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敏思】日记五则 ——――欣喜若狂,我与西北47年的上山下乡知识青年久别重逢……/介非
日记五则(杂文随笔)/介非
――欣喜若狂,我与惜别47年的上山下乡知识青年久别重逢……
其一,时间:六月一日星期二(晴)
意料之外的惊喜
上周五随儿子的车去了趟西峰,意在看望四个月没有见面的孙子孙女。从乡下而去在西峰小住了三天。
昨天又从西峰区解放路长庆大道曹塘新区儿子的住地回到老家故居张沟自然村。
今天是六一儿童节,心情愉快,和往日一样,清晨在农村老家的院子全神贯注的辛苦打太极拳晨练。八点左右,只听得大门外有“突!突!突!”的摩托车发动机引擎的声音,同时有人在喊:“张文书!张文书!张文书在家吗?开门……”
哎,这就奇怪了,自己只是在47年前的人民公社时期,即一九七四年做过三年的张兰沟生产大队的文书呀?后来参加工作,退休前任农业银行镇原分行城关支行的主任,一般来说人们都习惯于喊我“张主任”的呀?这都几十年了呀,已经没有人再这样以小时候在生产队劳动锻炼时期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期间曾经的“大队文书”职务来呼我这位已经退休六年的“张老头”了。一边疑惑纳闷一边赶紧去开院门。
开门一看,原来是几位全副武装了的,戴口罩,戴头盔,全身穿着红色旅游服饰打扮,人手一辆越野式赛车摩托车依在他们身旁,一字儿摆开,站在门外“镇草”公路的边上(也是我家的大门口)。
“你们是……”我上前一步和他们打招呼。
“张哥,文书你好!”靠前面的一位中年汉子脱下手套口罩与我握手:“还记得否,认识我们吗?我是庞有财呀,后面的这位是小卫,这两位是小岑小马两口子,他们这次和我一起组织老年驴友旅游团队再走长征路,顺道来我们我的第二故乡看望乡亲们一回。我就是当年在咱们村子里上山下乡劳动锻炼的知识青年啊,还有没有印象?……”
“噢,庞有财?说话的声音好像当年的那个小胖子庞有财,非常耳熟的名字呀!咋就模样不太像当年的那个活泼好动的小孩子了呢?”我万分的惊喜诧异,一边与之握手,一边仔细上下端详这位体态略胖,留着小平头,满面红光的中等个儿的中年男子。小卫、小岑夫妇他们也与我同声问好,热情握手。“没有错!他就是我们的发小朋友庞有财!就是当年的知识青年!哎呀呀,都离别40多年啦!真没想到会是你们哪,快,快请进屋!……”
其二,时间:六月一日星期二晚上(晴)
久别重逢,第二次握手
他们就是当年兰州通用机械厂的知识青年同志。公元一九七四年秋季,他们这些城市待业知识青年,积极响应伟大领袖毛主席的号召:“农村是个广阔的天地,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很有必要,在哪里是可以大有作为的!”主动报名请缨,从金城兰州乘坐大卡车,欢天喜地的上山下乡来到农村――插队于甘肃省西峰地区镇原县开边公社张兰沟大队张沟生产队,住进了刚刚竣工不久的“知识青年点”,开始和生产队的社员们一起参加生产劳动,愚公移山,整修梯田,务农种庄稼。他们与贫下中农一起滚爬摸打,战天斗地,参加生产劳动锻炼,三年之后又陆续回城参加了工作。
记得当年我们开边公社一共有9个知识青年点,分别都有:“张沟知青点”、“后河知青点”、西沟知青点”、“解放沟知青点”、“万城子知青点”、“开边洼知青点”、“席家庄知青点”、“岔门知青点”、“葡萄沟沟知青点”。共计接纳安排了上山下乡知识青年108名。
因为是伟大领袖毛主席的英明指示和号召,县委县政府,各公社,各生产大队,各生产队,还有贫下中农社员同志们,都对于这件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革命“新生事物”热烈欢迎,高度重视,认真贯彻落实。短期内在自然生产条件比较优越的,有接收安置“知青任务”的生产队迅速修建起了经过上级主管部门验收合格的“知识青年点”。这九处“知识青年点”在当时来说是非常漂亮,宽敞、明亮、舒适的土木结构大瓦房屋“知识青年点”院落,让这些城市娃娃们能够安全居住生活。每个生产队都挑选出了至少二人以上家庭出身清白,政治历史可靠的贫下中农社员来做“知识青年点”的辅导员和技术老师,负责他们的吃饭、住宿,安全、劳动等等的生产生活事务。必须确保万无一失,是一项非常隆重而又严肃的政治任务。作为当时担任大队文书的我,是第一个欢迎接待他们这些知识青年的工作人员之一。他们对于我这个和他们年龄差不多大小的“农村知识青年”非常热情,有认同的好感,我们从一开始就形影不离,没有几天的接触便就成为非常亲密要好的哥儿朋友。
