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绿野】80后干部倒在了扶贫路上。(杂谈)
80后干部倒在了扶贫路上。
据“江西日报”公众号消息:9月29日,江西省会昌县小密乡罗田村扶贫工作队员肖新泉准备走访农户时,不慎从楼上跌落,经抢救无效不幸辞世,年仅31岁。
肖新泉,1988年5月18日生于江西省兴国县。2011年6月毕业于西安体育学院经济学专业。2011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2012年7月到赣南医学院图书馆工作。2013年9月至2016年7月在职攻读赣南师范大学学科教学(思政)专业,取得研究生学历、硕士学位。2017年12月,学校派驻会昌县小密乡罗田村精准扶贫。
在看到这则消息的时候,让人感到莫名的悲痛和沉重。“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31岁的生命,注定了是永恒的芳华。年轻的生命奉献给了伟大的使命和事业,你未竟的理想,终将被你的战友们实现,在浩瀚的历史的天空,你们的奋斗和牺牲,会迸发出永垂不朽的光芒。
自2014年开始,我国就开启了精准扶贫的历史宏图,消灭贫困成为伟大的人类梦想。为此,数以千万计的扶贫干部奔赴扶贫战场,冲锋陷阵竭虑,沐风栉雨,披坚执锐。在这场伟大的没有硝烟的战役中,有很多扶贫干部倒在了扶贫攻坚的第一线,献出了宝贵的生命从2014年到2017年,三年时间全国牺牲了百余名扶贫干部。2018年到现在,虽说目前还没有权威的统计数字,但是同样有为数不少的扶贫干部,为扶贫工作,献出了自己包括生命在内的一切。
每一次噩耗传来,都让人心痛。每一次有人倒下,我们都会祈祷:愿所有的扶贫干部都安好。可是,在现实中,很多奋战在基层的扶贫干部,除了兢兢业业地扶贫之外,他们的日常生活,既不安,也不好。
他们,基本上没有上下班时间,因为二十四小时随时枕戈待旦,准备出击;他们,基本上没有节假日,一年的三百六十五天,他们得准备着,时刻准备着;他们,基本上没有人生自由,通宵达旦的填表写资料,开视频会议,是家常便饭,即便是睡觉,可能在半夜还有督察组巡视暗访…
很多扶贫干部,既需要废寝忘食的考虑工作任务怎样如期去完成,又还要担心稍有不慎,一点点儿失误,就被问责,被通报,被批评。工作压力和心理负担,是许多扶贫干部挑在肩上的一副沉甸甸的担子。他们不怕重压,不怕累,怕的是“两头不着肉”。
而在现实中,扶贫干部的工作环境,又相对复杂,面临的是“扯不抻展”的局面。在工作中,会遇到很多稀奇人,古怪事,让他们疲于奔命。如果说用政策能够解决的事情,都好办。偏偏有些帮扶对象,横竖都不讲理,油盐不进,话说得口干舌燥,泡沫横飞,他们还以为是发了“母猪疯”。有很多扶贫干部,除了执行政策之外,还得做帮扶对象的“儿女”“子孙”和“父母”。可是,他们却做不了真正的儿女、子孙和父母。
这并不是在给扶贫干部粉饰。如果乡亲们都想想:是不是基本上无论什么时候,想怎么找扶贫干部就可以找到;是不是大到人命关天,小到穿衣吃饭,都会“指望”帮扶干部解决;是不是发展什么产业,寻求什么门路,都需要驻村干部把脉问诊开药方…
做人,都得讲讲良心。作为群众来说,最起码的良心就是,“有人抽着,就得上爬”,用自己的劳动去创造幸福的生活。而不是在接受帮扶的时候,总是“三十斤羊子,四十斤卵子,羊子过河卵子也过河”,心安理得地“拖”。
2019年,利川即将摘帽。愿这顶属于我们多年的“贫困”的帽子,彻底摘去。在祝愿乡亲们都乐呵呵地如期脱贫的同时,更要庄严的祝福:每一位奋斗在扶贫岗位上的工作人员,都安好,都活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