业书刋,他深知水稻、小麦、玉米、大豆、土豆,是世界上五大主要粮食作物,可当时只有水稻在培育优质、高产的品种上停滞不前,而中国的南方人,又主要以稻米为主食,急需提高的就是水稻的产量。
   他想啊想,满脑子都是高产水稻。有一天晚上,他想着想着,就进入了梦乡。他梦见水稻长得像高粱那么高,颗粒像花生米那么大,他和学生们正坐在稻穗下乘凉……
   这个美好的“禾下乘凉梦”,给了袁隆平很大的鼓励。为了水稻增产,他不停地查资料、搞水稻田间试验。他带领学生到农村开展调查研究,虚心地向当地农村干群请教。当听说农民要翻山越岭,去别的村庄换稻种时,他十分好奇地问:“为什么要换种子呀?”
   农民说:“多施肥不如勤换种,这是老祖宗留下来的经验呀!袁老师,你要是能帮我们培育高产种子,那该多好呀!”袁隆平立刻意识到了农民们的迫切需求,那就是高产的水稻种子,他终于找到自己应该努力的方向了。
   只要了解一点农业基础知识的人,都知道水稻是自花授粉的农作物,不需要外来的花粉,单株就可自行开花授精结实。
   可是,该到哪里去寻找高产种子呢?只能向大自然这个神奇宝库求助。袁隆平不顾风吹日晒,常常只带点干粮和水,蹲在稻田里寻找长势特别好的水稻。
   一天、两天过去了,一星期、半个月过去了……袁隆平一无所获,可他不会轻易放弃。在观察了上万株水稻后,终于在1961年7月的一天,袁隆平终于发现了一株长得特别好的水稻。
   他和助手惊喜地数来数去,一枝稻穗上共有230粒稻谷!他高兴极了,给它取名“鹤立鸡群”,还不住地夸:“真是个好妈妈呀!”
   第二年,袁隆平满怀期待地撒下了“鹤立鸡群”的种子,种了1000多株。他如痴如醉,专心观察,施肥除草,天天盼着能够高产丰收。
   收获的季节到了,可稻株们的表现太让人失望了:高的高,矮的矮,粗的粗,细的细,没有一株赶得上它们的“妈妈”。袁隆平虽然心里很难受,但还在反复地琢磨。他废寢忘食、殚思竭虑,天天蹲在稻田里察看,反复查阅国内外资料,一直不停地在想。
   直到有一天,灵感突然来了,他意识到那株“鹤立鸡群”,是有杂种优势的天然杂交水稻,所以它的后代,才会出现如此显著的性状分离。
   “大自然中出现天然杂交水稻很偶然,但我可以研究人工杂交水稻!”想到这里,袁隆平高兴得差点要跳起来,他要揭开杂交水稻的奥秘。
   既然大自然中存在天然杂交水稻,那就一定存在天然雄性败育株。只要找到它,就能解决水稻杂种优势利用的难题。袁隆平和妻子以及助手们,不避高温酷暑,不怕刮风下雨,不管稻叶划伤,不畏蚂蝗盯腿,在茫茫稻田里,深一脚浅一脚,一株一株地查看。
   这个不是,那个不对……在观察几十万棵稻子后,他们终于找到了第一株天然雄性败育株。可惜太少了,不够做试验,他们只能继续找,两年后,终于找到了6棵天然雄性败育株。可能是经常在田里过暑,袁隆平也落下了肠胃病。
   袁隆平据此写成论文《水稻的雄性不孕性》,并在1966年停刊前的一期《科学通报》发表。论文首次描述了水稻雄性不育株的“病态”特征,从而开启了我国水稻杂交优势利用技术研发的序幕。
   在那个特殊年代,袁隆平本来已被列入批斗对象,可正是这篇文章,所产生震动性的影响而救了他,并成了保护对象,他才得以专心杂交水稻的研究。
   说到这里,我们不仅要看到后来袁隆平一步步走向成功,但我们永远都不该忘记,当时的领导人华国锋同志,在背后对袁隆平起到的关键性支持保护作用。
   水稻属喜温作物,越往南方,气温越高,水稻生长越快。为了加快研究速度,袁隆平和助手们在湖南、广东、海南等不停地往返寻觅。追着太阳跑,可以省下一半研究时间,但艰辛却也在成倍增长。
   那个年代,从长沙到三亚,就要花5天时间。住的地方,一般是一个房间里,要睡七十几个人的大通铺;被子、吃的,都要自己带;过年回不了家,也是家常便饭。
   为了获得杂交水稻这粒“神种”,他们遭遇的困难实在太多。想起1968年的那个春天,一个阴雨绵绵的夜晚,安江农校试验田里,竟然发生了一件至今不明的悬案,致使袁隆平他们的杂交水稻研究,差一点点就遭到了夭折!
   次日凌晨,当袁隆平发现,田里的雄性不育试验秧苗,看得比自己生命还重要的宝贝,突然全部不翼而飞了!心急如焚的袁隆平,只能四处寻找,最后在一口井里,只打捞起5根浮起的秧苗。不幸中的万幸,这几根“救命稻苗”却能成活了下来!