记得我们生产队张沟知识青点的“知识青年”一共有12名,7名女孩子,5名男孩子。他们分别是:陈世兰,女,共青团员,时年18岁,(时任职务为:知青点组长);孙梅英,共青团员,时年18岁;王菊萍,共青团员,19岁;魏芝萍,共青团员,19岁;曹桂兰共青团员,20岁(后来担任生产队农田基本建设“铁姑娘队战斗队的队长”);王月珍,共青团员,20岁(后来担任生产队农田基本建设“铁姑娘战斗队副队长”);崔丽,共青团员,时年17岁;(后来因为其劳动泼辣积极,政治表现突出优秀,被大队党支部在知识青年中吸收的第一名中共党员,后来又被贫下中农推选为大队管理委员会的副主任)。他们这些女知识青年,全部都是张沟生产队农田基本建设“铁姑娘战斗队”的成员,其中有几个还是预备党员呢。
五名男知识青年是:诸铁华,时年18岁,共青团员,预备党员,知识青年点的副组长;庞有财,共青团员,时年18岁;李六民,共青团员,时年19岁;卲立夏,共青团员,时年20岁;寥得军,共青团员,时年19岁。他们五名男知识青年全部为生产队治理黄河流域支流――茹河河道堤岸长年专业队成员。
后来于1977年,王月珍同志按政策规定被优先安排于当地镇原县商业局做营业员的工作,与当地城关公社的一位农村籍男青年自由恋爱结婚。(目下居住地点不详)于1978年,寥得军同志按照政策规定被优先安排于当地西峰市水电局工作。其他知识青年相继先后回兰州市安排了相应工作。
后河知识青年点的知识青年分别有:张兰生、庞兰芳、诸金凤、高泽林、宋美英、魏志英。
落地皆朋友,何须骨肉亲!茫茫人海,知己难求,朋友难觅,我与知识青年有缘相识,感情甚笃,情同手足。因为工作关系,惜别47年,各自天涯海角,在水一方,朝思暮想,我们只有无限的思念之情愫,指望着能够有朝一日,再次重逢见面。翘首以待,望眼欲穿啊!可不,今天我们都已经退休离岗,赋闲休息,有了比较充裕的时间,梦想成真,终于再次重逢聚首,交流昔日情感,百感交集,激动万分。千言万语汇成一句话:“感谢缘份,珍惜当下!”
其三,时间:六月二日星期三中午(阴转晴)
我为46年前的好兄弟“兰州知识青年庞有财等接风洗尘”
以下是村民们与当年知识青年庞有财一行来第二故乡张沟探亲访友联欢会的祝词:
知识青年朋友们,父老乡亲们:
百年修得同船渡,万年修来朋友情!46年前风华正茂,意气风发的发小朋友,金城兰州知识青年,1974年你们才十几岁,还是朝气蓬勃的热血青年,便自告奋勇“上山下乡”当社员,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46年后你们事业有成,成为国家栋梁之才,功成名就,虽然你们都已经步入了花甲年龄,退休居二线,虽然你们目前身处祖国各地,因为割舍不下人生一辈子难得的、特殊的、不是兄弟胜于兄弟的“朋友情缘”、“故乡情缘”、亲情缘分之牵挂而克服诸多不便和困难,骑着摩托车,千里迢迢,再次聚首重逢于第二故乡张家沟,我们大家欢聚一堂,其乐融融,妙不可言,确实非常不容易,值得庆贺、骄傲、自豪!
曾记否?当年你们还是一伙大孩子,便离开了自己的父母亲人,离开条件优越的大城市,来到条件相对比较艰苦的农村,村子里的父老乡亲们,爷爷奶奶,大叔大婶们没有把你们当外人,而是自始至终把你们当着自己的孩子看待,视为己出。手把手地教你们做农活,传授农业生产都相关技术。初来乍到,怕你们不适应农村生活环境,怕你们想家,天冷了怕你们冻着了,给你们永柴禾烧热土炕,天热了怕你们北太阳晒着了晒黑了,为你们编织麦秆草帽来遮阳,知道你们城市娃娃好吃嘴,好吃的瓜果蔬菜尽数留给你们,核桃枣儿为你们满怀揣,囫囵鸡蛋尽数煮给你们吃,认你们做自己的“干儿子”、“干女儿”。你们也是一口一个“干爸”、“干妈”地喊他们,跟我们村子里的娃娃们一起称呼居住于“阴面洼洼”的队长志明叔为“阴面瓦洼爸!”称呼看护生产队场院的宏义爷爷为“场官爷!”你们也手把手地教父老乡亲、长辈他们识字,背诵毛主席“语录”,学习“老三篇”,劳动间隙休息的时候教农村孩子、大伯大妈们唱革命歌曲”……亲情四溢,其乐融融!
