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心灵】老城凉水寺:吟唱过往的巴东清风(散文)
老城凉水寺,大抵在我记事的年龄,就有了的印记。那时,如若有调皮小孩实在不听话的,大人们则会呵斥:再不听话就让公安局抓起来,送凉水寺去。凉水寺似乎是专门惩治不听话且调皮孩子的。小孩依旧淘气,却不见被送去凉水寺,于是大人吓唬“送凉水寺”的话题不再起效。直到我去县城念书的时候,每逢星期日无聊,就会到凉水寺打发时间:探究儿时大人所说凉水寺的“阴森”以及思维中凉水寺的真实。
去凉水寺的道路有几条,而从马鹿口进入者居多。一路陡壁的“礓碴子”就像是人生的阶梯:弯曲着向上延伸。走到阶梯的尽头,就是记忆中的凉水寺了。八十年代,巴东的法院、公安局、司法局、党校均设立在此。
先有“凉水”再有“寺”。“凉水寺”大抵就是这样的来头。
当我沿着陡而曲折的礓碴子小径一步三回头爬上凉水寺,舌干口燥的时候想找一口凉水喝,却不见“凉水”,只见一座矗立的书写着“秋风亭”的亭子,大概就是所谓的“寺”了。不过后来才知道,原来这里是有寺的。寺庙名曰“寿宁寺”,建于唐朝贞观年间(公元627——649年)。泉眼也有,传说建设庙宇的时候存在,后来无端的就没了,直到寇准到巴东任县令的时候再次鼓励寺庙的僧人自力更生挖出了一股泉水。可当我到来的时节永远不见曾经的凉水和寺。年轻而激昂心只能沉寂于遐想之中。
好歹是居住当地的老人告诉说:你从这条小路一直往下(秭归方向),大约一里多的路程,转个岩弯,看见一帘瀑布那才是真正的凉水。揣着老人的说教,循着小路向西进发,因为走的人多了,小路走成了大路,宽一米有余,转过一个岩弯,老远感觉淫雨绵绵,像天女散花,无论春夏,撒落的身上,飘在脸蛋上都通透着凉意。瀑布的里面是一个偌大的洞穴,像是刻意为勇者准备的挑战项目。如果不怕湿透衣裤,“倏”地穿过瀑布,进去就是洞穴,犹如宫殿,总会让人宛若神仙。我想:纵然是吴承恩笔下的水帘洞也不过如此。在凉水洞玩耍也仅有的一次,那时候没有灵性,不知山水的妙笔,玩了也就玩了,没留下什么印迹。直到凉水洞沉睡江底,再回首它的“佳”处,竟找不到合适的言辞来描绘。人生如寄,江河沉波,行走在苍茫的尘世间,是主也是客。遥想曾经游离的凉水洞,它虽隐居山林,坐拥山水,在凡尘,与我仅有一次的交集,却成了永恒,留下的是不舍分割。
凝望巍然不动的秋风亭,在四周灯笼树的环绕下,依然那么苍劲。从来不受四季风吹摇曳的树们的影响,以一种纯正的姿态见证巴东老城的发展变迁。
撇开1300多年的“寿宁寺”不说,秋风亭就是古老巴东清风的象征。北宋年间,年仅19岁的寇准被派任归州巴东县令,勤于政事,体察民情,与民同甘共苦而深得老百姓的爱戴。寇准为官:清明廉洁,一身正气。他走后,巴东乡民自发筹款修建了保存直到老城湮没的秋风亭足以彰显其居于百姓心中的份量。
回望这一帘风景,寻迹寇准的巴东故事,有一种别出的心境:无论行径在石头铺就的礓碴子悠悠古道,还是舟行于大浪翻滚的长江中;无论是隐于闾巷小院的寻常百姓,还是落于高墙琉璃的达官显贵。闲暇的时候怀念怀忆届满高升的寇准,无不是“欧耶”的赞叹!
难怪后来的巴东,竟然将公安、法院、司法、党校这些国家执法和培养党的干部机构都设置在凉水寺,我想,一定是有寓意的。
随着三峡大坝的建成,长江水位上涨,老城凉水寺沉睡江底。但记忆中的凉水寺,依然是吟唱巴东过往清风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