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丁香】走进原生态的岜沙苗寨(散文)
七月的花城炎热似火,我们几位美女结伴乘高铁西行,来到了高山流水的清凉之地,离从江县城六公里之远的贵州岜沙苗寨。
夜晚的凉风轻轻吹拂,月亮山麓一片寂静。送我们上寨子的苗族小伙介绍着苗寨的猎枪表演,我既好奇,又有点后悔不该夜晚上山。山高了,风大了起来。我心里有点恐惧,天黑风高,我们遇到的这个小伙子是坏人吗?同行的美女笑我怎么这么胆小,说这里的人很纯朴,没有行骗抢劫的坏人的。美女再次强调她独自来过好几次了,我悬着的心才放下。
到了苗寨,夜色已浓,吃了晚餐,洗漱了进入梦乡。第二天清晨打开吊脚楼的木窗,我们惊叫起来,太美了!远处云雾飘渺,掩住了青山树木,近处芭蕉青青,木吊脚楼鳞次栉比,年轻的苗寨女子梳着一头瀑布似的长发。
同行的美女说赶紧吃早餐去,待会儿原始森林里有猎枪和歌舞表演。我们速速下楼,遇到很多游客围坐在摊前吃美食。
餐后,我们沿着吊脚楼前的石板路走向森林深处。到了树木参天的古芦笙堂表演场,只有一个村民在扫树叶,晚上风大,小雨霏霏,掉落了很多树叶。美女拿着手机开始直播,她一直跟着扫树叶的苗寨汉子,在她的鼓励下,他边扫树叶边表演,兴奋至极。他说他很想上古芦笙堂表演,无奈没被选上。今天这一会儿是他一个人的舞台,有主播专门对着他拍摄,他太高兴了。主播则不停地说,此苗寨大哥长得太像老家的四叔了。我和儿子的表妹傻站着,立刻有几十个黑蚊虫包围过来,我们不时挥舞着遮阳伞,不让蚊虫叮咬,不得已就拿出风油精,揭开盖子,用气味儿驱赶蚊虫。
天空下起了毛毛细雨,我们走到树下,游客陆陆续续来到森林中。穿着黑褐色民族服饰的苗寨猎手和妙龄女子来了,表演即将开始。
几十个表演者跳着欢快的民族舞蹈,观众聚精会神地观看。芦笙舞表演中,芦笙阵阵,欢快的舞蹈表达了喜悦的心情。不一会儿,有的游客离开座位,在表演场四周寻找避雨的大树。雨不停地下,演员们的衣服像雨布,滴着水,没有淋湿,据说是自制的布料。大家共撑着伞,依然看得如痴如醉。
当用镰刀剃头表演开始时,观众屏住呼吸,紧张地观看、拍摄。表演者神情自如地跨着马步,给低头弯腰的同伴剃头,镰刀在头上移动,一缕缕头发掉了下来,白色的头皮慢慢变宽。现场很安静,大家都睁大眼睛看这惊险的剃头表演,这是模拟表演苗寨孩子的成人礼。
雨慢慢大了,淋湿了演员们的头发,他们全然不顾,模拟表演苗寨婚礼,拉上现场的小伙子扮演新郎。苗家女孩儿落落大方地给新郎喂糯米粑粑,新郎甜蜜地吃着。这里的女孩儿会主动向喜欢的男孩儿表达爱意,送上自己绣的相思带,与心爱的人相约,以后会嫁给他,这是当地独特的恋爱习俗。现场表演婚嫁时,寨子里的苗王当主婚人,按照当地习俗举办婚礼。
猎枪手背着猎枪上场了,雨滴淋在他们黑褐色的衣服上、猎枪上。他们粗犷地表演鸣枪,这是中国最后一个配枪的部落。他们如今鸣枪是用于迎宾送客,表达了热情好客的习俗。以前的鸣枪是打猎,是人们从远古以来的生存方式,即与大自然和谐相处,又从大自然获取食物。一声声震耳欲聋的枪声响彻云霄,惊得有的游客捂住了耳朵。
精彩的表演结束了,大家围着猎枪手照合影,然后回苗寨吃中餐。一个几岁的小猎手背着枪,走在林中小道,我们纷纷抢拍,他太有猎人的风范了。
到了寨子里,遇到满头黑发如乌云的女子,就取经问她们怎么护养头发的。她们说用淘米水洗发呀,没有诀窍,对她们来说,这似乎是很寻常的事儿,每个女子都该拥有一头乌发。
下午走在去岜沙苗族文化陈列馆的小路上,见到篱笆边的瓜菜,就拍个美照。到了木吊脚楼的展厅,就浏览苗寨人的民俗风情。站在木楼上,放眼望去,白雾散开了,绵延的大山如一座座屏障,隔断了远处的风光。吊脚楼依山而建,房前屋后的菜园子种满了果蔬。
黄昏走在苗寨小路,篱笆里的格桑花在风中摇曳。路边有人在蒸酒,香味儿飘满林间。建新房的木工还在忙碌,隔壁办喜事儿的宾客陆续离场。游客们三三两两在小店子买特色饰品,山下的车子又送来了几个游客。整个苗寨在祥和的氛围中进入夜色茫茫中。
第三天清晨,我们下山了,依然是送我们上山的小伙子开车。一路谈笑,聊这里的风土人情和发展变迁。苗寨人如今生活慢慢富裕了,很多外出打工的人都回到家乡发展,那个卖烧烤的老板娘就是回乡发展最成功的一个。祝福岜沙苗寨的人们越来越好,生活幸福美满!
(原创首发)