   地震与洪水,也不让袁隆平消停,有时还差一点就毁灭了他们的秧苗;杂交水稻研究的反对声,也时高时低地传入到袁隆平的耳朵;在这六年时间里,他们用三种栽培稻的雄性不育株,先后与近1000个品种材料,做了3000多个杂交水稻组合的试验,结果均达不到每年100%的保持不育……
   时间一天一天、一年一年地过去了,他们仍抱着必胜的信念,在辛苦、辛劳、辛酸的育种长征中,一刻不停地坚守着、求索着。
   失败是成功之母!一天灵感突然来袭,袁隆平意识到,他们用来做研究的水稻,可都是人工栽培的水稻啊,近亲联姻的后代,怎么能好呢?于是,他决定到广袤的荒野中,寻找天然雄性败育野生稻,这样才能再启杂交水稻更加深入的研究。
   又是漫长的寻觅,直到1970年10月,在海南的一处野地里,袁隆平的助手等人,终于找到了一株天然雄性败育野生稻!
   听到这个消息,当时正在北京的袁隆平,立刻放下手中公务,第一时间飞往海南投入研究。他把这株野生水稻简称为“野败”,并认定这才是杂交水稻真正的好“妈妈”。
   1973年,袁隆平的杂交水稻研究终于成功了!
   很快,袁隆平研究小组,又将“野败”这一珍贵无比的育种材料,无私地奉送给了全国的同行进行使用。湖南和全国相继成立了杂交水稻协作组,大大促进了杂交水稻研究。
   1973年秋天,杂交水稻三系配套宣布取得成功;1974年,袁隆平在安江农校,试种自己选育的强优势组合“南优二号”,亩产高达628公斤;1976年进入大面积推广,当年全国杂交水稻,就发展到228万亩……直到现在,杂交水稻细胞质,来源于“野败”的比重仍高达83%。
   袁隆平院士团队的杂交水稻技术,虽然早已响誉海内外,传播全世界,但他老人家初始的发现、独特的灵感和辛勤的汗水,却永远地留在了安江农校这片福地上,成为了名副其实的弥足珍贵的国家记忆。
   写到这里,请恕我坦言:我真有点按捺不住内心的激动了,我很想尽快地能“飞”到安江古镇,我真想马上就能走进铸造辉煌的安江农校,因为这里的故事,实在太神奇了!
   古人云:福人居福地,福地福人居。袁公是位大福之人,因为他是为亿万人民告别饥荒、带来幸福生活的当代“神农”;安江农校是个大福之地,因为安江镇已被今人称为“东方稻都”,安江农校则是享誉世界的杂交水稻“神种”的发祥地!过去的安江农校,还分别荣获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全国科普教育基地、火箭军理想信念教育基地、国家AAA级旅游景区……
  
   (辛丑年四月二十五日)

共 4036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文章用细腻的笔墨,在袁隆平院士逝世的二七忌日,深情地缅怀了袁老先生生平业绩,叙述了老先生对中国的杂交水稻研究做出的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一首袁老先生诗歌,抒发出老先生“坐在稻穗下乘凉”的远大志向,这是他向所有的中国妈妈奉献的最好礼物。这也是他毕生为之奋斗和追求的目标。文章又深情地回忆了袁老先生的一生的成长之路,他从年轻时期开始教学,到在教学之余搞农业研究,经过无数次探索,有失败,也有成功,其中经历了无数次的磨难,走过了许多坎坷之路,他用辛勤的汗水,一步步实现研究杂交水稻成功的伟大目标,让我们看到了一位伟大科学家百折不挠,为祖国的农业事业奋斗终身的拼搏精神,他的成长经历令世人敬仰。也是安江农校这片福地,培养出了袁隆平老先生这位福人,因此,笔者也对这片热土充满向往。散文从袁隆平老先生的成长轨迹中,感怀伟人业绩,抒发出对老先生的无限爱戴之情,从伟人平生事迹弘扬伟人精神,使读者对袁老先生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文章感情充满,情动于中,满满的正能量,感人肺腑,读之令人心起波澜,产生共鸣!欣赏,问候作者!【编辑:刘柳琴】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刘柳琴        2021-06-04 21:40:32
  问候闲客老师,写作快乐,夏日快乐!
敬请加入柳岸花明文友交流群QQ: 858852421
回复1 楼        文友:茆屋闲客        2021-06-05 04:40:44
  社长编辑快捷、按语精美,致敬老师!
2 楼        文友:刘柳琴        2021-06-04 21:43:46
  祝袁隆平院士一路走好,您的伟大梦想一定会实现!
敬请加入柳岸花明文友交流群QQ: 858852421
回复2 楼        文友:茆屋闲客        2021-06-05 04:45:32
  袁老已然成仙成神成圣,后续人定能让袁公圆梦成真!
3 楼        文友:刘柳琴        2021-06-04 21:44:25
  恭祝创作丰收,期待更多佳作点缀柳岸,展示您的风采!
敬请加入柳岸花明文友交流群QQ: 858852421
回复3 楼        文友:茆屋闲客        2021-06-05 04:48:12
  请社长多多保重,不要忙得太辛苦。健康幸福永远伴随您!
4 楼        文友:茆屋闲客        2021-06-05 04:37:13
  今天是我们敬爱的袁隆平院士“二七”忌日,我谨以《福地育“神种”》为题,以祭祀当代“神农”袁公!
5 楼        文友:孙巨才        2021-06-06 17:47:30
  说实话,我特别崇拜当代“神农”袁隆平,但对他如何在安江农校初始研究成功杂交水稻的过程知道得不太详细。这篇文章给我补上了生动的一棵,感谢茆屋闲客老师给我们分享了这篇感人肺腑的优秀散文!
回复5 楼        文友:茆屋闲客        2021-06-06 22:15:06
  谢谢先生在百忙之中关照我的学习。并给予热情支持和帮助!祝先生身体健康、全家幸福、著文不断。让我们都以袁老为光辉榜样,在文学的道路上,为社长永远传递正能量。顺颂夏安!!
共 5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