46年前你们兰州知识青年与生产队里“贫下中农的孩子”在张沟生产队相遇相识,同龄发小大家团结互助,刻苦学习,积极向上,兄弟姐妹情谊厚重,不是兄弟胜似兄弟。后来你们从这第二故乡又走向社会,参加了工作,事业历程几十年,直至46年后的今天,大家“再次聚首”联欢,你们依然能流利的说一口镇原的方言土语……关于46年前你的故事,我的故事,大家的故事,统统娓娓道来,46年前的生活画面依然历历在目。可谓情切切,意绵绵,今天我们互相吐露着兄弟姐妹们离别多年的思念情分,无限感慨的喜悦之情溢于言表。这种特殊的亲情――“兄弟姐妹情分”热烈厚重,让我们大家非常鼓舞和感慨,这种美满温馨的幸福体验足以让我们铭记一辈子!
你们有着一颗赤诚的感恩之心,农民伯伯没有忘记你们,你们也没有忘记农民伯伯。早在前四五年寥得军、陈世兰、王月珍等几位知识青年曾经远道而来张沟多次看望村民郭凤英大姐和多位你们曾经拜认的“干爹干妈”。郭凤英大姐现年都已经78岁了。1974年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时候她时任张沟生产队的妇女队长(那时候她才32岁),是专门负责管理知识青年们的生活起居,吃喝拉撒,生产劳动。包括做饭,打扫卫生,缝补衣服等等的负责干部。工作认真负责,对待知识青年娃娃体贴入微,就像照顾自己的孩子一样体贴入微,知识青年们无论男孩女孩对她都是非常爱戴,感情非常深厚的。
交谈中得知,这次庞有财他们一行四人的“庆祝党的诞辰100周年活动安排的内容有二:其一,骑摩托车从金城兰州出发,沿着当年红军长征的路线再走长征路;二,顺道去当年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第二故乡走亲访友。目的意义为:接受党的辉煌历史教育,接受中国红色革命历史教育,看中国百年巨大发展变化,体悟思辨,励志前行,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再创中华民族下一个百年辉煌历史”。虽然你们这些当年的上山下乡知识青年目下都已经是65岁到67岁之间的退休老干部或者老工人了,但是你们依然不减当年之勇,雄心勃勃,意气风发,计划以老年驴友旅行团队的形式,骑摩托车,用一个月左右的时间去完成旅游参观任务。顺便绕道张沟自然村一回,看望当年关心体贴你们,教育帮助你们,使你们全面学习到了种庄稼的相关知识与建设国家的能力,使你们磨练了革命意志,使你们学道了不少励志的革命传统精神和美德。以实际行动感恩报答第二故乡的“贫下中农”父老乡亲们,也是为了知恩感恩。意义深远,弥足珍贵。令我们农村的孩子大开眼界,值得我们钦佩学习!
其四,时间:六月二日星期三晚上(晴)
我为知识青年再走长征路而做东设宴践行
两天以来,知识青年庞有财一行就吃住休息在当年照顾他们的生产队女队长郭凤英大姐的家里。白天走村串户,与农民朋友们促膝谈心,互相交流离别40多年的思念之情。他们小时候的模样、小时候的天真无邪,如花烂漫,小时候的味道,历历在目,浮现脑际,无法抹去。与农村孩子比,有所不同的是:他们既天真烂漫,又任性不羁。初来乍到,他们甚至把小麦青苗误认为是韭菜秧子,误把核桃当成桃子吃,竟然啃其苦涩的皮子吃,反而把核桃核扔掉,闹出来滑稽都笑话!你们也曾经不怎么安分守己,喜欢摸瓜偷鸡,爬沟蹓渠,在张沟生产队的八亩梁,海红湾,断崾岘,水沟滩洼,擎天峁梁,蚍蜉蚂凹陷,大王嘴嘴,几乎全部留下了他们好动不羁的足迹:晚上甚至白天结伙偷偷摸摸上生产队是果园,爬核桃树偷吃未曾成熟的水果……你们小时候的所有味道,全部都浮现在我的脑海和眼前……每当调侃呢们创造的这些笑话故事时,呢们反而笑得前仰后合……
今天,2021年的六一儿童节前夕,庞有财、小卫、小岑两口子他们一行四人组成老年驴友团队,骑摩托车从兰州开始到他们当年插队劳动锻炼过的地方一边看望朋友,一边游山玩水陶冶情操,因为当年我是大队文书,是第一个负责迎接他们的工作人员,所以,他们与我也是哥儿们,感情比较深厚的。郭凤英是当年的生产队妇女队长,专门负责给他们做饭、生活管理人员。在目下的“旅游服务区宿营地~张沟自然村”,他们就住宿休息在郭凤英的家里,同时挨门逐户去串门、访友、交流久别精神情感……早晨在郭凤英家吃的饭,郭凤英自己做的镇原特色名牌小吃――“三鲜手抓羊羔肉”。下午我领他们一行去开边街道最享盛名的“再聚首”大酒店、KTV专门点了具有镇原特色美食文化之最的――“皇家宫廷十三花”宴席。兰州知识青年们赞不绝口!又在该酒店的KTV跳舞唱歌,尽情欢乐。意在为他们明天一路向北,去陕甘宁老区革命根据地旅游参观践行。下午(饭前)领他们游览了当地著名的名胜古迹旅游胜地石崆寺~鸡头山。吃饭敬酒期间,知识青年庞有财他们和我还签有一个君子协议。他说:“哥,您是当年的大名鼎鼎的大队文书,才华出众,1975年劳动锻炼满三年的时候,被贫下中农推荐为“清华大学水利治河泥沙系”,本来是可以直接上大学深造都,是因为你发扬来先人后己的风格,礼让于解放大队的一名退伍军人张喜荣同志的。因此而破灭了上大学的梦想,人所共知,我们知识青年也都钦佩你的!如今您虽然也是位退休干部了,听乡亲们介绍说,你现在都是大作家了,名人名家呀,拜托你了,也是我们知识青年兄弟分配给您哥儿们老哥哥的一个写作任务,必须要给我们知识青年写点文章,体裁内容就是我们这些平凡知识青年,书名也是《上山下乡》还要把我们这次重返故乡第二次上山下乡,还有纪念党的百年华诞,学习党史,再走长征路,开展党史教育,进行中国革命历史再教育的内容也要写进去,相关资料我们可以随时以“快手”“视频”的形式发给你。希望您能为我们当年上山下乡的知识青年们写一本回忆录的书,让我们的人生经历永远载入史册!”我说,可以可以,一定一定!必须的!应该为我们的知识青年兄弟姐妹们些写一点东西,作为纪念!恰好,《塞北文学》平台发布了一个征文启事:
首届“看见”全国征文小赛征文启事
“看见雨在下,看见花儿开,燕子回来了,昔日小村亮路灯,从前旱地水滴灌……。因为看见使生活更加丰富多彩!”
好的,重在参与,又一人生生活写作的好素材啊,灵感突发,信手拈来也,呼儿嗨……不妨将今天的几则日记投稿于《塞北文学》
其五,时间:六月六日星期六(雨天)
来自长征路上的新消息
今天是2021年的六月六日(双六日,暂且定为六月“顽童节”吧),当年的知识青年庞有财他们,如今可谓是“知识老顽童”了!今天他们这支“老顽童驴友队”朝着西北方向继续北上,他们发来微信消息说(是小岑微信上说的),今天早晨他们已经旅游参观了华池县“南梁革命纪念馆”,又奔赴“红色革命圣地”――陕北延安、宝塔山、杨家岭、枣园等红色旅游景区,晚上他们宿营于陕北“好地方”――“南泥湾”。明天准备向山西太行山吕梁革命根据地,今天早晨在甘肃省庆阳市华池县的“南梁革命纪念馆”游览结束,已经向哪陕北延按进发了。
我发微信问庞有财,延安之后再去哪里?他们回复说,根据行程安排,下一站准备跨越黄河去晋察冀太行山、晋西北抗日根据地、雁北游击根据地、吕梁革命老区、山西国民师范旧址革命纪念馆、太原解放纪念馆、平型关大捷遗址、吕梁刘胡兰纪念馆、八路军太行纪念馆、黄崖洞、麻田八路军总部纪念馆、大同煤矿万人坑遗址纪念馆、晋察冀军区司令部旧址纪念馆、太阳5解放纪念馆、狮脑山百团大战遗址……
生活就是这样,我们看见雨在下,看见花儿开,燕子回来了,昔日小村亮起了太阳能路灯,从前旱地水滴灌,望见儿时的泥土石子路变成如今的混凝土水泥路、柏油马路,发小朋友知识青年再回首第二农村故乡聚首言欢,再次重逢握手叙旧情续新谊,惊喜若狂……。因为看见使生活更加丰富多彩!
不当年的兰州知识青年,我的发小哥们,如今的“老顽童”庞有财他们一行“摩托车长征驴友”小分队“再走长征路”,“再次体验当年上山下乡教授贫下中农再教育”,重温历史,思辨百年,感悟时光飞逝,人生易老,非常具有生活创意的社会活动,令人钦佩点赞。
于甘肃省庆阳市镇原县张沟自然村老屋陋室
2021.0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